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一直是中国家长心里的一块“心病”,很多家长向往欧美的人性化教育,觉得他们的教育就是让学生一边玩、一边学,一点也不痛苦,学生还会有很多课外业余爱好。总之一句话,他们是素质教育,我们是应试教育。
虽然看上去欧美的教育体制能因材施教,却仍然存在富人家孩子普遍进好学校,而穷人家的孩子则没有机会的现象,这是一种社会分层导致教育分层的现象。那么,中国的教育会不会也变成这样?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所有国家都无法逃脱教育不平等的问题?来看看罗辑思维大咖“罗胖”罗振宇对教育分层这段有意思的分析。
我们今天要聊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就是关于教育公平。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要问的是,在中国的未来会不会出现一个教育极度不公平的时代呢?
好,我们先把结论抛出来供大家批判,这个结论就是,在我们这代人的有生之年,我们会看到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一个中国人几千年来从来没有见过的局面,那就是教育分层。
1社会分层导致了教育分层
理解这句话之前,我们要先理解中国几千年来教育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尤其是科举教育,它有一个特别核心的使命:防止社会分层。
封建君主制时,皇帝最害怕的就是官僚和豪强,因此任何一个皇权都是打击官僚和豪强的,因为他们对皇权的威胁最大,科举制的发明和推行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举个例子:一个人出身社会底层,只要他家稍微有点闲钱培养孩子读书,说不定就能培养出一个秀才,再几代就有可能是举人,再几代就可能是进士,至此,家族光宗耀祖,彻底翻身。但是官僚、地主、豪强的家庭呢,他们几代人中肯定会有败家子,所以往往富不过三代。
因此,在中国古代的皇权社会,纵然有千般不好,有一条是好的——因为科举制的存在,整个社会呈现一个开放式的格局,上下层是流动的。因此中国的教育一直有一个特点就是“有教无类”。
山村的穷苦学生和皇家的孩子用一样的教材,考一样的试卷,教育的方法也几乎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并没有出现分层,虽然教育资源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差距,有一定的不平等。
我们今天要说的“教育分层”是西方意义上的分层,具体点说就是美国教育的类型的分层。要想理解这一点,我们要先建立一个背景知识——什么叫阶级社会?
真正的阶级社会是我们在印度看到的种姓社会,或者欧洲看到的贵族社会。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阶级是由一个人的血缘决定的,而不是由什么财富状况和社会地位决定的。
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主和自由的浸润,欧美那种血缘观念上的贵族开始消逝,但是社会的分层结构却一直流传至今。
举个例子:虽然中国现在很多城市的房价也已经很高了,但是中国的房价分布趋势基本上是从市中心到城乡结合部缓缓下跌的,一环、二环、三环……一级一级往下降。
可是在美国却是断崖式的下跌,可能穷人区富人区仅仅隔了一条马路,但房价是一个天一个地。
比如硅谷的核心区帕拉阿图,它的东边还有一个城市叫东帕拉阿图,两个城市是紧邻的,中间只隔了一条河,大概是15米宽,但是两个城市的房价却是一个天一个地。但这两个城市最核心的区别是什么?人不一样!尤其是培养下一代人的资源不一样。
美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基本上都是当地社区自治的,即便是美国的公立学校其资金来源也只是当地城市的房产税、物业税等,这样的话富人区所在城市的学校资金就很充足,学生受教育环境就好,形成良性循环。而穷人区所在城市的学校资金就很有限,学生受教育环境就差,形成恶性循环。
2教育分层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这种教育分层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我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了万维刚老师。万维刚老师原来就是美国大学的教授,他的孩子现在在美国上小学,所以他对美国教育上上下下都比较了解的。
面对我这个问题,他给了我两句话的答案:
如果你不了解美国教育,那你会惊讶于中美两个教育的差异。
这很好理解。
如果你了解美国教育,你会惊讶于中美两国教育的相同。
这就让人费解了,这两个国家的教育水准是天差地别,有什么相同之处?
