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不败的艺术之花

▋本文摘录于年1月8日星期四《海口晚报》副刊文化记者彭桐文/图

一场“黎族舞蹈”在海南大学思源学堂上演。舞蹈是黎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生动再现了黎族的先祖来源、刀耕火种、黎锦纺织以及奔放的爱情等原生态文化。黎族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最夺人眼目的是打柴舞,打柴舞又叫竹竿舞,是黎族民间最古老、它最具代表性的舞种,在深厚的民俗渊源中是如何衍变的?

黎舞专家朱庆元演示跳传统打柴柴舞。

1-源自丧葬习俗

很多民族传统舞蹈脱胎于劳动生产,而打柴舞则源于古代的丧葬活动。清《崖州志》记载:“丧葬,贫吃茶,富日作八……作八必分花木,跳击竿。”崖州(今三亚)是起源地之一,击竿即打柴舞。黎族人则直接说打柴舞产于守灵。黎族人十分崇孝,老人过世,葬仪甚为讲究,在鸣枪报丧后,全村人一起来操办葬礼。在停棺期间,村民们为逝者“守灵”(黎语称"慰吻")。守灵三天至半个月当中,通宵达旦唱悼歌,除了悼歌不息、还要跳打柴舞。海南大学艺术团团长、舞蹈教师周琳琳说,跳打柴舞是守灵人的情感抒发。黎族葬礼跳打柴舞,除了表示送死者到极乐世界,寄托对死者的怀念,更是抚慰生者,鼓舞生者的生活信心。同时,是为了解除抬棺人的心理恐惧,消除守灵人的疲劳和寂寞,“那打柴般的叮叮咣咣的声音.再加上边喊边跳,把丧葬舞跳成了喜丧!”至今,海南黎族地区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说有有一位峒主死了,其两个儿子停棺22天,举行隆重葬礼,见喧天的锣鼓震动了汉人官府,有官兵来追查,便抬棺到山上。村民们为了驱寒、防兽,解除失去亲人的痛苦.慰藉死者的灵魂,将于寸台棺用的木棍敲打起来,边唱丧歌边在木棍间来回跳跃吆喝。结果驱跑了爱食死人尸体和伤害守灵人的恶兽。2-模仿动物动作世人料想不到的是,打柴舞那么简单的敲打和跳跃动作,最后竟然变得那么繁复而具有艺术性。在海南大学思源学堂的舞台上,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歌展演团奉献了(朱庆元在年,为该团赴云南参加第五届民族运动会而创编)完整版的《打柴舞》。伴随着音乐的更替,竹竿由一组2根到最多8组16根的变换。一会是黎家姑娘出场,一会是姑娘与小伙子混合,在那快速上下不时形成“井”字形的竹竿分合击打中,步伐矫健的舞者时而磨刀步,时而搓麻步,而筛米步,而爬山步,就在观众看得有些惊呆时,活灵活现的青蛙步、黄猄步、跑马步、狗追鹿步和围猎步等,也一一呈现。67岁的黎舞专家、国家二级编导朱庆元,竟在尝试跳打柴舞的大学生前面,先后“才伸手偷摘包谷”和“空中展翅鸣鸟”步,其动作滑稽,引人发笑,场面一下子变得更为热烈、壮观起来。朱庆元说:黎族传统舞蹈脱胎于原始舞蹈,其动作技巧主要来自对动物动作的模仿和对劳动生活的动作提炼。展现出人的天性和本能,也将民间舞蹈内在的风趣性和欢乐性进行形象演绎。“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模仿海、陆、空动物动作的跳法都有。”朱庆元介绍说,打柴舞原来相对独立的舞步,现在已走向多元化。3-演化喜庆表演追溯打柴舞,能听到历史名人的声音。大诗人李商隐同情被贬到打柴舞起源地崖州的宰相李德裕时,写了一首《李公卫》诗,把当时的崖州称为“歌舞地”。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被贬儋州,看到黎族舞蹈盛况,情不自禁吟道“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舞雩风”是古时一种祭祀求雨仪式。苏东坡离琼返乡时,黎族父老乡亲欢送“黎歌变舞祝公归”。时代的变迁,使打柴舞发生了诸多变化,不仅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变成了“男女混合打跳”的方式,而且它已成为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里必不可少的一项,黎族青年男女以此舞牵红线架鹊桥。如今,极具娱乐性的打柴舞已成为群众性文体活动的新宠。据说,现仅三亚市崖城镇朗典村还保留着丧事跳打柴舞的古俗。在黎族其他地区,跳打柴舞时守灵的气氛早已消尽,在城市打柴舞都是为喜庆而跳。年,黎族打柴舞团队进京参加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被誉为“五指山艺术之花”;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应邀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巴基斯坦和日本等国表演,又被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年,早已成为极具黎族文化特色体育健身活动的打柴舞,入选第一批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琼古遗韵》黎族舞蹈文艺晚会全体演职员集体留念合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jj/120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