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起,每年的11月14日,青岛都会试鸣防空警报。今年会在今天10点~10点20分试鸣——因为年11月14日德国侵略军在青岛栈桥强行登陆,武装占领青岛,青岛从此沦为“殖民地”。
科普下警报鸣放程序:
空袭预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
空袭警报: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解除警报,长鸣3分种。
灾情警报:鸣15秒,停10秒,再鸣放5秒,停10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
每个周期之间间隔为2分钟,反复鸣放3遍。
年前的今天,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军舰占领胶州湾,第二年3月6日,清政府与德国签订《胶澳租界条约》。那时的青岛是什么样子?以下的11张老照片,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些:
1、德军占领清军兵营。
2、营门前的野战炮。
3、演练场。
4、港口。
5、德国亨利亲王访问。
6、德军高级军官。
7、德军登陆演习。
8、德国士兵在这里开的第一家面包店。
9、早期欧人区的部分景观,图中可看到基督教堂,远处海面上有德国军舰。
10、百年中山路,彼时正在兴起。
11、前海沿,右边建筑就是年建的亨利王子饭店,就是现在的栈桥王子饭店,左边是当年的中心旅馆,现在的青岛日报社。
小编在网上搜到一篇文章,年11月14日刊登在《青岛晚报》,作者是曾经在订阅号发过专栏连载《西镇过去式(完结)
老青岛故事》的李明老师——年出生于青岛,青岛早期城市史及人文思想研究学者。著有《青岛老房子的记忆》、《画说青岛老建筑》、《塔楼上的青岛》、《青岛往事》等。
这篇文章翔实地记录了那段历史,值得我们认真读读。上下滑动即可~
历史有的时候很难辨认。
离开年的11月14日,历史前进了年。百年之后,当我们能以后人的理性与认知力,去探寻那个远比年后的今天寒冷许多的日子里所发生的一切时,历史的原本轨迹早已面目全非。我们不知道如果年前11月14日这个平常的冬日形同往日一样度过,历史会是什么样。我们只知道,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拼接胶州湾小鱼村屋檐下被强力击碎的冰凌。去破解这个改变了渔村历史的日子里所发生的军事事件的原委。去体味这其中难以言叙的沉重、悲凉与无可奈何。
这一天,是胶州湾的祭日。
这一天,破生了青岛。
李鸿章是否知道会有11月14日
年6月6日,时任直隶总督并负责督办北洋海防的李鸿章突然由威海抵处山东半岛南岸的胶澳。我们不知道这位68岁的军政要员在这个夏日造访这个向不被重视的海湾的真实动机,只知道若有所思的李鸿章在山东巡抚张耀的陪同下,仔细地考察了胶澳的地形地势,认定:口门系属湾形,从东至北,环山蔽海,形胜天成,实为旅顺威海以南一大要隘。也许就是在这一天的下午,李鸿章才第一次了解了他眼前面积只有平方公里的形成于10年前的海湾。这个当时正被正式称作胶州湾的地方古称少海,又称幼海,后称胶澳,以团岛头与薛家岛脚子石连线为界,与黄海相通,成半封闭式海湾。海湾东西宽27公里,南北长33公里,湾口开向东南。我们相信李鸿章在这阳光灿烂的一天里始终眉头紧锁。整整一天,李没有哪怕是礼节性地向他所率的和小心陪同他的地方官员们笑一次。以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史实推断,心有所隐的李大人绝不是到这一块少有人烟的土地上来消暑度假来了。是夜,李鸿章与张耀还有过一次灯下长谈。李鸿章当是有一种预感。李鸿章当心有不安。
6月7日,李打发走了山东巡抚回济南。独自一人又在这块陌生的大清国的当然领土上逗留了一整天。史迹没有留下这一天李的行踪记载,但可以肯定,负有重责的直隶总督这一天一定心情沉重。6月8日,少言寡语的李鸿章依然走海道,去了山东半岛最北端的商埠烟台。
6月11日,李鸿章终于对3天前的出行有了确定的行动,当日,他在一份看似平常的报告中,表示出了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焦灼。奏称:胶州海澳宽深,口门紧曲,在此设防,实为要图。李同时报告,已与山东巡抚筹计,在烟台和胶州择定基址,建筑炮台。所需经费,拟请山东海防捐截留,虽数极微,可分年兴办。
那么,可否这样推断,6月6日晚,李鸿章与张耀一定说出了一个极不情愿出现的预感。这个预感导致了李的胶澳之行,也导致了6月11日给紫禁城的紧急报告。
那么,李鸿章是否已经知道了早晚会有6年后的11月14日这样一天?而稍后成为事实的派驻清军,仅仅是徒劳无益地表示一个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的中国官员对皇权的道义上的忠诚和对于皇土主权的最后眷恋?
