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时光何开文
岁月流逝,斗转星移,恍然间两鬓不知不觉地爬上了些许银发。回首往事,我的童年时光是快乐的,是难以忘怀的。有不少童年时光生活的浪花还在眼前闪现,有的富有情趣,有的不可思议,还有的则令人深思。
一、与死神擦肩令人吃惊不小当读者读到《三岁时,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标题时,或许会认为,这是作者在卖关子,是在炒作。其实不然,没有经历事件的人,是不会相信这竟然是真的。
记得有位哲人曾说过:“人在旅途,哪有不经风雨?”我深信这位哲人的观点,因为暗藏的杀机,是会时刻伴随你的,这里有人为的,也有是自然的。
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是母亲告诉我的。
以前每次在填报个人信息时,表格上有一个栏目是“出生地”,我会毫不犹豫地填上“常州”。有同事不解,说你明明是“宝应”人,怎么填“常州”呢?其实,他并不知道,船上的人,船行到哪里,那里就是家,即人们常说的“四海为家”,当然也包括出生地。
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父母的船一度时期在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一带跑运输。常州,是江苏省地级市,地处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是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
年3月1日这天,父母的船来到了常州,我便在常州市区某一个河岸码头处出生。因此,常州便是我的出生地。
我们在大运河边看风景时,有时会看到一艘艘货船在眼前经过,而船上的小孩后背大都会有一根绳子一头扣在自己身上,另一头则扣在船上的木柱子上,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凡是船上的人都知道,船上的大人为了安全起见,会在小孩身上用绳子扣住,叫做“龙扣”。
在我三岁的时候,有一次从船后舱爬到了河里。大人们在船的前舱忙卸货,不知我掉到河里。幸好母亲在卸货的间隙到船后舱取东西,见我不在船舱里,便顺着“龙扣”查找,发现我已掉进河里,急忙拉起一头连在船后舱的“龙扣”,发现我脸色已发紫。此时,母亲急中生智,拎起我的一双小脚倒着,不一会儿,喝进肚里的水便吐了出来。
此后,父母亲经常说:“小三子命大福大,以后一定会有出息呢。”
有惊无险的经历,让我得出了这样一个感慨:“生命无常,但人的生命有时就是这样的顽强。”
二、与玩伴常在运河边上欢闹前不久,在南京的一位文友发给我一个视频,开头是一首《故乡》的短诗:“故乡,是年少时想逃离的地方,是年老时想回可能回不去的地方;故乡,是清明的那柱香,是中秋的那轮月,是春运的那张票。”听完这段诗句,让我感动不已。而让我难以忘记的是接下来的一首歌曲视频,歌名叫《我多想时光不老》。其中有一段歌词是这样唱的:“我多想时光不老,回到青春年少,下河摸鱼儿,上山打酸枣,跳皮筋、踢沙包,和玩伴嬉戏欢闹。”
这段歌词,即刻勾起了我儿时在宝应大运河畔的童年记忆,一如歌词中所唱的那样,父母的船只要回到宝应,必定停靠在大运河畔。那时的我,便如鱼得水般地与邻船的玩伴来到运河岸上嬉戏欢闹,跳皮筋、拍纸片,还有只有男孩子玩的踢沙包。
印象中,最有意思的是在运河水边掏螃蟹,富有惊险、刺激。惊险,是因为在晚上捉螃蟹。年龄大一点的小伙伴会从家里拿一个罩子灯,领着我们来到位于里运河的水边上,看到有螃蟹洞时,便用手伸进洞里去掏螃蟹;而刺激,常常是不可知的,当小伙伴将手伸进螃蟹洞,稍有不慎就会被螃蟹夹住,那个疼痛的感觉让人都有后怕。
有一次在夏季的晚上,一个小伙伴刚捉到一只个子较大的螃蟹,我赶忙从他手里接过来正要放进事先带来的小捅子里,那知那只螃蟹却突然来了一个度的大翻身,正好落在我的左胳膊上,螃蟹的大钳子狠狠地夹住,疼得我眼泪都快要掉下来了。也就是在这一瞬间,我本能地用力一甩,螃蟹便被甩到了水里。那天我们忙碌了整整一个晚上,结果是无功而返。
按理说,船上的小孩应该早早学会游泳技能的,一般是六七岁,最早的还有三、四岁就学会了游泳。这是因为在船上生活,如果不会游泳,危险会随时伴随着你。我小时候的一个玩伴,就是在他家船上掉到河里因为不会游泳,再也没有上来,而成为一家人的终身的痛。
而我却出奇地怕水,一直到13岁时才学会游泳,被船民们称为“旱鸭子”。记得在七八岁的时候,我曾有三、四不慎落水的经历。记得一次是一年的春节,我父母的船与邻船们一起停靠在宝应运河边上过年。有一天的下晚时分,在运河岸上与玩伴们玩得正欢的我,突然听到“洋糖发糕”的叫卖声。“洋糖发糕”,是民间制作的一种糕点,用米面加上水和酵母做成铜钱一样大的米糕。因其甜、嫩,且米香味十足,是我们小伙伴的最爱。
我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老人挑着货担,货担里放的全是一块块的“洋糖发糕”。看着“洋糖发糕”,顿时吊起了我的味觉,便急忙从岸上回到船上拿买“洋糖发糕”的零钱。由于走的急,当我来到船的后舱门时,一手将后舱门拉出,整个人就随着惯性掉进了河里。小时候,我在船上时时刻刻都受到我的二哥的保护。二哥这时正在前舱做事,见我掉进水里,说时迟、那时快,他顾不上脱去身上的衣服,就立即跳进水里将我救上了岸。
