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一朵浪花一段故事

点击水缘   侯全亮/撰文

  从赋予人们阴阳五行学说的最初哲学智慧,

  到教化人们兼容并蓄交融汇流的民族统一思想;

  从培育人们“礼乐制度”的传统伦理秩序理念,

  到造就人们“天道酬勤”艰苦奋斗的家国情怀;

  从塑造人们涅槃再生自我完善的创新意识,

  到哺育人们自然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观念,

  千万年来,

  黄河引导了华夏文明的走向,

  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和灵性。

  

  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黄河源考察,确认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曲果为黄河正源。约古宗列盆地海拔米,“约古宗列”的藏语意是“炒青稞的锅”。董保华/摄影

  

寻源究竟为哪般

  历代仁人志士不畏艰险矢志探源,这是一种英雄式的寻梦之路。虽然时至今日,有关黄河正源的归属仍是一桩未了的公案,但那只是标准取向的不同。它们共同组成的黄河源区不就是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发祥地吗?

  

公元前21世纪的上古时期,黄河发生全流域大洪水,巨浪滔天,汪洋一片。大禹临危受命治水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复洪水。大禹因此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继而建立夏朝,华夏民族由此迈入国家之门。

  西汉时期,黄河下游瓠子发生决口,泛滥成灾,汉武帝率文臣武将亲临堵口工地,命随从百官不论职务高低,一律背柴运料参与堵塞黄河决口。堵口完工,洪灾得以遏制,汉武帝赋诗《瓠子歌》二首作为纪念。

  公元年,唐太宗李世民巡视黄河三门峡,仰望大河穿涌奔流,感慨万千,诗兴勃发,遂在河中砥柱石上题诗“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以此寄寓贞观之治的盛唐气象。

  年,刚刚亲政的康熙皇帝御笔手书“平藩、治河、漕运”之条幅,悬挂在紫禁城金銮殿立柱上,借此时时提醒自己:治理黄河乃国家要务,黄河不治,江山难稳,搞不好甚至导致王朝覆灭。

  年3月23日,毛泽东乘船东渡黄河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在河中,望着飞泻而下的大河激流,他对随行人员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那是年7月下旬的一天晚上,沉沉夜幕笼罩着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一位中年人身裹一块绿帆布,独自露宿在海拔多米的黄河源头山腰间。他40岁出头,头发蓬松,一脸困顿,身边是大片沼泽草滩,一片寂静,只有昆虫时远时近的叫声。虽然时值盛夏,但高寒反应和旅途困乏,使他禁不住浑身发抖。忽然,一幅泉眼涌动汇成涓涓细流的景象呈现在他眼前,使得他眉宇一展,思维顿时活跃起来。

  这个中年人叫杨联康,是地矿部一位地学工作者。这年6月,他从北京出发,只身来到黄河源头,决计从此顺流而下,直至黄河入海口,全程考察黄河。此刻,他正为自己一个关于黄河源的新发现而兴奋不已。

  黄河源头在哪里?

  对此,国内学界一直存有分歧,争论相持不下。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经详细勘查认定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而年青海省组织实地勘查,提出黄河正源为卡日曲。后来又有人提出“三源说”,认为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都是黄河的源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如今,杨联康在巴颜喀拉山脊梁上又发现一条新的源流,当地藏民说,它叫拉浪情曲。杨联康陡然来了精神,他一步步丈量查勘,比对资料,发现这条源曲比约古宗列曲长30.5公里,比卡日曲长11.9公里。若按“河源唯远”的标准而论,那么,这条支流不应是黄河之源吗?

  激奋之际,杨联康想起研读过的有关古籍记述。古往今来,人们寻探黄河源走过了一条漫漫长路。从《尚书·禹贡》中最早记载的“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到西汉张骞“黄河发源于阗”的想象,其实,限于当时的管理范围和认识能力,这些说法离真正的黄河源都还很远。

  唐代以后,随着中原地区同青藏高原交往的增多,黄河源头区成为东来西去的交通要道。公元年,唐朝使节刘元鼎出使吐蕃途中曾专门考察黄河源头,尽管他把黄河发源后的第一个盆形湿地星宿海误认为黄河源,但这结果无疑距实际的河源已越来越近。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实等人勘察黄河源。临行之前,忽必烈对都实说:“以前历代都没能查清黄河源头,现在西域已成大元领土,朕授予你招讨使,此番定要查清黄河源的去处。”都实等人身负重托,历经半年详细考察,根据水文、地形等资料,写成《河源记》一文,进一步指出了黄河发源于星宿海西南百余里处。

