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圣彼得堡(散文)碧古轩主人一晚上九点,这里仍然如同白昼。圣彼得堡因地处北纬60度,“白夜”是圣彼得堡特有的奇观。夕阳西下与旭日东升间只有短暂的若明若暗的间隙。漫步在静静的涅瓦河畔,遥望着蔚蓝天空的北极光,犹如梦幻一般。正是夏天,一年中圣彼得堡最好的季节。到处阳光明媚,鲜花盛开,游人如织。
美丽的涅瓦河静静地从城市中流过,使这座精灵般的城市有了许多生动与柔和,精美的雕塑,耀眼的教堂金顶,空气中传来和缓的乐曲,有艺人在河边忘情地拉着提琴,身着长裙的姑娘徜徉在人行道上。一段河、一条街都是一幅幅或浓彩重抹,或清丽淡雅的油画……
俄罗斯诗人康斯坦丁·巴秋什科夫曾掩饰不住心中对这所城市的赞美,他在诗中说:
“这是怎样的房屋与河流啊?
独一无二的城市!
应该离开它一段时间,
去看看其它的古都,
陈旧不堪的巴黎,
烟雾弥漫的伦敦,
之后你会懂得圣彼得堡的价值。
这是怎样一个整体啊?
所有部分都那么和谐一致,
如此美丽的建筑,
如此高雅的格调,
在水和建筑的浑然一体中,
如此得各具特色”。
站立于圣三一岛彼得保罗要塞炮台的高处极目远眺,涅瓦河水拍打着要塞石墙,环岛而去。这是彼得大帝修筑的最早的建筑,有着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兼军事家非常明白,这个三角洲的岛子对于俄罗斯有多么重要。当第一根木桩在波罗的海岸边的这片滩涂打下的时候,彼得大帝知道,有了这个要塞,俄罗斯就有了向北的出海口。
要塞有教堂甚至还有监狱,巴罗克式的彼得保罗教堂的金顶上,天使展着高大的翅膀,富丽堂皇的装饰下,安葬着一代枭雄彼得大帝的遗骸,陪伴着他的,还有历代沙皇及其许多位大公。曾关押过亚历山大一世长子的监狱不事张扬地杵在那里,散着幽幽的往古味道。身着比基尼的人们在岸边晒着太阳,孜孜以求小麦的肤色。
涅瓦河左岸,历40年竣工,可容纳1.2万人的伊萨基辅大教堂,粗大的花岗岩石柱,托起装饰着神话故事的雕像山墙。教堂外柱子旁挂着一块铜牌,上写:“这是——年,德国法西斯发射的发炮弹中,其中一发留下的罪证。”二战中,教堂曾受到严重损坏,历20年方修复完毕。教堂里,墨绿色大理石装饰的墙面,衬托着十四种不同宝石嵌成的天花壁画绚丽的图案,祭坛上,镀金圣像熠熠发光。各种宝石和名贵石头制作的艺术品点缀着每个角落。
占地八百公顷的彼得的夏宫位于城西芬兰湾南岸,设计此宫时,彼得极力以凡尔赛宫为蓝本,大自然的美景和艺术大师的精美作品巧妙地融为一体,整个宫殿仿佛是一幅立体画,给人以惊姹与和美的享受。徜徉其间,蓝天之下,白的宫,碧的海,绿的树,金的雕塑交织映入眼帘,使人有些目不暇顾。不由在想,当年彼得大帝每年来此消暑之时,也一定会为自己的杰作自鸣得意吧?