三、与文武双全交集获益不少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名如其人”,意思是名字如同你这个人一样,因而就有了人的名字往往是对本人的一种美好的寄托。如“名如其人才有德”,其意思就是如果做人和一个人名字所寓含的意思一致,这个人才是有德行的人。
还是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末。那一年,我年已9岁,已经超过上学的年龄。父母从事水上运输,从没上过学,是老实巴交的船民。许是没有文化的缘故吧,我上学前的名字叫“开钱”,二哥的名字则叫“开友”,合起来意思是“有(友)钱,”据说是父亲给起的名,简单好记,希望长大后不缺钱用。
因为是出生在船上,二哥在我9岁前还没有上学。于是父亲干脆将我们兄弟俩一起送到宝应县安丰镇的中心小学读一年级。开学第二天,班主任刘秀恩老师便将我们小哥俩叫到办公室,说:“你们兄弟俩的名字太土气了,给你们换个名字,干脆就叫‘文武双全’吧。那么谁是文,谁是武?刘老师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先测试再定名,就让我们哥俩每人先讲一个小故事,再表现一个自己拿手的才艺。
我因在家排行老三,受到父母的宠爱,平时玩的时间很多,晚上经常钻在大人堆里听他们讲鬼怪故事,并且买了一大箱子的小人书,在船上开起了小“图书馆”,船上的小伙伴们想看小人书都会来到我家船上。与此同时,我对画画还十分的感兴趣,捣鼓上了画人物素描,特别是在上海市崇明中学读书时,每个星期三的下午放学后,我都会参加学校组织的美术兴趣小组,专门学习人物素描。
而二哥则不同,比我吃得苦。由于大哥较早地被泰州市轮船公司招工,远离家乡,二哥便经常帮父母做事,是我们弟兄三个中吃的苦最多,如撑船、拉纤。刘老师那天为我们哥俩测试的结果是将“武”字给了二哥,叫“何开武”;我得到了“文”,叫“何开文’”。此后,我们兄弟俩还真的应了刘老师的预测,当时由于船上缺少人手,只得让二哥停学,在船上成了父母的得力帮手,一直从事水上货物运输事业。
人说“世上三样苦,打铁、撑船、卖豆腐”。二哥和父母从事水上运输业,就是吃尽了人间苦。他一生从“武”,为人实诚,吃得苦,从无怨言。他与父亲一样,为了多挣几个钱,每次装运货物,都是主动向父亲要求承担船上的货物装卸。拉纤拉弯了腰,拉驼了背,拉瘦了身子骨,就像一头老黄牛在默默地、不停地拉车干活。
让我佩服的是,二哥尽管是从“武”,有关船上的事却善于动脑子。上世纪七十年代,船上的行驶方式除了顺风时用风帆,便是用纤绳在岸上拉动船向前行驶了。而如果是一个人,却能在夜间将船从装货地行驶到目的地,一般情况下是难以做到的,二哥和父亲却做到了。我在写《父影如山》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叙述:
那年,我小学放寒假在船上。有天晚上夜里醒来时,我忽然发现船仍在行走,好生奇怪。船舱里的铺上唯独不见父亲,父亲到哪儿去了?我慌忙摇醒了母亲。我们来到舱外,只见父亲一人冒着刺骨的寒风,手执一根竹篙撑船。当时气温是零下二三度,父亲不时用嘴向手上哈热气。船向前行驶需要一个人掌舵,父亲便将舵把用绳子扣于一侧。就这样,奇迹便出现了,一船的货物一夜之间就由装货地运到了卸货地。
这个方法就是二哥想出来的。我清楚的记得,父母的船在崇明从事运输时,每次在装货地装好货物后,基本上都是由二哥和父亲轮流采用这种行驶方法,将船行驶到目的地的。让我为之动容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却见二哥和父亲顾不上休息,而是在继续用木杠抬着货物往岸上卸货,母亲则负责做早饭。
二哥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能吃苦耐劳、心里始终只有小弟我的兄长。
而我呢,因喜欢上了“舞文弄墨”,与“文”打了一辈子交道,获益不少。从年开始,先后加入了江苏省作家协会、中国微型小说学会、扬州市书法家协会,并成为江苏省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和江苏省闪小说学会副会长。年以来,出版并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余万字;小说、诗歌、散文达余万字。
四、与自然现象相遇品尝味道与有惊无险同样可怕的是一次不可思议的经历,也是遇到一个当时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父母的船听命于单位的调遣,来到上海市崇明县从事沙石砖块货物运输。崇明,隶属于上海市,位于长江入海口,全区(当时为县)地势平坦,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也是继台湾岛、海南岛之后的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素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美誉。在这座岛上,我曾经历了有生以来难以忘怀的一次事件。
