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日报》今日二版
魅力扬州
“不唯大只唯特”涵养城市特色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中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风貌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古城之一。
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扬州坚持“不唯大只唯特”的发展理念,坚持“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的发展定位,加快推进名城建设。着力推进古城保护,市区累计建成文博场馆座,东关街创成国家AAAA级景区,南河下历史街区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恢复和提升一批历史景观,加快推进瘦西湖世界级景区建设,隋炀帝墓考古发掘成果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加快建设城市新区,新城西区基本建成,广陵新城初显现代模样,启动建设生态科技新城,建成市民中心及科技馆、市文化艺术中心、体育公园体育场、交行扬州金融中心等一批重大产业设施和文体设施。
▲万福大桥夜景。(扬州晚报提供)
优先规划基本民生建造宜居名城扬州连续15年制定实施民生“1号文件”,把每年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建设。投入45亿元,在全国较早实现城乡区域供水全覆盖;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和“”鲜奶工程,让市民吃上了放心菜、喝上了放心奶;投入38亿元开展“不淹不涝”城市建设,近两年主城区没有发生一起内涝;投入多亿元,实施“老小区、老厂区、老街巷、老校舍、老庄台”等“八老”改造。
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快乐的本质需求,将城市最美丽、最金贵、最贴近老百姓的地方拿出来,相继建成并免费开放了宋夹城、蜀冈西峰、扬子津古渡等63个生态体育休闲公园。
▲森林公园是扬州市民的天然氧吧。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赵耀东摄
坚守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生态名城
绿色是扬州的城市底色。多年来,扬州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绿杨城郭新扬州”建设行动计划,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5%用于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实现了生态投入增幅高于GDP和财政收入增幅。全市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九大生态中心,森林覆盖率21%,城市绿化覆盖率43.6%。年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年入选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年创成国家生态市。
▲护城河。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赵耀东摄
千年古城的华丽蝶变
拥有年历史的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中贯京杭大运河,位于中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经济圈内,是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的节点城市,下辖2市1县3区和4个功能区,全市总人口万,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亿元。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市等殊荣。
记录和见证扬州城变迁的文昌路从解放初的4公里、10多年前的11公里,发展到今天的60公里,拉开了“一体两翼”“一核多组团”的城市发展框架,城区面积和城市人口从5.09平方公里、7万人,发展到平方公里、.1万人。
城市“裂变”使扬州迎来了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黄金期,主要经济指标跻身江苏“第一方阵”。5年间,该市经济总量连续跨上亿元、亿元两大台阶,GDP在全国百强城市中的排名比5年前提升了14位,增幅居江苏省第一。
千年古城华丽“蝶变”的真正动因是什么?扬州的巨变,缘于他们的全球视野、战略定位、埋头苦干和闷声发展。
古城崛起大手笔
乘势布局,融合发展,是扬州大手笔建设现代扬州的精准定位,“外通、内连”两大战略书写了扬州城建史上最恢宏的篇章。
“外通”让扬州融入世界
在美国纽约广场,扬州的城市宣传片在这里不停地播放,世界从这里认识、了解扬州,引来更多人走近扬州,每年到扬州的海外宾朋多达数十万人次。
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率“远征”团,足迹遍布新加坡、韩国以及我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推介扬州。