  清朝初年,康熙皇帝亦数次派人对黄河源进行测量勘查。根据调查资料先后绘制的《河源图》《皇舆全览图》,标明了星宿海以上的河源支流。乾隆年间,皇宫侍卫阿弥达奉命对星宿海以上的三条河源作了详细实地勘查,指定卡日曲为黄河上源。

  …………

  一股高原寒风袭来,杨联康打了一个冷战。他望着满天星斗,思绪转到了20年前。那时他刚22岁,还是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的学生,怀着对地理地质知识的极大兴趣,连续在北京晚报发表了《长江、黄河的年龄》《夜话燕山》等文章。谁知“文革”中,因《夜话燕山》和邓拓所著《燕山夜话》书名相近,竟被扣上“邓拓的孝子贤孙”等罪名,遭受严酷折磨,直至蒙冤入狱。年12月16日,也就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两天前,他得以平反昭雪。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播了他的两篇文章。科学春天的翩翩来

  临,使杨联康备受鼓舞。经过一段时间身体休养和准备,他毅然踏上了黄河考察之行。

  茫茫思绪中,杨联康度过了黄河源头之夜。

  据报道,杨联康此次黄河考察,行程万里,历时天,一路上,穿山峡,过草地,攀陡崖,涉激流,收集了大量黄河第一手资料,成为我国历史上徒步全程考察黄河第一人。

  这是令人多么向往的一条河流啊!历代仁人志士不畏艰险矢志探源,这是一种英雄式的寻梦之路。虽然时至今日,有关黄河正源的归属仍是一桩未了的公案,但那只是标准取向的不同。它们共同组成的黄河源区不就是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发祥地吗?

  这使我想起了一首歌: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在牧马汉子的酒壶里。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在擀毡姑娘的歌喉里。浑嘟嘟地流呀流,流千年积怨;甜滋滋地飞呀飞,飞千里万里。一朵浪花是一段故事,洒向那个神州古老的土地……

  

     正是这次渡河途经壶口瀑布时,那滔滔河水铺天盖地的澎湃气势,奔腾跌宕的怒涛翻卷声威,使张光年热血沸腾,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黄宝林/摄影

  

  黄河为谁而怒吼

  九曲黄河的博大豪放情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黄河船夫奋力拼搏于惊涛骇浪中的不屈形象,日寇铁蹄下中国民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抗日战场上波澜壮阔的宏伟斗争场面,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一串串深沉鲜活的乐符元素,在冼星海的笔下、胸中,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激荡,奔涌……

  年3月,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冰封未解,寒意犹浓。26岁的张光年躺在延安一间窑洞的病床上,回想起几年来的文艺抗日救亡之路,心潮激荡难平。

  这位中学时加入共青团、16岁加入共产党的热血青年,先后担任武昌中华大学秋声剧社社长、拓荒剧团团长。抗战爆发后,他组织成立抗日文化宣传队,开始以笔名“光未然”进行剧目创作并发表诗歌作品。年11月武汉沦陷,他带领剧团辗转至山西吕梁地区做抗日宣传演出,不久又率剧团西渡黄河,奔赴延安。

  正是这次渡河途经壶口瀑布时,那滔滔河水铺天盖地的澎湃气势,奔腾跌宕的怒涛翻卷声威,使张光年热血沸腾,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到达延安,张光年脑海里不停闪现着黄河奔腾激越的壮观情景,耳畔一直回响着黄河船夫铿锵有力、深沉悠长的号子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如今,全民族惨遭日寇蹂躏,在这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我们这个民族不正需要像黄河那样不屈不挠、万众一心、奋起抗争的精神吗!

  想到这里,张光年从病床上一跃而起。黄河赋予的激情和灵性,抗日将士血战沙场的英勇精神,全国民众风起云涌的救亡呐喊,激励着他一头扎进了创作。5天后,一部长达多行的宏伟组诗《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接下来,魂牵梦萦的创作激流也在延安另一座窑洞里升腾。

  冼星海,出身澳门船工家庭,早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专习作曲,年毕业回国投身抗战救亡,先后创作歌曲《救国军歌》《黄河之恋》《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话剧《复活》《大雷雨》配曲等大量声乐作品。年,冼星海奔赴延安,受任鲁迅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抵达延安半年多来,冼星海在悉心培育抗战艺术人才之际,一刻也没停止抗战题材的创作。就在年除夕联欢会上,当张光年饱蘸激情朗诵完《黄河大合唱》组诗后,冼星海的心弦被强烈拨动,仿佛一下子找到了旋律共鸣。他猛然冲过去从张光年手中抢过诗稿,激动地对众人大声说:“我有把握把这部组诗谱好!”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冼星海全身心投入创作。九曲黄河的博大豪放情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黄河船夫奋力拼搏于惊涛骇浪的不屈形象,日寇铁蹄下中国民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抗日战场上波澜壮阔的宏伟斗争场面,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一串串深沉鲜活的乐符元素,在他笔下,在他胸中,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激荡,奔涌……

