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总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一期建设面积8平方公里,突出发展高端原料药、医药制剂、现代中药、医药关联产业,并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孵化期及药品分析检验检测中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亮点工程。截至目前,已吸引68家企业入驻,完成投资17亿元,在建项目20个。特别是2个已竣工项目,顺利获得了北京市食药监局通过异地监管颁发的试生产许可证。不久前,产业园还被评为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按照规划,在“十三五”期间,产业园可吸引生物医药企业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0亿元,利税亿元。
新华社北京药企组团落户沧州渤海新区异地监管开先河新华社石家庄9月18日电(记者白林)作为北京生物医药企业外迁的重要承接地,位于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的“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已日臻完善,已落户北京医药企业68家。
药企监管问题曾是阻碍北京药企外迁的壁垒。据北京万生沧州分公司项目工程部负责人介绍,药企受药监政策制约,药批文号存在管辖问题。如果北京药企单独到河北建厂,那么在北京报批的产品不能在河北生产,必须重新报批,而这需要2到3年时间。办成后,企业多年打造的原有品牌效应也将大打折扣。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重要契机。经京冀双方协商,“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按照京冀“共建、共管、共享”的思路建设,入园企业保留“北京身份”,药批文号等部分管辖权仍属北京,实现异地监管,这在全国开了先河。
解决了身份问题后,“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集聚北京医药企业的优势彰显。北京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药企接连签约入驻。
据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张国栋介绍,预计未来5年,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将转移北京生物医药企业家,完成投资亿元,实现产值0亿元。
中国企业报△年11月1日
京冀共建共管产业园破解行政壁垒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部署背景下,如何打破过去三地在产业项目对接中,存在的“圈地”争食、各自为政的情况,实现三地联动有效协同是京津冀一体化亟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一些迹象表明,这种局面正在打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河北省各地开发区与北京市有关方面积极协作,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一批合作共建的产业园区在河北落地发展。
而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疏解非首都功能在药品监管等多个领域取得重大政策突破和实质进展,困扰转移产业的难题将迎刃而解。
过去“僧多粥少”争夺项目
在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初期,尽管各地在交通等诸多领域试图破除壁垒,但在“一体化”实施过程中,三地或多或少遭遇了行政区划和利益再调整的困扰。
早在年,河北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河北省政协委员、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王保民在发言中就提出:河北省现有的各类园区蕴藏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大部分园区“塞不满”、“吃不饱”,只要能解决用地指标和规模问题,5年内不需要增加新的园区,现有园区基本就能满足各类产业项目进区入园需要。
今年3月,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在博鳌论坛京津冀一体化分论坛上说,年2月以来,北京已分别向河北、天津输出产业项目个和个。
这意味着,在此之前,河北承接了大量北京输出产业。
今年10月14日,全国“双创”活动周河北分会场举办的大数据互联网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亦提出“发展势头很好,但河北仍应警惕可能出现的一哄而上、同质化发展等现象。”
当前应放慢城市及开发区扩张速度,尽快解绑京津冀行政束缚,这对于产业园区步入正常发展轨道极为重要。
京冀共建产业园
据河北省商务厅副厅长陈彦报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以来,河北省扎实推进一系列合作共建园区。京冀两地开发区或产业园加强合作,河北市县还与北京相关区县合作共建产业园。
这意味着,以往“抱团取暖”发展不够,园区在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方面单打独斗,与其他园区交流合作少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来自河北省科技厅消息亦证实,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河北省各地与北京市有关方面积极协作,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一批合作共建的产业园区在河北落地发展。
共建共管破解行政壁垒
自年1月19日京冀两地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以来,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建园原则,在两地工信、食药监部门以及渤海新区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园区连片建设初具规模。
