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为美好前程而奋斗中的每一个可爱的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近三年,我参加过若干个大型饭局,酒喝到一定境界,创作灵感就来了,于是此文也就水到渠成了。我想说,此文是用无数杯酒浇筑出来的心血之作,就算你家里汗牛充栋,就算你博览群书,你也未必写得出,因为很多学问藏在诡谲善变、鲜活真实的生活中,而不是写在沉默无语、刻板呆滞的书籍中。我想说,心智不成熟的朋友大可不必往下看了,免得浪费你的宝贵时间,与其看这篇激不起共鸣的文章,还不如上网看那些狗血情节跌宕起伏的网络小说吧!我想说,此文主要是给那些有一定社会阅历的男人们看的,并非我歧视女性,相反我敬畏女人,只不过在饭局中,为了某种需要,真正豁出去把自己灌醉的女汉子凤毛麟角,微乎其微。我尊敬的女人们,你们可以止步于此了,以免耽误你美容化妆的宝贵时间。当然,你们若仍想继续往下读,我也拦不住,可别怪我没提醒你,但阅完之后,此文至少可以让你明白,深爱着你及孩子的丈夫在外面打拼是如何的辛酸与无奈。是的,这篇文章就是特意为那些在社会上奋斗的人们而写的,为卑微的生存而挣扎,为不屈的命运而抗争,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尤其是那些肩挑家庭大梁的男人们。在此,实有必要对“饭局”和“江湖”二词略为阐述一番。前不久,我在网络上看见一则消息,说的是一位外国人在网络上看了一部时下相当火爆的长篇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他说他一直理解不了“绿帽子”这个词语,我觉得相当有趣。是的,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也是复杂得很,很多词语的内涵不仅限于其肤浅的层面,更衍生出另一层妙不可言的意思,也就是典故,连许多文化修养不足的中国人尚且不知,你又何必苛求一个外国人,譬如“杏林”、“杏坛”、“梨园”、“后院起火”、“齐人之福”、“一树梨花压海棠”这六个词语的内涵,你又真正知晓几个?如今这个年代,人们早已衣食无忧,所以“饭局”二字不能仅仅简单地理解为吃饭,光吃饭即大米当然能填饱肚子,但仅仅是果腹而已,没什么说道。时下的“吃饭”肯定是和美食、美酒乃至美女捆绑在一起的,这才成其为严格意义上的“吃饭”,等同于朋友之间经常言及的口头禅:“吃大餐”、“打牙祭”、“撮一顿”。“饭局”的核心字眼在后者,“局”是什么呢?这个字值得玩味,很有一番说道。《说文解字》中提到了六种造字法,“局”属于会意字,从会意的角度来解释,“局”从口,从尺。“尺”表示规矩法度(注意:已将捺变形为横折钩)。口易出错,故以尺相约束,人的嘴巴是口无遮拦的,怕嘴巴搏出位,因此要用一个规矩法度来约束。这样,“局”就是与“尺”和“口”有关的会意字。以尺悬口,本来是怕嘴巴搏出位,但出现在中国饭局中的局,饭局即是江湖,是借“口”以饭局为联系的一种异常重要的社交关系。至于“江湖”一词,从字面上理解,会让人理解为河流和湖泊的合称,或长江,或洞庭湖,反正不是那种饱含腥风血雨意味的成人世界。常听人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又说什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听的次数多了,我相信白痴都知道,这个“江湖”特指那个渗透人情世故与恩怨情仇的成人世界,也就是社会。时下,“饭局”与“江湖”肯定是紧密地绑定在一起的,“饭局”中暗流涌动,而“江湖”需要设宴于一个固定场所,以方便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纵横驰骋,它们休戚相关、唇齿相依,于是构成了“饭局江湖”。其实,中国式的饭局很有学问,往大了说,它更多是一种被人操纵看不见的隐形利益圈,也是当下最有效的一种交际手段。