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的神奇传说

                    

 白玉蟾诗《自赞》

  人·物

  传奇人物总是有传说故事的,尤其历史人物。南宗道教五世祖白玉蟾,在民间留下的传说故事多多,而在他的故居海口市石山镇典读村,各种传说更是世代传诵。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是白玉蟾诞辰日,典读村搭台唱戏,四面八方的人涌进该村白神仙庙,祈求孩子读书聪明,考学高中,从餐桌到村道小巷,白玉蟾云游四海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和传奇经历被人们津津乐道。典读村人、海南医药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钟时福向海口晚报记者讲述了该村老少皆知的白玉蟾的神奇传说。

  白玉蟾

  A

  助人故事多

  B

  趣闻亦不少

  C

  景观留遗迹

  ■本报记者彭桐文/图

  自古以来,不仅在石山,而且在其附近的永兴、白莲、老城等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典读村有个“典读仙”白玉蟾,不仅读书、写诗和书画无所不精,法术高明,而且善良正直、乐于助人,不仅助民,而且助官、助朝廷。

  如今的石山镇典读村,就是白玉蟾小时候居住的一个普通村庄。传说,白玉蟾很小时就道法高明,能画什么变什么,帮母亲不到一个月就收获番薯。时逢村里盗贼四起,村民问他如何防范,白玉蟾说用石头把村子围起来即可。

  当天半夜,就有很多人来回走动和搬石筑墙之声。天快亮时,一耳聋妇女见孩子拉了大便,便开门唤狗,结果被惊动的神仙迅速离去,村后围墙就留有一个缺口未曾完成。因没做到白玉蟾的嘱咐“听到任何动静都不要出声”,村民只好种“刺竹”当屏障堵缺口。

  “我们典读村的围墙,古时就是前面是石墙,后面是‘刺竹’,这与别的村庄大不一样!”海南医药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钟时福说,如今村里仍有围墙和“刺竹”的遗迹,一看到这些,自然就想到白玉蟾出点子帮村民防盗故事。

  白玉蟾帮助道台的传说更是神乎其神。据说,朝廷传圣旨要海南槟榔入药,限期一个月,误期斩首。一个月,从琼州到京城需要日夜兼程,哪还有时间到山区收集槟榔?道台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时,恰逢回乡探望的白玉蟾。白玉蟾让道台只管进京,由他随后送槟榔到场。限期最后一日的太阳即将落山,皇帝见到道台要怒斩时,白玉蟾现身并告知“槟榔在此”,皇帝又惊又喜,一句“你是神仙”还没说完,白玉蟾便已腾云驾雾遨游名山大川去了。

  一直以来,每逢农历三月十五白玉蟾生日,海内外不少信民和学者赶到典读村白神仙庙祭拜、瞻仰时,除了会谈论皇帝赞白玉蟾是神仙,还会提及他保护朝廷太平之事。

  传说在宋朝末期,奸臣当道,残害忠良。一忠臣听说海南有个忠贤神仙白玉蟾,便不辞辛苦来典读村求助。白玉蟾写了“天下大奸”四个字,让那忠臣半夜在朝廷张贴。第二天上朝时,皇帝看到这四个字,知道有人敢欺上和危机四伏,便让忠臣拿奸臣斩首法办,祸害一出,随即“天下太平”。

  史书记载,白玉蟾自幼天资聪明,7岁能诗,熟诵九经,12岁有志方外之学,抱负不凡,有“神童”之誉。

  民间传说,白玉蟾未得道前已有道,其从小的生活就有不少轶闻趣事。相传,白玉蟾自小水性极好,潜水可换气,能长时间蹲在水底,也能游出很远距离,当地无人能比。村前古井旁的同心塘(又叫眼镜塘),他少时经常嬉水其中,抓大鱼送人,如今塘边石头上还留有他的脚印。“除了喜欢水,白玉蟾还一生好酒,而且酒量无限,饮而不醉!”钟时福说,白玉蟾自创了一种美酒,名叫“太灵龙归酒”,据说芳香无比,能延年益寿,其配方仍流传至今。

  流传最广的,是水性和酒性都很好的白玉蟾特别爱开玩笑。一次,白玉蟾邀村里好友逛集市,好友父亲不让,说要把田里秧插完。白玉蟾便有意玩笑,说“你们今天是插不完的”,随即用纸笔画了两条鲤鱼抛入田里,结果活鱼乱窜,插秧人捉来捉去,直到太阳偏西。又一次,琼州府道台慕名来典读村拜访,到典读溪边轿杠折断,恰好来一小伙,问明事由便割下溪边的龙须草给绑好轿杠,并指明进村路。道台找到白玉蟾母亲,得知他刚去云游,只好打道回府。刚到府庭,轿杠就断了,才恍然大悟,路过少年正是白玉蟾。

  最让人好笑的,是白玉蟾对老师的“折磨”。他小时在村学堂读书时,每晚都去京城看戏,还跟老师说“若有兴趣一起去看”。此去京城几千里,又哪有钱买东西?白玉蟾便在老师手上画两文钱,让一拍就有真钱。老师信服,当晚就和白玉蟾骑上由所画马变成的真马去逛了京城。骑神马返回路过广东地界时,老师好奇心大起,不顾“不开眼、不说话”的交待,一睁眼偷看就“嗖”地一声掉下。摔昏醒后洗手,又把掌心上画的钱洗掉一角,拍出的钱没人要,只好边乞讨边问路南行。花了一年时间回来,已百病缠身,不久不治而亡,就葬在老城。