“从共建方面看,园区目前签约北京医药企业达到68家,开工企业达到20家,已完成固定资产17亿元,其中2家企业已经竣工。”北京市经信委医药处处长常向晖说,随着入园企业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园区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天津、河北、山东等地部分医药企业看准园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招牌和专业化医药园区的定位提出入园意向。
他介绍,从共管方面看,京冀两地工信、食药监部门与园区建立了定期磋商工作机制,同时,成立了北京医药行业协会沧州分会,形成多股力量共同支持园区发展的局面。
今年7月19日国家食药总局正式批复,同意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园由北京局监管,这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疏解非首都功能在药品监管领域取得重大政策突破和实质进展,困扰转移产业的最大难题迎刃而解。
7月29日,朗依制药、北陆药业两家企业获得首张由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合法的《药品生产许可证》。“可以说共建共管成效显著,下一步我们要在共享上实现突破,形成一套有成效、可复制的模式,将园区真正打造成协同发展的示范区。”10月20日,常向晖在沧州渤海新区?北京医药企业推介恳谈对接会上如是表示。(记者汪晓东)
北京日报△《北京日报》年9月22日03版
京冀医药产业实现异地监管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首批京籍药企下月正式投产
注册地址不变,产品批准文号不变,入驻的北京药企依然保留“北京身份”,由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实施许可和认证,并负责日常监管。破除监管难题,集中承接北京市部分医药产业转移,位于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的“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日趋完善。两家首批竣工的药企将于下月正式投产。
医药产业转移实现异地监管,这在全国开了先河。
药厂成产业转移“急先锋”
长期以来,受环境压力、资源消耗、土地紧张等因素影响,生物医药产业链的诸多环节在北京发展受到制约。根据北京市经信委、北京市环保局制定的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北京的化学原料药制造须在年年底前全部退出。
原料药厂向外迁移迫在眉睫。
“原料药的自给对于药企发展至关重要。”北京市食药监局药品生产监管处处长姚胜林介绍,加工生产原料药一方面确保了产业链的完整,有利于药企自身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保障市场供应,避免小众药品缺货断货。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下,能不能为北京药企寻找一块“飞地”,承接部分医药生产的环节,实现两地共赢?
北京的目光投向河北沧州渤海新区。那里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优惠的产业支持政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备工业蒸汽、工业气体供应及危险废物处理能力,毗邻的渤海新区黄骅港还可提供液体化工原料装卸、仓储等。
注册地不变审批减少18个月
今年6月,北京市食药监局与河北省食药监局共同向国家食药监总局提请,拟在河北省现有工业开发区选址,设立北京医药产业园,集中承接北京市部分医药产业转移。得到肯定批复后,首批药企最终落地沧州渤海新区。
据北京市食药监局药品生产监管处处长姚胜林介绍,按照一般规定,药品监管以省级行政辖区为界。也就是说,如果北京药企到河北建厂,就出现了跨省情况,需要报批药品品种转移,审批周期至少需要两年半左右。
对于企业来说,停工一天,就损失一天。为了给向外迁移的北京药企提供便利,促进京冀两地医药产业升级转移,两地食药监部门决定,集中转移至沧州渤海新区的京籍企业,名称、注册地址不变,相应产品批准文号不做转移,按照变更生产地址办理。
省去跨省转移的审批环节,药企半年就能拿到许可证,节省了18个月。更重要的是,药批文号不变,药企就留住了“北京药”的身份,多年积攒的品牌口碑不会付诸东流。
“首批建设竣工的朗依制药沧州分公司和北陆药业沧州分公司‘十一’之后就将正式投产。”姚胜林透露,华润双鹤药业、北京四环制药、悦康药业、泰德制药等知名药企也将陆续入驻并投产。
异地监管设多重保障
按照两地决定,集中转移至沧州渤海新区的京籍企业,仍由北京市食药监局依法实施许可和认证,并负责日常监管。
医药产业转移下的异地监管,在全国仅此一例,并无经验可循。为此,在两地共同协商下,北京市食药监局多措并举,保障药品生产安全。
“从生产环节看,加工原料药属于前处理工序,并不直接入口,技术难度较小。核心工序目前仍然在北京。”不过,姚胜林表示,尽管目前监管难度较小,但监管力度仍然有所增加。据介绍,北京市食药监局已在沧州渤海新区园区设立了办公室及宿舍,将有工作人员常驻;此外,还设置了专门部门负责沧州渤海新区园区药企的监管工作,做到专人专项。
除了一系列专门机构外,药企北京本部所在辖区的食药监局也将对该企业沧州分公司的生产情况进行延伸监管。现有的跟踪检查、飞行检查等将同步覆盖沧州渤海新区园区。
外迁沧州渤海新区,环保问题无法回避。北京与河北协同提高环保标准,要求园区的京籍药企提高设备设施现代化水平,减少排放,并加大环保改造投入,同时沧州渤海新区园区也建设了专门的废水和固体废物处理设施。据了解,当前沧州渤海新区园区药企排出的工业废水COD(化学需氧量)指标是一级排放标准,为mg/l,再经过园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排放,而mg/l在部分省市代表可以不再处理直接排放。
为了减排和园区内企业的长远发展,园区的环保相关指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全国最高标准。
连线渤海新区日前,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栋为记者描绘了迁冀药企组团发展蓝图。
为京企预留15平方公里土地
记者:主要承接北京药企的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规模有多大,有哪些产业是未来发展重点?
