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国家食药监总局集中发布了一批流传甚广的食品谣言,希望公众在遇到类似传言时,不信谣、不传谣,提高对食品谣言的辨识能力。
一猪肉钩虫“水煮不烂”
年9月,广西龙胜地区一条“猪肉长钩虫,水煮不烂、油炸不熟、高温杀不死”的说法在网络上流传,并在之后几年陆续出现多个衍生、变种谣言,涉及广东、江苏、辽宁、四川等多地。如
真相:针对这一谣言,广西地方媒体年首次辟谣“猪肉钩虫”为虚假信息,《广西日报》在其官方微博发布辟谣消息。年6月初,国家食药监总局对此谣言给予了回应,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发布了辟谣消息。在年6月27日举行的中国食品辟谣论坛上,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发布了三大食品谣言,其中,所谓的“猪肉钩虫”被证实为子虚乌有。
二SB病毒“72变”
年3月,云南省有网民在网络上散布谣言称:“昨天凌晨二点二十一分,一女性感染SB病毒(变种还有sk5、H7N9等)死亡,年龄21岁,参与抢救的医生已经被隔离,据悉此女是在市场买草鱼回家做酸菜鱼吃后,发觉呕吐头晕送院,中央电视新闻已播出,暂时别吃鱼肉、酸菜,特别是草鱼、酸菜鱼、水煮鱼,因禄劝县有个鱼塘已感染”。自此,该谣言的多种版本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主体内容大致一样,只是更换了时间、地点、人名。
真相:迄今为止,云南、上海、福建和青海等地都出现了类似谣言,各地食药、卫生和公安等部门联合媒体相继辟谣,多个造谣、传谣者被处罚,但类似谣言传播仍呈愈演愈烈之势。
三白皮鸡蛋更有营养
“白皮鸡蛋更有营养,因为白壳的是土鸡蛋,红壳的是洋鸡蛋,白皮鸡蛋是喂玉米和其他粮食的,喂饲料的鸡生出来的蛋壳是红色的,所以白皮鸡蛋更营养。”
真相:针对这一说法,央视健康频道年9月13日在一档名为“吃鸡蛋的学问”的节目中进行辟谣,表示不同蛋壳鸡蛋营养经过试验测试后几乎没有差别。其后几年中关于蛋壳种类和营养区别的谣言争论随着网络在全国领域广泛传播,期间中国食品科技网、新华社、湖南在线等各种类型媒体均发布文章进行科普辟谣,但仍有大量网民在“百度知道”“爱问知识”等答疑平台质询,这条谣言甚至以万人次的搜索量登上年“十大生活谣言”榜首。
四打针西瓜致人中毒
年夏季,正是西瓜热销的季节,一则“只要瓜瓤里有黄白色的筋,就说明这个西瓜打过针了”的消息在各大社交平台传播。事实上,这则谣言早在年就曾出现,每逢西瓜热销季节就会死灰复燃。
真相:《人民日报》《宁波日报》等媒体曾通过实验告诉公众,给西瓜打针,瓜农无利可图,不具可操作性。
五柿子酸奶同吃致死
年9月以来,网传谣言“家里有孩子的注意了:现在是柿子上市的季节,今天刚刚发生一件真事,一个小女孩吃完柿子又喝酸奶,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就中毒死了!”