大约是上世纪的年。这年的夏季暑假,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我放假在船上帮大人的忙。有一天晚上,我和父亲、二哥三个人在岸上拉纤,母亲在船上掌舵。我们行走到一处人烟稀少且又十分荒凉的一段路,河的对面是一条公路,当时公路上还有车辆和路人。大约是九点钟左右时,只听到身后传出“站住、站住”的群口喊叫声和“咚咚”的众人脚步声。
当时,我们父子三人出于本能,迅速用劲向前拉纤,想尽快离开这里。哪知道,纤绳瞬间便被拉断了,父亲急忙叫母亲将舵把向外打,让船靠岸。我们迅速上船后,父亲和二哥各自手执带铁钩的竹篙,将船离开岸边,此时大家才放下心来。据大人们说,带铁钩的竹篙是辟邪的,将它拿在手上,不仅妖魔鬼怪近身不得,而且还会壮大手执竹篙人的胆子。
在船上,我们再朝岸上看去,却什么人影也没有,一切均平静下来。之后,父亲和二哥就用竹篙将船撑到目的地——一个镇的砖瓦厂。等船停稳后,父亲当即就向派出所报了案。第二天,我们听派出所反馈过来的消息,说他们接到报警后,立即就到现场调查,结果是无功而返。
十多年后的一天晚上,我看到央视十台播放了一档科普片,内容是说一位游轮船长在一次航海中所经历的不可思议的事情。当时是夏季的七月,天空雷声大作,闪电不断,雨水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船长驾驶的游轮在经过一个无人海岛时,突然听到岛上一片“冲啊”、“杀啊”的喊叫声和“嘀嘀、哒哒、嘀嘀”的冲锋号声,且有火光冲天的景象。
海上游轮,少则上百人,多则达千人,当时游轮上有不少人目睹了这一不可思议的自然现象。事后,有人向科学家求教。有专家专门查找了这座海岛的历史资料,原来在解放战争时期,这座海岛上曾发生过海匪枪战的场面。专家对此解释说,海岛上的石头具有吸音又有储存记忆的功能,而当游轮路过海岛时,那年海匪枪战时的气象条件与游轮路过海岛时相一致,相当于录音机重放一样。
至此,按照“那年海匪枪战时的气象条件与游轮路过海岛时相一致”的说法,我对那年的亲身经历便作如下的解释:
在多少年前的盛夏七月,晚上,在一处人烟稀少且又十分荒凉的一段路上,发生了一群土匪追杀仇人的事件。伴随着“站住、站住”的群口喊叫声和“咚咚”的众人脚步声,出现了打斗惨烈的血腥场面……到了上世纪的年,这年的夏季也是盛夏七月,晚上,在同一处人烟稀少且又十分荒凉的一段路上,由于时间、地点、气象条件相同,便又再次重现了当年的景象:在这一处人烟稀少且又十分荒凉的一段路上,发生了一群土匪追杀仇人的事件。伴随着“站住、站住”的群口喊叫声和“咚咚”的众人脚步声,出现了打斗惨烈的血腥场面……
虽有以上的自我解释,但面对如此神奇的自然界,人类的能力却显得十分地渺小,也让我品尝到不一样的味道。
年12月20日写于南京学人书屋何开文,笔名可人学人。系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闪小说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微型小说研究会理事、扬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江苏省宝应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宝应县政协常委、宝应县文联主席、宝应县作协主席等职。年以来,出版并在市级以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宣传业务论文、应用写作论文、公文写作论文、文学写作论文和应用写作专著达余万字;已在《档案学通讯》《群众》《江苏宣传》《政工师》《湖北社会科学》《扬州宣传》《扬州社会科学》《扬州史志》《写作》《应用写作》《公文写作》《秘书》《文秘》《秘书界》《水兵》《江苏微型小说》等20多种杂志上发表80多篇;已出版学术论文集《论文50篇》、宣传业务论文《宣传业务纵横论》、应用写作专著《应用写作》《经济应用文写作》;参与主编《政工论文集》《思想政治工作》《江苏微型小说作家作品集》。年以来,出版并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达余万字;已在《文艺报》《文学报》《新华日报》《扬州日报》《扬州晚报》《印华日报》(印尼)和《天津文学》《雨花》《金山》《青年作家》《小小说大世界》《中华文化》《微型小说选刊》《微型小说月报》《澳华文学》(澳大利亚)等60多种中外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多篇(首)、多万字;已出版微型荒诞小说集《梦笔生花》、微型小说集《智商测验》、散文集《南京纪事》、文学评论集《评论者述》、诗集《紫藤叶》、获奖作品集《收获梦想》等18部;主编出版《扬州微型小说22家》《宝应微型小说25家》等15部。另《报告文学作品集》(55篇)待出版。曾有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故事、论文、专集等作品获国家、省级、市级以上一、二、三等奖项52次,有获奖作品集《收获梦想》佐证。
苏北文学
精品/原创/首发更多精彩,请按住屏幕,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