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新向德旺罗雁钱坤忠诗歌散文选

份杂志,想看就看。

‖小说散文诗歌·中国故事·纯文学的世界‖

投稿作者请提供:作者作品+作者简介+作者照片

一江碧水万般情

——献给瞿老等志愿军战士

作者:张春新

当年战火烧近丹东,

抗美援朝誓言隆隆,

热血青年毅然出征,

赤诚的心火红火红。

鸭绿江水滾滾奔流,

中朝並肩痛击頑兇,

五次战役名扬海外,

纸老虎终于原形毕露。

一拳出手立国威,

铁血闪光铸英雄。

匆匆己过七十载,

烈概长啸铭战功。

一江碧水万般情,

而今奖章掛前胸。

战歌高昂忆传统,

高举旗帜前程宏。

年10月23日晨

重阳

重阳日,登高节,

遥望故乡情更怯,

古胜瘟疫何相似?

欢庆丰收赏枫叶。

重阳日,登高节,

西方疫情尚未灭,

忽闻疫苗已报捷,

痛飲美酒望秋月。

年10.月25日.晨

张春新,上海市作家协会员。上海铁道学院运输系年毕业生。自年起先后担任上海铁路局南京分局局长、上海铁路局副局长、代局长。创作、发表了大量诗歌作品,散见于《解放日报》《文汇报》《人民铁道》《上海铁道》等多种报刊,被誉为“局长诗人”。著有诗集《春新诗选》《霞光短笛》《柳青枫红》《桑榆新歌》等,曾多次获奖,《春新诗选》曾荣获第七届全国铁路诗歌优秀奖。

又是一年重阳日

作者:罗雁

细数重阳

重阳惜岁长

岁岁重阳

重阳逢菊香

吾今重阳

叠叠续阳光

山仍矗立

溪水在流淌

吾在思量

岁月在凝望

既然步入

求得吾安康

年10月25日

罗雁,女,年11月出生。民建嘉定区委老年与妇女专委会秘书长。曾先后获得民建上海市委“社会服务”先进集体(-)、社会服务工作创新奖、安亭镇人民政府颁发的“慈善奖”等荣誉。目前就职于上海翥云艺术博物馆,为嘉定文学协会会员。

庚子重阳抒怀

作者:向德旺

重阳登峰极目眺

月日双九贡寿桃

古枫晚菊伴桂香

喜看河山尽妖娆

抗疫救灾华夏稳

感谢英明党领导

年10月23日

向德旺,年生于武汉。中共党员。工程师。一直从事技术工作和企业管理工作到退休。业余爱好摄影,文学。上海艺术摄影协会会员,上海摄影家协会格林兰体育摄影分会会员,上海出海口文学社副秘书长,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

沙漠中的绿荫

作者:钱坤忠

不久前,我在报上读到农户张加旺一家在荒漠中植树的故事,深受感动。上世纪八十年代,面对漫天风沙,张加旺带领着一家五口,遥想着美好的环境,怀揣着勤劳致富的憧憬,一条路、三代人、七公里、十一万亩地、三十多年,披星戴月、挑水、扛锄、拉车。面前,是无边的大漠,手上,是一捆捆树苗。呼啸的风裹着黄沙打在他们脸上和身上。几千亩树苗经他们的手刚刚立起,就在一场特大的沙尘暴中倒下。张加旺在风沙面前迎击,亦在病痛中倾圮。一九八八年张加旺因骨癌晚期,在七次手术后去世了。举步艰难之时,妻子牛玉琴撑起了这个家。最初的愿景在此刻成为一种不服输的执着。张氏一家再次踏上那条路,一切从头来过。

如今,牛玉琴与张家的孩子们一起,已经把十一万亩荒沙变成了青翠绿洲。生态环境,不断好转。小鸟,小动物也都到这片林子里来安家落户了。榆溪河载着杨柳的碧影,淌进城镇。红碱淖掠过鸥鸟的身影,变得生机盎然。村里的庄稼苗再也不怕被风沙压垮,通往家的道路再也不怕被黄土掩埋。绿意葱茏,映满笑脸的地方变成了焕然一新的家。

无独有偶,我也被一位普普通通的妇女殷玉珍,花了二十多年的光阴,用最最原始的劳作,使七万多亩沙漠变成绿洲的事迹而感动。这是什么精神?何等伟大的壮举!是什么支撑了她?是什么给了她力量?是对生存的渴望,对生命的珍爱。使她抱定“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沙漠欺侮死”的精神,战胜了常人看来无法克服的困难,创造了人间奇迹。

还有那鄂尔多斯三兄弟,用十二年沙海造林四万七千亩。昔日黄沙漫天,沙逼人退的日子仍记忆犹新,如今深切体会森林与草原的弥足珍贵,那枝繁叶茂的树木带来了片片绿荫。

植树造林,在我国源远流长。历代名人,惠荫子孙的事业,躬亲实践,传为美谈。

三国时东吴有一位名医叫董奉,医术高明,为贫苦百姓看病,从来不取分文,只要病人愈后按病情轻重,在他住所前后种植杏树。轻病者种一颗,重病者种五棵。几年光阴,他房前屋后,竟有几万余棵杏树。后人称颂这位德高望重的医家。

唐代文成公主思念家乡时,在拉萨大昭寺周围种下了思乡树,现已见证了汉藏两族人民友好的交往。

诸葛亮把自己栽种的八百棵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一代名相,两袖清风。

清未名将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下令军队在河西走廊的六百多里沿途种柳二十六万棵,人称“左公柳”,至今仍为西北人民所称道。

王安石喜欢种竹,植桃,栽柳,苏东坡栽植松树以及几乎所有名胜古迹都有先人们为我们留下绿荫,自然就会生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崇敬之情。

但是,我们最应该记住的是像张加旺一家,普通妇女殷玉珍,鄂尔多斯三兄弟等等一大批治沙人。他们是沙漠中的巨人,沙漠中的英雄。扎根于祖国不同地域,以手为浆,以木作筏,开进一片片大漠特有的浩淼的海洋。他们扬着一张张黑红的脸,流淌着晶莹的汗,顶着太阳,把浓郁的树荫送进我们的心田。

治沙人的故事,让环保再次成为时代的聚焦。当我们赞美、钦佩这些治沙人的精神时,最应该聆听环境的叹息,最应该理解大自然的心声,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应像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那样,“希望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这也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

钱坤忠,一九六九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高级经济师。曾在《上海新民晚报》《上海老年报》《远洋报》发表文章。並出版了《情怀》诗歌散文集。最近几年多篇现代诗获得了全国性各类比赛金奖或一等奖。现为中远海运作家协会会员。

《文笔精华》微刊团队人员

名誉主编:董守和、沈裕慎

顾问:依凝、刘畅、韩建付

编委:朱超群、闻忆、吴开楠、张文龙、叶振环

《文笔精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nr/135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