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文化群微刊第48期
“金港杯”长治首届微小说大奖赛第二季正在举行
(点击查看详情)
杨宏伟简介
杨宏伟,山西河津人,年出生于革命军人家庭,年参加工作。年利用业余时间来收藏古钱币,年重点致力收藏太行根据地报刊。
20多年来收集的解放区书报刊余种,多次参加省市举办的大型红色展览活动,其收藏品和收藏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山西电视台、长治电视台、山西日报、上党晚报及近百家网络媒体播报。多年来在全国30多家报刊发表介绍解放区书报早的研究文章多篇。出版专著有《太行太岳根据地报刊》。现为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理事、山西集报联谊会副会长、长治市革命文物收藏协会副会长、《红色太行》报刊主编。
上党文化群
杨宏伟著作书影
精彩选读黄河日报在芳岱
文杨宏伟
在闻名遐迩的太行山大峡谷的崇山峻岭南缘,有一个小村落,名曰芳岱。村庄不算大,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却保留了不少,这些建筑大多坐落在一条弯弯曲曲的石道两旁。该路不宽,刚能过去一辆小牛车,路面是由大小不等的天然石块铺成,已有数百年历史。可别小看这条路,据说是古代壶关、陵川等县通往河南唯一的官道。可见这里当年曾是人来车往,热闹繁荣。
在靠近村头的古道边,有一处依山势而建的富家豪宅,一进三院,且一院高过一院。各院的建筑都很讲究,前院石柱廊房,屋檐下有精美的砖雕和木雕,可能当年此院开过商号;中院分为里外两院,全都是二层砖木结构的高楼;后院与二楼地面齐平,另有一院门可出入。所有院落都宽敞明快,给人一种舒适之感。当地村民称该院叫“东家院”。
就是这座古老的院落,在抗战时期,党的新闻机关,临时驻扎在此半年之久。
年夏,日军大举进攻晋东南,山西省第五专员公署分两路从长治城撤出,一部分(包括创刊不久的上党版《黄河日报》)由专员戎伍胜带领向西转移到太岳山区的长子、沁水等地;另一部分由专署秘书主任杨献珍率领向东转移到太行山区壶关县的树掌、芳岱等村,并在这里设立了战时行政机关——五专署路东办事处。路东办事处辖有壶关、陵川、平顺、长治、潞城、黎城等县。
为给路东人民群众、抗日军队宣传党的方针和统战政策,办事处又组建路东黄河日报社,由杨献珍主任直接领导。总编由王春担任,赵树理等任编辑。报社就设在这个东家院大宅门里。王春、赵树理等另住在村中一处财主的二进院里,赵树理住该院上院的东厢楼房。
与太岳的上党版《黄河日报》有所区别,芳岱出版的《黄河日报》在报头下方注有“太行版”三个小字。报纸为石印。
由于报纸刚创办,通讯员较少,新闻稿件不多,报纸通常只能出版两个八开版面,总编王春等负责一版,并时常兼写些社论;赵树理、何微、白浪、李庄等负责二版。
第二版为综合版,设有副刊《山地》,顾名思义,此栏目是为生活在太行山里黄土地上的广大老百姓看的,“山地”二字由赵树理亲笔书写。在《山地》里,赵树理始终突出了大众化、通俗化的风格,经常采用各种体裁,写出了不少生动活泼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杨献珍在年第3期《新文学史料》杂志上,曾发表回忆文章《从太行文化人座谈会到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出版》,文中讲道:“《黄河日报》出版后送到晋东南各地,每期也留一些贴在各县城门洞。群众看见报社的同志来贴,尤其有副刊《山地》的那一期,都蜂拥而上,挤在一起看得津津有味。”
十多年前,笔者有幸收集到一份年11月6日在芳岱村出版的《黄河日报》第42期,报头用行草体书写(原上党版报头采用隶书体),厚新闻纸石印。
头版头条是关于国际形势评论的社论《欧战新阶段中和平与侵略力量的销长》,其余有本地新闻《长治县桥头村长李华甫鲸吞村款两千余元,民众请愿惩办获得圆满结果》,有《动员战士·合理负担·晋城各区展开竞赛热潮》等内容。二版为国际国内新闻。国际有《意内阁改组亲德阁员均已解职》,有《苏联对美中立法之批评》等。国内新闻总标题为《天涯海角遍传捷报》,内容有《内蒙草原展开大血战》、《海南岛我克文昌敌窜海口》、《晋南三角地带战事频繁敌人东西碰壁》等,报道各地传来的抗敌胜利喜讯,用以鼓舞根据地军民的抗战信心。
年“十二月事变”后,黄河日报社撤离壶关芳岱,转移到平顺源头一带,《黄河日报》的报头又改为隶书体,并去掉了“太行版”字样。黄河日报社在芳岱的半年时间,和群众关系相处非常融洽,得到村民的积极支持。尤其是赵树理,在这里如鱼得水,空余时间走家串户,访贫问苦,了解民情民意。至今一些上年纪的人,一提起上辈流传下来的有关赵树理、杨献珍、何长工等在此工作、生活的情节时,还是津津有味,话题不断,引以为荣。