夏宫内部里不允许拍照,有中国殿,中国的瓷器、艺术品陈列那里,使人倍感亲切。彼得大帝的寝宫极为简洁,木质家具,普通的办公桌和床,与奢华的整个夏宫风格极不相称。或许,这也是一代帝王的与众不同之处吧。
身着绿色燕尾服,头戴船形帽的仪仗队敲着鼓奏着乐行进过来,裹挟着一阵风,音乐激昂,节奏感强。俄罗斯的音乐风格更多地贴近欧洲,高亢嘹亮,就像他们的处事之道,绝不婉转,直接了当。似乎不像欢迎宾客,似乎昭示着一种威严,一种不可抗拒。
站在夏宫二楼,芬兰湾尽收眼底,风透过海峡吹进这座奢华的消暑宫内。楼前的喷泉内,海神波塞冬降服雄狮的雕塑栩栩如生。或许,当年这位年轻的皇帝利用这样一所建筑,在向海的对岸展示着什么,力量,意志,自豪,仰或是踌躇满志。
沙皇平日里所住的冬宫,占地面积比夏宫要小得多,面向涅瓦河,背向皇宫广场。几经焚毁破坏,又几次修复。四周有两排柱廊,屋顶上矗立着雕像和花瓶。而今的宫殿已经成为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一部分。安检入内,逐一大厅看去,亦被十分豪华的装饰惊讶,长廊、壁画、银制吊灯、御座,金碧辉煌,豪华无比。宝石、碧玉、玛瑙点缀着不同的房间风格,紫檀、红木、乌木铺就了地板的各样图案。御座大厅里,4万多颗彩石镶嵌成一幅地图。
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在位期间,从柏林商人手中获得数百幅绘画,这些画连同其它藏品成为了她的早期私人博物馆的雏形。这位14岁即来到俄国,因为政治婚姻而嫁给彼得大帝夫人伊丽莎白外甥,从而成为俄国王位的继承人的德国人。不仅喜欢艺术,而且酷爱读书,读伏尔泰,也读卢梭,并与伏尔泰保持通信,她的3万多册藏书里,包含有伏尔泰的图书。女皇二世婚姻的不幸,使得她“无时没有书本,无时没有痛苦,但永远没有快乐”。正是由于书本,这个个人生活不幸福的女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储蓄力量,深思方略,迅速登上沙皇宝座,大刀阔斧力行革新,掌控与操纵这个以男性为主的世界达三十多年之久,成为俄国人心目中仅次于彼得大帝的一代英主。
时光又过去一个世纪,当寒冷即将来到的时候,城中响起了炮声,涅瓦河上的军舰向冬宫开了炮。赤卫队员和起义士兵喊叫着冲向冬宫大门,大门打开了,正在开会的临时政府部长们吃惊地站起来。政权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工农革命的曙光照亮了整个地球!
冬宫记载下年那个冬天这里发生的每一件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枪声、炮声、呐喊声……
涅瓦河边,当年炮轰冬宫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静静地停在那里,舰上举行着舞会,悠扬的旋律里全然没有了昔日革命的激昂。涅瓦河的游船上虽然还有《喀秋莎》的歌声,但是那歌的内涵却失去了力量,多了一些商品与金钱的味道。
滴血大教堂,庄重而美丽。
政治几乎没有不流血的,尤其是在崇尚武力的俄罗斯。年的春天,万木泛绿的当口,已经实施了废除农奴,正启动君主立宪政改的亚历山大二世,乘马车经过格里鲍耶陀夫运河河堤时,受到炸弹袭击,重伤而亡。
就是这位曾为俄罗斯中兴奠定了基础的沙皇,利用清政府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机,使用诱骗加武力威胁的方式,先后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并把远东总督府设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使中国完全丧失了在日本海的出海口。
然而,正是由于他的过激和残酷,使得敌对的人民意志党成员起而搏之,将其炸死。为纪念父皇,亚历山大三世用了24年,在其父遇刺地点修建了这座教堂。
五光十色的洋葱头顶,好似五朵打开的花瓣,意大利产不同颜色大理石及俄国宝石加工成的马赛克拼图,堂皇地张扬在教堂外墙,搪瓷片圆顶,彩瓦覆着的穹盖,轮廓鲜明,美轮美奂,旧约圣经故事为体裁的镶嵌画悬在那里。只在教堂西侧,留下了一块带血的栏杆和一块带血的桥面。
