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忆明溪深圳治水亲历记

纪念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

深圳水资源开发和水环境治理民间记忆

(之五)

[技术咨询]龙华污水厂进水泥沙问题(.5.22)

河道内“大截排”箱涵原本是按应急工程建设,并未充分考虑水土流失泥沙淤积问题和清通方式,针对龙华污水厂反映的从观澜河截污箱涵抽取污水出现大量泥沙问题,深圳市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邀请专家对《龙华污水处理厂(二期)厂外沉砂池工程项目建议书》进行会议评审。《项目建议书》主要内容:“龙华污水处理厂二期投入运营以来,出现了许多问题,最显著的是由于观澜河截污箱涵的污水含砂量过高,远超过先前设计的污水含砂量标准(原先设计进厂污水含砂量0.03m3/m3,而实际检测到的污水含砂量高达0.m3/m3,最高峰达到0.m3/m3),需要不断通过减停产来进行清砂工作,受砂砾影响,该厂无法维持稳定生产,减排效果令人担忧。”设计公司广汇源提出的方案是:“初步拟定新建地下箱涵平流式沉砂池,处理规模25万m3/d,工程投资.50万元。”

污水厂运营公司向主管部门提交的有关泥沙的报告

此前,市水务局已经召开过一次项目建议书专家评审会,专家组评审意见是:“项目建设十分关键,非常必要。”但是,在这次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召开的专家评审会上,专家组组长黄鹄首先对方案提出质疑,他认为解决来自截污箱涵的泥沙问题应该在雨水进入观澜河截污箱涵的入口处各支流上设置沉砂池,将泥砂拦截在箱涵之外,而不是在下游污水厂内设置大型沉砂池,参会专家都认同问题要“一码归一码”解决,是“大截排”的问题就应该“大截排”解决,由于这次评审专家意见一致,项目评审没有获得通过。

污水厂内工人用抓斗清理进水井中泥砂

[市民论坛]治水,你有信心吗?(.1.7)

深圳新闻网第期《市民论坛》“话题

治理远未成功,深圳仍需努力”。主持人刘丽华,参与论坛嘉宾:市人大代表杨勤、市水务规划院朱闻博、市政协委员李毅、市政咨询中心熊杨、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李筱、深圳绿源志愿者刘书琴。

刘丽华:深圳治水10年,部分河流水质得到改善但仍掩盖不了“全市主要河流水质为劣V类”的事实。年10月《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年)》正式颁布,未来五年深圳计划投入亿元治水治污。

杨勤:为什么现如今的河变得黑臭,因为我们只注重地上发展,没注重地下。面子上很光鲜,地下的谁知道排去哪。

李毅:我一直在想这个城市究竟怎么了。追根溯源的话,就是观念上的问题。说白了我们就是用农业文明的生活生产习惯在工业文明的城市中生活,这必然会产生一大堆问题。

熊杨:年时广东省提出过珠江治理目标,确实有局部改善效果,但随着时间推移水质又恶化了。所以治污的策略要认真研究。既然我们有污水管,那污水处理厂要处理的是污水管里的水,而不是雨水,我们要考核的应该是污水处理率,而不是河水处理率。河流治理的目标要调整,以前我们动不动就是IV类景观水体,其实应该根据不同河流的功能确定治理目标。举个例子,人生病时输血,只要没停止输血那就不叫痊愈,至于河流,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天然生态水给断绝了,完全靠污水厂的再生水来回灌,相当于靠长期输血来维持河流生命,这不是生态。另外,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已经打开一道窗了,要更开放些,让市民看得清清楚楚,才能增强信心。

刘筱:我倾向于熊老师的观点,我觉得真正得到改善需要更长时间,甚至几任政府持续的推动,把这个城市的微循环做好才可能有起色。

[媒体报道]要把治污的重点放到岸上来(.1.13)

《晶报》大头条“聚焦城市管理年之疼痛的河流”栏目采访:“近日,晶报就‘聚焦社会治理管理年?疼痛的河流’系列报道,专访了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给水排水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学会排水委员会委员熊杨。他认为,在过去20年中,深圳治水治污动作大,投钱多,却也走了一些弯路。他建议,治污应转变河流治理的水利思维,要用城市思维来治理河流。”

熊杨:“在治理河流前,要先定好河流的功能,景观河、排洪河应区别而治。比如,布吉河就是一条以排洪为主的河流,最大的安全隐患是洪涝。如果在“大截排”的的前提下把这条河治理成景观河,不仅排洪能力会被削减,就连雨季的河水也是臭的。治污不能总是应急,相关部门要总结分析,环境效益、经济效益都要先分清楚,要对投资方案、投资效益进行评估,然后再确定最佳方案。深圳治水治污,不是资金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治污、发展策略与河流污染治理措施不相适应的问题。”

