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ldquo候涛题壁rdquo

一直想着去保国寺转转,终于在立春后的次日成行,只是“僧去楼空”与想象的有较大出入。沿中轴线参观完古建筑博物馆,折返时在右侧厢房有一砖雕陈列室,里面的十六幅人物画砖屏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保国寺陈列的砖屏(右侧八幅)

一、砖屏源自“大夫第”

这些大型砖屏,年收藏自慈城黄山古村的大夫第。据清代《慈溪王氏宗谱》记载,“大夫第”由朝议大夫王严理(-)建成于嘉庆元年(),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共有房子五进(现存三进:台门、前厅与右侧的厢房、花厅)。

王严理的曾孙王仁乾(-)与王治本(—)常年经商日本,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日本史学家、汉学家冈千仞(-)光绪十年()的中国之游就由王仁乾全程陪同,也在“大夫第”盘桓近半月(7月18日至8月1日),从冈千仞《观光纪游》的描述:“王氏慈溪(慈城旧为慈溪县城)大族,分宗以来,族人同居三世,广厦连宇,画为数十区,男女婢仆六七十人。……此间士大夫屋宅,四周垣壁,高二三丈,重门严锁。填石若砖为中溜,设大瓮四五,以贮雨水,曰煎茶非雨水,不发香味。堂设坑床、案桌、椅子,揭名人书画,文房器具,烂然照座。屋内分六七区,族人各占一区,耕耘作业,皆任隶氓。富贵者多就都会,开商店,遣族人及若隶属监督,不躬亲。子弟至八九岁,必延师学举业。闺阁尤极美丽。”当时“大夫第”辉煌的生活场景可见一斑。

冈千仞《观光纪游》书影

但“大夫第”最具特色的地方,当属嵌于前后厅分隔墙门两侧朝北墙面的“十六块砖屏”,面向后厅,气势宏伟。每扇砖屏高2.33米、面宽0.51米,总宽8.16米,总面积19.01平方米;采用细腻而坚实的特制水磨青砖雕刻,每块青砖的大小为40x40厘米、厚4-5厘米;整套屏风采用统一设计、分块雕刻,经分工以后再集中组装(每幅有33个标准组件拼箱合成),整体效果极佳;“其工期,始自乾隆六十年(),迄至嘉庆元年,经达两年”。

每扇画面分为五段,分别包括花鸟、博古和如意吉祥图案等,主画面在80x40厘米的范围内采用了16个不同题材的经典历史故事,分别是贤母教勤、伯牙操琴、圯桥授书、商山四皓、博士传经、北海牧羊、竹林七贤、写经换鹅、东篱采菊、冒雪寻梅、神童特慧、孤山放鹤、东坡读砚、君子慕莲、倪迂洗桐、候涛题壁。画面上男女老幼的喜怒哀乐惟妙惟肖,景物中春夏秋冬的山水花鸟表现得生动有致、情景交融;故事不落俗套,寓教于乐,把高超的砖雕工艺和儒家的人生观融为一体。

“无论山水、竹木、殿宇、人物,一概工笔精细,层次深远,各图的人像一般也不少于三个,画面绚丽、强烈、充实、少有空白。有一首诗词,或短文数十字者,个别亦有仅写五字作图题者。字乃行草,字体秀美。”

砖屏“候涛题壁”主画面

二、“候涛题壁”王安石

这十六则故事中最陌生、也最吸引我的是“候涛题壁”,所绘乃“一士子洞壁题句,两童子随侍左右”。根据画面右上侧的铭文:“王安石宰鄞,尝书十字于候涛山仙人洞石壁,句云:六国连王处,平倭第一关。”可知这是则出自宁波本土的典故,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并反映海防思想的作品。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人所共知,尤其是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造诣更是可圈可点。庆历七年()至皇祐二年(),王安石在鄞县任县令,“在鄞千日”却“影响千年”,留下了从政的脚印、理政的思考,以及大量的诗文,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王安石的改革大业是从鄞县开始的,如兴修水利、贷谷于民、延请名师、兴办学校等,这些成功的实践,为他日后变法时的主要内容,如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的制定和实施等提供了样本。鄞县无疑是王安石探索政务治理改革的试验田,谋划社会发展的出发地,是“兴水利,强基础;重理财,纾民困;兴教育,办学校”执政理念的肇始,是他远大抱负、锐意改革、励精图治思想实践的开端。

候涛山即镇海的招宝山,原有前山(大招宝山)、后山(小招宝山)和山下宫祠三部分组成。宝庆《四明志》写“巾子山”在“县东北八里,与候涛山形势相控,为潮水出入之屏障”;“候涛山”在“县东五里,一名招宝山”;全祖望在《鲒埼亭集·张太傅祠堂》中也有“吾乡候涛山东巾子山,为张太傅自临安入海驻营之地”。而“仙人洞”就“在招宝山上”。

