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些事

盖百霖价格 http://pf.39.net/bdfyy/bdfzd/140224/4342798.html

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它是中国的未来由朦胧而清晰、由迷惑而明朗的关键年代。正是有了这个改革开放的过渡期,上世纪80年代的价值才会转化成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行动。

年,旅客在通辽至集宁的火车上。火车是百姓出远门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改革开放,让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离开故土,踏上追梦的旅途。王福春/摄

年,深圳,人们蜂拥而上抢购股市抽签表。

年8月,深圳以发售认股抽签表的方式发行5亿元新股,一位小伙子排了两天两夜的队,在发售前半小时被清理出列。张新民/摄

年11月5日,河南嵩县车村镇高峰村,选举村委会主任的投票结束后,工作人员在统计选票。高峰村83户农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有生以来第一次自己做主,选定村里的“当家人”。王颂/摄

1年,海南海口市区,街头的小摊及租买房广告。

3年9月4日凌晨时7分,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申办奥运会直播现场,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的结果惊呆了现场所有人——北京以两票之差输给了澳大利亚的悉尼,无缘主办年夏季奥运会。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刘占坤/摄

天涯、海角、烂尾楼

1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张宝全,正兴高采烈地准备拍人生第一部商业电影,却接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撤项的通知。“不就50万元吗?干脆自己下海挣50万元再拍”,张宝全决定到南方寻找机会。

他带着身上仅有的几百块钱来到这个“举目无亲”的经济特区。“飞机门一打开,闷热潮湿的空气向我扑来。第一感觉像是进了桑拿房。”张宝全对深圳的印象并不好,“我本来就怕热。”但张宝全还是被深圳的柏油路震撼了,那个年代国内很多地方都还是沙石路,而深圳人都穿着好鞋子。

为了节省费用,张宝全住在一家便宜的招待所,没有空调。“我买了一箱方便面,塞在床下面。”他边等机会边找朋友。有一个朋友在深圳倒卖批文和手持式电动缝纫机,这家公司加老板一共3人,张宝全希望成为第四个人,结束“无业游民”的状态。

有一回,老板请了很多领导去唱卡拉OK,这也是张宝全第一次进K房。老板介绍说:“这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高材生。”

“当时我觉得很丢人。”年,在北京郊区的别墅里,张宝全还记得当时的尴尬,“你还不如那个陪唱的。南方人只看钱。那时候艺术不值钱,钱最值钱。万元户和导演出去,人家满脸的笑容肯定是给那个万元户的。”

后来张宝全在朋友处听到老板对自己的评价是:张宝全就是个文人,做生意不行。“基本上把我判死刑了。”张宝全只好离开深圳,几个月后,转战另一个经济特区——海南。

初到海南,张宝全走出飞机门时没有湿热的空气,只有满耳打桩机的声音,“咣当咣当”,“遍地是工地,本能地觉得这个地方有机会”。年正是海南地产泡沫的顶峰,以四大银行为首的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要挣钱,到海南;要发财,炒楼花”。

后来与张宝全并列地产界“京城四少”的冯仑、潘石屹都已经在海南开始原始积累。张宝全刚到海南时,冯仑的万通正在募资,还有人找过张宝全让他募股。当年海南城市人口多万,房地产公司就有万多家,没人知道房子盖好卖给谁。

“那是海南最疯狂的时候,击鼓传花。一个穷光蛋,一夜就能变成百万富翁。”那时的百万富翁可以抵上现在的亿万富翁,张宝全亲眼看到这样的神话。一个从北京下海的人,身无分文,借了00万元,不买地而是买了两台奔驰,专门跑当地领导,请领导吃饭、娱乐,结果批了一大片地,拿出一部分来一转手,就真的有钱了。暴富后这个人回贫穷的老家光宗耀祖,答应帮家乡政府脱贫,县里筹集了万元交给他,他也豪气地承诺能赚两三倍。他把钱买了地,却没想到海南地产泡沫很快就破灭。

“土地价格掉了一半,真的成‘负翁’了。”张宝全回忆起这位朋友的惨况,“老家人都说他是骗子,万元对他们老家是要命的,最后老家公安局来人到海南把他抓走了。彻底完了。”张宝全说,泡沫时,最惨的就是千万富翁和百万富翁,因为他们都在银行贷了几倍的钱押在土地上。

刚到海南的张宝全花了很大力气才注册了一个房地产公司,“花了一个月时间,把科长、处长都跑了一遍。”张宝全记得,那时候海口没有公共汽车,“打的打不起,就打摩托,摩托不管去哪都是3元,但打摩托又怕人家看见,离工商局快米时就下车,把衣服弄好,然后走进去”。

张宝全记得那时有个“麻科长”,“那个科长满脸麻子,招待他不仅得请吃饭,还得请唱歌、请跳舞”,一个月下来,钱就用得差不多了。

整个公司就张宝全一个人,“做饭、打字、打扫卫生、总经理,都是我一个人干了”。当时,“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到海南做房地产”,投资者多而创业者少,很快就有一家北京的金融机构找来谈合作,行长助理希望张宝全能帮他们注册一个房地产公司。刚跑了一个月工商局的张宝全,一个星期就帮他们把公司注册了。

一天,行长助理带着四五个人到海口来,“很认真地找我谈判,要在海南联合开发房地产,而我当时就一个人”。谈判的条件是:所有项目都五五分成,共同融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分利润。