大诗人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千古绝唱,被开放、包容、创新的扬州人,演绎成一年一度享誉海内外的节庆品牌,连续15年举办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今年,来自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多位嘉宾参加盛会,海内外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到古城扬州畅游。
世界唯一以人名命名的马拉松赛——中国·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以“名人名城名赛”的创新定位,历经11年坚守,成了举世瞩目、万人参与的国际大赛,连续4年获评国际田联金标赛事。今年,该赛事吸引了来自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名选手。
进入新世纪,扬州人紧紧抓住国家发展大交通的机遇,在“开城先开路”理念引领下,掀起了对外交通建设浪潮。
看铁路——宁启铁路建成通车,连淮扬镇铁路开工建设,扬州人圆了高铁梦。
看高速公路——启扬高速、江六高速建成通车,扬宿高速、江广高速正加快建设,“一环七射”的高速公路网成为现实。
看航运——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顺利推进;沿江港口万吨级码头达31座,“一港三区”格局更趋完善,“亿吨大港”目标顺利实现;京杭运河扬州段经过改造升级为二级航道,成了“水上高速”。
看航空——扬州泰州机场通航,已开辟北京、广州、郑州、银川、重庆、天津、海口、贵阳等16条航线,年旅客吞吐量70.6万人次。去年1月,扬州泰州机场开放一类航空口岸;9月,韩国首尔以及中国台北、香港航线正式通航;今年年内还将开通泰国、日本以及澳门等航线,扬州与世界各城市的距离拉近了。
对外连通,还要内部通畅
4年前,扬州在沿江地区融合发展的大潮中,吹响了内部大连通的冲锋号。润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使扬州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文昌路延伸工程达60公里长,挺起了“一体两翼”的脊梁;新国道相继通车,瘦西湖隧道建成运营,新万福路和万福大桥竣工建成使用,城市南部快速通道体系相继开工……
在内部大连通的基础上,扬州以跨江融合和区划调整为抓手,推进空间重组、资源整合,重塑扬州经济地理,一个以古城为核心、以东部生态科技新城、广陵新城、中部瘦西湖景区、新城西区、仪征东部地区、南部临港新城等为主要板块构成的“一核多组团”城市发展格局成型,各功能区、各板块互补发展,释放出强大的组合效应。
广陵新城是构建“大扬州”,实现“一体两翼、带状组团”发展构想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扬州“一体两翼”的城市核心。在这块激情四射的热土上,以信息服务产业基地、Y-MSD、环球金融城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建成面积多万平方米,在建面积多万平方米,初步形成集软件信息、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以及总部经济为一体的“3+1”产业架构,走出了一条产、城、人高度融合的发展之路。
在新城西区,西部交通客运枢纽、市体育场、文化艺术中心、国展中心二期三期、会议中心、商务中心及科技综合体先后建成,投入总量超过了历届政府和国有资本投入的总和。
▲东关街是扬州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街区,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居民建筑群和街巷体系,年接待游客达万人次。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英俊摄
“生态福利”留给百姓
每天的清晨和傍晚,成千上万的扬州市民拥向免费开放的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跑步健身。这座公园紧依风景秀美的瘦西湖,占地千亩,如果进行商业开发,可以说价值连城。扬州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2.5亿元,建成了这座以体育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公园,里面有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馆……
这是扬州市把“生态福利”留给百姓的一个缩影。
无论是古运河畔,还是新建的廖家沟中央公园、蜀冈西峰生态体育公园、三湾湿地公园及运河生态休闲公园,这些最宝贵的地段全部用于公共休闲空间建设。这几年,蜀冈西峰、扬子津古渡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廖家沟中央公园、李宁体育园等63个大中型生态公园先后建成开放,“出门见公园”成了扬州市民新的自豪语。
扬州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雨污混流、排水不畅、地下管网混搭、河道水体黑臭问题尤为突出。年8月的一场暴雨,“到扬州来看海”的文章和图片在省内外媒体上铺天盖地,让这座获得过“联合国人居奖”的古城陷入尴尬。
治城先治水。扬州人把打造“清水活水”“不淹不涝”城市连续5年写入“一号文件”,连年投入亿元,建设“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新扬州。连年发力治水,一个“海绵城市”“生态扬州”成为现实。今年6月以来,我国南方暴雨成灾,很多城市“一片汪洋”,而扬州安然无恙,6月份几次降雨.2毫米,远超.5毫米的历史平均水平,全城没出现一处大的积水点。
