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778421.html
今天上午,一张合影在中山大学校友的朋友圈里传开啦:
身在现场的中大中文系教授吴承学在
“恢复高考了!”年10月21日,汕头幼儿园老师余瑞金从广播得知消息,欣喜若狂,头上两个辫子也跟着跃动起来。20岁的她隐隐觉得,改变命运的时候到了。
28岁的海南回乡知青王春芙,也不想放过这个机遇。曾经,他考上省重点高中,以为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大学,没想到,又被强大的历史不可抗力推了出来——年,中国取消高考了。过去10年他当过生产队会计、民办教师、路线教育工作队员,一想到圆不了“大学梦”,常常感到苦闷。
报名后,他一边忙于给县里写学大寨材料,一边熬夜复习。怀孕的妻子守在旁边,送上一碗鸡蛋羹。他对妻子说:“你怀胎十月肚里有料,到时候肯定能生出来,我却荒废10年肚里空空,怕考不上啊!”
“我曾以为,一生将在农村一成不变地度过。”看着同龄人纷纷报名高考,27岁的海南农家子弟邢志盈心忧家中负担,不敢行动。未曾想,同乡报名时,顺带捎上了他的名字。他只得向生产队请假10天,突击复习。
两个月后,年初春,一封从中大寄出的录取通知书,送到了余瑞金的手上。“骗人的吧!”由于信心不足,她的志愿只填了韩山师范学院和华南师范学院,没敢填中大。“究竟哪位好心人帮我改了志愿,从而改变了我的命运,至今不知,十分感激。”40年后谈起,她依旧有些激动,“确认真的被中大录取了,幼儿园的孩子们受到我的感染,激动得‘猴’到我身上欢呼。”
儿子刚满月,王春芙就背着背包,登上客船,挥别家乡海南岛,“终于有机会读大学,我暗下决心努力学习,毕业后一定要把妻儿接出来!”几乎同时,邢志盈放下农活,从海口秀英码头出发,坐船直奔广州。
那个春天,包括他们在内的87人下穷山,离僻壤,别工棚,踏进康乐园,履历上从此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大中文系77级本科生。
每科考试都提前交卷的蔡东士,虽然成绩优异,但担心自己30岁年龄偏大不被录取。来到学校才惊讶地发现,班上年纪最大的32岁,最小的仅16岁,同自己一样已结婚生子的同学有好几个。开学后,中文系仍在继续挖掘人才,在第一批61人的基础上补录20多人,还破格招入2名“文学特长生”苏炜和马莉,两人后来成为著名的作家和诗人。
就这样,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带着强烈的饥饿感和求知欲,开始了校园生活。
4年间,求知若渴追夺逝去光阴
给中大中文系77级授民间文学课的民俗学家叶春生教授回忆,这批学生特别用功、特别刻苦、特别爱学习,恨不得把逝去的光阴抢回来。
“我们自己很清楚,知识结构和文化基础有先天不足的明显缺陷。”吴承学说,“当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要分快慢班上课。怎么分班呢?能写出26个字母就是快班,零基础就是慢班。”
他的同班好友范柏祥为了恶补英语,每天起床先看10个单词,再一边刷牙一边回忆。“我们每人手抄一个小本,打饭排队,课间休息都拿出来看。晚上宿舍熄灯,还有同学在楼道里、卫生间里学习。”
当时全国大学兴起办报办刊的热潮。以中文77级学生为主力创办的杂志《红豆》,同北大的《未名湖》、武大的《珞珈山》一道闻名全国。
当年《红豆》主编、现执教于耶鲁大学的作家苏炜回忆,中文系教授与学生们“一拍即合”,请来文艺界前辈周扬题词,还拉来系里多元的启动资金。就这样,《红豆》杂志于年春季正式创刊,共出了7期。
“每次出刊,都是中文系同学的盛事。同学们站在北京路、天字码头、火车站、东山口的人潮中,吆喝叫卖,每期印到0份,每份2毛,一两天就能全部售完。”
40年后,随手翻开《红豆》,如今不少耳熟能详的名字都能在其中找到:陈平原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评论文章《呐喊呵!文艺》,毛铁、骆炬、冯淑萍、蔡东士刊出小说,王培楠、周小兵等先后担任编委。
其中也有不少中文系78级学子的身影,创作《涛声依旧》《九九女儿红》等歌曲的流行音乐人陈小奇,几乎在每期都有新诗发表……
勤学苦读的学生重回课堂,也点燃了老教授们的教学热情。大学4年,老教授新学生一同感知着思想解冻、理想重生的大变革。
被错划成“右派”的中大中文系教授卢叔度,闷在资料室故纸堆中20年,一直没有机会重返讲台。77级学生进校后,年过六旬的他鼓起勇气,主动要求讲授易经。
但毕竟离开讲台太久,普通话又不好,著名戏曲史论家王起教授担心学生听不懂,亲自陪卢老师来上课,并坐在教室第一排听课。卢老师为让学生听明白,几乎每句话都在黑板上板字,不多久黑板就写满了,70多岁的王起教授颤巍巍起身,为卢老师擦黑板,坐在前排的同学赶快起身抢过刷子。下课时,备受震动的学生们不约而同起立鼓掌,向两位老先生致敬。
“我这辈子上过最认真的课,就是给77级讲授魏晋隋唐诗词。”中大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和戏曲学家黄天骥回忆,中断十年的专业教学重启,令他兴奋不已。与77级学生的互动默契,更让他上课“手舞足蹈”,投入忘我。“讲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由于社会经历丰富,古人那种矛盾、惆怅甚至茫然的心理,学生们能产生共鸣。”