“我当时一听就乐了,因为我没钱,共同融资肯定都是他们去筹钱。银行有的是钱,就是不会干活,所以利用我来经营。”很顺利,双方签下了联合开发合同。张宝全也开始了真正的商业人生。那时已经是年年底,离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只剩下几个月。

半年后泡沫破灭时,张宝全已经在海南联合开发了3个项目。“钱肯定收不回来了,但是资产全在,因为我的合同都写得好,虽然价格掉下来了,但还没有变成负资产,至少金融机构没有损失,只是没法变现了。正因为这样,银行也很感激我。”

在海南时,张宝全还买了一艘船做海运生意。王石早年在深圳创业,也是从海运起家。“判断经济过不过热就看船的运价:经济过热,这个运价一定涨50%甚至翻一倍,都是货主在找船,船东天天在家躲着睡觉;经济不乐观时,像现在,船东都在到处找货,还找不到货主。”

张宝全一边做海运,一边做房地产。“刚开始我真正做生意挣钱的是海运,后来房地产开始崩塌,海运公司还支撑了我们的过渡。”

从年10月注册公司到3年6月海南地产崩溃,张宝全经历了一次经济危机的洗礼。万多家房地产公司倒闭了95%,海南出现三大景观——“天涯、海角、烂尾楼”。

4年,张宝全回到北京,重新创业。“南方很市场化,海南对我来说是梦开始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什么叫市场。”当年北京的创业环境还很差,“北京还是双轨制,在北京做地产,要不就是国营企业,要不就挂靠国营企业,都要靠关系”。当时北京只有10家国有企业有房地产开发资质,张宝全想开发如今位于西直门的今典花园项目,就找到住总合作。但因为换领导等原因,最终没能成功立项。

张宝全只好转跟民政部一家有资质的房地产公司合作,但刚盖完章批下来,这家公司就出尔反尔了。“以他们的名义立完项,他们就想把我踢开,把这个项目卖了,赚一笔钱走人。”张宝全很生气,“我前面做规划、买拆迁房,已经花了几千万元,那几千万元就算担一半也足以让我破产。”

后来张宝全找到北京建委申诉,说这家公司只有资质,根本没有开发实力。北京建委后来就批示:民政部这家公司须在两个月之内打万元保证金到建委账号,否则撤项。

“6年,那是房地产最低潮的时候,他们疯了似的上蹿下跳找钱。但这两个月对我来讲,也像判了死缓的感觉。”万幸的是,对方最终没有找到一分钱,立项被撤销后项目终于回到了张宝全手上。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海南市场,培训了一大批企业家,后来成名的9派企业家很多都曾在3年经历过高峰和崩盘。”张宝全说。

深圳“8·10”股疯

年8月,10多万人从全国各地涌向特区深圳,抢购新股认购抽签表。他们日夜排队,一系列失控在8月10日夜间引发混乱,深圳市政府紧急应对,称其为“8·10”事件,民间则称之为“8·10”股疯。

易骏鹏如今在广东某事业单位任中层,年8月8日前,他还是个跟股票没半毛钱关系的深圳初中生。8月8日这天周六,晴。正放暑假的他不到7点就被叫醒。父亲叫他赶紧吃早餐出门,“队伍已经排起来了,到处都是人”。

母亲也在旁边催:“快点快点,股票不等人啊!”她清点着等会儿排队要用的东西:水壶、扇子、驱风油,以及找老家亲戚借来的10多张身份证。初中生哪懂大人的事,易骏鹏只记得他们把这次排队看得特别重要,那个暑假不论在家或去同学家串门,父母们都在说一个新词:“打新。”

上世纪90年代初,一大批企业筹备上市,上市前会进行新股申购,股民“打新”就是抢最早申购的资格。一般情况下,股票上市后的价格都会高于申购价,而且股票基本是第一天最低,慢慢往上涨的。“打新”确实能挣钱。易家人去排队时,国内的股票不仅在涨,而且持续疯长几个月。

年3月,深物业挂牌交易,上市第一天收盘价11元,对比前一年10月底发行时的每股3.6元,涨了近两倍。

上海更热闹,年5月1日上交所取消涨停板限制,上证指数(即沪市综合指数)从前日收盘的点升到点,涨幅高达%,其中轻工机械涨幅最大,达%。前所未有的超级牛市中,许多抢占先机的普通人摇身变成百万富翁,而那时一个内地职工兢业业上班,月薪最多两三百元。

越来越多人知道股市来钱快,甚至相信炒股就能一夜暴富。人人想“打新”,股票供不应求,深圳只好效仿上海采用“抽签”的方式。

8月7日,深圳发布年新股发售公告:发售新股认购抽签表万张,一次性抽出50万张有效中签表,中签率约为10%,每张中签表可认购1股新股,一共发行国内公众股5亿股;认购者凭身份证到网点排队购买抽签表,一个身份证购一张,但每个认购者可带10张身份证,每张抽签表元。抽签表发售时间定于年8月9日至10日。

股民很容易算出,按行情,这次深圳发行的新股上市后价格至少可翻10倍,如果投资1元买10张抽签表,除非运气太差,怎么都能中一张,中了购1新股,很快就能获利万来元。要是中了签不炒股,光转让抽签表都能挣一大笔。易骏鹏听父亲说,有人在上海买了张认购券,算上雇人排队和租身份证总共成本不到1万元,转手卖出,数天净挣70多万元。

8月7日的《深圳商报》头版刊载了公告全文及全市个销售网点的具体地址。彼时的《深圳商报》向全国发售,并因提供经济特区动态受到全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nr/136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