张国栋:园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分为化学制药区、中药产业区、高端医疗产业区等功能区块。谋划推进大健康产业,以保健品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健康医疗、保健品、医疗器械等产业。
我们设定了“”这个目标,即转移北京医药企业家、完成投资0亿元、实现产值0亿元、达产税收亿元。目前,园区此前入驻的21家北京药企已经实现纳税万元。
京沧双城联动助药企发展
记者:北京与沧州渤海新区相距近公里,如何高效地实现“北京研发、沧州转化”,达到双城联动助力药企发展的目标?
张国栋:园区全面与北京留学人员海淀科技创新园、清华大学化学系开展合作,借助完善的研发体系和科创成果,承接生物医药产业转移,逐步完善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
目前,生物医药孵化器将于年内建成投用,清华大学化学研究院也将于年内开工建设。启动以生物医药为重点,涵盖现代服务、金融服务、电商创业、中欧科创合作、大学创谷等领域的“双创中心”建设。
提供.9亿元金融支持
记者:制药企业入驻,沧州渤海新区方面提供哪些配套工程和政策?
张国栋:园区现有20万吨医药中间体和专用化学品生产配套能力,还有华润热点2×兆瓦热电机组、国华电厂日产5.75万吨海水淡化、圣捷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运行,为药企提供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必需条件。
我们设立渤海新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沿海发展投资基金、港口发展基金、信银股权投资基金,积极开展股权融资、金融租赁、私募债券、基金、PPP等多元融资,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保障。目前,融资规模达到.9亿元。
△年10月25日03版
启动个重大基建项目提升产业承载能力
沧州渤海新区投亿元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配套常住人口60万,仅医药产业就要做0亿元“大生意”,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就是这么豪迈!截至目前,渤海新区已累计承接京津项目超过个、总投资突破0亿元。记者获悉,渤海新区已启动了总投资亿元的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让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重点工业园区“轻装上阵”。
万亩“热土”待开发
打造完善工业配套体系
“土地是我们最大的优势!”面对记者,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强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作为我国东部沿海面积最大的开发区,渤海新区总面积平方公里,比深圳特区大平方公里,比上海浦东新区大平方公里,比相邻的天津滨海新区大平方公里。
渤海新区内拥有80万亩建设用地和万亩的未利用地。其中,北京企业入驻最多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处于渤海新区核心区内,在建园区占地亩,全部为建设用地。
巨量土地只是发展的基础,渤海新区计划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建立完善的工业配套体系。渤海新区负责人介绍,该区现已初步构建起以石油化工、冶金装备、港口物流等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其中,石油化工产业具备1万吨原油加工能力。
先后获批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试点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中国物流实验基地等多元政策支持,为入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特别是北京迁入的生物医药产业,将拥有完善的工业上下游、环境保护等配套,生产成本也可大幅降低。
临海临铁交通四通八达
沧州企业有望“自贸”
上周刚刚签约落户的石家庄四药,决定投资40亿元建设医药工业园。据记者了解,除北京企业外,入园的津冀药企已达到16家。为何如此多的医药企业青睐渤海之畔的沧州渤海新区?