编辑感言藏书千卷终有成
文郝英民
一本本散发着淡淡油墨芳香的老书刊,一张张留存陈旧泛黄的老报纸、老照片、老唱片,讲述着那段烽火岁月中一代文学大师、铁笔圣手赵树理以笔代枪、激扬文字、鼓舞民众、抨击敌寇、顺应时代的一串串故事……
由市赵研会名誉会长常福江题字,市文联主席葛水平作序,红藏家杨宏伟新著《赵树理书影集》一书,不仅让我领略到赵树理一生文好人也好的魅力,更让我感受到这是杨宏伟多年来收集赵树理作品、守望赵树理精神的充分展示,也是献给赵树理诞辰周年的一份厚礼!
杨宏伟是长治汽车运输公司一名普通职工,他的父亲杨林玉,年在吕梁山下投身革命,为党的事业南征北战、奋斗不息。受革命家庭的熏陶,杨宏伟从小就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对许多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事迹,都铭记在心头。20多年前他开始热心收藏,就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革命文物收藏品上。
缘于对一代文学大师赵树理的敬慕追寻之情,我们成为相知、相识的文友。春去秋来,一同笔耕,十载交往,深感情重山轻,义高天低。因学识短浅,求《字典》为师,勾勾划划,圈圈点点,生怕因笔误、打印导致的差错得不到校正,有失厚望。而杨宏伟在编写《赵树理书影集》的短短二十余天里,常常天刚拂晓就爬在床前边思考边写作,累得腰酸腿疼。时而从留存的一箱箱书籍中翻阅查找资料;时而对配图原照的时间、地点进行详细核实;又常跑到印刷厂打印编排。所见所闻,实在令人敬佩。
提起收集的第一份“红色报刊”,杨宏伟记忆犹新。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长治市一古玩市场淘宝时,突然发现有位小商贩正用一张旧报纸包裹一个民国时期的旧碗,而这张报纸正是抗战初期赵树理编辑的《黄河日报》。于是,他急忙上前打听到碗价是25元。他再问报纸的价格时,小贩竟说:“一张烂报纸还卖钱?如果你想要,就随便给个钱拿走吧!”小贩的话让杨宏伟激动不已,当即用一元钱拿走了这张珍贵的“宝贝”。
自从收藏到《黄河日报》后,杨宏伟就像着了魔似地一发不可收。0年春,他加入“长治市赵树理文学研究会”后,对从长治老区走出去的“国字号”人民作家赵树理,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在壶关、平顺创办《黄河日报》(太行版)、《人民报》的身影时常闪现眼前,对《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等名著更是情有独钟。他为实地考察验证赵公当年创作的艰辛历程和留下的遗作实物,八方奔走,四处寻访赵树理生前的好友和亲属,将赵树理创作的各种版本的文稿、资料收集多达余件,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天公有眼,就连赵树理本人尚无留存的《万象楼》,时隔70余载,正值赵树理诞辰周年之际,他以不菲的价格收藏在手,无疑对挖掘、研究、弘扬赵树理精神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实物资料。
9年,长治市革命文物收藏协会组建后,创办了《红色太行》报刊网,担任《红色太行》主编的杨宏伟如鱼得水,如痴如醉,将早期收藏的各类记录反映红色太行的报刊在这里一一向世人披露。尽管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但心存大爱,无怨无悔。自年5月1日创刊,现已出版78期,每期8版,同名季刊22期,余万字。从来稿收集、文字修改、图表解说到编排版面,每个细节都浸透着杨宏伟和同仁们的心血。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我党领导下的政府、军队、新闻、教育等部门发行各类报刊多种,他一人收集的就有余种。
收集“红色报刊”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为了架起一座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虹桥,杨宏伟痴心不悔,费尽周折。正如他所言:“看着这一张张旧报刊,就仿佛把自己带到了那段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感受着伟大而震撼的太行精神。”当时,他每月的工资才几十元,还要养家糊口,生活的压力早已让他吃紧。为了更广泛地收集珍贵文物,他一有闲暇就往乡下跑,上党老区各县他几乎跑了个遍。妻子赵建萍经常埋怨说:“人家下班都是往家里跑,他可好,下了班就往乡下跑,每个月的工资差不多全花费到收藏报刊里了。”
