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上海等第二批自贸区挂牌即将满一周年,第三批自贸区花落谁家?这不,最近两会期间,各地也是密集发声明争暗战,对外“拉票”、向上争取,呼吁当地设立自贸区。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透露了非常明确的信号:扩大自贸试验区试点。
事实上,很多地方在两年前就开始积极准备,逾20个省份提出要申建自贸区。名单尚未最终确定,一切皆有可能。他们是怎么拉票宣传的呢?看看他们都说了点啥?到底哪些省份会有机会呢,从媒体的报道中也可能看到一些端倪!
20多个省份“明争暗战”,内陆地区机会大各地申报自贸区热情高涨。《上海证券报》报道称,今年地方两会上,逾20个省份提出要申建自贸区,其中有16个地方将其列入今年的工作。部分申报地区还公布了自贸区规划。现有的自贸区集中在东部地区,新设立的自贸区会在哪儿呢?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扩大自贸试验区试点,自贸区将向中西部地区拓展。分析也指出,与前两批布局沿海相比,第三批自贸区将选择内陆或沿边地区。相关人士透露,今年设立的5到8家中,沿边可能会有一家。这意味着内陆地区机会很大。但据业内专家的估计,湖北、陕西、河南、四川、重庆等地入围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这几个地方申报方案共性在于突出了内陆特点,提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等目标的同时,也有各自的侧重点。成都:对标上海,绝大部分改革已完成
多名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提交联名提案,建议设立中国(成都)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好地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促进内陆对外开放。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主委戴晓雁接受采访时表示,设立成都自贸区,成都有突出的区位优势。成都位于欧亚大陆的几何中心,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战略交汇点和国家向西、向南发展的战略支点,是联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枢纽和“西向开放”的战略前沿。
在戴晓雁看来,成都去争取内陆自贸区不是简单的争取一个特殊政策给成都,而是通过成都的成功模式来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由此可以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深入发展。
成都从年开始推进投资管理领域、贸易便利化领域、金融领域、海关特殊监管区制度创新等35项改革,目前绝大部分改革事项已顺利完成。成都商务委负责人的说法是,成都营商环境在西部领先,发展潜力也是西部领先。更重要的是,在复制和推广上海自贸区的经验上,成都走在全国前列。
重庆:试点方案两年前已开始
重庆对于第三批自贸区也志在必得。在全国人大代表、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看来,在重庆设立自贸区时机已经成熟。“国际自贸区布局选址,比如美国自贸区、欧洲自贸区(德法),他们大多不在沿海,而在内陆,开放不是口岸,而在于体制、制度设计。”汤宗伟称,重庆在自贸区争取试点上,已经在两年前完成了各项申请,也完成了方案论证。
针对重庆申报自贸区试点相关情况,商务部部长高虎城透露,正在评估。“最后会根据评估情况来最后确定。”近日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表示,重庆自贸区申报现在进行得很好,希望今年能获批进行试点。
全国人大代表、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说,重庆的自贸区争取试点方案已经在两年前开始进行了。经修改后,现行方案中,重庆考虑自贸区面积大致为平方公里,有80平方公里会在两江新区。
广西:面向东盟的特点非常突出
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钦州市委书记肖莺子提出了请求国家将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纳入全国自贸区布局规划,尽快批准设立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议。
可能的方案是,中国(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中马(钦州)产业园、钦州保税港区、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础,将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北海出口加工区、防城港保税仓库的部分区域纳入自贸区范围,地域面积近平方公里。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开放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延强介绍,广西为自贸区申报已经做了两年的准备工作。北部湾自贸试验区方案设计中,面向东盟的特点非常突出。广西将在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试验区的基础上,突出特色,重点围绕面向东盟、海陆统筹、民族地区开放开展先行先试。目前广西上报的自贸试验区建设方案中,超过30%的先行先试内容与其他4个已批自贸试验区有区别,是独特的设计。
湖北:全省经济活跃度处于历史高点
23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个提案,内容是加快批准设立中国(湖北)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据《长江商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蒋惠园表示,“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湖北省GDP连续十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全省经济活跃度处于历史高点,具备设立自贸区较强的经济承载能力。同时,依托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两大国家战略,湖北已然成为沿江开发的重要支点。
全国政协委员李仁真认为,湖北自贸区建设应当立足内陆、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使之成为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在借鉴现有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湖北内陆自贸区还要重点突出沿江开放和创新驱动两大特色。
根据之前媒体的公开报道,去年9月,湖北省商务厅牵头,武汉、襄阳、宜昌三市参加,以武汉为中心,在武汉市编制的中国内陆(湖北武汉)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基础上,形成《中国(湖北)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于去年10月上报。
河南: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
河南也是热门”候选人“之一。全国政协委员、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梁留科今年提交了一份提案,提出河南要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争取设立中国(河南)自由贸易区,加强河南自由贸易区的丝路分区布局建设。
根据《郑州晚报》消息,目前,《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草案)》已起草完毕,拟涵盖郑州、开封、洛阳三个片区,总面积约平方公里。
贵州:试错承受能力强,改革风险小
在建议中,贵州代表团从“探索我国西部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战略选择”、“建设全国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的必由之路”、“发挥‘一带一路’重要战略门户作用的重要支撑”、“实施开放型后发赶超战略推进同步小康的时代要求”等方面,论述了贵州设立中国(贵州)内陆自贸区的重要战略意义。
代表团在建议中认为,贵州设立内陆自贸区有着政策、生态、能源资源、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发展平台等方面的条件和优势。贵州代表团在建议中还指出,贵州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比较低,试错承受能力强,改革风险小,较发达省份还在政策突围、发展空间、改革创新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山东:相关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
威海市长张惠在这次“两会”上建议批准设立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山东其实是优势的,之前有中韩自贸区的签署,现在中日韩自贸区也正在谈判中。
据《青岛日报》报道称,山东竞逐第三批自贸区的相关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方案已通过国家部委审批并进入国务院审批环节。山东自贸区约平方公里,将以青岛保税港区为主体,济南、威海、烟台等地的部分区域将纳入自贸区范围。
山东的“十三五”规划提出,山东省要积极申建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按照一区多园模式,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山东省还将支持半岛蓝色经济区、济南市设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改革试验区和试点城市。
还有谁?