深圳曾在年发生过一次有关河流“大截排”争论,按照深圳的城市规划,市区排水体制确定为雨水、污水分流制,原特区内一直按照这个原则建设雨水、污水分流制排水系统,虽然由于城市发展过快,以及城市管理缺失,导致出现雨污混流情况。年广东省发布《关于加强珠江综合整治工作的决定》和《广东省珠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后,深圳市开始实施河道“大截排”应急工程,由于“大截排”方针与城市规划和已实施的排水系统存在原则性矛盾,为了确定治污原则,深圳市邀请了钱正英院士等专家到深圳研究,钱院士等专家经过调研论证后否决了“大截排”方案。“大截排”其实是“环保不下河,水利不上岸”思想的体现。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建设一定要把重点由河道移到岸上来。

[媒体报道]河流治污——热点对对碰(.1.15)

深圳卫视法制频道针对市政府启动治水提质工作,举办的一期电视辩论节目,参与辩论三方分别是:市水务局代表王健和生态环境局代表、市民代表(绿源黄幸达会长、政协委员李毅、深圳晚报记者江田力)、专家(水专家熊杨、环境律师陈旭绯)。

这个辩论节目内容范围很广,下面是我针对节目主持人事先发给我的提纲准备的发言稿:

一、治污目标与污染现状

问:目前,深圳市治水提质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答:这个工作目标里不单针对消除黑臭,还包含治涝,除了碧水还有蓝天,这应该也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目标吧。综合治理很必要,但具体目标要分开,治污、治涝,水体、空气,各有各的技术要求和需要执行的标准,投资上也应分开,便于审计。

问:这个工作目标怎么评价?一年三年五年后会实现吗?

答:对目标评估一是技术层面,既要有明确的标准和参数,也要便于考核和评价。目标里不应该出现“水质明显改善”、“部分河段水质指标基本达标”这样的模糊描述。二是计划周期的确定需要总结以往成败原因,不能仅仅依据施工工期来排时间,要充分考虑非技术因素的影响。

问:深圳整体水污染情况以及程度?

答:目前,深圳的河流水质都是劣V类,所以要分析每条河流主要污染因子。河流本身污染严重程度与流域规划、发展、自然生态和管理方式都有关系,受纳水体不同,环境容量不同,对治理要求也会不同,尤其跨界河流问题最多也最复杂。

问:对比污染现状以及治理目标,感觉难度大吗?

答:深圳治污20年,大规模集中治污10年,有一定效果,但当初的目标没有实现,目标中的“达标”和“碧水”都离不开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工程措施能解决的,否则,为什么要软化河床?为什么要解决生态补水?

问:深圳之前就曾提出“年建成生态文明市”,如今年都过去了,深圳生态文明市的目标实现了吗?

答:生态文明包含水生态,但水生态目标没有实现,年广东省提出过珠江整治行动目标,也是“一年初见成效,三年不黑不臭,八年江水变清”,现在已经过去13年,目标也没实现。为什么?因为应急工程太多,持续努力不够,治污策略应该反思。

问:这一次如何保证工作计划的实施?

答:首先要检讨过去治理模式的不足,找出问题,正视问题,方向对了才能到达目的地。

二、回顾历史、以史为鉴、总结经验

问:深圳河流何时变清?首先来看茅洲河的情况。

答:年刚好是省里提出珠江整治行动目标两年,距离“三年不黑不臭”还差一年,当时“大截排”还在争论中,茅洲河治理还没启动。

问:再来看大沙河的治理情况,当初提出的截污工程可以治理污染,通过大沙河的水汇入深圳湾后的情况,清楚地看到过去重拳治水的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问题?我们又该吸取怎样的教训?

答:大沙河下游问题比较大,河道上还有一些排污口,例如白石洲村的排污口,有些污染是一边治理一边新产生的,所以不要只是挥“重拳”,还要持续出拳。

问:最后,我们再来看福田河、新洲河,目前,作为原特区内的两条河流的治理效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答:福田河本身环境条件较好,穿过大片公园,有做湿地条件,新洲河上游段夏天雨季还会溢流污水,那两条河的水也只是可以看不能摸,主要还是补充水水质没解决。

问:十年前,不论大沙河、观澜河,还是茅洲河,当时可以说决心是下了,措施也采取不少,年时任环保局长曾表示“深圳河流可以达到不黑不臭目标”,但是时间告诉了我们答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们可以总结出怎样的经验?

答:各条河流污染情况不完全相同,治理方式也需要有所区别,主要问题是:“先下游后上游,先景观后治污”(如松岗河景观带、布吉河下游河道里的步行道),还有河道“大截排”产生的污染转移和因此导致的污水实际处理率上不去。

三、如何吸取教训、抓住污染原因,对症下药?

