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炮轰综艺电影跑男大卖是谁的错

  4天卖了2.6亿,《奔跑吧兄弟》成了年年初最卖座的华语电影。

  “六天就拍摄完成,还获得很高的票房!”著名导演冯小刚看不下去了,日前他“炮轰”综艺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继续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

  这种担忧不仅冯小刚有,在去年在《爸爸去哪儿》大赚7个亿后,就曾引起舆论一片哗然。有人讨论,是不是到了该做点什么的时候。

  怒了,这叫电影吗?

  1月30日,根据热门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国内公映,首周末3天累计2.3亿。周一按照惯例本来是市场低潮期,但该片仍然有多万入账,4天累计达到2.6亿,将其它同档期上映的影片远远地甩在身后。

  同样是先通过综艺节目聚集人气的《爸爸去哪儿》,用了5天拍摄完成,却在去年贺岁档创作了4天票房超3亿的记录。

  一个只用了6天拍摄,一个只用了5天,却比很多筹划了几年才出炉的作品赚得要多得多,这种现象引起了不满。

  有网友问,先不谈别的,这能叫电影吗?

  是的,除了是在荧幕上放映,人们在其中连个故事都看不到。但是,有人给他们取了个特定的名字,叫“综艺电影”。

  华西都市报发问,你怒了吗?

  显然不少业内人士怒了。据海峡都市报报道,某业内人士称,这是粉丝经济催生的畸形儿!

  这部电影比同名综艺节目还“简陋”,齐鲁晚报如此评价《奔跑吧兄弟》,电影全长大约88分钟,去掉开头、结尾字幕、中间回顾和铺垫,实际上比电视版还少20多分钟。有些媒体评价,这部电影连“圈钱都缺少诚意”。

  “从电影艺术性上来说,这对市场是毁灭性的,因为找投资的时候,会被快餐式的商业模式来衡量。”某知名导演还对华西都市报的记者如是说。

  不管讨伐声多大,这种不像电影的电影这两年却在口水中不断收获票房,制片方也挣得盆满钵满。

  这种现象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忧虑,劣币驱逐良币,是不是到了出手遏制的时候了。

  综艺电影火爆,谁该反思?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指责综艺大电影“质低”的时候,有媒体反思了是那些“正派”的电影。

  海口晚报引述资深电影市场研究专家蒋勇的话说:“在中国不用电影化进行创作反而取得票房成功,没有风险反而换来超高回报,这是对中国电影巨大的讽刺。”

  综艺大电影受欢迎固然极大地原因是受益于“粉丝经济”,但更大的原因是别的电影不好看。三湘都市报分析,没那么好看的“跑男”也比许多烂片强,至少票房说明了这一点。

  审丑也好,圈钱也好,这样的市场行为无可厚非,也是顺应大环境的一种选择。

  文汇报就反思,《泰囧》后,“公路”喜剧片陆续登场;《失恋33天》后,都市爱情轻喜剧风靡一时;《致青春》后,撒狗血校园片铺天盖地……急于圈钱的,又何止“综艺电影”?

  这样看来,在道德层面,人们也无法对综艺电影进行指摘。

  随后,新华日报又反问,那些义正词严地痛斥《奔跑吧兄弟》的业内人士,真的能沉得住气拿出够质量的作品改善当下的电影市场,还是也一头扎入“综艺电影”的跟风浪潮中呢?

  何况,因为市场需要这样的合家欢电影。综艺电影只不过是抓准时机,在节目热度正高的时候,在缺乏好作品的情况下,为无聊的观众提供了一个选择。

  对待新鲜事物无需过分紧张

  似乎这些还是不能一些人的神经紧张下来。

  从长远看,综艺大电影热会逐渐从银幕消退,因为它根本不是电影,没任何银幕之外的外延价值,只有眼前的新鲜,映后即速朽。京华时报宽慰道,不知道那些目前正在狠狠批评《兄弟》的电影从业者,心里会不会好受些。

  一个“不好”的电影雄霸票房榜,其实并不可怕,因为有市场在为我们做出调节。当真正的好作品出现时,人们自然就会再次用脚投票。

  这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求,目前是刚需,不代表这类电影一直是刚需。齐鲁晚报对综艺电影的未来做了一个预判。

  处在这个发展阶段的人除了反思,还需要更多的包容。正如当年冯小刚的贺岁片也被指责是“小品电影”,但冯氏贺岁片开创了国内贺岁档。

  光明网劝解道,无论怎样,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不仅要有抨击和打压,还得有宽容和淡定;鼓励创新,也允许失败,更要包容别人以“非主流”的形式获得成功。

  文汇报借用石川的一句评语:文化本来就讲多样性,有人喜欢交响乐,也有人喜欢“小苹果”。还有人拿油桶锯子演奏呢,可你要拿油桶锯子当乐器你就输了。

新京报新媒体记者戴熙婷









































北京哪里看白癜风比较好
北京白癜风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zn/70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