据《东方早报》报道称,目前各地的申报进度并不一致。与河南、湖北类似,其他有意角逐第三批地方自贸区的省份中,大多也具备沿边、临港等优势。
甘肃自贸区
主要载体在兰州。据了解,甘肃拟以总规划面积3.39平方公里的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为申报核心区,借助行政文化园区、科教园区等六大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生物制药等七大产业。
云南昆明自贸区
一名参与前期研究的学者透露,昆明申报自贸区的涵盖范围约为10平方公里,包括昆明市的出口加工区和空港区,出口加工区已涵盖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功能。云南将昆明自贸区连同昆明综保区一起申报。
浙江自贸港区
早已上报,以舟山市全境(约平方公里)为申报主体,打造便于监管、隔离的海岛式自贸区,在物流、转口、保税邮品、临港工业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黑龙江中俄自贸区
黑龙江将启动申报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俄自贸区,计划以哈尔滨综合保税区(未批复)为载体,利用优惠政策、减免关税等手段吸引投资,促进中俄互市贸易双向开通。
海南自贸区
海南省“十三五”建议稿中的提法则是,海南自贸区将以海口、三亚、洋浦为平台整合全省港口港航港务资源,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空港、海港贸易物流枢纽,实现优进优出。
第三批有谁?前期舆论中可看“端倪”第三批自贸区的名单也许可以从前期的舆论中看出一些“端倪”。据《华夏时报》报道称,从申请进度来看,山东、湖北、重庆的自贸区都处于等待国务院批复阶段,而河南、甘肃、河北、陕西等地的自贸区则处于“批转至商务部”阶段。“第三批自贸区的筛选工作早就已经开始了,今年批复的可能性很大。”一位接近商务部的人士透露,预计第三批自贸区会以中西部地区为主,现在预测至少会有5家,有可能会到10家。这和业内多位专家的说法相符,记者前期采访时了解到,第三批自贸区数量可能会比较多,有的人说会5到8家,有的人说会达到10家。对第三批自贸区的选择,商务部对外经济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表示,除试点和经济增长的需要之外,更关键的还要兼顾地方的经济总量、改革开放基础等特点。“前两批主要在沿海,所以下一批应该会考虑兼顾中西部的发展和扩大开放的需要,这也符合深改文件中加快内陆沿边对外开放的要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建议,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发展定向自贸区。比如广西可以定向东盟,新疆定向中亚西亚,黑龙江定向俄罗斯、蒙古,定向自贸区可以把地方的优势发挥出来。要政策,还是要改革”?“要政策,还是要改革”?这是李克强总理在上海申报自贸区时,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从国家的战略层面看,自贸区战略实质是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而非经济增长,自贸区并不能成为未来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李克强总理此前也指出,上海自贸区是改革高地,不是政策洼地。
从目前提出自贸区申报的各个地方而言,大多怀有复杂的心态。其中既有地方的实际需求,也有对地区间新的博弈和竞争的担忧,当然还有将自贸区等同于优惠政策的传统依赖。
“一般情况下,方案要体现地方特色,体现国家战略,体现创新性。同时,地方还需具备一定的基础。”一名参与地方自贸区申报的人士说。值得注意的,各地为了提高申报的成功率也可谓使出浑身解数,走差异化战略路子成为主流。
“申办自贸区的激情在全国是普遍高涨的,大家认为自贸区会成为一个新的政策高地,从而使自己能发展更快一些,这个心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态度。在他看来,现在关键的是,大家都觉得这是个政策,我得拿,但这个政策到底是什么,还没有真正分清楚。
对此,经济学家吴东华担忧,如果各地申报自贸区还是沿着过去高新区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思维,容易导致跟风,容易导致产能过剩,让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观察人士认为,除了担忧,地方对此的态度更多体现出对“要政策”的区域发展路径的依赖。
“20多年以来,大家对以优惠政策、特殊政策为导向的特殊监管区已经习惯了。”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主要设计参与者王新奎说,“特殊政策、优惠政策再搞下去,确实是效果越来越差,互相抢投资,到最后什么效益都没有。”
编辑:索冬冬
综合自新华网、21世纪经济报道
白癜风优惠政策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