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甲午日军惊呼定远号怎么还不

  大东沟,现名东港市,位于辽东半岛东端,隶属于辽宁省丹东市,南临黄海,东依鸭绿江,和朝鲜隔江相望,与日本一衣带水,拥有沿海、沿江、沿边地理优势,是中国海岸线上最北端的县级市。

  地处东北亚、环渤海和环黄海三个经济圈的交汇点,是连接中、朝、韩、俄、日五国的交通枢纽、欧亚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是东北东部地区重要的海陆门户。人口64万人。不久前,丹东东港荣获“全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名市”称号,但是它最被人熟知的是中日甲午大海战就爆发在大东沟海域。

为什么会在大东沟?

 今年69岁的许敬文曾是东港市文史办主任,满头白发,戴着眼镜的他不断地翻弄着一本发黄的书籍,那是他二十多年前主持编写的《东沟县志》,万字,共页。许敬文说,年,清军曾在这里登陆,增援战事吃紧的平壤,在那里,清军统帅叶志超快顶不住日本军队的进攻了。

  鸭绿江一路东去,到了出海口,变得异常舒缓,冲积而成的港口,水文情况复杂,李鸿章的高级幕僚盛宣怀发电报给他:“东沟过船不易,必须海军留护。”于是从大连港一支清军集结上船,这是一支名叫铭军的精兵,统领是刘盛休。

  清军的登陆地,名叫大东沟沟口,吃水重的运兵船进不来,所以士兵们从大船顺梯而下到小木船上,然后再登上江岸。“士兵们在沿岸临时搭起了他们的帐篷。九月十六日夜幕降临时,呈现出一幅粗犷的景色——宿营地的灯火沿着荒凉的江岸向远处延伸,在恐怖的黑暗中聚集着粗大的人影,在遥远的地方到处有灯光通明的军舰的巨大影像。”这是当时运兵船、美国商船“哥伦比亚”号上的成员詹姆斯·爱伦笔下的东沟清军登陆图。

  如今的清军登陆地,仍是江海相连的一片,没有留下当年军帐连营,人马嘈杂的蛛丝马迹。平壤吃紧,为什么不把陆军直接运到朝鲜,反而在东沟登陆,许敬文说:“因为两个月前,清军在丰岛被日本舰队截击,人船同沉,所以这次登陆离战区远一些,也保险一些。”

  当丁汝昌指挥的、由12艘军舰组成的北洋舰队,护送着增援平壤的士兵,小心谨慎地抵达大东沟时,却不知道平壤刚刚失守。

“定远”舰愤怒的炮火

  许敬文这几天每天早晨5点钟就起床,坐在电脑前,敲打着键盘,“像个小学生一样打字,别人打三个,我只能打一个。”这么辛苦地执著是因为他接到一个新任务,为省内一家出版社写一篇关于甲午海战的文章,69岁许敬文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年前的海上大战场。他说这一次写甲午海战,他要纠正一下错误。

  在记者面前,许敬文把《东沟县志》翻到了页,那是中日甲午海战的一章。史志上这样记载:年9月17日,北洋海军发现一支舰队,驶近时,舰队上悬挂的美国国旗突然降下,代之以日本海军旗。对于这一点,极少有史实证明,印象最深刻的不过是在电影《甲午风云》中,气宇轩昂的邓大人放下望远镜,质疑道:“美国在远东没有这么多舰只呀?”阴险奸诈的刘步蟾、胆小如鼠的方伯谦、昏聩弄权的李鸿章,一部电影把复杂人物脸谱化、标签化,人为地改变历史,把并不十分遥远的历史搅得更加黑白难辨,掰扯不清。

  上世纪五十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小水池里的几艘模型船喷烟吐火,竟给人留下教科书般深刻的印象。

  在查阅了多部甲午研究著作后,许敬文如今再写这段历史时,他说:“我不会再写日舰换旗这一细节了。”

  其实,许多年来,喜欢谈论、研究大东沟甲午海战历史的人总持有这样的观点,此战是日本海军主力主动寻机、欲与清朝北洋海军进行一次海上大决战。

  威海的陈悦是著名的甲午海战史学者,他说:“有充分的史料证明,当时日军所获得的情报是清军运兵船将在大东沟一带登陆,而且是由北洋海军的弱舰护航,于是想袭击清军的运输舰只,再重演一下两个月前的丰岛海战,再占个大便宜,所以让海军部长坐上了商船改装的‘西京丸’,稳稳当当、舒舒服服地看一下‘偷袭’过程,直到驶近才发现,他们碰上的是大清最精锐的北洋大舰队。”

 “日本联合联队司令伊东佑亨吓了一跳。”陈悦说如果是日军处心积虑地想在海上与北洋海军一决雌雄,那么就很难解释主动寻战的日本联合联队司令伊东佑亨为什么只率领了整个日本舰队的一半舰只出海,即本队军舰和第一游击队出海,而且还带上‘赤城号’这样的弱舰?