  半月后,冼星海完成了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作曲。这部包括序曲、8个乐章及配乐诗朗诵的演奏作品,层层升华,步步递进,将对黄河奔流不息的热烈赞美,对民族同胞不屈抗争的倾情歌颂,对日寇铁蹄践踏蹂躏人民的深沉控诉,一起融入曲式音调和节奏旋律的洪流。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后立即引起轰动,如同战斗的号角,以穿越时空的巨大力量,很快传遍全中国。

  这就是黄河。

  悠悠时空中,从来没有哪条河流像黄河这样,如此深远地影响着我们这个民族。她塑造了华夏儿女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融铸了中华民族一往无前的抗争精神。怒吼吧,黄河!在这里,拍天巨浪化作了救亡图存的冲天呐喊,凝成了共赴国难的战斗决绝。热血生命的壮烈,漫漫长路的跋涉,赢得了为民族而战的最终胜利。

  

  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遵照中央军委“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中央突破、南渡黄河(小图),直趋大别山”的战略方针,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大军,从山东阳谷以东余公里的8个地段上强渡黄河,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拉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这一天,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为标志,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战略进攻,滚滚黄河见证了这一切。董保华/摄影侯全亮/供图

  

重忆英雄渡河事

  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她宽怀接纳勇士的慷慨悲歌,热情点赞豪杰的惊天壮举;她巍然屏障犯境的入侵之敌,倾力襄助为民而战的正义讨伐。因为,为人民而战的英雄渡河,是跨越天堑通往胜利的征途,也往往成为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年6月30日,夏日炎炎,河水哗哗。从人们激越的神情和军马动静中,黄河似乎感到了一场战事即将在这里发生。

  千百年来,饱经沧桑的黄河,阅尽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演绎着无数英雄故事!

  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黄河两岸展开决战,晋军以“兵者诡道”之计,先后四渡黄河,大败楚军,史称“城濮之战”。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年),曹操与袁绍两军在黄河下游的官渡隔岸对峙。曹军以渡河突袭乌巢粮仓之计,最终击溃袁军主力,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公元年宋辽澶渊之战,宋真宗御驾亲征抵临黄河南岸,备受鼓舞的宋军将士奋勇杀敌,重挫辽军,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北宋王朝的国防格局。

  年2月,红军总部发表《东征宣言》,毛泽东、彭德怀指挥红军抗日先锋军2万余人由陕入晋渡过黄河,打响东征战役,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

  然而,她感到,眼下将在身边发生的这场战事,似乎却与以往战例迥然不同。

  经过一年来的作战,国民党军虽然在兵力数量和装备上仍占优势,但因进攻解放区接连受挫,士气明显低落。而解放军后方巩固,斗志正昂。从战局部署上,当时国民党军主力集中在陕北、山东两翼,而其战线中央,凭借黄河天险仅部署少数兵力。据此局势,中共中央决定实施“主动出击,经略中原”战略,命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南渡黄河,实施中央突破。

  此刻,在黄河北岸临时搭建的野战军司令部里,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正在通宵达旦运筹帷幄,精心部署着这场军渡大战。

  刘伯承,身经百战的著名红军将领,素有“军神”之称。年,他和邓小平率部发起上党战役、邯郸战役,歼灭北犯国民党军近6万人。接着以大踏步运动战,先后取得十余场战役的胜利,解放大片地区,挫败了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

  邓小平,中共党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受任八路军师政委,同师长刘伯承并肩战斗,卓有成效地开辟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刘邓部队从抗战初期余人发展至20多万人,成为一支雄壮的大型野战军。

  面对浩荡东去的黄河,刘伯承、邓小平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此次抢渡黄河天堑,共有3个纵队12万多兵员,包括军政人员与支前群众往返,渡河人次将达多万,任务极其艰巨。为此,连日来,他们殚精竭虑,反复研究作战计划,充分进行战前动员。在当地群众全力支援下,征集渡河船只,整编训练水手,抢修渡口码头,选择渡河时机,应对隔岸守敌,一个个关键环节紧张展开……

  年6月30日夜晚,皓月当空,河水湍急。刘邓大军渡河突击队在密集炮火掩护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过黄河,迅速击溃国民党守敌,占领南岸阵地。接着,长达多公里的河面上,余艘船只百舸争流,犹如天降神兵驶向对岸,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黄河防线”。