举个例子:
比如说分别有中美两国的两个孩子,一个是小明,一个是David。
小明通过考试,从小学、初中、高中,一步步努力学习考取清华大学,到北京上大学后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知识视野非常狭窄,给人的整体形象就上不了台面,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产物。
而David呢,家境不错,知识面很广,不管是游泳、击剑、高尔夫球等体育项目,还是绘画、唱歌、弹奏乐器等才艺方面,或是演讲比赛、社区活动、学生会里的竞赛等各项社会活动,都很不错,是典型的素质教育的代表。
在我们看来是不是就觉得小明很惨很苦,而David就很幸福,可以任意地挥洒自己的性情和禀赋?你不要被骗了,其实他们是一回事儿,都是应试教育。
只不过小明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只能奔着考试去了;而David干那么多事儿,也只是为了凑够美国那些精英大学入学标准才去做的,他并不是对所有事情都感兴趣。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他们都是应试教育。
其实David的处境还不如小明。因为小明面对的是一个确定性的东西,就是只要考得高分就能上好的大学。而David可不一样,不管他凑够多少学分,能进什么样的大学都是没准的事儿。
因为,常春藤盟校几乎都是私立大学,招生的规则都是不确定的,从来不公布招生规则。甚至这些学校招生办的工作人员退休后去当招生顾问,也说不清楚这些学校的招生规则是什么,根本没有明文条例的规则,那还谈什么公平?
美国的常春藤盟校一方面要把别的族群排除在外,一方面又要把其他族群的精英挑进来更新自己族群的血液,而招生规则设立的实质是排除异己。
3跨越教育分层美国人如何考上常青藤学校
那么现在的美国高中生想上常春藤盟校有哪几条路可走呢?三条路可走。
1你得有特长尤其是体育特长,且是要符合WASP要求的体育特长,如击剑、滑冰、打高尔夫球……这个要求还有另外一个连带的效应就是能把有钱的家庭挑出来,因为这些特长项目的训练都是靠金山银海堆出来的,这样的话自然就把贫困家庭和富裕家庭区别开来了。
2家长得是校友美国这些名校有一句话叫做“一代藤校,代代藤校”。这些学校搞出来的门槛是:新生入学的时候必须经过“校友面试”这么一关,我们是一个社区、是自己人,我们要代代相传把持这些名校的。
3通过捐款白人很多的私立学校,校友和校友的孩子和这个学校本身是同气连枝的紧密关系,终身都保持联系,所以说校友捐款是这些私立学校很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
说到这里,读者应该很明白什么是教育分层了吧?美国那种类型的教育分层真的是铁门槛,跨越的难度比跨越中国教育分层的难度大太多了。
4跨越社会分层美国人如何摆脱贫困?
而教育分层只是社会分层的一个侧面反映而已。如果你了解美国社会分层的话就会明白,美国老百姓想要跨越社会阶层,他们面临的挑战要比中国的百姓大得多。
因为中国的社会至少还没有形成美国社会那样的分层结构,穷人的上升渠道相对还是很多的。
举例来说,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就算你是来自于穷苦的农村,只要你肯干肯吃苦,哪怕是做保姆,你挣的钱也不少,绝对不至于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
但是美国的底层穷人想要摆脱贫困就很难。
按理说他们只要做到结婚之后再生孩子、高中毕业、有一份全职工作这三条就不至于落到贫困线以下(年收入低于美金),而事实上对他们来说要做到这三条就是很难。不要觉得匪夷所思,且往下看。
1结完婚再生孩子美国底层穷人的自控力往往极差,绝大部分人就是管不住自己,16岁左右的年纪就把孩子生了。生完孩子后,孩子的父亲一般都是不负责的,会直接跑掉的,因此美国的穷人孩子一大半都是出身和生活在单亲家庭,自然这样的孩子基本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2高中毕业美国穷人家庭的孩子经常是忘记去上课,因为在他们的那种社区文化里他们就觉得,大伙儿一天到晚在一起吸毒、瞎晃啥的就很好,他们不希望自己变成白人那个样子,这样他们又进一步地被锁死在一个水平线之下。
3有一份全职工作基于以上两个原因,这些穷人孩子严重地受限于智力水平和社会认知水平,基本上不可能找到一份全职工作。他们往往是随便找一份工作,遇到一丁点儿事儿就立马辞职,他们的生活完全是飘忽不定,毫无着落。
不是因为美国不给这些底层人机会,而是这些底层人的认知能力把他们牢牢地限制在那个阶层,无法逃脱。这些都是认知水平对他们造成的局限,而不是社会对他们的迫害。
5认知水平由什么决定呢?
