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桥的传说
文|顾仁洋
“凤凰桥上凤凰游,凤去桥在水自流。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这是前人描写盐都区龙冈镇凤凰桥的一首诗,虽然后两句套用的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诗句,可放在这首诗里倒也贴切地写出了蟒蛇河上凤凰桥的灵气生动、磅礴大气,也道尽了千古风流蟒蛇河上凤凰桥的美妙传说。
最早的凤凰桥并不在现在的位置上,也不是水泥大桥或者木质桥,而是一座化石桥,说起来,凤凰桥还和一只美丽、善良的凤凰有关呢。 早在秦汉时期,龙冈还是蟒蛇河的入海口。那时,远古的海堤还在这里徘徊,没有向东推进。这里河湖纵横,芦苇飘飘,荒无人烟,眼前满目汪洋。 话说有这么一天,小秦王吆山塞海由西向东而来,群山在他那用九仙女头发搓成的神鞭驱赶下,一路漫天飞舞而又细碎的飞沙走石,滚滚向东海赶来。眼看疆土被填塞,龙王震惊却无计可施,倒是小龙女急中生智,化身天姿国色的鱼姑,连夜用皮鞭偷换了小秦王赶海的神鞭。于是,飞沙走石不再前行,在龙冈的镇北留下了一条十五里的龙形沙岗。 到了隋唐时期,海滩渐渐向东延伸。此时,从空中俯瞰十五里沙岗,犹如一条活灵活现的游龙俯卧在沙岗上。千年灵性的岗上卧龙,竟然引得有凤来仪。那时,一只羽毛艳丽的凤凰便常常在夜晚降临卧龙岗上,在卧龙旁翩翩起舞,日日相伴。真所谓:游龙惊凤,龙飞凤舞,龙凤琴瑟和谐相依。 龙凤呈祥很快使得龙冈这个地方日益兴旺起来:人口日趋增加、市镇日益繁庶,商贾四方云集,盐铁渔粮齐来集散,好一派古时兴旺发达的热闹景象。隋唐时,龙冈竟然获得了“千家居”的美誉。但美中也有不足,龙冈集镇南有一条宽阔的蟒蛇河,阻断了南北两岸的正常通行,人们常常无奈地为蟒蛇河上的舟船事故心生忧愁,扼腕叹息。 飞越在空中的凤凰,目睹舟船在风浪中漂泊颠覆,人们在河水里挣扎溺亡,一桩桩令人心痛的事故,让心地善良的凤凰每每于心不忍,悲伤万分。终于有一天,在卧龙岗上跳过最后一支舞后,这只善良的凤凰决心衍化成一块化石,它要将自己的颈项化成蟒蛇河上一座桥梁,去拯救那些不方便出行的苦难人们。而它死后,也要让自己的尾羽一直搁浅在沙岗的南侧,始终和那条心仪的卧龙紧紧相依相偎。
第二天一早,人们惊奇地发现:一桥飞架在蟒蛇河上,人们贯通南北两岸的愿望悄然实现了。欢欣鼓舞的人们,纷纷从桥北的集镇快步奔走向桥南,与桥南一样兴高采烈的人们额手相庆。站在河南,人们指指点点看了又看,依稀看到了一只想要飞向南方的凤凰。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比画着这只化身的凤凰:龙冈的集镇像极了凤凰的腹部,东天庙和西弥陀寺就是凤凰振翅欲飞的翅膀,河南桥头堡的两只白玉石鼓太像凤凰灵动的眼睛了,南庙是凤凰的头部,而凤凰的尾羽还落在卧龙岗上呢。人们坚信,是这只善良的凤凰化身在龙冈集镇,飞卧在汹涌奔腾的蟒蛇河上。惊诧叹服之余,每个人都在心中默念着这只凤凰的好。于是,大家一致决定,这座桥就叫“凤凰桥”。也从那时起,桥北通达凤凰桥的十字地段,成了龙冈人口最密集、商贸最繁华的坊桥口。据说多年前,还有人见到过凤凰化石的桥栏杆呢。 凤凰桥的故事,传了一代又一代。连官方的《万历盐城县志》在桥梁篇也有“凤凰桥”的记载,“旧传有凤凰集于此。”美丽的凤凰甘愿化身桥梁造福为民的传说,也感染了许许多多乐善好施之人,千百年来,一次次捐资出力修缮和改建凤凰桥。龙冈镇《熊氏宗谱》就记载了熊氏十二世祖光谦公出资建设凤凰桥的故事:熊公光谦为国子监太学生,奉达大夫,五品文职官员。其人一生乐善好施,经常捐粮、钱、物赈济灾民,并于清嘉庆二十五年(年)策划、出资、修建凤凰桥,且亲自督造。建成后的凤凰桥为木质结构,横跨蟒蛇河,桥身长89.6米,宽5.2米,三跨,桥高出正常水位4米。从此,龙冈南北通道更加畅通,龙冈街镇更加繁荣,龙冈老南街也应运而生。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沧桑的凤凰桥几经修缮,呵护着龙冈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年10月,为打通龙冈集镇外环,在凤凰桥西侧米处,新建了更加雄伟壮观的凤凰二桥。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如今,两座凤凰桥,就像一对比翼齐飞的金凤凰,飞越在宽阔的蟒蛇河上。
东台西溪杯“盐城故事”创作大赛
作品要求
1.作品要求故事性强、情节生动、通俗易懂、便于传播。如涉及历史事件、真实人物,所取素材务必真实准确。2.字数字以内,每人限投3篇,投稿邮箱:ycshzk. “登瀛”副刊在盐城晚报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