王安石庙(今东钱湖下水忠应庙)旧照

北宋淳化元年(),鄞县分为19乡,境域相当大,包括今舟山群岛和北仑大部分区域。到熙宁六年(),分出海岛地区的蓬莱、安期、富都三个乡另置昌国县(今舟山市域)。熙宁十年(),又划出北部海晏、灵岩、太丘三乡归属于定海县(今北仑区域)。因此,王安石宰鄞时,候涛山并不在他的治下,应该是属于定海县清泉乡上湖里(在今镇海区招宝山街道)。

问题来了,当年极其艰难的交通状况,王安石要想跑遍他自己治下的鄞县19乡尚且困难,怎么会有雅兴跑到邻县去游山玩水并题壁呢?从对王安石《鄞县经游记》的解读,显示他履职后的首次全面的摸底性走访,也只能匆匆走了14个乡,位于海岛地区的蓬莱、安期、富都三乡,县城最西南角的通远乡,以及与万岭老界乡毗邻的万岭手界乡都鞭长莫及。更大的问题是,题壁内容“六国连王处,平倭第一关”与王安石所处时代不符。

三、“六国连王处”出典

这里的“王”是动词,是朝见天子表示臣服的意思。“连王”是指各“藩国”从这里入关朝见中国皇帝,进贡礼品、表示臣服。“六国”一词典出于齐永明五年()所修之《宋书》,日本倭王向中国皇帝提出,要求由他统管当时的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个国家,遂有了“日本国倭王持节都督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的敕令。在南朝刘宋大明元年()又进一步加敕重申。

利涉道头(海上丝绸之路的启碇港)

自唐代起,镇海成为日本、高丽以及东南亚各国使节、商旅船舶进入宁波的必经之地。北宋主管海上对外贸易的两浙路市舶司于淳化元年()迁徙于定海(今镇海)城内,六年后迁回杭州,咸平二年()增设明州市舶务。尽管宁波史载最早的码头,号称“明州第一码头”的利涉道头迟至崇宁三年()才建成于离招宝山二、三公里远的江畔,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启碇港,称候涛山为“六国连王处”,即各国来使前往中央政府朝拜的必经之路,在王安石宰鄞时(-)似乎还算说得过去。

但“六国来王”真正被广泛使用应该是在大明王朝,此时的“六国”应该已是泛指从海上进关的北方和南方各国(朝鲜、日本、琉球、安南、占城、暹罗等);这样的使用也表露出大汉民族自大自豪的情感因素。如庄囧生(-)在《鳌柱孤悬》就写到:“鳌柱孤悬锁海门,岩城雄镇势尤尊。潮通六国来王地,壁压三军细柳屯。”

四、卢镗才是题壁人

“平倭第一关”关联到王安石就明显牵强附会了。《图说中国历史》在论述“倭寇”时写到,“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一部分日本武人、浪人(流亡海上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和破产农民,不断侵扰中国、朝鲜沿海地区,历时长达三百年之久。”已故日本历史学家藤家礼之助(-)在讲到“倭寇的开端”时说,“倭寇的前奏……在蒙古人来袭不久后便出现了。不过,……那只不过是日本商人遭到唯恐日本报复的元朝官吏们的歧视而突然爆发出来的愤怒而已。与大陆比起来,真正带有掠夺百姓行为的倭寇,在朝鲜半岛上出现得更早一些。”可见宋时在中国大陆还没有倭寇出现,又哪来的“平倭”呢?

卢镗题壁内容(位于后海塘的古城浩气碑林)

也正因为如此,候涛山迟至明朝以后才成为防倭要塞。明朝在全国各军事要地设立军卫,自洪武十九年()起至洪武三十ー年(),又在沿海要害之地,设置了大量卫所。宁波作为浙东门户,战略地位特殊,先后建起了临山、观海、定海和昌国四卫所,成为了拱卫海疆的钢铁长城,尤其是倭寇之患屡禁不止,不断袭扰我国沿海之时,卫所的地位尤其的凸显!

定海卫就在当年的定海县城(今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最初为定海守御千户所,洪武十四年()置,洪武二十年()升卫,……位于定海县城东北的招宝山,控扼海口,地势险要,山巅设有防御堡垒——威远城。这座城堡是嘉靖年间镇守都督卢镗和海道副使谭纶向总督胡宗宪提议修建的。”于嘉靖三十九年()落成,初建时周长丈,高2.2丈,厚1丈,设雉堞个。后又“增复石屋上,辟东西二门,内建成屋40余楹,屯兵成守。”自此,招宝山与隔江的金鸡山、甬江口的布防战舰及定海县城成犄角之势,控扼出入宁波府城之水道,成为“浙东玉门关”,是名副其实的“平倭第一关”。卢镗称其既是“六国来王处”,又为“平倭第一关”。

清嘉庆二十一年()夏天,镇海人胡沣乘舟游仙人洞,用扶梯悬空而登,摩崖洗藓,发现左面“六国来王处”后面有“北山卢镗书”五个小字;右面“平倭第一关”也有“卢镗书”三个小字。坐实了“候涛题壁”者是抗倭名将卢镗(-)的史实。

卢镗《流芳》碑(镇海中学年重修)

