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与死湘南徐工

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1也不知那个叫做湘南徐工的家伙是不是活得腻歪了,他不过四十岁出头,人生才过了一大半(假设他的大限为80岁的话),他竟然有一股莫名的冲动,欲与读者们探讨生与死这个宏大而虚妄的话题。湘南徐工虽然没有参透生死,但他见证了部分亲人的死,也参加了部分亲人的葬礼,譬如他的外公、外婆、祖母、父亲、岳父、三叔、五叔和表哥(即姑姑的儿子);此外,他还听闻了曾经与他打过交道的部分人的噩耗,在这些人当中,有同村的,有小学同学,有初中同学,有高中同学,有大学同学……为此,他曾经写过一篇叫做《那些逝去的年轻生命》的文章,以此纪念那些曾陪伴他一起走过美好岁月的亡灵。随着人的成长,我们都知道生命的尽头就是死亡,既然死亡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又何必言死?但是,我们要死得明明白白,绝非糊里糊涂,而这,也正是此文意义之所在。2唯物主义有三个终极问题,都是关于生,而且是积极乐观的生,务求生得伟大,富有价值。这三个问题分别是:1.如何更好地认识宇宙世界并解决关于宇宙的问题;2.如何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并解决关于人类的问题;3.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人生并解决关于人生的问题。无独有偶,唯心主义也有三个终极问题,表面上谈的是生,实则在隐晦地谈死。这三个问题分别是:1.我是谁?2.我从哪里来?3.我要到哪里去?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六个终极问题,后三者可以说是人生的三个终极问题,但是,湘南徐工与你们一样也是肉眼凡胎,他也答不出个所以然来。尽管如此,世界上仍然有人毕其一生的精力孜孜不倦地探索这六个问题。假如一个人在他(她)的暮年之际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答案,但同时也会发现,他(她)的一生纯属一场闹剧。为何?因为在他(她)的一生中,帮助他(她)弄懂那些问题的事物是永恒的,而自己的生命却昙花一现,用绝对的永恒来证明短暂的瞬间可能是世界上最不划算的事情。为此,他(她)会懊恼弄懂了这些问题又有何用?是为了追寻哲学家们的脚步以凸显自己的清新脱俗?还是为了证明自己在世上走一遭也能留下一些供后人敬仰的学说?所以说,与其拷问自己这三个问题,倒不如直接给自己一个简单的答案:我是一个俗不可耐的人。3在中国,主要有三大宗教:儒教、佛教和道教,简称儒释道,它们呈三足鼎立之势。关于生与死,儒教总是慎言,故生死之事多由佛教和道教所包揽。诚如大家所知道的,佛教有轮回一说。轮回又称流转、轮转、生死轮回,意指普罗大众的生生死死。人在死亡后,灵魂又轮回重新投胎成另外一个人,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在印度教、佛教、婆罗门教看来,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不寻求解脱,将永远在“六道”(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地循环。曾有一部佛教题材电影《轮回》(又名《色戒》),说的就是僧人达世对轮回的认知过程。佛教认为,生死是“生命在呼吸之间”。人生是短暂的,绝大部分人的一生不过几十年,即使能活上百年,在时间的长河里,也不过是小小的涟漪而已。正因为有了死,才会在有限的生命里为了让自己的生命尽可能展现出灿烂的光辉而不懈努力,前仆后继;正因为有了死,才会有对人生意义的终极追问。死赋予人类生命太多的价值与意义,每个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奇迹。面对生命,我们要用一颗慈悲的心来发掘生命的美丽,更要用一颗赞美的心来感悟生命的美丽。佛经曰:“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众生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无非处于循环当中,死是生的开始,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归宿,生是死的伴侣;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转换;有生才有死亡,有死才有重生。每个人的人生总是短促的、多苦的,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的生命会逐渐走向消亡,但个体生命的结束并不代表着人类生命的完结。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何足忧喜?我们不妨借鉴蚕这种小动物,因为它用短暂的一生阐释了生死的转换和生命的美丽。佛教认为,死亡不是消失,死去的只是一具干瘪的躯壳,真正的生命依然绵延不断,死亡是走出此生的这一扇门,从而进入新生的另一扇门,换言之,即从这个环境转移到另外一个环境,通俗地讲,就是从阳间步入阴间,登入西方极乐世界。关于生与死,佛教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强调超越生与死,认为真正的生命应超越无常,以求得解脱。因此,我们要正确地对待生与死,不痴恋于生,也不畏惧于死,而是将生与死看成一个统一的有机结合体。毕竟我们注定是要走向生命的尽头,谁也抗拒不了,但我们不能毫无意义地虚度生命,甚至制造恶果。在人生的这段旅程中,我们现在的行为将决定未来的旅程,明白了生命的幸福与痛苦,就应该相信自己现在的所作所为会改变未来的一切,从而抓住一切机会,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人、社会乃至国家多做善事,多积善业,那么将来面对死亡时,我们的心里自会多一份安详与坦然,觉得自己的一生还算富有意义。较之于佛教,道教的生死观是飘逸的,也是潇洒的,它是一种容易被常人所接纳的平民观。道教认为,我们不要执着于生与死,顺其自然便好,我们应以一种安身立命、本真平和的态度体验人生,寻找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因为死亡是一种宿命,是每个人生命里的“老家”。道教将世上的万物归结于道,道法自然,我们凡事不必强求,顺其自然为好。道教主张“出生入死”和“无为”,这里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应对、无所作为的意思,而是告诫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之理,一个国家的现实情况既然如此,我们实无必要执着于现实的事务,而应该按照天理和自然法则调养好自己,既然生与死乃天道所定,我们何不既不悦生,也不恶死,真正做到“生死齐一”。《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曰:“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教在讴歌生的同时,也不回避死,它提出“安时处顺”、“齐生死”和“死生一体”的豁达观点。关于死亡,庄周在《庄子》一书中也阐述得淋滴尽致,他生动地描述了这种安然的心态:如果把生看成是一种安善,那么死也应该是一种安善。关于生与死,道教的积极意义在于:道教以“重人贵生”为修持理念,以“生道合一”为理想境界,敢于正视人的生死困境,以一种积极的超然物外的心态,去解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类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诸多隐痛问题。众所周知,道教强调修行,而修行的目的可用一个字“无”来高度概括。因为人的本性与天的本性是一致的,天生万物,而万物都朝着不同的方向运作,但是它们迟早会回归同一个地方。宇宙的最高目标就是“无”,“无”即回归。“无”是道之体,不仅局限于人,动物、植物和一切生物都是这个“无”之体的一部分,都是由这个“无”之体所构成的。总之,一切事物与“无”都是一体的,宇宙间再没有第二个东西。若人们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真正的佛教人士和道教人士为何不去追逐名利的原因,他们寻求的只是“道”,就是那个我们生于斯归于斯的“无”,他们的目标就是要与这个自然的过程融为一体。据说,老子李耳就得道了,他修成了一个长生不死之身,他成仙的时候,成功地将他的魂魄从肉体中剥离出来,而将自己的骨骸留在了墓中。4并非湘南徐工散布宿命论,但世上确有宿命,信不信由你。宿命原指宇宙中的星宿运行各有命令,地球在宇宙中的综合运动,以天体为坐标,归类民情,验其祸福,因决定果,前生决定后世,前因决定后果,福祸之因,皆自圆成,于是人们用此来借指一个人生来就注定的命运。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活在红尘烟火中,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fz/128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