一位企业负责人道破“天机”:北京、天津等京津冀核心城市对环境保护要求和限制越来越严格,在北京周边公里内的企业将越来越多地面临环保限产、停产压力。而沧州渤海新区距北京公里,刚好超出禁限范围,但与北京之间的交通却十分便利,乘高铁只要58分钟,经高速公路也不过两个小时,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产业政策上看,都是京津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
渤海新区还是我国海、公、铁综合立体交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域内两条国道、三条高速、四条铁路密集交会。随着石衡沧港城际铁路、环渤海城际铁路等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项目的加快实施,将形成更加快捷的交通物流体系。
企业运营需要便捷的海外贸易通道。渤海新区内的黄骅港,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出海口和中西部地区陆路运距最短的出海口,被誉为亚欧大陆桥新通道桥头堡。沧州市负责人介绍,黄骅港已建成20万吨级航道和33个万吨级以上泊位,开通了“黄-新-欧”国际班列和至东南亚等国际直航航线,成为中国第一能源大港。今年吞吐量增速持续领跑全国35个规模港口,年底可突破两亿吨,年将达到4亿吨,集装箱达到万标箱。
渤海新区正在积极争取天津自贸区政策在该区落地。一旦获批,将为生物医药等对外依存度高的高科技企业提供更为便利的进出口通道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运营成本更低,产品也将更具竞争优势。
科研为发展储备后劲
大学城集聚“脑力劳动者”
“我们已经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盐碱地,而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刘强说,吸引京津冀企业入驻沧州渤海新区,除了工业配套,还会有更多的生活、商业、服务业配套和智力支持。
安居才能乐业。园区在黄骅新城建设占地60多亩的保障性住房,为入区企业职工提供住房保障。而此前已经进驻的北京交大等院校的职工,早已将家搬到了渤海新区,享受“渔歌唱晚”的惬意生活。
渤海新区还将迁入企业职工亲属纳入考虑范围,依托园区的二、三产业优先安排。职工随迁子女就学可享受区域内黄骅中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渤海新区附属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此外,渤海新区还开通了由沧州高铁站到园区的通勤车辆,为入区企业职工往返提供便利。
“不只做生产基地”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力储备。黄骅新城高教园区内,引入了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中捷职业技术学院4所大学。这些学校设置的医疗、医药、管理等专业,为包括医药企业在内的诸多园区内企业定向培养急需的研发和专业技术人才。
在创新服务上,具有国际水准的生物医药孵化器年内将建成投用,生物医药“双创中心”建设即将启动。在金融支持上,渤海新区设立了产业发展投资、沿海发展投资等多只基金。
数说渤海新区
多种机遇相互叠加,诸多优势集中转化,渤海新区已成为国内外投资者看中看好的热点区域。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今年前九个月,渤海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同比增长17.5%;全部财政收入完成78.8亿元,同比增长12.7%;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8.8亿元,同比增长15.7%。亿元以上新开工产业项目达到个,同比增长%,全年将突破个;签约项目达到个,同比增长%,全年将突破个。
作为京冀两地重点打造的协同发展平台,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在短短一年多时间,签约入驻北京药企达68家,年内将达到80家;入园药企累计纳税突破万元,北京药企“抱团落户、集群转移”在渤海新区已成为现实。(王东亮)
河北新闻联播医药产业转移异地监管全国开先河
河北产出首批“北京药”(年10月27日)
河北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又有新突破。随着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里的新项目陆续投产,河北生产出了首批北京药,并在产业转移异地监管方面开全国之先河。
在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北京朗依制药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本月起开始进行试生产。首批公斤匹多莫德原料药从这里问世,这是北京药企集中外迁进入河北产出的首批药剂。
北京朗依制药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生产总监王玉东:
咱们是异地监管,拿到了第一批生产许可证,第一家,然后咱们又是在渤海新区,还享受北京那个待遇,北京的企业,然后北京的药监局来认证,检查,也是在全国来说也是首例。
受环境、土地等因素制约,北京医药产业亟待疏解,化学原料药制造将在年底前全部退出北京。然而,在我国,医药行业实行属地管理,药企必须在注册地生产、接受监管,不能跨地域监管,否则只能重新进行药品审批。
北京朗依制药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生产总监王玉东:
在北京来说,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或空间,或资源的制约,致使我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困难,但是搬到其他异地来说,享受不到北京的政策。