五、古今有别仙人洞

由于倭寇肆虐,舟山群岛更是屡遭侵袭并常据寺为巢,明王朝对普陀山实行海禁,停止佛教活动。卢镗和谭纶(-)就“徙海外补陀珞珈山大士像,建寺于山巅,”不到一年招宝山宝陀寺建成。当地僧俗又按观音道场和普陀山格局,陆续建起了紫竹林、上天竺、中天竺、潮音洞等20余处寺、庵和茅棚。

这里的潮音洞就是前述的仙人洞,又名观音洞,在大招宝山尽头处,洞口朝着大海,从洞口往上看可以看到招宝山顶,有一条崎岖险峻的小路从洞内直通山顶;洞内有石屋一间,水滴洞中之井,音似琴瑟悦耳,有诗曰:“招宝山头路已穷,一声清馨石岩中”。

根据《曹志·纪古迹》的记录,洞中还有关帝乘马像,乃明朝最著名的画家戴文进(-)所作;立像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马远(-)所绘;还有一块唐代名家吴道子(-)绘、都督侯继高(-)镌刻的观音菩萨像;还有明万历二十年()朱赓、邵升、沈一贯、屠隆同游仙人洞时镌刻的24字:“潮来山吼、云起天低、六合内外、浩无端倪、壮哉鳌柱、永镇华夷”。

年因镇海港区建设,小招宝山、虎蹲山、里游山、外游山、大游山(又名眠马山)在随后的几年中陆陆续续被夷为平地,位处招宝山北麓的仙人洞及洞口的大字壁书也全部被炸填海,成为港区码头、岸线及堆场,汹涌波涛从此外移三公里余。

现在的仙人洞是利用备战备荒时部队开挖的储水洞修建的,位于景区北端吴公纪功碑亭紧靠的山体下面。洞体分两部分,与洞外持平部分是妈祖阁,供奉着恩泽四海的妈祖立像,两侧的壁画讲述着妈祖救人危难、扶弱济贫的故事,是各种民间传说中对于她美好的写意化身,以表达寻常百姓对她的深厚感情与崇高地位,亲切的形象让人感觉到亲近和温暖。进阁右转有匾曰“仙人洞”,下石阶后豁然开朗,洞壁怪石嶙峋,中间洞底有一泉眼(修复于年10月),以大理石板合围而成小池,名曰“仙人井”,池中莲花朵朵,间有各式悠游的锦鲤;紧靠洞壁依次是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曹国舅、吕洞宾、张果老、汉钟离、韩湘子的汉白玉雕像。文化氛围显然与古仙人洞已大相径庭。

壁画《卢镗抗倭》(丽水市十里清风园)

至此,“候涛题壁”的主人翁应该是抗倭名将卢镗而非王安石;所题十字应该是“六国来王处,抗倭第一关”,而非“六国连王处,抗倭第一关”。至于有学者认为的,“此典故是故意将明朝名将卢镗筑城防倭题壁之事,移植到北宋王安石头上,看似不尊史实,实则反映了宁波人民对王安石爱国爱民、勤政廉政的感恩与缅怀之情。”笔者并不完全反对类似的“移花接木”,但像“候涛题壁”这种跨度超过年、情景不相吻合的“穿越”,对于传承与弘扬本土文化和名人事迹并不一定妥当;在恢复古迹时也希望能尊重史实与景区的主题,像仙人洞的复建,前面置一妈祖阁与海洋文化是相合的,但洞中所树八仙雕像,个人以为不若放一些观音造像及类似“平倭第一关”等海防题材的题壁,会来得更合适。

参考文献:

1.王建勇.慈城黄山的“大夫第”[N].宁波晚报,.1.6(第A8版)。

2.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文联编.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上册)[M].宁波:宁波出版社,7.8。

3.王勤谟编.往事随记上代和我的故事[M].宁波:宁波出版社,.10。

4.朱军备.王安石治鄞[N].宁波日报,.4.16(第A8版)。

5.(清)徐兆昺著.四明谈助[M].宁波:宁波出版社,3.7。

6.金儒宗.鄞县建制沿革考述[J].鄞县文史资料第1辑.县政协文史委,年11月。

7.沈小宝.悠悠岁月话经游——王安石《鄞县经游纪》解读[N].宁波日报,.3.2(第A8版)。

8.陈兵编著;宁波市镇海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蛟川闻知录[M].宁波:宁波出版社,.9。

9.林立扬责任编辑;章林译;(日)藤家礼之助.中日交流两千年[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7。

10.刘恒武著.宁波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以历史文化遗存为中心[M].北京:海洋出版社,9.5。

11.余如龙主编.保国寺砖雕与石刻[M].北京:文物出版社,1.11。

12.谷声图书编著.不一样的江南小城招宝山的慢时光[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8。

13.郭学焕著.浙江古寺寻迹[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1。

14.王晓燕.定海镇海保卫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5.毛翼虎,何戌君,陈泽余.宁波胜迹[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8。

16.钱钧等主编.精编浙江导游词[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

17.贺挺主编.风流七千年上[M].宁波:宁波出版社,.6。

18.《宁波市镇海区交通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镇海区交通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8。

Doolly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rc/145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