我们不知道。
德国人对11月14日期待已久
我们知道的是:远在数万公里之外的德国人,对山东的胶州湾已注视了很久。
史学家们相信,至少是早于年,德国人已开始有计划地对胶州湾进行调查研究。是年3至5月,曾多次来华考察的德人李希霍芬专程赴山东调查,并于8年后即年出版了《中国》一书,该书明确提出了胶州湾为中国北方最理想港口的观点。
但是,俄国人早了一步。年10月29日,驻俄德使向中国公使许景澄提出租借中国海港要求,当这位生于嘉兴的50岁的同治进士刚刚把这一消息报告给清廷,11月22日,清政府已决定准许俄国军舰借山东胶澳暂泊过冬。我们不清楚这一着棋是否是素与俄人相悉的李鸿章的以强抑强之策,只是可以断定,到了这会儿,大清官员已看清楚洋人对胶澳的企图了。所以,有了11月27日的谕张之洞:胶澳已允俄舰过冬,虑各国援为口实,著饬带兵轮员弁,整顿北驶,先到烟台候信,再进旅坞,不得耽延。同一天,电令许景澄向俄国外交部声明:暂允俄舰停泊胶澳过冬,一俟春融,务即开去。
德国人并没有放弃努力。
年11月3日,德国海军司令官克诺尔与正在德国休假并奉令协助李鸿章访德的中国海关德籍职员德璀琳进行了一次目的明确的谈话,德氏认为:胶州湾值得德国争取。也就是在这同时,德政府还收到了巡洋舰队提督的报告,认定胶州湾冬季不冻。15天后,德国驻俄大使拉度林公爵报告首相何伦洛熙公爵:中国公使许景澄昨日在圣彼得堡派使馆参赞金楷理秘密暗示德方,要在中国取得一个巩固的,受人尊重的地位,应直接攘夺一个海口据为已有。德皇威廉二世即批示:正确,这正是这两年来对外交部所谆谆劝说而没有成功的!并云:这些观点都是我多年来拥护的思想。许景澄的背叛无疑助长了德国人的决心。但是,许的出卖行径是否直接导致了11月14日入侵事件,我们并找不出其中的逻辑关系。从史料上看,长期住外的许对山东不甚熟悉,而在11月19日的重要谈话中代表许的前美国侵礼教会传教士金楷里也没有具体涉及"据为己有"的海口是中国的什么地方。
终于,德国人的明确信息在11月19日后的第25天出现了年12月14日,德使海靖晤会李鸿章,要求租借胶州湾50年。这一要求很快就有了回音:不可以。理由是:恐各国援照,事实难行。遭到拒绝的德国人并不善罢甘休,45天后,即年1月29日,海靖再度受命向总署要求租借胶州湾。
此刻,虽尚未黑云压城,但德人的企图已使大清政府的军政官员们着实不敢轻慢了,年2月13日,亦即11月14日前的整整天,清廷决定于胶州湾设坞驻兵。
德国人也加紧了行动。
年2月,德国派河海工程专家佛朗求斯赴山东,对胶澳形势、面积、水土性质、人民风俗、工商渔牧林农路矿等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对开商埠、通铁路、筑码头、设船坞等各项工程提出了详尽的计划报告。5月5日,海靖从北京发出致德首相何伦洛熙公文,报告德海军部顾问福兰西斯、海军中校徐亦等已视察中国沿海港湾,确认只有胶州湾一处值得考虑,三门湾、厦门等皆不适宜。这封公函同时指出,俄国对胶州湾并没有提出要求。
8月7日至11日,德皇威廉二世访问俄国,提出胶州湾问题。沙皇尼古拉二世表示,俄国在未取得一个心目中的港口前,还有意保证在胶州湾的进出,但允许德国共同使用,在俄国撤出时,不反对把该港湾交给德国人。
9月21日,德国通知俄国,德国舰队将在胶州湾过冬。10天后海靖亦在北京将这一决定通告了中国政府。到这会儿,德国人把能做的工作都做完了,似乎就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此刻,离11月14日还有44天。
11月1日,机会来了。
两传教士导引出11月14日
事件发生在离胶州湾公里外的山东巨野。史载,11月1日夜,由于德国天主教士在山东的行为,导致了大刀会的十余民众手持刀棍,冲入巨野磨盘张庄德国天主教堂,杀死了两名德国神甫,酿成轰动中外的“巨野教案”。史学家认为,巨野命案显然不是偶发事件,其爆发仅仅是德国传教士致中德民族矛盾激化的一个结果,在当时条件下,如果不是有个巨野教案,也会出现其它的什么命案与事件。但是,这两个在远离胶州湾的地方暴毙的德国传教士,却引导出了13天后德国军队对胶澳的武装入侵与占领。