那有些模糊的紫红色向人们昭示:凡是变革,终是要流血的。经过血的洗礼,变革的成果便会显得来之不易,便会被后人加倍珍惜……
二圣彼得堡的缔造者是与它同名的彼得大帝。
同样浸润在历史长河里的,除了这座华美而盛满了故事的城市,还有那个同样传奇般的皇帝。
百年之后,有一个叫卡尔的无产阶级导师说了句他一生极少肯定封建帝王的话。他认为,18世纪的帝王中有两个人最伟大,一个是中国的康熙大帝,另一个是俄国的彼得大帝。
彼得比康熙小18岁,他们有着许多的不同,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血统与生长的土壤。然而,这两个同时代的人,却在不同的国度里,变革创新,励精图治,建立起不可憾动的帝国基础。
俄罗斯的强盛首于伊凡雷帝,是他创立了沙皇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央集权,攻灭各个汗国,拓宽了疆土,统一了俄罗斯。
当10岁的彼得作为罗曼诺夫王朝第4代家族的继承人,懵懂地坐上沙皇的宝座时。俄罗斯尚到处盛行农奴制,宗教愚昧,文学暗淡,科学无人问津,合法权力减少,比西欧落后几百年,甚至不如中国的清朝。
随着个子慢慢长高,彼得振兴俄国的决心日益坚定。18岁那年,两米零五的彼得终于握紧了拳头,从他姐姐索菲亚手里夺回了本该属于他的权力,开始了他和自己民族的复兴之路。
那一年,一个余人庞大的俄罗斯使团来到欧洲,使团里有一个高个子下士,叫鲁尤特尔?米哈伊洛夫。这名下士兵体格健壮,目光犀利,善于询问各种问题。并且,他尽可能多地去了许多地方,包括造船厂、军队、学校、甚至参加过英国的议会。
西欧的列强们并不知道,这名下士其实便是年轻的俄国沙皇彼得,彼得化名伪装的此行,为他随后的统治定下基调。
已有时日的皇帝终于舟车劳顿回来了,大臣们纷纷上前问候,谁也没有想到,满脸晒得黢黑的彼得,竟然操起剪刀向大臣脸上的长胡子剪去。一剪刀下去,“上帝赐与的装饰品”掉落了,关乎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自我变革开始了。
这位4岁即失去父亲的强权政治家,惊讶于欧洲大国的纷纷崛起,不满于自己祖国数百年的无知与孤立,决心破除羁绊,实施改革。
这种变革几乎是抽刀断臂,果敢,坚决,毫不留情。从行为方式到宗教信仰,从政治治理到经济发展,从科学技术到人才孕育,从武器装备到军队编成。彼得下了狠心,强力推动各个方面几乎全方位的革新。
开始系统引进国外新式武器和战略技术,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鼓励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开办学校,创办报纸,鼓励发展科学;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规定不得蓄胡子,必须穿西装,全面实行西方的风俗和文化。在他的野蛮式的高压下,城镇的规模扩大了,资产阶级有了发展,国家开始富裕和强大。
有人说,俄罗斯的变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相似,只不过,明治维新是在美国黑舰的威逼下被迫打开国门,效仿西方。而多年前的彼得,却是主动地以西欧先进理念和武器装备为其所用。
继而,彼得视线瞄向了几个战略要地,开始了与土耳其和瑞典交战。攻克了亚速港,开辟了通往黑海之路。在波尔塔瓦战胜瑞典,打开了波罗的海出口,有了一个“瞭望欧洲的窗口”。
在征服瑞典的海滩地上,他建立起一座新城市──圣彼得堡,这个新兴的城市成了俄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通道。彼得把俄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内陆国家扩张成为濒临海洋的强大的封建帝国。
年,他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从此,圣彼得堡就成了俄国与西欧交往的主要地点。
地点是很好的,彼得很有眼力。芬兰湾就在当面,涅瓦河穿城而过。整个城市由多个岛屿组成,多座桥梁把河海与陆地连接起来,河渠纵横、岛屿错落、风光旖旎。
圣彼得堡名字名不见经转,但和彼得大帝之名相吻合,同时这所城市蕴含着不凡的文化背景。有趣的是,圣彼得堡市徽——一个左右交叉的海锚,也类似罗马梵蒂冈的徽章。
