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诗以言志、载道、寄情。自古以来,诗歌倍受人们亲睐。海南岛是“诗歌岛”,一大批老中青,尤其80、90、00后诗人正活跃在全国诗坛,他们才华横溢,影响较大,形成“诗歌海军”。为满足读者需要,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海口晚报文化版从本期起,推出“海诗刊”诗歌文学沙龙,每期邀三位诗人作为嘉宾,围绕节日、人生、生活、爱情、婚姻等与古今诗歌相关具有普世价值的话题畅谈,以启迪智慧滋养心灵。首期推出抗战诗。
本期核心提示: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回顾、学习前辈诗人的抗战诗歌,不仅是追忆和铭记那段中华民族悲壮、抗争的历史,而且对今天的诗歌创作也有重要的学习借鉴作用。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诞生的一篇篇各个种类的诗歌,缘何广为流传,至今感人肺腑?被称为刺刀与号角的名人名诗,有何鲜明特点,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对今天的诗歌有何影响?海口晚报特邀海南三位有“平民化”诗歌写作的风格、在全国诗歌界堪称先锋的中青年诗人佘正斌、乐冰、苗红军,昨晚聚首森林城市酒店读书吧,以思想碰撞的方式作诗性的解答。
穿越70年风雨的抗战诗歌
海口晚报记者彭桐文/图
A、感天动地抗战诗
无论是否拥有一本《抗战诗选》,一些抗战诗歌都一直珍藏在人们心底。有些故事已湮没于历史的风尘之中,而经过血与火冶炼的抗战诗,给现在诗人留下怎样的深刻印象和感触?
佘正斌说,在抗战大环境背景下,诗歌创作理念和具体实践都曾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诗歌的主题多反映日本侵略者凶狠残忍,号召国人积极奋起反抗,主动参加到抗日救亡的伟大民族斗争实践中,出现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黎明的通知》,田间的《给战斗者》,何其芳的《夜歌》,柯仲平的《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边区自卫军》等一大批优秀诗人和优秀诗歌作品,“这些诗,刚开始读时,心里就发烫,就感动得热泪盈眶!”
三位诗人在研讨抗战诗歌。
对于乐冰来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喜欢的诗人就有光未然、田间、蔡其矫、艾青、臧克家、蒲风、王亚平、陈辉、贺敬之、郭小川、张志民、魏巍、莫耶、夏穆天、徐放、山丁、蓝苓、牛汉、绿原、杜谷等,耳熟能详的抗战诗歌有《黄河大合唱》、《黄水谣》、《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我爱这土地》、《延安颂》、《长城谣》、《歌唱二小放牛郎》、《大刀进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等。
“但我最难忘的还是光未然的《五月的鲜花》,它当时就传遍了每一个抗日救亡的角落!”乐冰说,这首诗写于年,是独幕话剧《阿银姑娘》的序曲,后被东北籍作曲家闫述诗发现,因强烈的共鸣主动给谱曲,迅速传开成“战地歌”。同样让他难忘的还有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虽只有短短6行,但提出了抗战的严肃性和民族尊严问题。虽然表现方式直白,但起到了鼓动、宣传和震撼人心的效果,让人过目不忘,“我第一次读它时心里一颤,仿佛胸口被捅了一刀!”此外,像蔡其矫写于年的晋察冀边区的《肉搏》,表现出抗日战士的英雄气概,激励了军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这是民族危亡时期,诗人的创作带有强烈的现场感和直接的生命体验,“读起来也让人热血沸腾,经久难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苗红军说,抗战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很多鲜活的素材。“生活,乃诗之本”。那时期广大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紧跟时代主旋律,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在二十世纪30年代,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革命斗争异常艰苦的时刻,中国革命迫切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诗歌来鼓舞,凝聚力量。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有担当的热血青年贡献出了他们的智慧,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经典作品,唤醒沉睡的人们,拿起武器,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之中,“如今读战地诗歌,仿佛又被拉回了那段充满艰辛的火红年代和峥嵘岁月!”
苗红军在谈抗战诗歌。
B、爱国诗人写抗战
在血雨腥风、灾难深重的岁月里,多少爱国志士为挽救垂危的民族,满含泪水,一边唱着“抗战歌”,一边告别亲人奔赴抗日的战场。那些诗歌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将永远留在人民的记忆里。用心血写就那些诗歌名篇的人怀着怎样一种情怀?
乐冰说,抗战诗歌有许多是抗争诗歌,是与日本法西斯强盗抗争的诗歌,它是站在残虐和恶行的对立面,所以,抗战诗歌看起来像一个被折磨、被欺凌的人内心释放出来的怒吼,一种不屈服的声音。这种声音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声音的一部分,它高亢、激越,有一种排山倒海般的惊人力量。它不应该被遗忘和忽视,或者边缘化,它是中国新诗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抗战诗歌都是爱国诗歌,抗战诗人都是爱国诗人!”乐冰认为,爱国,是每一个人应有的情怀,作为诗人更应该爱国,因为诗人是敏感的人、最先觉醒的人。老一辈诗人用手中的笔,宣传、发动全国同胞投入到抗日斗争中,使诗歌在灾难与战乱中,成为号角、匕首和子弹,“这是因为他们懂得,诗人要有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高度。不能脱离时代,要在场。诗人关心国家、关心人民,人民才会关心诗歌、关心诗人!”
乐冰在谈抗战诗歌。
“诗出于民之情性。”(情性指真实的思想感情)苗红军认为,抗战诗歌最大的特点是自信、乐观、豪迈。年,在救亡演剧一队工作的音乐家贺绿汀写的《游击队歌》,是一首朗朗上口、传唱率很高的抗战歌曲,生动地刻画了抗日群众在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聆听这首歌,可以感受到其久唱不衰的艺术魅力,以及蕴藏着浓厚的爱国情怀。”
年艾青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我热爱这土地》。该诗集中展现了诗人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对摧残土地的人诅咒和仇恨。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愤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苗红军说:“这强烈表达了诗人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感,令人震撼不已!”
佘正斌说,“五四”运动以后,新诗传到中国,一直以来,中国新诗伴随着民主化进程不断发展,一些诗歌多以伤春悲秋和一些过往回忆的小情小调为主题,但“九一八”事件以后,这种局被彻底打破,一切诗歌的主题都向抗战聚焦,诗歌的格调也日趋尖锐化,诗歌成为诗人投向敌人的匕首。诗人们除了在正面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外,还有更有效、更得心应手的方法,就是拿起手中的笔,以诗歌的形式,鼓舞国人的斗志,唤起人们主动抗日,传递着正能量。像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的田间,无论写的长诗还是短诗,主题鲜明,富有很强的鼓动性,“能给人保家卫国奋起抗战的勇气和力量,也坦露出诗人炽热的爱国心!”一些感伤诗也包含着爱国情,如刘荣恩的《十四行》,表现“人生的微喟”,是一种心灵的咏叹,对个人人生的北京白癜风的有效治疗方法北京最好白癜风知名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bbts/7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