11月6日,威廉二世谕德国外交部:如果中国政府不对巨野教案以巨额赔款,并立即追缉严办凶手,舰队必须占领胶州湾并采取严重报复行动。德皇在给外交部的信中说:中国人终于把我们渴望已久的理由和“意外事件”提供给我们了成百的德国商人将要欢呼德意志帝国终于在亚洲获得巩固的立足点。也就是在这一天,德皇还拟就了给驻吴淞的狄斯立克斯提督立即率领全部舰队驶往胶州的谕旨于次日深夜拍发。
11月7日威廉二世以胶州湾事询沙皇意见,沙皇表示,对德国开进胶州湾,既不赞成也不能不赞成。然而在第2天,俄国外交部在发给北京俄使的电令中则又表示了相反的意思:反对德占领胶州湾,必要时亦派舰前往。这中间的矛盾显然暗藏着问题,只是我们不知道,这问题是否和在两年前已离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被命入阁办事,而素与俄人有顺畅通活渠道的大学士李鸿章有多大关系。如果有,李对至11月14日前的事态影响力有多大?
德国舰队是于10日在海军少将狄斯立克斯的率领下离开上海开往胶州湾的。同时,威廉又命王弟海因利亲王为极东舰队司令官,率领大队兵舰向胶州湾进发。德国人向胶州湾开来的舰队计有吨的二等战斗舰一艘,4吨的二等巡洋舰两艘,另有分别为吨和吨巡洋舰各一艘。
11月13日上午,狄斯立克斯乘旗舰羚羊号,率威廉号和哥兰莫兰号战舰,出现在胶州湾。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当时的中国守军是否知道德舰此行的目的。史载,13日下午,当清军发现兵舰后,守军将领章高元即派人前去盘查,德军官谎称“来此游历”,高信以为真,并发出邀请,准备在当晚设宴请德高级官吃饭,遭谢绝。持这一说法的有年版的《山东通史》和年版的《青岛海港史》,而依据则是《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和《中德外交史》。这一说法至14日的情节延续则是清军不战而降。那么,如果章高元和他的士兵们知道德舰的目的呢?
11月14日的历史会是另外一种面目吗?
我们不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是5艘德舰和名德海军陆战队士兵来了。此刻,正在胶州湾的海面上。
德国军人在晨雾中登陆,德国士兵登上胶州湾陆地的时间当是11月14日早晨7时至7时30分,时正晨雾迷蒙。
此后5个小时事态的发展史迹与史著至少有三种说法:
说法一:余名德军突然登陆,然后列队分兵出击,一部分迅速占领了清军的总兵大营背后的山头,开挖战壕,架起钢炮,炮口直指清军总兵大营;一部分将总兵大营和小泥洼营地团团包围,切断清军电线;一部分占领了前海沿的大炮台,还有一部分直奔小鲍岛的火药库。
说法二:德军人以借地操演为名登陆,上至前沿栈桥时,竟见清军排列成队,在桥端欢迎,便立即逼住清军,下令搜索清守军所贮存的弹药,同时陆续装运大宗军火上岸。顷刻间,登桥德军便抢占山头,割断电线,挖沟架炮,直逼总兵衙门和各营房、炮垒。
说法三:德舰驶近海湾炮台,时守将提督章高元正在与部下打麻将,经查无事,便继续赌将下去。至累了,有部下向外张望,这才发现德兵已满街都是。章匆忙传令整队迎击,这时才惊悉士兵的枪里没有子弹,急返军火库取弹药,则为时已晚,尽为德军占领了。
这时大约已至中午11时,此后的情形是:德军给清军送来最后通牒:限清军下午3时以前将驻兵全部退出女姑口和崂山,48小时内退清为限。这时,守将章高元已大梦初醒,以贤者状亲自与德军谈判,请求缓撤,德军坚执不允。
谈判没有结果,我们没法知道章高元与狄斯立克斯在14日中午都讨论了什么,我们也不知道章在这个中午的心态。史料只提供了这样一条信息:中午过后,章即令清军撤退至青岛山后四方村一带,慌忙中,竟将14门钢炮丢给了德军。
大约正是在清军后撤时,德海上军舰鸣炮21响,用以自贺。
对11月14日发生的没有抵抗的武装占领,对带有数千士兵的清军将领章高元的不战而退,责任究竟在谁?是章拔营遁去在先,还是清廷的"万勿衅自我开"在先,怕是很有必要理清楚的。
11月14日,紫禁城发生了什么
可以断定的是:11月14日,紫禁城和清廷并不知道胶州湾发生了德军入侵事件。
年版《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载,11月15日,谕:德国图占海口已久,此时将籍巨野一案而起,万无遽行开仗之理。惟有镇静严札。任其恫吓,断不可先行开炮,衅目我开。
