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6月3日上午10时30分,一架空军“图型”专机,载着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46名队员,从成都太平寺军用机场腾空而起,飞向神秘的青藏高原……而后,他们从长江源头的姜古迪如冰川出发,划着橡皮船,顺大河向东,历时天,经过公里无机械动力漂流后,抵达长江与东海汇合处,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全程漂流长江的壮举。编者按中国的漂流从地处三江源头的玉树出发。年尧茂书先生孤身首漂长江,开创现代中国江河漂流的先河;年,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从玉树境内的长江源头再出发,完成人类首漂长江的梦想。三十年后,玉树被确认为年漂流世界杯主办城市,中国的漂流回到玉树,并且以崭新的姿态再次出发!这是我们对中国江河漂流的最高致意,也是玉树展开怀抱,与世界亲密握手的最佳诠释。三十年前的6月3号,是承载了国人激情与梦想的长江漂流启程的日子,激情、奋进、献身的长漂精神至今仍激荡在国人的内心深处。今天,让我们跟着故事的主人公,聆听长漂壮举的亲历者幺哥(冯春)的口述历史。作为三十年前长江漂流的主力队员、目前为止中国漂流里程最长的人,从年的那次出发开始,幺哥的一生与漂流紧密相连。他是至今唯一仍在漂流的长漂队员,续写着与漂流的不解之缘。口述历史口述者:幺哥(冯春),年长江漂流主力队员。目前为止中国漂流里程最长的人。
30年前的今天:出发,向着长江!
——纪念年长江漂流
漂流队员冯春(作者本人)摄影/杨前明年继首漂长江的勇士尧茂书牺牲后,四川又组织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的消息在报纸、电台上报道以后,迅速在全国各地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全国有23个省市的名男女青年报名要求参加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年9月科漂队在云南中旬下桥头镇(现香格里拉虎跳峡镇)与当地镇政府欢迎攀钢慰问团(供图/科漂队员)前排左起:杨欣、杨勇、冯春、王岩、沈大刚、兰为可、周洪京、颜柯与此同时,一些工矿企业、学术团体、共青团组织和大、中、小学校纷纷为这一活动赞助募捐。成都厂原团委书记黄兴初(现成都市委书记)亲自送来两笔捐款元;四川维尼龙厂赞助了元;广东吴川县第一中学全校捐款元;渡口市(现攀技花市)计经委国土处捐款元;攀钢经理办公室副主任李福君亲自到成都,代表攀钢赞助长漂活动0元。渡口市(现攀技花市)科委、科协和市地质学会也拿出经费支持这一活动。北京大学学生会代表全校万名师生,要为中国人首漂长江募捐。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举行全院师生大会,该院院长、党委书记亲自将“民族的骄傲、伟大的壮举”锦旗赠送给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科漂队在长江下游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供图/科漂队员)成都地质学院的大学生也积极募捐。山东大学团委在全校发起支持长漂活动倡议,该校数学系一个班的同学,仅两天时间,就捐款元、斤全国粮票。四川武隆县万隆乡小学四年级全体同学,将平时省下的零用钱20元也捐出来了。年10月14日科漂队到达宜宾,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宜宾青年自发拉着国旗在漂流队员乘坐的解放牌大卡车前欢呼(供图/科漂队员)经过长漂指挥部和大家艰难曲折的筹备工作以及社会的大力支持,6月3日上午10时30分,一架空军“图型”专机,载着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46名队员,从成都太平寺军用机场腾空而起……出发前两天,我母亲朱梅霞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专程从渡口市(现攀技花市)赶到成都,给我带来0元钱,为我买了一部照相机。母亲送我到机场(供图/科漂队员)我和母亲在机场候机厅(摄影/杨一兰)听妈妈的话(摄影/杨一兰)长漂指挥部总指挥侯惠仁(左)在机场与我母亲(右一)交谈(供图/科漂队员)我母亲(右边留短发穿灰色短袖衣者)一直黙默的在机场隔离栏外远远的望着我(小货车上穿红色运动服者)和队员往飞机上装物资(供图/科漂队员)出发这天,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机场,我们都在忙碌着装运物资设备,由于数量太多,以至于到了飞机起飞的时间还没有装完,总算机场工作人员开恩将专机起飞时间推迟,当物资一装完,机场工作人员大声喊叫队员们快登机。科漂队副总指挥朱剑章(右二)、指挥部成员余成(左一)、资李申(左三)、潘树军(右一)在与机场领导交流(供图/科漂队员)科漂队员登上飞往拉萨的空军专机(供图/科漂队员)前来送行的杨前明(供图/科漂队员)杨前明在科漂队漂到青海玉树时加入了漂流队,年11月19日,在漂流长江上游金沙江段扎木滩时,不幸翻船遇难,时年32岁。我之前一直在停机坪内忙碌,也没顾得上和母亲多说一会儿话,待飞机临起飞前,我顾不得机场工作人员的招呼,冲出停机坪警戒线跑到候机大厅外的隔离栏杆前,对着送行人群里高声叫着:“妈!妈!”来送行的人很多,这时,大家都给妈妈让开一条路,我隔着栏杆对着母亲深深的鞠了一躬,嘴里喊了一声:“妈!”就说不出话了……此时,我已泪流满面……转身跑向飞机。这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还能否相见……运送科漂队的空军专机,在空中飞行了近两个小时,于中午12时30分抵达西藏拉萨贡嘎军用机场。6月3日中午到达拉萨贡嘎军用机场,队员们走下飞机舷梯(供图/科漂队员)科漂队员冯春在拉萨贡嗄军用机场(供图/冯春)年长江漂流发起及经过-05-20幺哥整理幺哥漂流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冬雪山下的姜古迪如冰川,流经我国11个省、市、自治区,在上海汇入东海,全长公里。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全长公里)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全长公里),居世界第三,中国第一,是世界上落差(余米)最大的河。