  渡河后,刘邓大军继而发起鲁西南战役,采取“攻点打援,各个击破”战术,歼敌9个半旅4个师部数万人。接着挥师南下,千里挺进大别山,从而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这就是黄河。

  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她宽怀接纳勇士的慷慨悲歌,热情点赞豪杰的惊天壮举;她巍然屏障犯境的入侵之敌,倾力襄助为民而战的正义讨伐。因为,为人民而战的英雄渡河,是跨越天堑通往胜利的征途,也往往成为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矗立在河南郑州黄河岸边的炎黄二帝像。黄宝林/摄影

  

  一次感恩的拜谒

  循着洪荒年轮,我读黄河本体的艰难创生。拂去岁月封尘,我读黄河文明的源远流长。掬起天然浪花,我读黄河母亲的恩泽馈赠。这是一次感恩的拜谒,一次洗礼的重读。

  循着洪荒年轮,我读黄河本体的艰难创生。

  据地质学家考察,在4亿~17亿年前的遥远时代,华北陆块、西域陆块先后被轰轰烈烈的造山运动挤出浩瀚海面。可以设想,当时巨大的板块挤压冲撞,那是一种何等惊天动地的场面。也正是从那时起,黄河开始有了宗族家谱。后来在又一场剧烈地壳运动中,性情刚烈的华北陆块身遭断裂,留下共和湖、银川湖、汾渭湖、华北湖等湖泊盆地,而脾气温柔的西域陆块则弓腰变形,成为巴颜喀拉山、秦岭、阴山。这些遗产正是黄河的母体。3亿多年过去了,周围世界的动荡不安,引起了黄河胎动。随着地壳持续隆起,多米厚的风沙黄土层逐渐演变成为广袤的黄土高原;强力的地质作用把托克托至禹门口多公里山体一劈两半,湖水下泄,地泉上涌,开出一条深邃的晋陕峡谷。在距今大约万年的新生代末期,当大大小小的湖盆被串连贯通时,黄河横空问世,发出了哗哗流淌第一声。

  大约在黄河40万岁时,站立起来的原始人类陆续偎依在黄河身旁居住。由于华北盆地持续下降,海水不断侵袭,黄河只到现今河南孟津。黄河途经黄土高原带来的大量泥沙,却帮助它开疆扩土,大展宏图。几十万年日复一日地填海造陆,将低洼的近海湖盆相继填平,辽阔的华北大平原由此降生。此后,为了控制狂奔不羁的黄河洪水,人们经过世代努力,在华北平原上筑起两道长堤,将河水输送入海。从此,九曲黄河基本定型,开始了奔腾不息的万里流程……

  拂去岁月封尘,我读黄河文明的源远流长。

  早在“刀耕火种”的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就相继产生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后来,黄河泥沙的反复淤积,塑造了华北大平原,孕育了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大汶口文化。进入有记载的文明史册,黄河尤显其神威魅力。夏禹“执玉帛者万国”,殷商承夏,拥为各方共主、三千诸侯之领袖,跃居青铜时代世界强国之林前座;周朝继兴,“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盛况空前;春秋战国,诸侯割据,诸子百家,文化多元;秦皇扫六合,定一统,车同轨,书同文,开帝国之先河;及至汉、唐、宋、金历代朝廷,均建都黄河流域。在历史的脚步声中,华夏民族增殖裂变,并与四周族群交融汇流,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政治虽因革损益,以黄河为母体的中华文化却一脉相承,其光芒波及整个亚洲大陆,声威震撼远洋各国。

  掬起天然浪花,我读黄河母亲的恩泽馈赠。

  大河流域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适宜耕种的土壤结构,草木茂盛的生态环境,为华夏先民提供了繁衍生息之地,为炎黄子孙创造文明提供了广阔舞台。从赋予人们阴阳五行学说的最初哲学智慧,到教化人们兼容并蓄交融汇流的民族统一思想;从培育人们“礼乐制度”的传统伦理秩序理念,到造就人们“天道酬勤”艰苦奋斗的家国情怀;从塑造人们涅槃再生自我完善的创新意识,到哺育人们自然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观念,千万年来,黄河引导了华夏文明的走向,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和灵性。

  这是一次感恩的拜谒,一次洗礼的重读。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啊,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当你读完本篇文章时,你有两个选择:

1、你可以将它转发出去,传播一些水利知识,让大家都了解水利。

2、你也可以根本不去理会它,就像你从未看见一样。

如果您觉得文章对您有用,你也可以长按下面的







































北京关于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专业看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ls/79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