其后余年,圣彼得堡始终是俄罗斯帝国的心脏。昔日帝都留下的俄罗斯古建筑群和名胜古迹比比皆是:除了那个要塞、那个冬宫与夏宫,还有海军总部大厦、圣伊萨克大教堂、十二月党人广场、斯莫尔尼宫、驷马桥……
涅瓦河哺育了灿烂辉煌的俄罗斯文化,也使圣彼得堡成为著名的科学文化城,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普希金、果戈里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都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使得这座城市显得品味十分高雅。
功成名就的彼得大帝晚年并不幸福,原本健康状况相当好的身体,因为常年劳作,夜以继日的工作,过度的贪杯,而变得疲惫和心力交瘁。而且容易动怒和自闭,常常地,一个人默默坐在皇宫里几个小时凝然不动。
的春天,在为皇后叶卡捷琳娜举行了隆重的加冕仪式,回到圣彼得堡,忍住病痛,起草和审定各种敕令和指示后,再也无力拿起那支鸡毛笔。病痛使得他连呼喊的力气都没有,一生强悍的他,在逝世前,只能大口的喘气与呻吟。那是一个明媚的清晨,他被人扶着,虔诚地祈祷说:“上帝啊,宽恕我的诸多罪孽,因为我是在为我的人民做好事。”此后沉沉睡去。第二天,彼得去世。叶卡捷琳娜继女皇位,并下旨将彼得的遗体停放40天,自己每天为他哭灵两次,以示哀悼。
有人这样评价:“俄国的缔造是由于一个人的意志——彼得大帝的意志。”此话不完整,但却说出了彼时,对于俄国来说皇帝彼得的重要性。正是他似乎没有太多道理的强权推手,使得俄罗斯多年的陈腐落伍荡涤而尽。帝国的军舰,冲碎了瑞典人称霸北欧的梦想,芬兰湾口,立起了一座坚强的堡垒——圣彼得堡。
伊萨基夫大教堂前面,彼得骑在马上,被赫尔芩誉为那只“野蛮的大手”,强悍地伸向远方。他曾踏碎过瑞典人家园的铁蹄下,永远地踩着一条象征瑞典的大蛇。
背后,圣彼得堡杜马大楼。楼上,高高飘扬着俄罗斯双头鹰的国旗,以及圣彼得堡市的市旗。三印象中的彼得堡,首先是从苏联女作家薇拉·米梅伊洛夫娜·英倍尔的一本书《列宁格勒日记》又名《将近三年》那里了解到的。那本书我从旧书市场淘到,极便宜。随着苏联解体,苏联的一切便廉价了,包括文学艺术。
年德军包围了列宁格勒,英倍尔与丈夫在城里一同为保卫这所城市而战斗。丈夫是个医生,而她是真理报记者。记者的职业习惯使得她用日记体形式记载了天里的所见所闻。
在日记末尾,她写到: “……一九四四年,七月七日。显然地,十二号,礼拜天,我们可以去莫斯科了。
再见吧,列宁格勒,谁在这段时间生活在你这儿的话,那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使他把你从记忆里消灭掉.”
英培尔书中的列宁格勒自然是满目疮痍的,寒冷、饥饿、死亡,随时威胁着。然而,那些饱经磨难的人们却没有一个人屈服,他们忍受着轰炸,忍受着饥饿,以及那异常寒冷的天气。天,是一个让人难以相信的数字,但却真实地发生了。苏联人如同他们的先辈一样,不会畏惧任何的强敌。终于他们挺了过来。
据说现在圣彼得堡的建筑多数都是后来恢复的,如果它的创始者彼得大帝活着,不知道会有什么感慨。
战争早已远离人们,偶或能够想起,也是历史的回忆。
英倍尔《列宁格勒日记》记载的天其实是个大概数字,准确说应该是德国人将这座城市围困了天(从年9月8日到年1月27日),是二战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围困与反围困作战。
希特勒扬言:“至于对列宁格勒,我们不能仁慈,要让每一个俄国人吓得发抖!你们必须使它们化为乌有,化为灰尘,让它们在地球上消失。”
面对德国军队的进攻,面对来势汹汹的德军,苏联军民没有畏惧,列宁格勒的市民没有逃跑。他们被迫开始了艰难的保卫战。苏联西北方面军总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向当地军民发出号召:“在列宁格勒大门口,用我们的胸膛阻挡敌人前进的道路。”
城市的人们每天只能得到克面包,许多人被饿死,冻死。
温斯顿·丘吉尔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列宁格勒被包围,但未被攻占。”他写信给曼纳海姆,要求芬兰军队停止封锁列宁格勒北面的铁路,使英国及美国可以利用北冰洋护航运送的物资供应城中的居民。
