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这座城,守望相助有温度!
或在危难紧急关头,或在平凡日子里,海口人总是用实际行动阐释着这个城市的担当与胸襟。倾资助学教师陈起贤、爱心“的姐”吴妚梅、抗灾英雄邓育军、老人“保姆”李萍……这些凡人善举,总让人们深切感受到海口的温度。
新的一天又来临,生活看似平淡,但总有些许改变,例如呈现在您面前的海口晚报,凡人善举成了主角。细读这一个个用铅字立起来的人物,眼角的那份湿润,是否让您体会到一份感动?
陈起贤
在海口,有一种温度叫凡人善举
大坡中学教师宿舍第5间平房前,白玉兰树依然葱绿。屋里,遗像中的陈起贤老人,孱弱却慈祥。尽管已经逝世一年多,但他的赤子之心,他的奉献精神,依然令所有人对爱有了更深的感悟。
每个月的生活费不到50元,一把米、两根胡萝卜煮粥就是日常饮食,陈起贤老人将自己的物欲降到最低,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然而,与对自己的“苛刻”相比,他在资助教育和学生方面,却出奇地大方。自年起,他先后捐资53万余元用于助教助学。年11月21日,陈起贤魂归校园,让人悲伤,让人铭记。
吴妚梅
柔柔的声音,齐耳的头发,有点小的眼睛,穿着干净整洁的出租车制服,再配上浅浅的笑,她就是海口爱心“的姐”吴妚梅。
十多年前,吴妚梅扶起了一位摔倒在地的六旬老大爷。老人因中风导致右侧身体残疾,并且无法说话。看到这样的情况,家境并不宽裕的吴妚梅便开始义务照顾老人。她常说:“能为别人做点好事算不了什么。我也是贫苦人家出身,看到人家有困难,就是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做一点事而已。”
近年来,平民英雄的善举不断在海口上演,抗灾英雄邓育军、老人“保姆”李萍、拾金不昧拉面店主马牙古拜、“海口好民警”李观连……这些凡人善举,总让人们感受到海口是座有爱的城市,是座有温度的城市。
海口椰风海韵农民工高跷艺术团志愿服务
在海口,有一种温度叫守望相助
爱是同心圆,可以辐射,可以传递。如今,连绵不绝的自发志愿服务,已成为海口新的文化、新的传统、新的信念。而这种信念,正在悄然延续着。
双脚踩着高跷,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或行或走,或演或唱……海口椰风海韵农民工高跷艺术团自年成立以来,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用好玩好看的节目向市民展示艺术团志愿服务工作成果。“虽然我们是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可我们也希望依靠着自己的绵薄之力给人带去欢乐。”团长赵德生表示。
“当福利院的孩子们喊我爸爸时,你知道那是什么感觉吗?”提起志愿服务,志愿者小朱脸上总挂着微笑。他告诉记者,每到周末,他和他的小伙伴们会不约而同地出现在海口市社会福利院里,给3个月至2周岁左右的孩子喂饭、喂水、陪护,教2周岁以上的孩子说话、绘画、玩游戏,“其实,力所能及帮助身边的人,做好每一件小事,我们的城市会更有爱和温度。”
这些只是我市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如今,行走在海口的大街小巷,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一个特殊的群体,或头戴小红帽,或身穿蓝马甲;或是年迈老人,或是年轻学生;或是在疏导交通,或是在扶老助残,或是在服务展会。
邻里守望·爱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在海口,有一种温度叫爱心扶持
“一盒饭·传递爱”、“邻里守望·爱在社区”、“文明交通劝导”……看似举手之劳的志愿服务,在海口有着不一样的发展模式:政府搭建起有效统领社会资源参与建设的工作平台,支持着志愿队伍在椰城舞台上演绎着爱的故事。
为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海口去年印发了《海口市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对全市社区进行调研,根据有阵地、有需求、有队伍、有活动的基本要求,选择12个社区,安排专门的经费,建设了社区志愿服务站示范点,并积极组织开展“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等,打造志愿者服务品牌。
为了给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及时的志愿服务,同时给想要奉献爱心的志愿者提供义务服务平台,今年5月3日,由共青团海口市委打造的“志愿集市”在海南(海口)青少年活动中心热闹开市,今后每个月第二周周日上午将准时为群众提供志愿服务。
据介绍,“志愿集市”分为便民服务区、爱心义卖区、宣传推广区和志愿服务对接区四个专区,服务内容包括志愿义诊、义务理发、便民维修、法律咨询、爱心义卖等众多志愿服务项目,从老人到婴幼儿全年龄段覆盖,从居家生活到社会生活的多角度聚焦,最大程度地为市民工作、生活提供集中、免费、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
“以前的志愿服务大多采取不定时、不定点的‘游击’形式,‘志愿集市’开市以后,为志愿者们提供了服务平台,可以定时定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团市委有关负责人说道。(海口晚报全媒体记者陈小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