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是融入我国古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本土乡亲看得见、摸得着,贴近百姓、贴近家庭,深刻影响人们言行、引导人们形成向上向善力量的宏大的道德资源宝库。
1
何为古今“乡贤”《汉语大词典》对“乡贤”一词的解释是:“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乡贤”古已有之,但出现“乡贤”一词是在东汉时期,是国家对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声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是对获取这一称号者人生价值的肯定。到明清时代,大部分市县均建有乡贤祠,以供奉历代乡贤人物。因此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官方纪念、祭奠的仪式。对“乡贤”的解释,经过历朝历代官方和民间的总结归纳,形成了比较一致、比较完善的概念和标准,即:“乡贤”是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被本地民众深刻记忆和尊重的贤人。按传统的标准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就是指做人,品行是否端正,品德是否高尚;“立功”就是指做事,一生中是否有功劳、有贡献,是否做了有益于本土、有利于民众的大事、好事;“立言”就是指做学问,其学识是否丰富、眼界是否开阔,思想认识在本乡本土是否具有引领作用。
总之,“乡贤”就是指为乡村民众所推崇所敬重并为家乡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古时主要是饱读诗书、见过世面、有德行、有功劳的人,现代“乡贤”,除了上述标准外,增加了新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内涵,其内容也在逐步演变和完善,以便更适合当今科技发展和时代特点,如镇、村、组里的能人、带头人;好村官、好教师、道德模范、见义勇为的模范等;外出投资、务工、创业的成功人士;受过现代文化熏陶、思想开放、认识独到、具有引领乡邻的贤达人士;热爱家乡,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主动为家乡事业的发展出钱出力的旅外“乡贤”等。发挥古、今“乡贤”的积极作用,对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非常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2
创新发展“乡贤文化”“乡贤文化”就是在本地区、本地域历代名贤积淀下来的榜样文化、先进文化,是这个地区有激励和引领作用的思想、信仰、价值的一种文化形态。“乡贤文化”是中国文化研究的独特领域,与地域文化、方志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旅游文化等既具有密切的联系,又有着特殊的研究内涵和价值。“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朝,刘知九《史通·杂述》就有这样的记载:“郡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至明朝,朱元璋第16子朱栴曾撰《宁夏志》,专门列举了“乡贤”这类人物,还开始建立乡贤祠,凡进入乡贤祠的人既要有“惠政”,又要体现地方民众的意志。到了清代,基层不但建有乡贤祠,还把“乡贤”列入当地志书,丰富了“乡贤文化”。“乡贤文化”不仅是扎根家乡母土文化的精神文化标记,而且是连接故土、维系亲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弘扬固有文化传统的一种精神力量。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乡贤”及“乡贤文化”在乡土社会管理和运转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中央政令在地方的落实,还是民间社会愿望的上传,作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乡贤”以及“乡贤文化”的影响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维系地方社会的文化、风俗、教化、孝道等方面都离不开“乡贤”及榜样文化的引领。北宋时期,蓝田的吕大忠、吕大均兄弟等地方“乡贤”自发制定并实施的《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规定了乡党邻里之间的基本准则,对乡民修身、立业、齐家、交友等行为,做出了规范性的要求,引导着当时人们的伦理生活。
当前,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来看,优秀的“乡贤文化”是可资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独特的乡贤地域文化通过本地区历代“乡贤”名流的德行贡献,凝聚成民众的共同精神,也可以理解为“乡贤精神”,这种“乡贤精神”对于提升本地区民众的文化自信心、自尊心,敦厚民心、民风,激励社会向上,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作用。把传统“乡贤文化”智慧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加以发展和创新,对于恢复乡村生机,激发乡村发展潜力将会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弘扬“乡贤文化”就是要呼吁有德有才的现代新乡贤回乡建设新乡村。“乡贤文化”贴近百姓,各地都有丰厚的资源。现代“新乡贤”作为当地的榜样人物,距离并不遥远,他们就在大家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容易通过“照镜子、正衣冠”的实践,达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和谐发展。
3
“乡贤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弘扬“乡贤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为社会传播正能量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乡贤文化”扎根乡土,蕴含着爱国爱乡,敬业精业,崇德向善的道德力量,对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进程中,现代“新乡贤”的时代角色十分突出。他们很多人出自于乡村,成就于城市;成长于乡土,弄潮于商海,在乡村与城市的内在关联上,具有天然独特的优势。他们今天的“衣锦还乡”,重建乡村的抱负,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重要指示在乡村社会的实践。在现代化进程的趋势中,从基层乡土去看中国社会或文化的重建,重点是怎样把现代知识输入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基地乡村里去。作为输入现代知识必须的人的媒介,现代“新乡贤”的社会构建,具有尝试破解乡村社会发展困境的珍贵价值。
习总书记精辟的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由此不难发现,乡村发展的滞后性固然有多种因素,而精英人才流失所造成的乡村内驱力缺乏是主因之一。现代“新乡贤”作为社会力量的凝聚动力,恰恰抓住了构建乡村内驱力的关节点。他们是一批有奉献精神的现代精英,从乡村走出去的他们回归乡土,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和道德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既是乡村社会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也是发育和培养乡村社会发展内驱力的根本所在。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它既是具有时代高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当代体现。现代“新乡贤”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塑造的榜样力量。“乡贤文化”建设,既是传统乡村社会型塑的“尚贤敬德,奋进向上,造福桑梓”人格品德的传承,也是其传统品格在当今核心价值观层面上的提升和高扬。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新乡贤”是一个具有榜样性的社会群体,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是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实践者。因此,这一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连接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的纽带。人创造着环境,同样,环境也改变人。“乡贤文化”建设既是新时代民众源自生活的创造,又是现代乡村文明环境构建的要素之一。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现代“新乡贤”也一定能够像古代“乡贤”一样垂范乡里,涵养文明乡风,并进一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
(来源:海口晚报)
琼│台│福│地
中共海口市琼山区委宣传部官方认证白癜风怎麽治北京白癜风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bbts/7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