长江之源——姜古迪如冰川
年6月3日上午10时30分,一架中国空军图型飞机从成都太平寺军用机场起飞,机上载着由46名人员组成的探险队,飞向那神秘的青藏高原……
年6月8日科漂队队员翻越唐古拉山口(供图:冯春)
科漂队在成都太平寺军用机场装运漂流物资器材
科漂队乘机证
科漂队乘机证
杨前明(左)在成都太平寺军用机场与李大放合影
年11月19日,杨前明在漂流长江途中,不幸翻船遇难,时年32岁
孔志毅(左)和记者万明在成都太平寺军用机场合影
年7月27日,孔志毅在漂流长江途中,不幸翻船遇难,时年33岁。年9月13日,万明在虎跳峡采访途中,不幸被飞石击中头部,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时年23岁。
这是一支由漂流队员、科考人员、公安武警战士、随队记者和后勤人员组成的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简称科漂队),他们要走进唐古拉山的长江源头,然后下水,划着橡皮船,实现全程漂流公里的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大河的梦想……
这场梦的起因,还得从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中国人说起。美国人叫肯·沃伦,中国人叫尧茂书。
美国人肯·沃伦,这一年他59岁(摄影/褚斯鸣)
中国人尧茂书,这一年他35岁。
这张照片是尧茂书在玉树直门达水文站通天河边留下的最后影像(摄影/曾国强)
年,美国探险家肯·沃伦划着他的漂流船,在印度成功漂流了恒河上游后,有记者问他:“你的下一个目标是哪里?”他指着远处的喜马拉雅山说:“在山的那边,只有伟大的长江没有被征服过!”
“Whatsthenext?”下一个是什么?是肯.沃伦给他的这条漂流艇起的名字,它意味着下一个是未知的,不可预测的(摄影/褚斯鸣)
漂流长江被《今日美国》称作“人类对地球的最后一次征服”。
肯·沃伦在年组织了一支漂流探险队,准备前往中国漂流长江。当时在中国办理漂流探险的手续相当复杂,肯·沃伦多方联系到一个姓林的美籍华人并委托其办理相关手续,还将一笔巨款交给他。当全体队员和数吨物资器材抵达香港后,岂料一下飞机竟无人接机,此时肯.沃伦才发现被骗了,队伍只好就地解散,物资和器材寄存在了香港。
事后,肯·沃伦夫妇亲赴北京找到当时的中国国家体委下属专门接待外国人来华探险的体育服务公司,经过多次努力,肯·沃伦的申请终于获得中国有关部门批准,并定于年8月来华首漂长江。
中美联合漂流队在长江上游金沙江(摄影/褚斯鸣)
鉴于第一次(年)漂流夭折,一方面,肯·沃伦需要处理赞助合同违约事宜,另一方面又在与中国国家体委的反复磋商中决定组织一次中美联合漂流活动,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开展漂流运动,肯.沃伦提出将中方选派的三位队员送至美国接受漂流培训,如此一来,漂流长江的行程推迟到年7月。
美方沃伦公司的代表肯·沃伦和中方中国体育服务公司代表刘国长(音译),在北京签署年中美联合长江上游探险协议
年也有一个中国人想要漂流长江,他就是西南交通大学电化教研室的摄影员尧茂书,他在美国《地理》杂志上看到日本著名探险家植村直己首漂南美州亚马逊河的故事后,就蒙生了“长漂”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做了多年的准备工作。一次偶然的机遇,尧茂书在得知美国探险家肯·沃伦将于年亲率美国探险队来华首漂我国的长江后,为了抢在美国人前面,他只身一人划着“龙的传人”号橡皮船从长江源头下水……
玉树直门达通天河畔尧茂书纪念碑(纪念碑现存成都建川博物馆的长江漂流纪念馆)
年6月15日和7月23日《四川日报》记者戴善奎报道了尧茂书只身驾驶橡皮船漂流长江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反响。
8月20日,中科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明业、四川省地理学会副秘书长贺振东、成都地理研究所硕士研究员郭卫星等三人在渡口市(现攀技花市)一带考察工作途中初步商议了此事,认为尧茂书的行动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但他独自一人进行这种探险活动力量太单薄,是不值得提倡的。
同年9月5日,《四川日报》记者戴善奎写的纪实报告文学“长歌祭壮士”报道了尧茂书在人迹罕至的沱沱河、通天河漂流了余公里后,不幸在长江上游金沙江通迦峡翻船遇难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尧茂书的行动揭开了长江漂流的第一页,也唤起了当代中国人的探险意识和爱国热情。一时间,全国掀起了一股漂流长江的热潮,不少有志青年纷纷要求继承尧茂书未完的事业,完成首漂长江的壮举。
来自攀技花(原渡口市)的七名队员。左起:兰为可、许瑞祥、何平、杨欣、杨勇、冯春、沈大刚(摄影/张国宪)
四川省地理学会顺应国内广大青年的这一要求,经过贺振东与四川日报社周末编辑部记者戴善奎联系,决定由四川省地理学会牵头和《四川日报》周末编辑部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驻川记者站和《成都晚报》文体部等八家新闻单位,联合发起组织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活动。
那是一个崇尚英雄、倡导思想解放的年代,活动得到社会极大的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北京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bbts/6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