除了小时候受的教育水平之外,还有就是身处的环境了,周边每天接触的亲人、朋友了。
这就是中国穷人和美国穷人在跨越社会阶层这一问题上的不同之处了,中国的穷人好歹还可以怪社会、政府的不公平,而美国穷人只能怪自己身处的社区、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自己大脑里落后的思维方式。
如果说中国穷人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愤怒,那么美国的穷人对自己的处境只能感到绝望(其实,我个人觉得中国穷人也同样深感无力和绝望)。
这种情况在任何国家的任何社会阶层都存在,每一个阶层的人想要突破自己认知水平的限制达到更高的阶层都是很难的事儿,它就像一个牢笼一样,把你死死地锁在里面,看不清更高阶层的人是怎么想问题、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
我们理解了社会分层再来看教育分层,那就是另外一幅光景了。教育的内容、目标、使命……各个阶层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还是拿美国来说,美国底层人民的教育的目标说白了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得着一个饭碗,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工具。
比如说,美国有一个公立学校叫KIPP(实实在在的高考集中营),它基本上都是办在那些底层人民聚集的地方。
其办学方法和我们所谓的中国的高考工厂一模一样—应试教育!因此其效果很显著,很多底层出身的孩子都考上大学。这算是底层出身的孩子能享受到的最好的教育了——只有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奢望。其实对底层孩子来说,最合适的就是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在中产阶级的学校展开的,这些学校主要是培养孩子的体育、才艺、独立思考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组织人群的能力……
但是,这样的素质教育仍然不是培养社会顶级精英的,而是培养一种中产阶级人格而已,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工艺品——同一个档次的东西是一样的,且是用来被别人挑选的。
而顶级精英的教育往往是由私立学校来承担的,这些学校培养学生的原则只有一条: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他们的观念是,学生是自己的航船的主人,别人是不能替你做什么决策的,一切由你自己决定。
6中国社会未来会出现教育分层吗?
所以现在教育的功能有多大呢?最大的作用就是改变底层人民的命运。
对底层出身的人来说,家庭的介入起到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他们要做的其实就是把孩子送进类似于毛坦厂中学、KIPP这样的高考工厂,学校自然会把它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也是底层人民改变自身命运的为数不多的捷径。
但是对中产阶级来说,教育的作用就没那么大了,对孩子的教育来说,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必须是家庭和学校联手合作,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更优秀的人,等待着被社会顶层的人来挑选。
而对社会顶层的人来说,学校的作用及更微乎其微了,顶多就是提供一个基本的环境,最重要的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观念,社会阶层和财富地位。
中国社会呢?
就当下来说,中国社会刚刚出现了财富分层,社会分层还没形成,教育分层更是连萌芽都没有。但是,未来会不会开始这样的分层呢?
我的答案是:会!
1经济理由中国社会的财富分层已经形成,贫富分化已经是一个无需否认的事实。这种分化在中国古代来说的话还没现在可怕,因为古代的科举考试的作用就是打破分层的,而现代教育的作用却是巩固分层(想想前面介绍的美国教育分层你就明白)。
2社会理由现在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说生产一支铅笔要卷入全世界几百万人的分工,每个人只知道自己的分工,对外部世界所知寥寥。虽然工业社会已经如此复杂了,但是他们至少还可以通过诸如价格等来驾驭这个社会。但是现在这个社会复杂得多了(这一段我没理解,不叙述)。
3技术理由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人工智能,还记得吴军博士在《人工智能》里说的么,只有2%的人能够把握人工智能这样技术的时代机会。
中古当下整个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剧烈的社会分层,而教育分层会加剧、巩固这种分层。
但是,我们只能被动等待吗?
正相反,这个世界最有趣的地方,是会出现一种人物,叫英雄。
什么是英雄?我们亚洲文化总是会崇拜伟人,但是伟人是天生的吗?天纵英才!伟人和英雄是不一样的,在美国文化当中,英雄当然也指什么蝙蝠侠、蜘蛛侠、超人,美国队长……
但是美国人更崇拜什么样的英雄?就是能够超越自己命运的人,比如说一个小镇警察,可能没有什么警衔,也武功不高,但是勇斗歹徒——英雄!再比如说一个弱队的教练,如果带这自己的球队一路夺冠——英雄!一个单亲母亲,原来非常不幸福,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后来找到了幸福——英雄!