京冀两地决定打破地域限制,合作共建共管的首个专业化产业园区--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园区探索实行医药产业转移异地监管方式,即集中转移至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京籍药企,仍由北京市食药监局依法实施许可和认证,对其生产情况进行延伸监管,现有的跟踪检查等将同步覆盖园区。入驻的北京药企依然保留"北京企业身份",名称、注册地址不变,相应产品批准文号不做转移,按照变更生产地址办理。
北京万生药业总经理助理王海明:
这样的话,可以说对企业来说每一个品种,至少能争取到两年到三年的时间,应该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一个产品的品种,至少应该节约了三百万元以上。
目前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已有68家北京医药企业签约入驻,其中20家已经开工建设。北陆药业沧州分公司将于近日试生产,华润双鹤药业、北京四环制药、悦康药业等知名药企也将陆续投产,更多河北产"北京药"即将在园区下线。产出首批北京药
河北日报△年10月27日头版
医药产业转移异地监管全国开先河
河北产出首批“北京药”本报讯(记者郭东、戴绍志)10月17日8时30分,北京朗依制药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开始试生产。当天,公斤匹多莫德原料药在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问世,随后被运往北京总公司。这是北京药企集中外迁入冀产出的首批药剂。
“公司最先拿到北京市食药监局通过异地监管方式发放的试生产许可证。”北京朗依沧州分公司经理冀伟伟激动地说,公司依然保留“北京身份”,由北京市食药监局实施许可、认证、监管,这在全国开了先河。
受环境、土地等因素制约,北京医药产业亟待疏解,化学原料药制造将在年底前全部退出北京。经多方考察,北京市最终选定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这是京津冀合作共建共管的首个专业化产业园区。
然而,北京药企外迁入冀却遭遇政策壁垒。在我国,医药行业实行属地管理,药企必须在注册地生产、接受监管,不能跨地域监管,否则只能重新进行药品审批。北京市食药监局药品生产监管处处长姚胜林介绍,按照规定,药品监管以省级行政辖区为界,如果北京药企到河北建厂,就出现了跨省(市)情况,需要重新报批药品品种,审批周期最短两年多。
“留京,诸多生产环节受限,空间资源紧张,已无法发展;外迁办厂,要在当地申报审批,还会失去‘北京药’的品牌效应和部分首都市场。”北京万生药业沧州分公司负责人刘春鹤一语道出外迁企业共同的担心。
京冀两地决定探索实行医药产业转移异地监管方式,即集中转移至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京籍药企,仍由北京市食药监局依法实施许可和认证,对其生产情况进行延伸监管,现有的跟踪检查、飞行检查等将同步覆盖园区。入驻的北京药企依然保留“北京身份”,名称、注册地址不变,相应产品批准文号不做转移,按照变更生产地址办理。年4月11日,首批10家北京制药企业在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集中开工建设。
异地监管打破了阻碍京企外迁的壁垒。北陆药业沧州分公司负责人贾丽荣深有感触地说,公司入园省去了跨省(市)转移的审批环节,更重要的是,批准文号不变,留住了“北京身份”,既解决了新药品落地转化和规模化生产难题,又能继续享有北京的资源优势,保留“北京药”的品牌效应和首都市场。
更多河北产“北京药”即将在园区下线。北陆药业沧州分公司将于近日试生产,华润双鹤药业、北京四环制药、悦康药业等知名药企也将陆续投产,其中一些新产品将填补我国医药行业空白。
△年10月31日07版
一个产业园三个“有利于”——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探访
本报讯(记者郭东、戴绍志)近日,北京朗依制药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开始试生产。这是北京药企集中外迁入冀产出的首批药剂,标志着京冀两地生物医药产业迈入协同发展时代。
短短一年多时间,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已吸引了68个生物医药产业转移项目落户,其中20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建设一个产业园,收获三重“利好”。无论是实行医药产业转移异地监管,还是利益分配机制,一系列政策创新为入园企业带来了扩容空间,对京津冀三地的医药产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有利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医药产业转移异地监管方式的突破,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
10月17日8时30分,北京朗依制药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开始试生产,公斤匹多莫德原料药在产业园问世。
“公司最先拿到北京市食药监局通过异地监管方式发放的试生产许可证。”北京朗依沧州分公司经理冀伟伟说,公司依然保留“北京身份”,由北京市食药监局实施许可、认证、监管。
药企监管问题曾是阻碍北京药企外迁的壁垒。冀伟伟介绍,在我国,医药行业实行属地管理,药企必须在注册地生产、接受监管,不能跨地域生产,否则只能重新进行药品审批。
北京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表示,近两年来已有部分制药企业陆续迁出北京,但多数新药产品难以落地和实现规模化生产。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能不能为北京药企寻找一块“飞地”,实行特殊政策,承接部分医药生产环节,实现两地共赢?