一般而言,饭局是有主题的,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屡见不鲜,譬如“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火烧庆功楼”都是历史上有名的饭局,其目的迥然不同但都从客观上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常听人说,六个人以上的聚会都是毫无意义的,此话虽有失偏颇,却也不无道理。为什么呢?因为场面上人多嘴杂,一番觥筹交错,一番推杯换盏,一番喧嚣聒噪,一番轰轰烈烈,几乎都没有聊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完全成了一种走过场的仪式,所以此文只针对六人以上的饭局而剖析社会。行文至此,如何继续说下去呢?要写的内容实在太多,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妨从座次、酒类、作陪、称呼、敬酒、散场等方面一一说道开来。首说座次。中国式饭局其实是有规矩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潜规则。表面上说大家都是平等的,当官的会说我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企业家会说我只是一个纳税人,职业经理人会说我只是一个打工的,歌唱家会说我只是一个卖唱的,画家会说我只是一个涂油彩的,书法家会说我只是一个写字的,作家会说我只是一个码字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反正大家都是十分的谦卑、低调与平和,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人还是有尊卑、高低与贵贱之分的,大家心领神会,只是不说出来而已。关于座次,这是有学问和讲究的。关心政治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里面,一号人物一般坐在中间,二号人物一般坐在一号人物的左手边,三号人物一般坐在一号人物的右手边,也就是说左尊右卑。且来看一段典故,据《左传》记载:桓公八年,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楚国以左为尊,左军的势力比右军的势力大,因而季梁建议进攻力量薄弱的右军。《红楼梦》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古典小说,在第三回曾叙述贾府接待林黛玉的席次安排,曹雪芹这样写道: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以上这段文字虽为虚构的小说,实为现实生活之再现,左位为上,先左后右。在现实饭局中,一般而言,上席是某个包厢入口处正对面的位置,为什么呢?因为他可以优先看见谁进来了?谁又出去了?也就是占尽了地利之便。另外,后来到达的赴宴者入得包厢,肯定也是第一眼看见坐在上席的人,所以忙不迭地趋步上前与他打招呼,进而寒暄一番。作为某个饭局的东道主,他做东时往往不坐上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反而坐在上席的对面,姑且叫做下席吧,为什么呢?因为他要接待赴宴者,还要与餐厅的老板或服务员沟通。一般来说,某场饭局是为某位核心人物的大驾光临而设宴的,所以他一般坐在上席。在赴宴者当中,这个人有可能是个行政级别很高的公务员(中国的官本位思想素来如此),有可能是个拥有一定财富的商人,有可能是个带“家”的名人,有可能是东道主的挚友或好兄弟,有可能是从远方而来的贵客,有可能是久未谋面的稀客,总之一句话,这个人在东道主的心中绝对是有份量的。至于核心人物的左手边或右手边是谁,这个不是特别考究,毕竟饭局讲究隐秘性,尽量杜绝公开与拍照,而不是大庭广众之下的现场直播,但不管怎么说,坐在核心人物左右的人一般都是方便与他沟通或交流的人,在饭局现场的江湖地位不亚于其他人。