《清德宗景皇帝实录》载,11月16日,谕:敌情虽迫,朝廷决不动兵,不可轻起兵。
我们不知道这是否是一个版本,也不能确信这一电谕是15日或16日发出的。如果是,也只能证明至15日晚些时候北京才知悉胶州湾事端,而这会,获知的也不过是李鸿章等少数机密人士。因为在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翁同和15日的日记里,记载的是日一派升平气象,并与礼王、钱应溥、刚毅等军机大臣一起吃过饭,而这些人皆有亲信的军机章京。此辈与总署章京皆通声气,倘有消息,礼、钱、刚等人会很快地被告之。
这一天,总署的当家人张荫恒也不知情。
再看翁同和16日的日记,情形大致就明了:晨入,看四电,德兵船入胶澳,占山头,断电线,勒我守兵三点钟撤出,四十八点钟退尽云云。(电:李秉衡二;王文韶二).即草电旨二道,李秉衡勿先开炮,一令许景澄向德外交部理论,邸意以为然。
李秉衡时是山东巡抚,王文韶是接替了李鸿章的北洋总督,既然这两个章高元的直接上级是16日才收到翁同和的电令,那么,章是断无道理如许多史书文章所说的当日就收到北京的明确不抵抗指令的。当然,也可以说俄德注视胶州湾已久,11月1日又起巨野教案,清廷和山东及北洋的军政官员给章些预先的警示与规范的可能性并非没有,但这毕竟与章在14日当天接谕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这样,如果14日中午章高元的不抵抗确实依令而行,那么,这命令仅可能是来自山东巡抚李秉衡和北洋总督王文韶的。章高元没有战,给后人留下了德军不役而夺一地的慨叹。在胶州湾的4月14日,章没有成为英雄,那么,如果章违命而成了英雄,历史会是另外一副样子吗?
李鸿章翁同和长泣不止
李鸿章是在11月15日就知道了前一天的胶澳事件。但此刻,李已离开了清廷的权力中心。当天,他去了俄国驻华使馆。这是一次私下的行动,并非朝廷的派遣。李大人的目的,当然是希望俄国人依约干预。但是,李出来的时候显然依旧心事重重。
此刻,李鸿章已无力回天。
在回府的路上,李鸿章不知是否记忆起天前的一幕,正月初八,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翁同和李鸿章在谈及德人对胶州湾企图时,两位权高一时的政坛老人竟长泣不止。
一切,已无可挽回。
11月26日,俄国对德国让步,撤销了11月18日发布的俄舰驻往胶州湾的命令。
年3月6日,清廷与德国签订条约,将胶澳之口南北两面租与德国99年。这一《中德胶澳租借条约》,代表中国政府的签字人正是李鸿章与翁同和。
一个月后,德国设置胶澳巡抚。6个月后,德国开放胶澳为自由港。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德皇令将胶澳租地内的新市区命名为“青岛”。
这一年,李鸿章76岁。
年,英国人罗素在游览中国之后完成了他的专著《中国问题》,在书中,罗素写道:年,两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遇害。他们的死使他们名噪一时。因为若他们活着也只不过多了几个皈依者,而他们这一死却使基督教道德昭示于世:德国占胶州湾为海军基地,并取得了在山东全省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力。
这就是年11月14日出现于历史的实质。
关于青岛的历史
青岛德军向日军投降,战败前自炸大炮:老青岛人戏称“德国打德国”
日本和德国的殖民统治给青岛留下了什么
13张绝版照片:再现“青岛解放”历史瞬间
想要了解中产部落?点击图片查阅详情除了15个专业俱乐部还有更多兴趣小组?
点击图片查阅详情
想要加入中产部落一起向上?
订阅号首页菜单栏
—联系我们—加入社团/一键注册
想要了解中产部落的精彩活动?
订阅号首页菜单栏—精彩回顾—活动风采
想要了解中产部落订阅号?
白癜风药膏有哪几种治白癜风哈尔滨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jj/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