答:采取系统治理的思路应该是正确的;针对河流功能以及污染原因制定相应治理目标,不必统一标准;排水体制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雨污分流是深圳城市规划确定的原则,必须持续推进,同时还要反思“大截排”问题;要避免污染转移;目前首要不是提标,而是切实提高污水管网收集率和污水处理率(不是河水处理率);要重视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海绵城市建设要可评估,见效益;地和水的矛盾首先要从发展策略上解决,不仅仅是以水定地,还要以水定产业类型,定城市规模;治水、治泥并举;治水应更加透明,扩大公众参与,邀请公众监督。

四、除了水十策外,还有十项治水行动,这其中有哪些创新?有哪些值得特别强调的地方?答:总结治污十年的教训,反思问题,调整策略,改变传统的“建设-维护-监测”静态管理模式,用“经营”城市的思想去适应变化。

在节目里,水务局代表王健解释了“八百亿治污”是参考过去三十年污水设施投资与GDP占比推算出未来若干年需要再投八百亿。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参加“热点对对碰”的七位嘉宾中,除了代表水务局和环保局的两位外,其余五位在当年和第二年都加盟了民间环保组织绿源,或者成为绿源的合作方,回头看来,年那场关于治水的“热点对对碰”其实是启动大规模治水前民间环保组织绿源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治水理念的碰撞,历史将会证明,那场碰撞和对话正是民间和政府推动水环境治理的重要结合点。

参加“热点对对碰”上节目的市民代表(图片来自深圳晚报报道)

[市民论坛]地下管网建设是城市的生命线(.8.10)

深圳新闻网《市民论坛》本期话题:“良心工程”。主持人刘丽华,参与论坛嘉宾:市人大代表郑学定、市政协委员李毅、市政咨询中心熊杨、市水务局技术处梁毅、市水务局建设和安监处张传雷、市民戴唯。

刘丽华:日前,在“提升城市安全”专题协商会上,政协委员李毅展示一组深圳下水道照片,显示各种施工质量问题,触目惊心。未来几年深圳还有公里污水管网建设,本期论坛聚焦“良心工程”,讨论地下水道建设如何让市民放心。

梁毅:不是2/3长度的管道有问题,而是2/3的项目需要整改。管网建设原来的验收流程没有内窥镜检测,年水务局发文对此进行强制要求。至于问题的严重性,应该说在检测的29个工程当中,2/3工程项目中每个项目都发现了比较严重的缺陷,需要进行整改才能投入使用。

政协委员、民间组织代表参加市治水提质办组织的龙华区排水管网改造施工现场考察

熊杨:排水管网是隐蔽工程,从专业角度讲,国家对排水管道的施工验收都有规范和标准,不能说有了先进的勘察技术才会发现现在的质量问题,有没有先进技术都应该而且必须达标。这个数据爆出来以后,我感到很吃惊,因为占的比例很大,问题很严重。

李毅:梁处长说过“不负责质量的建设就是破坏”,我要说“不负责质量的建设就是犯罪”,这个事情要追刑责。另外,深圳的治水提质、管网建设工程,当时间与质量发生冲突的时候,必须时间服从质量。

郑学定:这次说明监管上出了大问题,监管工作一定要前移。报告里还谈到层层转包,这是深圳工程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每年几百亿投资都反映有转包承包,所以监管第一重要。

戴唯:要把地下隐蔽工程变成阳光工程,通过监控系统让工程浮出水面,可以定期播放,随时发现问题。

《市民论坛》(图片来自网络)

[社情民意]洪湖水质净化厂环评的建议(.12.22)

笋岗—清水河片区开发提速使污水量增加,而这部分新增污水量不在全市污水系统规划之中,相关部门决定将水质净化厂跨片区设置在笋岗滞洪区(洪湖公园)内,所依据的是《笋岗—清水河片区市政交通专项规划》,这个新增污水处理项目引起了洪湖公园周围居民的担忧,设计方案是地下污水处理厂,污水厂最大臭源来自污泥处理,方案将污泥用管道输送至滨河污水厂合并处理,居民的这个担心应该可以消除。

网上发布的洪湖水质净化厂环评报告公示信息(图片来自网络)

我上网搜索项目环评,发现环评报告存在严重缺失,一是环评未提及笋岗滞洪区内建厂的影响(不管是洪水对水质净化厂运行安全的影响,还是水质净化厂占用滞洪库容的影响都应该评估,但是这个重要环境影响因素被忽略了),二是部分按十万吨设计却只按五万吨做简化环评,三是污水厂选址缺乏上层次规划依据(仅仅依据笋岗、清水河片区的规划,而没有排水系统规划的依据)。于是我通过九三学社市委向市政协提交了《关于洪湖水质净化厂规划、环评的建议》,我同时向建设方市水务集团领导直接指出了项目环评存在的问题,他们承认环评报告(表)确实未考虑项目与滞洪区的关系。

建在笋岗滞洪区内的地下污水处理厂

(图片拍摄自工地围墙宣传广告)

[公众参与]首批“深圳民间河长”正式上任(.6.3)

“我的城市我的家,我的河流我守护”。年6月3日上午“深圳民间河长聘任仪式”在深圳湾公园大沙河入海口正式举行。

年6月3日,在大沙河出海口的深圳湾公园举行

第一批“深圳民间河长”聘任仪式,

多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rc/146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