至于这三人之外的其他赴宴者,原则上没有固定套路,按照抵达时间、个人喜好随便入座,随机性较大。刚开始参加大型饭局时,起初我并不懂座次之奥妙,纯粹随机落座,但到了正式场合,可能为了显示对我的尊敬与友好,又特意将我请到上席的某个位置。有时,我因故去晚了,他们会刻意保留一个较好的位置予我,我没得选择,只好入座。我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智商还行,但情商并不高,之前对人情世故、为人处事也不太懂,但有些事情经历的次数多了,便开始琢磨一些微妙的道理,所以作为一个作家,悟性真的很重要,书籍可以少阅读一些,但一定要具备足够的参透力,以看透这个复杂的社会与人性,因为没有人会特意教你这些从书本上学不来的大道理。曾记得,年7月,我去长沙理工大学采风,参加了由母校精心准备的一个午宴。人贵有自知之明,赴宴者不是学校领导就是老师,而我只是一个在广东工作与生活的文学青年而已。开始时,我是坐在下席的,哪知道现场的核心人物副校长落座之后,他们硬是邀请我坐在副校长的左手边。其实,我当时还是有点胆怯的,以至于那场午宴处于一种诚惶诚恐、惴惴不安的心理状态;又记得,年国庆节期间,我回了一趟老家,专程拜访了一个久未谋面的高中男同学,在那天的晚宴上,我不仅坐在上席,而且左右两边居然都是女同学,可以说我是身在花丛中啊;又记得年3月,我去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参加一个饭局,我因故迟到了,抵达现场时原本想坐在另一桌,哪知我的谦让毫无结果,他们已提前在某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左手边预留了一个位置。我之所以回忆这三个饭局,是想告诉大家,其一,座次是有讲究、有学问的;其二,我一直在琢磨这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我的身上,是出于一种无心的巧合还是出于东道主一种刻意的安排;其三,人还是要努力多一点,自信多一点,奉献多一点,才会活出属于你自己的精彩。二说酒类。酒类有很多种,有白酒、红酒即葡萄酒、黄酒、洋酒、米酒、水酒、药酒、杨梅酒、红薯酒和啤酒等等。在正式严肃的饭局上,黄酒、米酒、水酒、药酒、杨梅酒、红薯酒和啤酒肯定上不了席面,因为它们不够档次,逼格不够高啊!诸如轩尼诗、人头马、芝华士、白兰地和威士忌之类的洋酒,虽然上档次,但毕竟不迎合中国人的口味,而且洋酒入口容易,但后劲足,人被喝伤了都浑然不知,而且价格不菲,所以并不受欢迎,我本人也不喜欢喝洋酒。红酒还是很上档次的,我也喜欢喝,但因为度数低,不容易醉,价格相对较高,如果赴宴者多的话,宴会成本会比较高,所以不是很受欢迎。说来说去,剩下的只有白酒了,白酒有酱香型白酒、浓香型白酒、清香型白酒、米香型白酒、芝麻香型白酒和原浆白酒等等,一则度数高,方便搞醉现场的所有人;二则价格适中,宴会成本在可控制范围内。当然,饭局上也有不喝酒的,只喝饮料,但这种情况少,不值一提。我经常听别人说喝酒只喝五剑茅,五剑茅是个啥?我开始并不知道,后来才知道它是五粮液、剑南春和茅台三种品牌白酒的合称。饭局上有五剑茅,那肯定是上档次的,尤其是喝茅台,感觉大家脸上都有光,毕竟它是白酒类一线品牌嘛!也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免疫力下降,我个人是不喜欢喝白酒的,更偏向于喝啤酒,但在那种特定场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为了不扫东道主的兴致,也会勉为其难一杯一杯地将白酒倒入口中。关于饮酒,我曾写过一篇随笔《论饮酒与写作》,专门探讨这个问题。三说作陪。东道主既然要设宴款待某个贵客,如果想高调一些,肯定会找几个人作陪,以示热忱、隆重与庄严。一般来说,作陪的人会具有东道主与贵客之间的某种共同属性,最好是彼此之间相互认识的。这种属性是什么呢?譬如大家都是老乡,或同事,或同学,或同僚,或同宗,或校友,或战友。一般来说,东道主只会叫几个平时与他来往密切的人,但有时也会叫几个与东道主有利益往来的人,或有某种需求的人,或是东道主的亲戚朋友。