京冀双方经多次协商和酝酿,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按照两地“共建、共管、共享”的思路建设,探索实行医药产业转移异地监管方式,即入园企业保留“北京身份”,药批文号等部分管辖权仍属北京。
异地监管在全国开了先河,打破了阻碍京企外迁的政策壁垒。北陆药业沧州分公司负责人贾丽荣深有感触地说,公司入园省去了跨省(市)转移的审批环节,更重要的是,批准文号不变,留住了北京身份,既解决了新药品落地转化和规模化生产难题,又能继续享有北京的资源优势,保留“北京药”的品牌效应和首都市场。
身份难题解决了,产业园迅速得到北京药企的积极响应。春风、万生、协和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重点企业纷纷签约落户产业园。
“医药监管方式的创新,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沧州渤海新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二局局长沈玉堃指出,医药转移异地监管方式的创新,不仅成为推动京津冀多领域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模式甚至还可以应用到我国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等相关方面。
有利于京冀两地医药企业发展
对北京企业来说,多了生存空间,有了扩容空间;对河北企业而言,有利于借势发展,提升技术、降低成本
北京药企入冀,并不是一场简单的生产转移。
明年1月,北京万生药业沧州分公司将开始试生产。“产业链大大延伸,公司不再为生存空间问题而担忧。”北京万生药业沧州分公司负责人刘春鹤告诉记者,投资2.6亿元建设的原料药基地项目,将推动公司在心血管及神经领域迈向高端药市场。
与万生药业一样,四环科宝等数十家集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于一体的北京大型医药企业,也迎来了扩容空间。北京康辰制药有限公司年产公斤盐酸洛拉曲克项目、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年产0吨医药原料药及中间体项目、北京康辰药业有限公司抗肿瘤新药项目……产业园让北京企业拥有了更大生存空间。
北京市食药监局药品生产监管处处长姚胜林介绍,对企业来说,企业生产环节放在河北,可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同时享受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监管优势以及津冀等地的低成本优势。
河北企业也来了。产业园成为它们发展的借势平台。
目前,河北敬业医药科技正在施工,河北天成药业、石家庄利鑫制药也完成选址手续,预计明年将开工建设。
“产业园有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河北药企通过借势,可以拥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和更低的生产成本。”河北天成药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园成了京冀两地医药企业协作的“新平台”。在这里,它们有竞争,但更多的是合作。
有利于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借助产业园,北京医药产业可以进一步延伸链条,河北则有了与北京携手开展生物医药创新创业的平台
企业转移过程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也在同步进行。
“原料药被运往北京后,将生产免疫调节剂匹多莫德,将使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升至第一位。”冀伟伟说,药品企业生产工艺路线比较长,在新园区可延伸产业链,让更多新药品种成果转化落地。
产业园成了新药品种落地转化的“新平台”。在产业园,入驻企业没有做简单的产业疏解,而是进行设备、技术、产品升级,让产品品质、科技含量、附加值更高。
产业园将推动京冀两地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生物医药区域合作和协同创新示范区。
“对北京医药产业而言,完善了首都医药产业链。”沈玉堃指出,产业园成了北京新药品种落地转化和规模化生产的重要承载空间,通过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合理分工,有助于提升高端品牌药、独家及大品种药物的市场规模。
产业园也将推动我省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多个项目落户河北,不是生产环节的简单转移,而是北京创新资源的外溢。河北拥有的是来自北京高端的医药产业、优秀的企业、顶尖的技术和产品。未来,一大批卓越的成果将会促进河北生物医药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幅度提升生物医药产业高端产品比例。
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主任路世彤说,北京药企入冀,我省可以成批次地引进高端制造业重大投资项目,直接与北京沟通生物医药创新和创业渠道,依托两地产业资源禀赋优势,进行生物医药全产业链规划,借势构筑医药产业高端产业结构。