6年,在平顺乡下一个小商贩家中,杨宏伟发现一册小唱本《双回头》。当时封面布满灰尘,再加上外形风格与清末民间普通小剧本差不多,他没有太在意。问了问书价,对方索价不菲,这让他一时难以接受。但是《双回头》时不时地在脑子里浮现,就在准备乘车离去时,他又返回院内,用高价买回了这唱本。后经专家鉴定,这是一册首次发现的罕见版本,正是出自一代铁笔圣手赵树理的笔下。
林林总总、分门别类的文献资料填补了太行山革命根据地抗战文化史料的空白。6年,在赵树理诞辰周年之际,杨宏伟为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赵树理全集》提供了多篇新发现的抗战时期赵树理的早期作品,篇篇都称得上独家发现。赵树理家乡沁水尉迟村赵树理纪念馆前排列着十通赵树理书影石碑,全是由杨宏伟提供的原本刻制。
多年来,杨宏伟每天坚持写1字,讲收藏故事、介绍藏品等。为了尽快把文稿清楚地整理出来,他早些年就特意购买了一台电脑。但是,已到天命之年的他老眼昏花,再加上左眼残疾,力不从心。他的妻子就成了他最好的助手兼打字员。6年3月,他编著的《太行太岳根据地报刊》问世,一时成为国内集报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需要记忆的亮点。红色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对于人们的视觉冲击力和灵魂的震撼力,是任何文字符号所无法比拟的。这些浸透太行儿女鲜血的红色文物,是留给千秋万代的一笔极其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
《晋冀豫日报》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纪念日。为迎接这个日子,杨宏伟小心翼翼地把自己收藏的多份“红色报刊”一一检查,将其中保护措施不满意的地方加以完善。在他的眼里,这些被外人称作“红色收藏”的报刊是“文物”,是千金难买的宝贝。
一个多月前,在长治市革命文物收藏协会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大型红色藏品展”中,杨宏伟精心挑选的多份珍贵报刊,以及他珍藏的40多份边区币钞、各种股票,曾引起了收藏界和媒体的极大 今年56岁的杨宏伟是长治市小有名气的收藏家,他因收藏多份抗战时期太行、太岳根据地出版的图书、刊物、报纸,而被媒体冠以“三晋红色收藏家”的称号。目前担任山西省收藏家协会理事、三晋集报协会副会长、上党钱币研究会秘书长、长治市赵树理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等多个职务。
《胜利报》
年,杨宏伟的父亲杨林玉从河津市庄头村老家到吕梁山投身革命。从小在革命家庭成长的杨宏伟经常从父亲那里听到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故事,这也成了他后来专注于收藏红色报刊的思想动力。
参加工作后的杨宏伟进入到长治汽车运输公司。工作之余,杨宏伟开始迷上了收藏。
—钟情红色报刊—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在钱币收藏领域小有成就的杨宏伟开始迷上了报刊收藏。“古玩市场刚刚兴起时,大家
出于对红色藏品前景的看好,杨宏伟一下班就往古玩旧货市场跑。“每个月的工资,大多被他用来买了各种收藏品。”从红色革命老区走出来的妻子赵建萍虽然有时也会唠叨几句,但对于老杨收藏红色报刊很是支持。
原本拮据的经济因为杨宏伟的收藏更加吃紧。无奈的老杨最终想到了一个办法:“以藏养藏”。随后,他在长治城隍庙开起了一家古玩店,靠鼓捣古玩继续自己的红色收藏。为了更广泛地收集珍贵文物,他一有闲暇就往乡下跑,上党老区各县他几乎跑了个遍。
20多年来,杨宏伟共收藏“红色报刊”余种。老杨告诉记者,他的红色藏品主要包括从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出版的各类图书、刊物、报纸等,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独家珍藏。在他的红色藏品中既有当时晋东南最先进的印刷品、八路军总司令部主办的刊物《前线》,也有抗战初期太行根据地惟一一份铅印报,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既有赵树理编辑的《黄河日报》《人民报》,还有反映民兵劳武生活的晋冀豫区(太行区)武委会机关报《太行民兵》。