在这种情况下,贵客可能与作陪的人一个都不认识,现场只能打哈哈,但这是东道主的权利与自由,如果贵客喜欢结交朋友的话,他心里还是蛮乐意的。人嘛,不打不相识,打一次交道从此就正儿八经地认识了。我经常听别人说“出门在外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又说什么“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不可否认,这些俗语的确充斥着功利,但也不无道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今后的事情很难预测,一切随缘。当然,贵客也可主动提出要求,说想见某人,东道主如果有条件办得到,他一般都会满足你。譬如我在家乡的一个饭局上,我说我想见一见本县的作协主席,最后东道主真的将他请过来了,于是遂了我的一桩心愿,我对东道主当然感激不尽。四说称呼。上了饭局,称呼全是乱的,你千万别当真,从别人嘴里冒出来的称呼仅供参考而已。中国人喜欢赞美别人,当然真心的赞美是一种美德,也喜欢恭维别人,还有的人出于某种不便告人的目的,更是不择手段地奉承别人,阿谀别人,无所不用其极。人终究是有劣根性的,每个人也乐于被别人赞美、恭维乃至奉承。知根知底的局内人当然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完全不知别人底细的则一头雾水。在饭局上,派出所的警察成了某所长,当然,前提是真正的正副所长并不在现场(以下举例类同,不再赘述);某副书记成了正书记,某公务员成了局长,某打工仔成了老板,某公司管理人员成了老总,只要是女人都成了美女,某音乐老师成了歌唱家,某美术老师成了画家,某个喜欢写毛笔字的成了书法家,某银行职员成了银长,某大学老师成了教授,某写手成了大作家(譬如之前的我)……叫法千奇百怪,仿佛大家一上了席面,刹那间大家都被上级提拔重用了,大家都成名成家了。如果赴宴者彼此之间都熟悉,场面还是蛮诙谐、风趣、搞笑和俏皮的,既然大家都是老朋友,今天难得聚在一起,开心一下,放松一下心情,将现场气氛搞起来也未尝不可。如果某一个赴宴者完全不知情,他可能会觉得现在的人怎么那么假?活得真他妈的虚伪与矫情,大家尽是逢场作戏,真是无聊透顶。五说敬酒。劝酒等同于敬酒,一般来说,在大家未进入状态之前,饭也懒得吃,先是集体敬酒,或一杯,或连饮三杯,然后再遵循“晚辈敬长辈、位卑者敬位尊者、下级敬上级、学生敬老师、师弟敬师兄、学弟敬学长、男人敬美女、常客敬稀客、求人者敬被人求者”的原则,一旦酒过三巡了,规则可能被打破,逮住谁就是谁,只要性情相投,只要聊得来,只要他给面子愿意喝就是了。中国是一个十分讲究人情的国家,在敬酒辞方面也是五花八门,其理由层出不穷,个个口吐莲花,将敬酒辞说得天花乱坠,云山雾罩,什么“近水楼台先得月啦”,什么“感谢领导的悉心栽培啦”,什么“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啦”,什么“为老乡(同事、同学、同僚、校友)干一杯啦”,什么“为难得的缘分(感情、友谊)干一杯啦”。在某一次饭局上,我甚至还听到这样一句话:“兄弟,不好意思啦,我当年追过你的老婆,可就是没追到手,还是你厉害!”,总之,一旦大家饮酒到位进入状态了,话闸子立马便打开了,纷纷撕下裹挟着虚伪与温情的双重面具,统统被酒精打回原形,都开始说真话了,也敢骂娘得罪人了。个个脸红脖子粗,一些鸡毛蒜皮、陈芝麻烂谷子的陈年往事像竹筒倒豆子一样统统抖出来,真的是口无遮拦,祸从口出,而自己却浑然不知。直至最后,视各人的酒量因人而异,有的人趴在桌子上直接睡觉了,有的人招架不住酒精的侵袭直接倒在地板上,有的人急匆匆跑到卫生间哇啦哇啦地呕吐一番,有的人逮住某个人继续叽哩呱啦地侃大山,好一幅精彩的众生浮世绘。夺命大乌苏啤酒关于酗酒对身体的危害,毋庸置疑,众人皆知,无需我多言。记得有一次我参加某同事的婚宴,我那桌共11个人,每个人敬一轮,待宴会结束,导致我走路趔趄,步履踉跄,不仅呕吐在路上,还摔了一跤,以至于将眼镜都打破了;又记得在年7月,我在郴州参加一个由高中同学所组织的饭局,我先是喝啤酒,中途某男同学连续敬我两大杯白酒,盛情难却,又不好拂他的面子,只好干了。