近日印发的《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实施方案(生物产业)》提出,产业园的发展,将以加速度的方式成为全省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支撑。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园区企业研发创新中心和专业公共技术机构的建设,我省有了与北京携手开展生物医药创新创业的平台,有利于推动医药生产大省向研发创新强省的历史跨越。
沧州晚报△《沧州晚报》年11月3日专版
京津冀协同发展,渤海新区抢抓京津冀医药产业转移先机,仅一年多时间,68家北京药企扎堆落户渤海新区,津冀药企也已达到16家——
北京药企抱团落户渤海新区核心提示
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截至目前,渤海新区已累计承接京津项目超过个、总投资3亿元。现如今,渤海新区医药产业又要做0亿元的“大生意”,这是渤海新区正在书写的神话:从年初开始,渤海新区正式承接北京医药产业转移。仅一年多时间,68家北京药企扎堆落户渤海新区,津冀药企也已达到16家。预计未来5年,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将转移北京生物医药企业家,完成投资亿元,实现产值0亿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渤海新区一定会成为北方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一颗耀眼的新星。
沧州产出"北京药"异地监管开先河
近日,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捷报频传,10月17日,北京朗依制药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开始试生产,首批“北京药”在园区下线。10月17日下午,中国制药百强企业——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签约落户渤海新区。位于渤海新区的北陆药业沧州分公司也将于近日试产,华润双鹤药业、北京四环制药、悦康药业等知名药企也将陆续投产,其中一些新产品将填补我国医药行业空白。
据了解,受环境、土地等因素制约,北京医药产业亟待疏解,化学原料药制造将在年底前全部迁出北京。经多方考察,北京市最终“落子”沧州,建设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这是京津冀合作共建共管的首个专业化产业园区。
以往,按照一般规定,药品监管以省级行政辖区为界。也就是说,如果北京药企到河北建厂,就出现了跨省情况,需要报批药品品种转移,审批周期至少需要两年半左右。为了给迁移到沧州的北京药企提供便利,促进京冀两地医药产业升级转移,京冀两地决定探索实行医药产业转移异地监管方式,即集中转移至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京籍药企,仍由北京市食药监局对其生产情况进行延伸监管。入驻的北京药企依然保留“北京”身份,名称、注册地址不变,相应产品批准文号不做转移,按照变更生产地址办理。异地监管,在全国仅此一例。
“公司最先拿到北京市食药监局通过异地监管方式发放的试生产许可证。”北京朗依沧州分公司负责人冀伟伟介绍说,公司依然保留“北京身份”。10月17日,公司开始试生产。当天,公斤匹多莫德原料药在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问世,随后被运往北京总公司。这是北京药企集中外迁产出的首批药剂。
异地监管,给很多迁至渤海新区的北京药企,吃了一颗“定心丸”。解决了身份问题后,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承接北京医药产业转移的优势更加凸显,北京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药企接连准备签约入驻。
68家北京药企扎堆落户渤海新区
在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里走一走,转一转,可以看到这里已经初显规模,北京朗依制药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等已经建成试产,20多家药企正在开工建设。
据园区负责人介绍,这里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分为化学制药区、中药产业区、高端医疗产业区等功能区块。谋划推进大健康产业,以保健品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健康医疗、保健品、医疗器械等产业。
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栋告诉记者:“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经过京冀两地领导和工信、食药监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从年初开始,正式承接北京医药产业转移。一年多的成功实践,让越来越多的北京药企白癜风中医典方治白癜风昆明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bbts/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