美国人是在阶层社会中长大,他们知道这样的跨越阶层,超越自己出身的人有多么的了不起,他们是真正值得我们尊敬和祝福的人。
而反观今天的中国,社会分层还没有最终形成,教育分层还远着呢,所以这是一个大好的时机,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而超越自己的阶层。
提升认知,成为英雄!--本条推荐:吴乾杰
附:陪孩子到底陪什么?家长要做好这3件事数学好教师
1孩子很快会长大
现在不陪伴,机会越来越少了
俗话说,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的确如此。只有陪伴,才可能让孩子感受到浓浓的亲情。
孩子年龄越小,就越离不开父母。一些家长,因生活所迫或者工作繁忙顾不上与孩子亲近,或把孩子托付给保姆,或将年幼的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不否认有些保姆很有责任心,在养育方面也很有经验,但最细心的保姆,其给孩子的亲情也不可能与父母相比。我曾任职的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是寄宿小学,在习惯养成、知识学习等方面,学校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可最好的学校,都不可能弥补亲情。
我瑞安老乡蔡笑晚先生,在特殊的年代生活跌入低谷时,把自己的名字改成“笑晚”,下决心把孩子教育成才,结果培养了5位博士1位硕士,被称为“人才魔术师”。蔡先生非常看重孩子的亲情。他曾说,“那些只在周末晚上亲一下孩子额头的父亲是失职,更是失败!”
我孩子出生时,蔡笑晚先生的育子事迹已在瑞安坊间流传,激励着我把家庭教育作为最重要的事业。孩子俩小时,我先后在瑞安市教育局和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任职,免不了会有应酬。我的原则,可去可不去的坚决不去,非去不可的尽量早回家。期间,曾多次有领导推荐我去瑞安市政府部门工作,我不愿意离开教育工作。相比职务升迁,我更看重亲情。
很多时候,我都以美丽的谎言而为自己赢得时间。我在家时,基本上不接家里座机,凡有手机来电都接。常有友人打我手机邀我外出应酬,或说某某领导在场,碰到这些很难回绝的事,我常说“不好意思,正好到温州市区去了”。温州离瑞安有30多公里,当时还没有高速公路,坐车要一个多小时,人家也就不会勉强。回绝多了,社会上就传开了,说我专门跑到温州市区应酬,很少在瑞安,约我的人也就慢慢少了。现在回想,我很欣慰能有较多的时间陪伴两个孩子。
正如鲁迅所说,时间就如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会是有的。我把家庭教育作为最重要的事,也就为我赢得了太多太多的陪伴时间。
2陪孩子到底陪什么?
亲子旅游、亲子阅读、亲子运动等
陪伴孩子,相对好做的有亲子旅游、亲子阅读、亲子运动等。
《爸爸去哪儿》电视播放后,父亲带孩子外出旅游的多了起来,这是好事。外出旅游,不仅能增长知识,对孩子的能力、情商、习惯、性格诸方面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我孩子小时,我曾三次带孩子去上海过年,每一次都收获不菲。当然,旅游毕竟花时间花财力。实际上,家长抽空陪孩子在家门口转转,对家庭教育的意义而言,与外出旅游也是相当的。
抽空与孩子一起看看书,则是低成本的陪伴方法。阅读,不只是学知识。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既为孩子树立好学的形象,也会与孩子多了些共同语言。
爱好运动,不只是锻炼身体,更会促进人的阳光性格形成。运动对孩子而言,基本上属于天性。家长与孩子一起运动,几乎没有孩子不喜欢的。
如果有充裕的时间可以陪伴孩子,则可以在参与孩子的游戏、引导孩子探究、与孩子平等对话等方面有更多的作为。
孩子俩幼儿期,我常参与孩子的游戏。比如,做“狼与羊”的游戏:父子各手持玩具狼与玩具羊赛跑,“羊”被“狼”抓住了,“狼”说“如果你们谁能解决我的难题,我就放了羊”,于是,背古诗、做数学题、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就成为一种情境性的学习。这种快乐的学习本身就是玩。“狼”还会说“谁能锻炼身体20分钟,我就放了羊”,或“谁能画一张画,我就放了羊”,或“谁能把客厅的地板擦干净,我就放了羊”,两个孩子同样都抢着做。