黄老师课上的内容,余瑞金几乎一句不落记录下来,课后再工工整整誊抄一遍。“这本厚厚的笔记40年来我一直保留,这是77级学生刻苦求知的最好证明。”黄天骥说。
让学生们记忆犹新的,还有被唤醒的校园学术自由之风。蔡东士回忆,一次写作课上,大家讨论一部当时被认为是“反动”的电影,他的观点与老师的完全相反。但作业发下来,他拿到了96分的高分,翻开老师评语看到:“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你的论证很有力。”
40年来,成改革开放生力军
从走进校园起,他们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更加紧密相连。大时代的脉搏,在他们身上跳动。
年10月18日,中国足球在世界杯外围赛中3比0击败科威特队,一脚踢倒了当时称霸亚洲足坛的“沙漠骆驼”。
捷报传开,中大学生敲着脸盆,唱着歌,在校园里欢腾,大喊“振兴中华”口号。“当时蔡东士是校学生会主席、省学联主席,他走在游行队伍里,见我站在自家阳台上张望,连忙挥手把我喊下去,一起狂欢。”黄天骥回忆,那天,老师学生们轮番发表爱国演讲,激动得有点语无伦次,但句句情真意切。几十天后,中国女排勇获世界杯冠军,“振兴中华”这句时代口号更加响亮。
回想起77级学生身上特有的使命感和意志力,今年82岁的黄天骥感慨地说:“现在想来已说不清,那时,究竟是我们这些老师教育了学生,还是学生教育了我们。”
年毕业,中大中文系77级学子迅速被分配到急需人才的各个单位,成为国家近40年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
当时,王春芙进入省委宣传部工作,后调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总编辑。同班同学王培楠、江艺平同期担任南方报业副总编辑,一起參与了中国报业的改革发展。
范柏祥则担任了羊城晚报体育部主任,首创足球章回体系列通讯,一时洛阳纸贵。余瑞金后来当了南方电视台副台长,监制的电视连续剧《亮剑》《潜伏》红遍全国。
蔡东士当了6年记者后进入政坛,曾任广东省委副书记、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谭一鸣在广东省委工作了35年,先后服务了7任省委书记,与她同期在省委担任副秘书长的还有同窗陈山地,一同见证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历史。
邢志盈曾任中国工商银行海南省分行行长,任职2年就扭转了该行连年巨额亏损的局面。孙凌燕任《金融时报》副总编辑,也成了金融方面的专家。此外,还有邓宗良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徐纬地担任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
在学界,陈平原、吴承学、周小兵、杨煦生等同学锲而不舍地攀登学术高峰。陈、杨北上北大,吴、周扎根中大,被同学戏称“学林四杰”。
“77级、78级、79级这‘新三届’中的许多人,能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反映了70年代末‘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勃勃生机。”回顾40年,现为中大中文系教授的吴承学说,“新三届”有理想,有理性,有实干能力,特别能吃苦耐劳。因为恢复高考,他们才得以成为时代的幸运儿,迅速填补因十年中断高考而造成的巨大“人才空档”,登上了历史舞台。
“江山代有才人出。77级大学生很多确实占据要津,现在也逐渐退场。必须明白,这40年的中国,就像一列高速前进的火车,有好几次急转弯,没有被甩下去,已经很不容易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我们那代人,在那么低的地方起步,紧赶慢赶,没有掉队就很不错了。”
40年前恢复高考的决策,改变了几代人和国家的轨迹。据统计,从年到年,中国累计有1.2亿人通过高考走进大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40%,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从5.7年提高到11.9年。尽管争议不断,但高考依然是中国人通过公平的知识竞争实现阶层流动的主要制度渠道。
倏忽四十载,如白驹过隙。这两天,中大中文系77级的老同学们从天南地北赶来,白发聚首康乐园,纪念那场匆忙却意义深远的考试。
“我印象太深刻,刚入学时,系里发来一份问卷,问题是你为什么要考大学。”余瑞金说,问卷上有3个选项“建设四化”“改变命运”“光宗耀祖”,答案可以多选,五花八门,但“改变命运”——几乎是全部同学的必选答案。
对话青年
四教授说
10日晚,“—:跨越40年的对话”在中山大学康乐园小礼堂举行。从中大中文系77级走出的四位知名学者陈平原、吴承学、周小兵、杨煦生,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校园、人生、时代的故事。
南方日报记者提前发去一个问题,邀请这四位教授同题作答:回望过去40年,您想对现在的大学生说什么?以下是他们的回答。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