6年3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杨宏伟编纂的《太行太岳根据地报刊》一书,将其所藏百余种珍贵报刊公之于世。这本书也成了目前研究抗战前后太行太岳根据地报刊发展史的权威资料。
慧眼识得珍品 在杨宏伟收藏的“红色报刊”中,有一份抗战前在长治出版的《民声日报》。这份被老杨视为珍宝的旧报纸,是他在雪地里骑行6个小时的“战利品”。
那是多年前的一个寒冬,老杨在与人聊天的过程中,听说住在壶关县的一个平顺人,收藏了一份抗战前的报纸,叫《民声日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报刊收藏领域涉猎广泛的老杨知道这份报纸的价值。他当即要骑摩托车前往壶关,由于大雪初停,路上积雪很厚,担心他安全的妻子与他一同前往。几十公里的路程,老两口愣是走了6个多小时。看到想象中的那份《民声日报》,老杨早忘了路途的困乏。经过一番“斗智”,最终以50元的价格买下了这份报纸。
杨宏伟翻阅了能够找到的所有新闻史料,“都没有《民声日报》相关记载。基本可以判定,我收藏的《民声日报》是首次"重见天日"。”不久后,当地一家报纸以《民国时期的长治〈民声日报〉填补了山西新闻史空白》为题,报道了老杨的“新发现”。
这份填补山西新闻史空白的《民声日报》繁体石印,竖排,四开两版。社址标明在“长治西街莲花池”,“零售每份铜圆八枚”。“《民声日报》是一份民办报纸,创刊于年。”
年元旦,日军进犯山海关,中国守军何柱国旅奋起抵抗,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民声日报》连续报道了当时发生在山海关一带的“长城抗战”。杨宏伟收藏的这份《民声日报》日期为“民国22年三月九日”。这一天,日军进犯长城军事要地喜峰口、冷口、古北口。喜峰口守军二十九军将士组织五百人大刀队,夜袭敌营,毙敌千人,夺回喜峰口。“喜峰口大捷”五百壮士仅二十余生还。
作为一份在长治地区发行的报纸,《民声日报》当天头版头条是一组新闻集纳,均为长城抗战,并配发3条相关短消息。《民声日报》第二版为副刊,载有评论、连载小说。在这份出版自年的“老报纸”上,中缝还刊载有三则商业广告,分别为戏园、书店、照相馆广告。“报纸的发展和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从报纸的广告上,可以管窥当时长治的文化经济发展状况。”
—苦乐自在其中—
杨先生的好友、山西省收藏家协会理事田秋平先生,在一篇《有心有为有目标》的文章中谈到杨宏伟时,仍对多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好多年前,老杨和我们几位收藏者到潞城微子镇一个村庄,老百姓阁楼上一大堆的旧报废纸谁也无暇顾及,独杨兄慧眼识宝,满脸的尘埃、满手的灰垢换回的是战争年代根据地早期出版发行的《胜利报》《黄河日报》《抗战生活》。几张旧报纸,他却看到了里面无限的历史文化空间,看到了新闻从其间透出的斗争力量,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的他便更加注意对旧报刊的收藏。多少个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乡村的寻觅,藏友的交换,市场的淘宝,人们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谈到收藏中的酸甜苦辣,杨宏伟只是笑一笑:“收藏就是个苦活,需要你扎下身子。”
“朱老总在评价华北《新华日报》时说,一张《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新华日报》每天在作战,向敌人发射出了千万颗炮弹。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每一份报刊都是打击敌人嚣张气焰、激发边区军民抗战意志的特殊"武器"。年日军"五月大扫荡"中,包括华北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在内的数十名新闻烈士为国捐躯。他们当年用生命在办报,我们现在只是付出一点时间和精力来收集这份红色记忆,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战争年代出版报刊非常艰辛,由于敌人重重封锁,印刷物资缺乏,设备落后,再加上敌人频繁扫荡,危险极大,报社工作人员不得不经常冒着炮火转移,与敌人周旋在千沟万壑之间。可惜的是,这些当年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充满时代气息、展现太行精神的报刊,历经战火硝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数次政治运动,以及虫蛀鼠啃、潮湿腐烂和数十年的自然风化后,能留存至今的,已是寥若晨星,因而也就非常珍贵了。”