小学低段的陪伴,与孩子一起探究是很合适的。孩子总是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上学后往往更喜欢探究。探究是个综合的学习过程,孩子往往异想天开又期望过高,结果常常会力不从心而半途而废。如果家长能做孩子探究的帮手,更能激发孩子研究的热情。两个孩子小时做研究碰到一些困难时,常常会叫我帮忙。我很乐意给他们“打打下手”,捉一些蟑螂、苍蝇之类。
孩子俩9岁开始,我引导孩子看报纸。先读《温州都市报》《温州晚报》,后来读《环球时报》。两个孩子自由读报纸,不时了解社会的阳光面与阴暗面,通过父子间对话进行价值观引领。读报纸后,父子间就有了更多的讨论话题。这种陪伴,已经变成心灵碰撞、沟通的过程。
孩子俩的青春期开始,我的陪伴主要就是平等对话。与孩子聊聊,只要孩子喜欢的话题,我们都可以聊。孩子俩成人后,我曾问他们“爸爸的家庭教育对你们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孩子俩把“平等对话”作为最重要的三点经验之一。
3如何让孩子喜欢家长陪伴?
尽可能多地尊重孩子
家长有时间陪伴孩子自然是好事,问题是,常有家长并不受孩子喜欢。也有些家长,时时事事控制着孩子,这样的陪伴,还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那么,如何让孩子更喜欢家长陪伴?这里有个教育的学问,那就是遵循尊重与要求相结合的基本准则。
每个孩子都有人格的特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人的心理也会不一样。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尽可能多地尊重孩子,又尽可能恰当地要求孩子。如果缺乏应有的尊重,孩子与家长在情感上会产生距离。
尊重孩子,就要多让孩子做主。孩子的事应该让他们学会自己做主,这既是基本权利,也是做人的责任。比如家长参与孩子的游戏,听从孩子的指挥是关键,如果希望主导游戏进程,或者呵斥孩子的“不当”指挥,那么孩子就不喜欢与大人玩了。
自主,可以从给予选择权开始。如春天适宜带孩子外出游玩,如直接带孩子外出也无妨,而如果家长能问:“天气这么好,许多小朋友都到外边玩,你去不去?”孩子说“去”,就是选择。如果说“不去”,也是选择,家长不宜强制,可以先给孩子讲道理,再让孩子选择:“今天不去,那么是明天去还是后天去?”
尊重孩子,就要多赏识。孩子俩小时,我常给以赏识、期望。每当下班回家,孩子会向我汇报一天中发生的“大事”,有趣事,有感想,也有犯的错误。我的原则,不管孩子说什么,我几乎都说好。孩子说了自己的错误,我也表扬知错想改就是好孩子。孩子上学后,只要我有空,就会引导孩子讲讲学校里的事,或同伴关系,或学科学习,或校内见闻。我的方法就是不住地点头,并适时提出期望。当我选择以赏识期望为主的沟通方式时,孩子就喜欢对我讲。
多赏识,并不是说纵容孩子的缺点。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肯定得提出教育的要求。但提出要求,并不意味着都要狠狠批评。孩子俩小时,每当犯了错误,我觉得这个错误非改不可时,我的方法是,把孩子叫到房间,关起门来讨论、批评。批评前,我会听听孩子的意见。平等的表达,孩子更能口服心服。至于批评什么,我会保密。当孩子接受批评并决定改正时,我的批评结束,打开门时我就表扬了,“这孩子真不错,这么上进,有点错马上就改”。
如此一来,孩子与我就很亲近。孩子有什么事,也都会与我讨论。有时我出差了,孩子俩有事都会等我回来再讨论。我也乐在其中。陪伴孩子,也就成为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回想,那段育儿的历程,是非常幸福的美好时光。
本条推荐:吴乾杰
?白癜风可治愈吗?白癜风可治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