列宁格勒三面被围后,列宁格勒人奇迹般地在拉多加湖冰面上开辟了一条冰上公路。运进粮食,运出伤员,成了取得外界支援的唯一“生命之路”。冒着车辆被雪阻塞或被德军轰裂冰面沉入湖中的危险,这条交通线运进70多万吨物资与粮食。
最高统帅部决定死守,朱可夫大将出任方面军司令员。随着战事进展,列宁格勒一直未被攻克,直至德军此后调整了战略部署,转到了莫斯科轴线上。
炸弹可摧毁列宁格勒人的家园,但摧毁不了他们的坚强斗志,严寒和饥饿也不能够使列宁格勒的市民屈服。
列宁格勒保卫战对苏德战争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战役把强大的德北方集团军群紧紧拖在西北战场上,有力支援了苏军其他战场的胜利。
美国人高度评价:“一个将军可以赢得一次战役的胜利,但是,只有人民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英国的《旗帜晚报》称颂道:“列宁格勒的抵抗乃是人类在经受不可思议的考验中取得辉煌胜利的一个榜样。在世界历史上也许再也不能找到某种类似列宁格勒的抵抗。”
列宁格勒保卫战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惨痛代价:全城64万人死于饥饿与严寒,两万多人死于德军的空袭与炮击,3幢建筑被摧毁,城市面目全非。
在围城的日子里,市民杰娜失去了6位亲人,她用日记记录了那些不堪回首的一切。
大火燃烧了一整天,德国人的飞机摧毁市郊的最大粮仓,市民可以食用两年的粮食被吞噬。晚年的她喜欢找饭后舔盘子的老人。即便在夏天,也要穿着厚厚的棉拖鞋,这是严冬时落下的毛病。城市断水、断电、断暖,零下40度的低温。难民被冻死在结着冰凌的房间里。树叶、野草,最终坟地里的野花也被吃光,厨房的墙角经常会看到饿死的老鼠。先是妈妈饿死,去世前躺在床上,轻声背诵普希金的诗。此后是钢琴师的爸爸,他是在翻过铁丝网到德占区的农田挖土豆时踩了地雷,被炸飞了,什么也没有留下。随后整个公寓楼里的人也逐渐死光了。
克里米亚事件后,在美国和欧盟宣布对俄罗斯制裁,俄罗斯的百姓坚定地支持他们的总统。在圣彼得堡街头,接受采访的民众对外国媒体说,“大不了再来一次天保卫战。”俄罗斯人能够战胜制裁,最终度过难关。不是因为有总统普京,而是因为俄罗斯民族骨子里的那种不可战胜的坚强精神。“天保卫战”的精神一旦被激发出来,那么,西方的任何试图打压俄罗斯的措施,都会以失败告终的。
此刻,我站在圣彼得堡卫国战争烈士公墓里,看着陵园内50万遇难者的墓碑,心灵被深深震撼。俄罗斯的讲解人自豪地告诉游客,只有俄罗斯人才能够完成这样的保卫战。曾为军人的我有些不爽,我极力地想找出我们中国人引为骄傲的防御战,但没有,淞沪、南京、长沙、武汉、衡阳,这些仗都有着坚决,有着惨烈,但最终把侵略者死死地挡在外面的,确实一个都没有。
在日本人眼里,甚至许多中国人也这样认为,二战日本是败给了美国和苏联,而不是败给了中国人。自然,这话没有道理,抗日战争中国伤亡了0多万人,当中不乏奋起抵抗侵略者的军民。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没有哪个城市像列宁格勒一样,铜墙铁壁一般阻挡住侵略者。假若当年南京的军民也有那般的勇气,大屠杀的死亡人数,还会那么多吗?30万,堆砌人墙,刽子手们迈过都要付出代价的!如果全国都如此,日本人还敢那样肆无忌惮吗?我无言。大敌当前,就连曾慷概吟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也成了汉奸,我又无言。
一个有血气的民族,绝不能寄希望侵略者的善心和仁慈,羔羊般期盼着敌人放下屠刀。作为华夏民族的军人和平民,就要有自己的勇敢和坚强,像列宁格勒人那样,宁肯战死也不后退半步。南京那般麻木地被屠,东北那样屈辱地离乡,多少年,都烙刻在每个炎黄子孙苦痛的心底。该醒醒了!该想想了!一个民族要想被人尊重,就要站立起来,活出自己的威风。不仅仅填饱肚子,更重要的是要挺直自己的腰杆,坚硬自己的骨头。