为了守住扬州的“深呼吸”,该市强力推进“绿杨城郭新扬州三年行动计划”,先后实施了“路一环一河”、城市出入口、城市河道绿化改造提升工程,建设了瘦西湖、“七河八岛”、蜀冈、三湾、夹江、江都仙城、宝应湖、高邮清水潭、枣林湾等9个10平方公里以上的生态中心,市区每年新增城市绿地多万平方米。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扬州生态城市竞争力表现最好,排名全国第6位。
▲游客乘坐小舟游览扬州瘦西湖。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杨帆摄
精细化管理,让城市更秀美、更宜居
城市要建好,更要管好。扬州的城市管理大到楼房限高,小到一条河、一段路,一切为了城市更美丽、更宜居,出行更方便,行车更畅通。
扬州江广融合地带的“七沟八岛”是城市地理中心、生态“绿肺”。年,扬州在此设区建设生态科技新城,一锹未动就先定“铁律”:严格控制廊道宽度、建筑高度、开发强度、污染排放,严禁违法建设。之后更是将“四控一禁”立法。51.5平方公里区域中,禁止商业开发的生态“留白区”占到总面积的60%。
扬州城的每一条河、每一段路,都有人负责。在城西明月湖旁的赵家支沟最醒目处,竖立着一块“河长制”公告牌,小河沟的总河长是一名副区长,河长是街道办副主任,还有管理单位、责任人、管理要求和监督电话。
行走在扬州的大街小巷,看不到拥堵的交通、乱停乱放的机动车,每一条大街小巷最显眼的地方,都有诸如公共厕所、旅游指南、行车路线图、机动车停泊位、出租车临时停车站点、地下地上停车场等明显的标识。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扬州主政者把城市管理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为了让百姓喝上干净水,该市先后投入近45亿元,完成敷设供水主干管道1公里、支管网1.5万公里,“健康之水”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饮用水实现了“同源同网同质”。
为了让百姓吃上放心菜,该市实施了“菜篮子工程”,城区万人口每人每天吃1斤蔬菜,自给率达到60%,在江都区、广陵区建设蔬菜基地1万亩,在各社区设立近百家平价蔬菜店,还开通了农产品配送车辆进城绿色通道。
为了让百姓呼吸上新鲜空气,去年以来扬州打响了雾霾攻坚战,治企、管车、限煤、禁烧、抑尘,实施“共保蓝天”专项行动。关停一批生产线,压缩钢铁、水泥等行业,倒掉一批“黑烟囱”;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辆,斩掉“黑尾巴”;出台史上最严的渣土车管理办法,遏制飞扬的尘土。
为了让百姓住得安心,扬州启动了总投资亿元的老小区、老街巷、老庄台、老宿舍等“八老”改造工程,整治城中村99块,完成了年以前建成的个老小区、多万平方米的整治任务。市区建设各类保障房套,是前5年的4.9倍。推动“三拆三整治”工作,城市环境大大改善,赢得了百姓的点赞与认可。
水更清、生态更美、出行更便捷、休闲锻炼有好去处……魅力扬州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由衷感叹,更让每一位来扬州的人为之点赞。
采访感言
绿色发展演绎绿色崛起扬州曾经是“长三角”经济圈一座不起眼的城市,如今却以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崭新形象崛起在我国现代城市之林。
学扬州学什么?要学习扬州人紧紧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期,乘势高起点布局,让扬州融入世界、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大手笔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胆识和气魄,苦干实干、闷声发展的冲天干劲;要学习扬州人以生态为基、文明为魂、项目为王、民生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把“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菜、呼吸上新鲜空气、有稳定的就业”等人人都需要、天天不可少的基本民生优先规划、优先实施,把最值钱的城市黄金地段用于公共休闲空间建设,把“生态福利”留给人民群众;要学习扬州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城市,城市管理精细到车往哪里放、出租车在哪里停,一条路、一条河都有人来管。
与扬州相比我市落伍了,城市建设没有长远的总规,无序开发、私搭乱建、功能缺失、管理粗放等问题十分突出。老城区缺少公共休闲空间,新城区配套设施严重滞后,甚至一些新建的商业开发区、居民小区连基本的停车场都没有,配套设施更是跟不上,“马路市场”、机动车乱停乱放的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扬州绿色发展演绎的绿色崛起,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如何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美丽、更宜居,功能更齐全、出行更方便、行车更畅通,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是摆在城市管理者眼前的新课题,考验着城市管理部门的智慧、能力和水平。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杨仕智报道
长按下图识别白癜风如何治疗北京中医医院治疗白癜风用什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