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散文诗之路
蔡旭
(选自《北海日报》“文艺范”专版年12月10日)
年夏天,正是高考之后等候录取通知的时候,惊喜地在《作品》7月号读到了李耕一组《深山短笛》,我把它抄在笔记本上。我的散文诗之路就这样开始了。
9月,入读复旦大学中文系,这时笔记本上抄录的是从各种报刊上搜集的柯蓝、郭风、刘湛秋的作品。后来,又读了鲁迅的《野草》。这是我的散文诗的第一批营养。
我在报上发表的第一件作品,是《春节短歌》(散文诗三章),刊登在年1月31日的《文汇报》“笔会”副刊。
可惜之后一场“文化大革命”的运动很快到来,不但写作停止了,连发表作品的报刊都大多停刊了。年毕业先到部队农场劳动一年多,后来分配到广西平桂矿务局当中学教师。恢复发表作品是年,在《广西日报》登出了一组《矿山人物》,后来又在《广西文艺》发表了一些矿山题材的散文诗。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我调到矿务局工会分管文艺宣传,后来又调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工会任调研室副主任,再到复办的《广西工人报》主持编务。从到,我的散文诗创作有了为期十年的第一个高潮。在此期间,我在《工人日报》、《人民日报》《广西文学》发表了数量可观的作品。
我的第一个散文诗专栏,是《桂林日报》年开办的《彩色的明信片》,每周一期,每期二章,直至年。
我的作品第一次进入选本,是年广西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散文诗选》,选入了我的《幸福的人们》(三章)。
我的第一本散文诗集,是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彩色的明信片》(柯蓝作序)。
后来几年间,在广西师大出版社、广西民族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出的散文诗集《爱之舟》(与潘耀良合集)、《阳光与花朵》、《烟火人间》、《抚摸世界》、《童心与父心》,都是在此期间写出的。
和年,我加入了中国散文诗学会、广西作家协会,还在年,受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柯蓝、广西文联主席陆地的委托,同许敏歧一起创建了广西散文诗学会,出任第一副会长兼秘书长。
年8月,我调到海南,主持筹办《海口晚报》,任副总编;接着创建了海南省散文诗学会,任会长;后又出任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至,我在海南有了第二次散文诗创作高潮。这时出版了散文诗集《椰城思绪》、《在我心中散步》、《敞开心扉》、《椰岛踏歌行》和杂感散文诗集《淡淡有味》、《微笑是最好的美容》。此后十年,调到海口市政府研究中心担任首任主任,写了一年大材料;调回《海口晚报》后为代总编、总编辑,主要忙于编务,写的多为新闻、评论、论文,散文诗创作走入低潮期,只有零星的作品了。这一阶段的主要收获,是年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蔡旭散文诗选》,随后又在银河出版社出了中英文对照的同名节选版。
年11月,为纪念中国散文诗诞生90周年,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了纪念与颁奖大会,颁给我一个“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家”(十佳)。这对我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与鞭策。由此,一个为期十年而且仍在持续的第三次创作高潮到来了。
这时我已退休,虽然十年中有五年是在一所民办大学出任教授,但有着充分的时间、精力与心情进行我的散文诗创作。此阶段的作品,数量更加丰富,质量似有提高,创作的个人特色与风格已有显现。出版的散文诗集有《熟悉的风景》、《温暖的河流》、《生活的炊烟》、《顺流而下》(新世纪十年作品选)、《生活流》、《沉淀物》、《伴着椰风轻唱》、《简单的生活》、《蔡旭自选集——散文诗新作首》、《大波微澜》,年正值母校周年校庆,复旦大学为我出版了《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
50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数字,但我的散文诗跋涉远未能停步。这两三年,我又出版了散文诗集《坐在生活的一角》、《海之珠,珠之海》、《远处风景近处家》和一本《散文诗创作手记》。有待出版的,还有儿童散文诗集《爷爷在婴国》,及正在整理中的《蔡旭寓言散文诗选》。
笔耕50多年,在已出版的37本著作中,除了9本散文集与短论集外,有28本散文诗集和一本散文诗创作手记。也就是说,我几乎成了“专门写散文诗的作家”。其实,我也很乐意,当一个“只会写散文诗的作家”。
总是有人问,50多年,你是怎样坚持下来的?其实,我并没有“坚持”,不需要“坚持”,因为它不是被动的,不需要忍耐和作出牺牲的。一个人在做一件有兴趣的事情的时候,是自然的,自愿的,自觉的,自乐的。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学习、探索并进行一些试验,写过杂感散文诗、寓言散文诗、微型散文诗、报告体散文诗,近来又在试制“读图”(视频、照片)散文诗,觉得散文诗的道路太宽广了,太值得学习、研究与推广了。
回顾50多年的散文诗练习,为了更好指导自己的写作,似乎也有必要对创作的心得体会进行一些总结。有刊物向我约写“字散文诗论”,我便写了一篇《我对散文诗的主张与追求》,且录如下:
什么是散文诗?其实可以一言而蔽之:“散文诗是散文形式的诗。”这一句,最明白,最简练,也最准确。
散文诗的实质,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散文为体诗为魂。”这一句现在被广泛引用的话,似乎是我先说的。散文美与诗美,二者不能偏废。散文化则凝滞,诗化则空泛。
我主张“散文诗的三要素:抒情,哲理,内在音乐性。”抒情是散文诗的基本职能,这决定了它本质上是诗。哲理是散文诗的灵魂,这决定了它的思想及其份量。内在音乐性是散文诗在语言上的特点,这是它区别于散文的一个标签。
在题材方面,我致力于“发掘生活的诗意、新意与深意,抒情地吟唱社会与人生。”我一如既往地写我熟悉的身边的生活,关键是发现诗意、新意与深意,并尽可能诗性地抒写,还要写出与众不同。
在语言方面,我主张“一读就懂,越想越深。”读不懂的诗拒绝了读者,而浅白的诗则为读者所拒绝。
在构思与表达时,我看重开头与结尾,着力于“第一句定位,最后一句出彩。”
我的散文诗希望收到的效果,是让自己也让读者,有“发现的喜悦与美的回味。”
现在,我的散文诗跋涉仍在继续。平时,在家就读书、写作、编稿,近三年来,一直在珠海主持《世界华文散文诗年选》及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jj/12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