  “玉蟾知道老师违了天意,也只好不管不问了!”钟时福说,虽然是传说,但老城至今有个坟墓被称“乞丐墓”,其实是澄迈县令杜仲儒的墓,现在是县文物保护单位,民间说杜就是白玉蟾小时的老师。

  白玉蟾(-年)本名葛长庚,乳名玉蟾,八百多年前出生在琼山五原都显屋村(今海口市石山镇典读村),原籍福建闽清。6岁丧父,12岁随母改嫁到澄迈白家,改姓白。后取字如晦,白叟,以阅,众甫,号海琼子,云外子,海南翁,武夷翁,琼山道人,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紫清真人。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南宋道士,诗人、画家、书法家,堪称诗书画三绝。

  仕途失意后,于16岁出家学道。到黎母山寻师,养真于儋州松林岭。约23岁单身渡海,踏遍名山大川,拜师学道,乞纸著述。一生写下数千万言诗文,所传仅数十万言。留下的多首诗词,题材广泛,内容深邃。是留给后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

  白玉蟾的传奇故事,让人遐想连篇,也留下了许多待解之谜。

  白玉蟾“成仙”后,多住福建武夷山。一天他突然对道友说,事情不好,其村要遭殃,得赶紧回去救人。说罢疾飞回村,救出母亲和村里人,而村子却被大风夷为平地。事后他在村里安顿好母亲才又回武夷山,而村民不少搬走了,留下的又在原址重建典读村。

  如今,典读村后、典读河岸有块风水宝地叫“白龙纹”,有着许多古墓,是否与白玉蟾或其父辈有关?“这有待考古学家进一步考证!”钟时福说,当地人坚信村前三口古井、典读上村的“神仙井”,以及附近美郎村的马来井,都是白玉蟾挖的,“‘神仙井’更是神奇,水深不过两尺,却终年不涸!”

  白玉蟾母亲死后,有说他再也不回故乡,有说他九十多岁又回村,后在典读村附近、道育村的神岭上升仙,也有人说其升仙地是定安文笔峰。提起神岭,也是个风水宝地,上有冼夫人庙,传说岭上有巨石直插云天,且不断生长,白玉蟾就在此石升仙,并调雷将巨石劈碎。岭顶巨石四分五裂,滚滚碎石飘落成现在周围10多平方公里地大小不一的鹅卵石。

  有千年历史的典读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精彩纷呈,白神仙庙、眼镜塘、神仙井、乾沙河等不少景观都留下有关白玉蟾的神奇传说和典故。一直致力于收集白玉蟾传说故事的钟时福说,他在白玉蟾故居还收集了许多与道教有关的文物,撰写了一些关于白玉蟾典故的文章。“不管人们如何争论,白玉蟾故居的人总是相信他最终回到了故乡,留下了众多的足迹和他的化身———蟾蜍!”钟时福称,说来奇怪,典读村的蟾蜍众多且有灵性,与人共处,相安无事,“特别是晚上,蟾吟蛙鸣,房前屋后,大路小巷,随处可闻可见,让人犹如身处在蟾宫仙境之中!”

海南“白玉蟾祖师金身分灵”在台湾“安座”

海南玉蟾宫的“白玉蟾祖师金身分灵”在年12月19日在台湾台南玉山宝光圣堂“安座”,玉蟾宫访问团40多名代表及宝光圣堂的上千名道教信徒参加安座典礼。

  此次安座仪式,是两岸以“血脉同源,圣脉同宗”为主题的“琼台白玉蟾文化双向交流活动”的环节之一。仪式开始前,“白玉蟾祖师金身分灵”已在海南17个市县举行了连续3天的巡安活动。

  安座仪式当天,玉蟾宫还在宝光圣堂举办了“南宗道教书画精品展”,展出的约幅作品将捐赠给玉山宝光圣堂永久收藏。海南玉蟾宫访问团还将在台湾各地进行养生及武术文化交流,表演和传授南宗太极养生功等。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陆文荣对记者表示,南宗道教是中华民族宗教流派分享与精神升华的历史,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地域和层面,都有修行者,当面临各种社会思潮与现实波折时,都能够秉持华夏文明的一贯之道,因应时代发展。

  安座仪式及书画展受到台湾各界   台湾“内政部长”陈威仁则称,道教在教化人心、弘扬孝道上做出了贡献,台湾和海南在南宗道教方面的合作,对两岸文化交流将有很大助益。

  南宗道教始兴于两宋时期,当时中国开始形成以南北二宗为主体的内丹派。南宗创始人为白玉蟾祖师,其代表人物多出自长江以南地区,故称“南宗”。

  据中国道教协会数据,当今台湾道教各大宫观及一贯道、弥勒大道等宗教团体,一直深受白玉蟾金丹派思想的影响。其中,以供奉白玉蟾为“东方后十八代”之七祖的一贯道系统及其分支各宗教派别,仅在台湾地区就超过万信众,约占台湾人口近20%,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弘道机构、13个国家设有总会,其信仰主体主要为广大华人华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迁移世界各地的中国大陆居民。

(弘扬道教文化,福生无量天尊)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专业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ls/77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