练就取舍的眼光胆识
大学4年,是你一生中最自由、最纯粹也最快乐的读书时光。
此前有高考的千丈深沟,此后有事业的无穷追兵,绝大多数人在阅读上不能不屈从于现实的压力与偏见,很少能信步闲庭的。
大学生活就不一样了,对于中上智商的学生来说,课业其实不重,有大把时间可以自由地阅读、选课、听讲座、谈恋爱、参加各种校园活动等。可这种风和日丽,蕴藏着疾风骤雨。因为,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选择期——经由一系列的试错,你逐渐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愿意做什么,以及能够做什么。
这个过程,既有日新月异的进取,也含锱铢必较的舍弃。
在熟悉美丽蓝天的同时,终于有一天,你会突然明白,天高不一定任鸟飞,翅膀决定了你的高度、方向及路径。这种取舍的眼光与胆识,是大学阶段最大的收获,一点不比具体的学业差。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承学:
要有人格魅力、人文情怀和追寻真理的热诚
高考是个人乃至家庭的重中之重和奋斗目标。我并不完全否定应考教育,目前高考制度还是“最不坏”的形式。
我想强调的是,学生在大学必须完成一次重要转型:从应试教育转到自主学习,尽可能快地消解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被动地接受与单纯的知识储备等弊病,转向充分主动、自由的创造性学习和思考。
学生应该有各种天马行空甚至奇怪荒诞的想象。他们所探的问题可能既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统一、量化的评价标准。但这正是大学的特点与魅力所在。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就是接触到不少大学生乃至研究生,还停留在应试思维阶段,他们没有想法,提不出问题。我想,在大数据时代,单纯的知识和学问已经不重要了。
年轻人要努力学习和尝试那些只有人类智慧才能提出和解决的问题,要有人格魅力、人文情怀和追寻真理的热诚。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或者尽可能避免将来被“阿法狗”们所代替。大学时代正是培养这种能力和品格的至关重要的阶段。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教授周小兵:
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
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我读高二时传闻恢复高考,就特别努力学习。传闻未成真,但因成绩好,被选派到培养中学教师的广州第一师范学校,读语文专业一年三个月,为日后高考打下基础。
考进中大中文系,我先热衷文学,后研习语言学。毕业时学校成立中心教外国人汉语;我学位论文是汉语语法,留校当了老师。年中大首届留学生仅6人,全国。现在外国人学汉语全球1亿,每年来华约30万。我培养的外籍硕士有22人,博士4人。
大需求让学科发展空间广阔。我的研究从语法扩展到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习得、教材,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影响也扩展到世界。
40年过去,大学条件真好:网络畅,资源多,跨学科,国际化。选择与善用,显得更重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出自《中庸》的中大校训,蕴涵教育规律和成长哲理,值得一生体验和践行!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教授杨煦生:
有梦很累,无梦很惨
从当代精神史的脉络上看,我们成长的80年代及相关的精神要素正在成为过往或被重新改写。作为80年代的过来人,我个人甚为忐忑,还是勉力说几句空洞的话:
保持梦想能力。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的规训化以及其他诸种因素的合力,正把人慢慢逼入无梦之境。有梦很累,无梦很惨。梦是人绝对本己的精神能力。在日益无梦的AI时代的前夜,如何保持梦想能力和内在的精神创造力,显得意义重大。
警惕流行价值。现代社会作为一个业已失魅的场域,恰也同时成为各种伪价值、精致的谎言和骗术无孔不入的市场。
珍视整全生命。在转基因无远弗届、换头术横空出世的年头,生命的整全性(身、心、灵的共融)再次成为一种需要捍卫的东西。这是我们需要共同警觉和共同祈愿的。
文/姚瑶吴少敏陈枫郑慧梓
图/罗斌豪
值班编辑/黄倩欣姚瑶
回复关键数字,查看精彩文章
回复“99”,查看《9位高考阅卷组长支招今年高考》
回复“19”,查看《广东高校教师不再是“金饭碗”》
回复“46”,查看《广东高考改革:3+3考试模式》
回复“”,查看《以后广东娃不出省上清华北大》
回复“”,查看《广东娃上名牌大学机会暴增》
上学君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ls/11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