“千年的文字会说话”。杨宏伟说,一份报刊就是一个历史载体。“当你得到一份珍贵的报刊资料时,就有可能通过它解开一段历史谜团。”收藏红色报刊的过程虽然是漫长而艰辛的,但对于老杨而言,同时也是幸福的。
“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这是老杨对自己收藏红色报刊的总结。他希望自己的红色收藏能向人们展示一个更为真实的历史,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住弥足珍贵的太行精神。
读者感言传奇“玩家”杨宏伟
文陈慧岩
我认识杨宏伟先生的时间,远比他认识我的时间长,因为他是名人,很多人都认识他,而我只是认识他的人当中非常幸运的那一个。
十年前,杨先生的《太行太岳根据地报刊》一书甫一出版便获好评一片,被大家奉为收藏红色报刊的工具书。作为一个爱书人,城隍庙古旧市场的旧书摊,只要有时间,我是每周定要去逛的,几年来在旧书摊上碰见杨先生的书有且只有一次,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作为收藏家,杨先生有着与许多收藏家相似的经历,先钱币,后邮票,而后才转向红色报刊书籍的专题收藏。
说起收藏,杨先生说那源自于一场雨。某年某月某日,杨先生下班从办公室出来,天刚降过一场雨,他看到单位院子里堆在暖气沟旁的土都是一缕一缕的,甚是奇怪,走近一看,原来那缕缕土顶端是一枚枚的古钱币。擦净一看,铜的,上有字迹,一探究上至秦汉,下至明清,心中既惊且喜,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钱币收藏,后又延伸至邮票、杂项等,且皆有所成。而从此等转向让他声名远播的红色报刊收藏,说来简直令人难以相信,开始时那竟然只是他购买藏品时的搭头,是别人求着他买,随便给个钱就卖的。不成想,“搭头”后来居上,倒成了他玩儿的主要对象。
杨先生不像有的藏家那样,故意作出一副高深莫测讳莫如深的样子,他从不忌讳谈自己的藏品,什么价位购入,在什么藏品上小赚了一把,讲至兴浓处,有时会乐的笑出声来,旁边的人受他情绪的感染,也全都眉飞色舞。现在看来,杨先生当年的行为实属捡漏儿,但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花钱买一堆并不需要也不喜欢的东西,那考量的就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胆量,还有学识和眼光。长治收藏界有位大咖断言:杨宏伟搞收藏不是赚钱最多的,但是是升值最大的。
此位大咖的断言也对也不对,说对,与过去相比,的确,现在一本边区书的行情动辄三五百,甚至上千元,若想按杨先生当时的价格收货,无疑于痴人说梦;说不对,是因为他只看到了那些红色书刊的经济价值,而没有说出杨先生从这些故纸堆中挖掘出的文化价值,并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效应和历史意义。
十年磨一剑。十年过去了,去年以来,杨先生接连抛出三册专著,《太行报刊》《赵树理书影集》《明证--在敌后壮大的抗日根据地报刊》(合著),编著《红色证章》(合编)一册,每一本书的推出都受到圈内人士的好评和藏书爱好者的追捧。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一个谜,要知道,杨先生已年届天命,却以每日千余字的速度,揭开厚重的历史面纱,将手中藏品的前世今生完整的呈现在世人面前。尤其令人困惑的是,他收藏的报刊并非全套,有的甚至是“孤品”,它们的身世,他是如何搞清楚的?
盛名之下的杨先生不事张扬,依旧每周逛旧书摊,闲暇时喝几元一瓶的廉价白酒,讲收藏故事,写研究文章,编《红色太行》报刊,化“腐朽”为神奇,通过红色藏品破解抗战密码,赋予他们以新的时代内涵。面对别人的诸多溢美之词,杨先生嘿嘿一笑说:“瞎玩儿呗!”这一玩儿就玩出了“三晋红色收藏家”的名头。
杨先生没有认识我之前,我认为他是名人,现在坐在一起聊天,我依然认为他是名人,不过,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似长者可为师的名人。
见面很早,相识恨晚!
长按长沙白癜风专科医院治白癜风合肥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fz/2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