一周之前,刚刚抵达贝尔格莱德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第一场活动即前往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凭吊在使馆被炸事件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鲜花敬献在纪念碑前。是了,就应当这样,大国领袖的此举告诉全世界,凡我中华儿女,无论何时,在何处,都不允许受到屈辱和伤害,因为,有13亿不再任人宰割的同胞在他们的身后。
滔滔的涅瓦河依然流淌,据说,圣彼得堡街头列宁的塑像,几乎没剩下几座了。经过市议会门前时,一座列宁在发表演说的塑像立着,昂首向前,一只手在胸前,一只手下垂。俄罗斯导游却告诉大家,圣彼得堡市民现在都把这座塑像戏称为“列宁在打车”。众人大笑。我却觉得,这笑声里,似乎带有着一种异样的苦涩。
8年4月5日,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北京奥运会火炬,在圣彼得堡进行接力传递。人类第一位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手持火炬,跑步经过停泊在涅瓦河边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又过了5年,圣彼得堡隆重纪念列宁格勒保卫战胜利70周年。俄总统普京当天来到安葬着42万名保卫战死难者的圣彼得堡皮斯卡廖夫公墓,单腿跪倒,向祖国母亲纪念碑敬献花圈。随后,他来到一座墓碑前,向自己在保卫战中遇难兄长的墓碑献上一束鲜花。俄罗斯联邦官员与圣彼得堡市民一起,冒着严寒观看了隆重的阅兵式。隆隆的轰鸣中,士兵们高唱着父辈们唱过的歌曲:
侵略者向列宁格勒呼啸而来,
遇到坚强抵抗而失败,
敌人,你快给我从列宁格勒滚开!
……
此刻,我想起了一句话:俄罗斯土地很大,但每一寸都不多余。谢谢阅读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圣彼得堡是俄罗斯曾经的首府,也是彼得大帝在此施展伟大抱负,推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制定西方化政策,繁荣强大起来的城市,同时,还是一个经过二战洗礼的城市。作者此文分三个层次,对这座城市进行了夹叙夹议的概述。一是,处于和平环境下的圣彼得堡城市现有的风貌,地理位置、交通地位、现存建筑,历史人物——杰出的彼得大帝与这座城市的关系。第二层,重点介绍比康熙大帝小18岁的俄罗斯杰出的皇帝——彼得大帝从执政到积劳成疾离世的一生。第三层,讴歌圣彼得堡人民浴血抵抗德国侵略军天而未破城的伟大壮举,以我国抗战期间,南京城失守,东北沦亡的惨痛教训为镜,以时事为着眼点,来说明一个民族具有血性的重要性:要想被人尊重,就要站起来,活出自已的威风,坚硬自己的骨头。本文时空倒错,亦今亦古,亦柔亦钢,点面结合,让读者在这座硬汉形象的城市中流连忘返,沉思不已。推荐阅读。编辑:长袖伊人作者简介碧古轩主人本名高金业,在空军部队工作三十余年,长期从事政治工作,曾任军区空军机关处长、空军某航空学院政治委员,空军大校军衔。后转业地方工作。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江山文学网签约作者。曾发表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特写、诗歌等各种文学作品多篇。中国文联出版社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真情》。作品被《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空军报》、《藏书报》、《山东文学》、《解放军生活》、《当代小说》等刊用。被选入《飞向极顶》、《绽放的军花》等作品集。长篇纪实文学《北方之鹰》刊于《时代文学》,由《齐鲁晚报》连载,青岛出版社出版。并被评为山东省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一等奖。欢迎投稿散文小说评论诗歌新雀之巢文学社团网址:北京著名白癜风医院早期白癜风的症状图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rc/9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