真相:事实上,此消息并没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细节,以“柿子+酸奶”为关键词在网络搜索,近期也并未发生公众因食用柿子酸奶同吃中毒、致死的事件。据了解,类似柿子与酸奶、螃蟹同食中毒的说法早在年就曾出现,《楚天晚报》《包头晚报》等媒体曾就此说法采访有关专家,专家们均表示未听说此类说法。
六笔直黄瓜喷了药
“笔直的黄瓜都喷了药,弯黄瓜才是天然的”“黄瓜买弯,韭菜选短”,每逢黄瓜热卖季节,此类说法就在社交平台流传。年类似谣言再度出现,
真相:“笔直黄瓜喷了药”的说法曾于年登上网络谣言榜,环球网、人民网、新华网等知名媒体曾多次辟谣。
七毒豆芽五毒俱全
年“”无根豆芽生长调节剂研发成功,并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应用。年12月22日,《大河报》曝出不实消息,称河南郑州一豆芽生产户所用的“无根生长素是一种激素类药物,其中五种添加剂均可致癌”。
真相:针对这一谣言,年1月25日,“果壳网”谣言粉碎机版块发布文章对其首次辟谣。然而年无根豆芽生长调节剂其中两种物质被卫生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双双排除出食品添加剂目录后,无根豆芽自此被归为“毒豆芽”,开始遭到各地清查。随后几年间多家媒体发表没有科学依据的报道,夸大无根豆芽危害,以至于坊间的以讹传讹让无根豆芽被冠以“五毒俱全”之说,如年4月20日《法制新闻》定义辽宁沈阳无根豆芽为“使用有害非法食品添加剂”。年1月13日,北京地方网站联合“百度知道”将其归为“年十大生活谣言”,15日,香港特区政府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通过《澎湃新闻》发布研究报告再次进行辟谣。年5月21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农业部、国家卫计委联合出台了《绿色食品芽苗类蔬菜》标准为豆芽中无根剂使用划定限量。
八“糖精枣”
年9月1日,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食药监局联合警方突击检查了海口市的一家水果批发市场,查获封存了一辆货车上的3.3吨疑似问题青枣。案件告破后,有关“糖精枣”事件的讨论却始终没有停止。一年来,各大社交平台频繁曝出疑似“糖精枣”再现的不实说法。年9月,一则《央视曝光:这种大枣,再甜再红都不要买,太可怕了!》的视频文章流传至社交平台。
真相:事实上,这则视频是中央电视台年10月5日在《焦点访谈》栏目播出的《大枣太甜需警惕》节目,其他一些文字报道也是当时南海网等媒体报道的海南“糖精枣”相关新闻,更有造谣者在文中附上了《共同
九某食品感染H7N9(猪肉、樱桃、大盘鸡)
“辽宁省葫芦岛市缸窑岭镇山咀村,某人昨天下午因吃樱桃感染H7N9死亡。”此类消息在
真相:针对有关H7N9谣言的燎原之势,各地媒体联合辟谣,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等多家知名媒体也不断进行辟谣,但类似谣言总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十青蟹打针
年7月15日,一则给青蟹打针注射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该视频显示,一位大妈手持注射器向青蟹注射不明液体,网民纷纷猜测注射物为胡萝卜素、黄粉、蟹黄膏和尿素精等,引发公众的广泛讨论。这个网络传闻其实是“故伎重演”,早在年8月12日,浙江台州“三门食品安全台州市场监管”就发布了《青蟹打针?不可信!》的消息。
真相:针对年重出江湖的“青蟹打针”“青蟹注水”等虚假信息,人民网、《现代金报》等媒体再度辟谣,证实这一说法不靠谱、不可信。
十一食品使用避孕药“风波”
年5月12日,《江苏农业科技报》就针对社会谣传的用避孕药催养黄鳝进行过辟谣。年4月4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披露江苏省南京市有摊贩自己透露黄鳝用避孕药养殖,同年10月14日,央视健康频道进行辟谣,然而在此期间已有多家媒体转载了这则不实新闻。年6月27日,北京电视台《快乐生活一点通》栏目曝出菜贩自己透露在种植黄瓜时喷的药水,性质类似避孕药。
真相:年6月15日,中国食品科技网判定喷洒在黄瓜上的药物为植物性激素。随后几年间,避孕药所含激素成分备受网民争议,多次被当作各类农产品、水产品的“催熟剂”。年9月29日,在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发布的中国第一期食品谣言榜中,指出黄鳝养殖与避孕药无关。
十二小龙虾用于处理尸体
年9月17日,中央电视台生活频道收到观众来信称小龙虾含有害物质且生活环境肮脏,开展专项调查辟谣“小龙虾有害、生活环境肮脏”的说法。年6月,一则“小龙虾是二战时期用来处理尸体的”的谣言在百度贴吧出现,随后在贴吧和天涯论坛被广泛转载,引发热议。年7月24日,《解放日报》对此进行辟谣,表示小龙虾虽然能在污染水域生存,但不代表其只在污染水域生存,头部确实易聚重金属,但其躯体并不会贮存。然而,谣言进一步发酵,出现“小龙虾不是虾是虫子”“外国人都不敢吃”的衍生谣言。
真相:年1月19日,《新京报》再次请农学专家发表文章进行辟谣,至此舆论开始平息。年人民网、光明网等主流媒体也发布了关于小龙虾卫生健康的文章,以应对再次出现的有关小龙虾的谣言。
十三肯德基、麦当劳用转基因鸡