这下好了,从量变到质变,当晚睡在酒店里倒没什么反应,翌日醒来,觉得身体不适,只想呕吐,到了中午又呕吐了一次,差不多将胃清空了。我就是这样的人,一旦醉了,明明感觉到肚子饿得咕咕叫,可就是没胃口,就算是鱼翅、鲍鱼、燕窝等山珍海味摆在眼前,我也吃不下东西,只能喝点流质食物,譬如白粥,喝白酒所引起的身体不适及其附带的肌肤痛苦可能要维持一周才会慢慢消退;又记得在年7月,我去北京拜访一位久未谋面的大学同学,晚宴上,三个大学同学一起吃饭,某个同学不喝酒,因为他要开车,就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喝啤酒。因为气氛好,大家都显得非常兴奋,开心不言而喻,以至于两人喝了大概十二瓶啤酒,皆酩酊大醉,结果我一回到他的宿舍,就将秽物直接呕吐在他的床前,弄得现场一片狼藉,我在朦胧状态中依稀看见他拿着扫把清扫现场。事后,我觉得非常过意不去,真的给他添麻烦了;又记得在年12月,我去广州拜访一个朋友,在晚宴上我们喝的是乌苏啤酒,是东道主从乌鲁木齐带过来的。我可能对啤酒过于自信,两人连续喝了六瓶,每人平均三瓶,为了图一时的爽快,我们都是一杯一杯地灌。待我回到酒店,酒力发作,我终于控制不住自己,一入房间便哇啦哇啦地呕吐在盥洗盆里,感觉小心脏都快要吐出来了。后来才知道,那种啤酒非同一般哪,号称夺命大乌苏,其杀伤力比市面上常见的啤酒厉害多了。之所以说这些,只是想规劝各位朋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小酒怡情,酗酒伤身,大家饮酒适可而止,无必要拼酒,以示豪爽与热情,众人开心便好。末说散场。俗话说得好,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饭局持续了两三个小时乃至更长时间总是要收场的,这时便回归了人际交往的本真状态。可能公务员会与公务员走在一起,两个社会地位般配的可能会走在一起,商人会与商人走在一起,老乡会与老乡走在一起,文人会与文人走在一起,艺术工作者会与艺术工作者走在一起,女人会与女人走在一起(主要是家庭主妇),总之,一般是遵循一个“志趣相近、臭味相投、地位匹配、利益对等”的原则,毕竟这样才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啊!接下来的时间,属于自由活动时间,东道主毕竟只是提供了一个让大家见面的机会与平台。至于下半场有什么节目,你们愿意促膝交流也罢,你们去KTV纵情高歌也罢,你们去酒店开个钟点房打牌搓麻将也罢,你们去休闲会所沐足按摩也罢,这不关东道主的事,他的任务业已完成。如果你要求人帮助,你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宝贵的机会,肯定会邀请那个你要找的人继续寻欢作乐去了。这就是中国式饭局,表面上貌似风平浪静,但如果你的情商高,悟性也高,你会发现饭局里大有玄机、别有洞天,真的是暗流涌动,好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一场权力、利益、面子与尊严的博弈,只不过一般人看不见罢了,就算看见了也不会当面戳穿,大家似乎都心知肚明。到头来,终究是纷纷扰扰热闹一场,大家还得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翌日醒来,宁静如初,你该干嘛还得干嘛,人生百态,嬉笑怒骂,尽归于酒中矣!最后,请允许我引用《红楼梦》的《好了歌》,以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诠释这个浮躁、喧嚣而焦虑的社会,歌词如下: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全文完,感谢阅读!)
湘南徐工文化工作室
姓名:徐颂翔
身份:独立作家
自由撰稿
跨界中年
超级奶爸
邮箱:songka.x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