悦读情漾红领巾桥郭树清

作者简介:郭树清,笔名夏城,年出生于崇明堡镇四滧村。年开始写作,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新民晚报》等报刊发表通讯、言论、诗歌、散文等作品余篇。出版的专著有《政治工作札记》、《军旅生活散记》、《思想政治工作随记》、《百味闲记》、《遐思琐记》、《观想杂记》、《畅想漫记》、《崇明情缘》、《百味人生》、《江风海韵》、《山水寻梦》、《崇明风韵》等。年12月参军,历任战士、班长、扫雷舰副政委、军政治部干事、团政治处主任、政委等职,被授予海军上校军衔。中央党校法律系大学本科学历。年转业,先后任上海市房地局党办副主任、宣传处副处长、局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等职;现为上海市房产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情漾红领巾桥有着多年历史的崇明岛,地处万里长江入海口,岛上水系密布,河网如织,河道上架有许许多多的桥我却记不清,淡忘了,唯有那座红领巾桥尽管已拆除了多年,却深深地情漾在我的脑海中,难以忘怀。一条路名,一座桥名,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标识。红领巾桥,位于南堡镇与北堡镇的交界处,横跨在大通河上,建于年。如今,虽已拆除20余年,但提起红领巾桥的名字,在崇明岛上,65岁以上的人,可谓是记忆犹新,情有独钟。该桥建造有着一段特殊意义的经历,那是岛上的学生以劳动所得筹集资金而建成的,故名为“红领巾桥”。记得当年我读小学三年级,为了筹集资金建红领巾桥,我所在的四滧小学号召全校学生捐款捐物,要求人人为建桥出一份力,有钱的捐钱,捐不出钱的捡废铜烂铁及砖屑石子等物,交由学校统一回收,集中捐献。同时,为了能按时按量完成集资任务,学校把任务下达到各班级,再有各班级把指标分解到每个同学,并提出按时完成任务的时间。接受任务后,同学们积极响应,热情高涨,纷纷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全身心地投入到捐资活动中。那时候,农村生活条件极贫困,很少有同学捐钱的,大多数同学都是捐废铜烂铁及砖屑石子之类的物资,于是,大家到房前屋后或路边或江边去捡拾。“众人拾柴火焰高”,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任务。筹集到了资金和物资,很快“红领巾桥”建成了,原来那狭窄的小木桥,转眼间变成了一座宽敞的可载公交车的木结构砖屑石面桥,两旁还有护栏,“红领巾桥”四个鲜红大字横挂在中央,一时间成了岛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刚建不久,学校还专门组织学生参观,以后,每次去堡镇,也总要去看看,为之骄傲。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随着车流量的不断增多,改建成了水泥桥,碎石铺设的桥边也比以往更宽敞。年我参军离开家乡,至年转业回地方,在部队23年多,期间,我记得第一次探亲回家乡路过时看到离别三年后的这座桥,令我兴奋不已,心中充满着无比的愉悦和自豪。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城镇改造,道路拓宽,这条曾经贯穿崇明岛西至东三江口,东至兴隆镇(现为堡镇瀛南村)的大通河由新开的横引河而替代,流淌着数百年江水的大通河断断续续地被填平了,原来的碎石路和河面铺设成为一条车水马龙的柏油大道,倾注着学生们片片深情的红领巾桥也被拆除了,从此,有着特殊意义的桥永远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岁月茬苒,如今20余年过去了,红领巾桥虽已不见了影踪,但这里的名字没有变,人们仍然把这一段路叫红领巾桥。红领巾桥那饱含深情的名字连同这里的风物人情永远珍藏在了人们的心中。近日,经由自己回忆及询访了一些朋友和家住附近的老人,便记录下此文,也算是用文字留住红领巾桥的情,了却一桩心愿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rc/142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