年起,全国各地流传有关肯德基的“六翅鸡”“蜘蛛鸡”的传言,不少人还将“六翅鸡”跟转基因联系起来,生怕自己吃了“六翅鸡”就会基因变异。截至年4月底,
真相:随后,新民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多家媒体相继辟谣,但收效甚微。年5月26日,肯德基将这10个
十四喝牛奶能致癌
年12月12日,美国营养学教授坎贝尔在上海举办的东方科技论坛中提出“大量饮用牛奶,使动物蛋白摄入过多,癌细胞就会被高蛋白‘催发’”的观点。年6月3日,《南方日报》发布一篇英国教授认为乳制品是人体癌变的催化剂的报道。随后几年间,大量牛奶对人体危害的国外研究的文章在新浪博客、百度贴吧和各种社区论坛内被广泛转载,甚至在“生物谷”“健康在线”等网站传播。
真相:针对这一说法,《生命时报》在年12月19日,通过电话采访坎贝尔教授以及国内专家,首次辟谣“牛奶致癌论”属于饮用量和针对西方膳食结构的研究。年3月23日,卫生部网站全文刊登了国内15位权威专家联名撰写的署名文章《健康宣教应当尊重科学与事实——驳斥“牛奶有害论”》,《人民日报》在同年5月31日,世界牛奶日前一天发布了整版的辟谣消息及牛奶健康知识。时至今日,在各大社交平台有关“牛奶致癌”的说法还在蛊惑人心,朋友圈文章《牛奶将人类送入癌症的坟墓》一度又将牛奶安全性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十五方便面是“垃圾食品”
年10月起,华夏经纬网、生物谷等食品专业网站和搜狐、新浪等主流门户转载了“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十大垃圾食品(名单)”,其中包括了方便食品,称其“含防腐剂、香精,只有热量,没有营养”。这一观点印证了公众对于方便面的认知,从此深入人心。
真相:年9月29日“中国食品科技网”首次邀请有关教授为其辟谣,介绍方便面的营养成分,然而类似的科普宣传影响力较小,仍无法扭转公众对于方便面的刻板印象,在年11月甚至出现了“吃一碗泡面肝脏解毒32天”的升级版谣言,类似的针对方便面的负面说法也让中国方便面自年以来销量持续5年下跌。
年9月9日,由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方便食品辟谣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现场专家对长时间困扰消费者、经久不衰方便面谣言逐一解读,各大新闻媒体也纷纷为方便面“正名”。
十六自来水中氯可致癌
年起,全国各地
真相:人民网、搜狐网、新京报网等多家媒体纷纷发文辟谣。
十七微波炉致癌
年4月23日,《生活时报》刊登了一篇《莫忽视微波炉的危害》的谣言短讯,因为转载量寥寥并未形成舆论热点。年9月17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微波食品弊大于利对健康极具危害》的编译文章,提出了微波食品有害健康甚至会致癌的较为极端的观点,作者的头衔也被译者夸大,诸多媒体纷纷转载,引发公众对于微波炉加热食品安全性的质疑。
真相:年12月1日,新华网天津频道邀请政府相关人员与有关专家制作关于微波炉知识的专题网站,进行全方位辟谣。同年,搜狐财经将此事定性为针对国内微波炉企业的舆论商战。年2月,“请停止使用微波炉”“微波炉厂家打死都不说的惊人秘密”等变种谣言在社交平台传播。针对这一说法,年4月,中国家电研究院联合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召开关于“微波炉烹饪对食品安全和营养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发布会,对微波炉危害论进行辟谣。面对屡次辟谣却仍旧出现的“微波炉致癌”不实说法,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于年5月12日对此事进行的回击,证明微波炉有害论为子虚乌有,并曝光谣言的始作俑者“自然医学与养生”等有关健康养生的
十八鱼腥草致癌
年6月12日,“希波克拉底门徒”发表长微博《鱼腥草与马兜铃肾病》称,鱼腥草因含有马兜铃内酰胺而可能诱导肾病并致癌,引发网民热议。
真相:事实上,鱼腥草诱导肾病并致癌的说法最早源自年科普作家方舟子“常吃鱼腥草会导致肾衰竭”的言论。在中国食品辟谣论坛上,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发布了三大食品谣言,网上流传的“鱼腥草会导致肾病肾癌”说法,被专家评定为逻辑推演不够严谨,结论有失慎重。
十九小分子胶原蛋白抗衰老
年年初,艺人林志颖凭借“逆生长”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他旗下公司推出的产品中,有一款以“小分子胶原蛋白”为主打原料的胶原蛋白饮品,林志颖在广告中称自己不老的秘密就在于此,但当时并没有有关“小分子胶原蛋白”能帮助美容护肤的证据佐证这一说法。
真相:年起,不少美容、医疗专家对这一说法进行辟谣,年1月,《温州晚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都市快报》以及北京电视台等媒体均在其 详见今日中国食品报第3版
4/27星期四每个人都有一个远方,心里也有一首诗。走着不同的路,看着不同的风景,感受不同的故事,一切在路上及每个驿站的停顿,一路下来就是一首跳动的音符与旋律。
监制:刘艳芳编辑:孟杰
版式:耿科研审校:周冬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