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厦门记忆——一本让你记住乡愁的书》出版,该书主编高振碧是厦门市历史影像研究会会长、知名电视纪录片导演、摄影家,他通过对历史影像、老照片和古地图的深入解读,揭秘“厦门”地名的由来。
■高振碧收藏的约翰·汤姆森年前后拍摄的厦门城及九龙江入海口(局部)。
地名出现很晚
曾因土地肥沃、稻禾一茎多穗被称“嘉禾屿”
据高振碧介绍,“厦门”地名出现得很晚,这与它在地理上孤悬海中,历史上长期属同安管辖有关。自从晋太康三年(年)置同安县,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年)同安属泉州以来,厦门就是地方三级政府治理下的一座岛屿。
唐朝开元至天宝年间,有大陆的陈、薛两大姓氏先后渡海入岛“发川为田,垦原为园”,繁衍生息。陈氏族人居住在岛的南边,薛氏族人居住在岛的北边,清道光年间的《厦门志》溯望历史,感叹“厦门人物,以南陈北薛为最古。”
“一千一百年前,先民们把这座岛上得以安身立命的村落起了个顺口好记的名字叫‘新城’。这从年泉州发现的唐代大中年间墓志铭和年厦门出土的唐代陈元通夫妇墓志铭中能得到清晰的印证。”高振碧说,“新城”无疑是一座天然粮仓,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稻禾一茎多穗,于是“嘉禾”作为这座岛屿的名称,伴着半耕半渔的悠然景象延续了数百年。
元朝至元十六年(年),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嘉禾屿设置军事机构,“嘉禾千户所”便成了这座岛屿新的官方地名。明代,朝廷推行“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嘉禾屿成了重点设防的地方。明朝洪武二十年(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为沿海戍兵防御倭寇,“城厦门,移(泉州)永宁卫中、左二所兵戍守,为中左所。”(见清道光《厦门志》)这就是海防史上有名的“中左守御千户所”。他说,这段简约的文字透露出一个被忽略的信息:“城厦门”说明在“中左所”之前,嘉禾屿就有“厦门”的地名存在。
明洪武二十七年(年),厦门城竣工,“周四百二十五丈,高连女墙一丈九尺。”厦门第一次以官方确认的地名载入史册。
■高振碧收藏的年地图,图上有海门与下门(厦门)地理位置图。
读xia不读sha
厦门地名演化以闽南话发音为依据
高振碧经过考证,得出厦门地名由来的“上下说”。
他认为,“厦门”地名,源自于嘉禾屿地处九龙江入海口海门岛的下方,同时它又是漳、泉两地的门户,民间按地理方位称此地为“下门”。清朝乾隆三十一年(年)纂修的《鹭江志》,指厦门(时别称“鹭岛”)“四面环海,为漳泉之咽喉,台澎之门户,诚海疆要地也。”主编薛起凤在“总论”中写道:“鹭岛者,泉南海岛也,以其为泉南之门户,古曰‘门’也。”按上北下南的通俗说法,泉州之南,即为下方的门户。
高振碧收藏的一张年的地图,市规划局专家看后,认定是厦门最早用现代测绘手段绘制的地图,这张地图准确反映自然地貌,第一次清楚表达了海门、厦门、金门的地理关系和上下相对位置。还有一张苏格兰摄影家约翰·汤姆森拍摄于年前后,远眺厦门城及九龙江入海口(局部)的老照片,是厦门全貌最早的记录,照片中宽阔的筼筜港水域和九龙江连在一起。它们都可以作为“上下说”的佐证。
此外,明万历《泉州府志》卷十一记载:“同安县寨十有四……西南曰夏门”,说明“下门”也曾写作“夏门”。而另一张由张忠勇提供的明代万历年间《同安县图》,图中同安疆域图标注的也是“夏门”,不是现在所用的“厦门”。
对此,高振碧指出,厦门地名的演化都以闽南话“下”的发音“e”作为依据,才会出现雅化的“厦”和“夏”,在当时是根据闽南话发音记录的,不定性的一个字。在汉语普通话中“厦”和“下”字同读“xia”,而不读大厦的“厦”“sha”,成为地名孤字。
背景资料
一本让你记住乡愁的书
《厦门记忆——一本让你记住乡愁的书》,由厦门市历史影像研究会15位会员合力撰著、18位热心收藏家慷慨提供老照片,用幅历史和现实交织的影像以及33个接地气的岛城故事,图文并茂地述说厦门的百年变迁。
书中首度公开的数十幅珍贵的老照片、老地图以及独家定制的《搜搜·厦门记忆》人文地图,不仅可让读者一睹厦门的人文珍品,还可让大家按图索骥探寻老厦门,一起感受“记住乡愁”的深层意义。
文/厦门晚报记者龚小莞
长沙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正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