 日舰想偷袭,清舰要护航,后来错进错出地演变成了遭遇战。

 英国人泰莱是“定远”舰上的帮带,当他拿着刀叉准备对盘中的烧白鸽下手的时候,中国军官来报:“先生,日舰已出现”,泰莱扔下刀叉,冲出舱外。“远处的地平线上,薄烟如柱。”此时是11时25分,北洋舰队的午餐就这样被打断了。先敌发现、先敌射击、先敌摧毁,这是火器时代军事斗争的理念,顺之昌,逆之亡。然而,从巨大烟囱里喷吐的唐山煤浓烟直上九霄,让北洋舰队毫无隐身可言。果然,烧着优质无烟煤的日军舰队是上午10点20分发现的北洋舰队,比北洋舰队早了两个小时。

  9月17日中午12时50分,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上毫米的巨炮发出了第一声怒吼,大东沟大海战爆发了。

勇者过勇,怯者过怯

  “薄暮冥冥,苍烟镇海,云涛杳渺,满目惨淡”,这是日本随军记者描绘的双方撤离海战战场的惨景,同文同源的日本人把这一场惨烈海战渲染得形象传神。一场海战之后,大浪淘沙,龙蛇顿现,邓世昌成为甲午战神,方伯谦刀下做鬼;一场海战之后,几代国人无数次扪心自问,为何打输了实力相当的战斗。战后百多年来,无数的学者,无数的文章,从无数个角度去求解答案,林林总总,有的能自圆其说,却都难免挂一漏万。

   “勇者过勇,怯者过怯。”说这话的是“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堃,这位经历大海战的将领在战后曾不客气地评介:“大东沟之战,非兵士不出力,乃将领勇怯不同也。”

  中国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钱钢认为“勇者”就是邓世昌,在“定远”舰遭到炮击,舰艏起火,水手忙于灭火,无法瞄准射击的危急情况下,邓世昌的“致远”舰挺身而出,以一敌四,其后就是中国海军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刻,“致远”舰中鱼雷爆炸沉没,邓大人视死如归的画面就烙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里。

 东港市地方史研究者许敬文说他要改正第二个有关甲午黄海海战的错误,他说:“以前的史料都说‘致远’舰被日本军舰用鱼雷击沉,但是最近的史料证明这种说法不可靠。”许敬文说,第一种说法称当时的鱼雷有效射程只有多米,而“致远”舰沉没时,距日本“吉野”舰尚有多米;第二种说法称日舰炮火击中了“致远”舰的鱼雷舱,引发自带鱼雷爆炸,所谓殉爆;第三种是“致远”舰爆炸时声如裂帛,更像是被炮火击中了锅炉。

 许敬文说他本人更倾向于后两个观点,他的观点得到另一位学者陈悦的赞同,但是他又谨慎地说:“‘致远’沉没真正原因的考证及确认,还需假以时日。”

“定远”号怎么还不沉呢?

 在大海战中,尽管多舰受创沉没,但是北洋海军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仍是日舰苦战难破的堡垒,以致日本“松岛”舰上一名叫三浦虎次郎的日本水手惊呼:“‘定远’号怎么还不沉呢?”“松岛”舰上配备了毫米口径的大炮,专门为了对付“定远”和“镇远”二舰。日本用五艘战舰围攻“定远”“镇远”,两舰的装甲和炮塔护甲上被日舰炮弹击中的弹坑密密麻麻,但没有一处破损。

 一份著名的中文军舰史杂志称,“定远”与“镇远”两舰在海战中被日本军舰的速射炮击中达数百发都没有击穿造成致命伤,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火炮科技尚不发达,射击效率与命中率都很低,能够造成这么多弹着点,这表示日舰发射了更多的弹药,然而还是无法击沉二舰。

 清廷倚重的“定远”“镇远”两舰上,也集中了中国海军最优秀的军官。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钱钢二十四年前就







































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rc/107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