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在湖北武汉出现,疫情随之席卷而来全国。截至2月5日12时,全国确诊病例已经超过2万例,上海累计例。
对于很多上海市民来讲,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为刻骨铭心的抗疫经历,除去年的“非典”,那就是年,上海全力应对“甲肝大流行”。
△年的春节前后,医院的肝炎门诊被蜂拥而来的患者挤爆
年
上海甲肝风波历时5个月
确诊病例数更是“骇人听闻”
↓↓↓
1月18日:43例
1月19日:例
1月22日:例
1月23日:例
1月27日:例
1月31日:例
……
最后到5月达到共计31万
要知道
当时上海人口总数不过万
这次甲肝发病来势之猛
发病之集中
覆盖面之广
为国内外医学史上所罕见
面对甲肝大疫情
上海人是如何打赢这场攻坚战的
跟东东一起
回顾32年前的这段历史——
这场疫情由何而来?
“元凶”是毛蚶
这场疫情由何而来?
上海人偏好海鲜,醉虾、醉蟹以及毛蚶,都曾是上海人的桌上美食。
上海人看上毛蚶,主要是为了生吃,因为一熟就没口感了。这种吃法有好有坏,好的是图个鲜嫩,但坏的方面在于,万一毛蚶不干净,吃了要闹肚子。
以往,上海市场比较常见的毛蚶来自于山东潍坊海域,大多以养殖为主。偏偏年,攻占了上海人餐桌的毛蚶,来自江苏启东。
由于启东江段靠近长江的入海口,其沿江城市和农村有大量生活污水通过长江排泄,污染相对严重。毛蚶除了肉质鲜美,还有着一个特性,就是吸附力极强。
这样的毛蚶,不要说生吃了,就是沸水煮上45分钟,也不能完全杀灭病毒。
△年,上海市甲肝疫情与毛蚶销售关系图
果不其然,年1月初,上海全市因腹泻而急诊的病人就特别多,而这些腹泻病人的饮食史中,绝大多数都吃过毛蚶。由于甲肝有两到六周的潜伏期,菌痢则很短,这让医生们意识到,痢疾的流行,也许是甲肝流行的先兆。
年1月中下旬,甲肝迎来了大爆发。
床位告急
增加!增加!
疫情就是命令!
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上海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防治甲肝领导小组,协调全市的行动。各区政府和委、办、局、工厂、企业、街道也成立了肝炎防治领导小组,以加强对肝炎防治工作的领导。
在上海市政府的领导下,各职能部门迅速展开各项工作。而首要的,就是收治病人。
但是,医院当时总共也就5.5万张病床,而甲肝病人数以万计,且发病十分集中,医院里任何病人都不收治,腾出所有床位,也无法解决甲肝病人的住院问题。很多人天没亮就来排队等待诊治,有的怕传染家人,医院没有空床位就自带折叠床、被褥,医院,要求立即住院。病人收治已经成为当时的突出问题。
△医院感染科医生在甲肝病区巡查
1月24日,上海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会议要求大家一定要统一认识,克服困难,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增设收治点,尽一切可能多收治病人。
随后,上海一些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想方设法腾出仓库、礼堂或其他会议场所,开办临时隔离病房,收住本单位病情较轻的甲肝病人。另外,当时适逢中小学放寒假,有的区就把部分学校的教室改为临时病房,一些小旅馆也被要求空出客房接收病人,部分建好而尚未分配使用的住房,也暂时用来收治病人。
△上海一处由单位礼堂改建而成的临时甲肝病房
据统计,在防治肝炎期间,上海全市共增设个隔离点和张床位,其中卫生系统增设了个隔离点和张床位,卫生系统收治甲肝患者人,全市共设家庭病床张。
冲到第一线的
依然是医护人员
和每一次疫情一样,32年前,医护人员也冲到了抗击疾病的第一线。
医院里的陈丽萱医生的儿子和女儿同时染上了甲肝,需要她照料,医院里照料病人。
医院工作人员、归侨方群父亲病危,但她为了治疗甲肝病人的需要,没有请过一天假。父亲逝世的第二天,她就含着眼泪来院上班了。
后来的统计显示,当时上海全市10多万医护人员中,约有6万多人扑到了防治肝炎的第一线。
到了2月15日,上海市区甲型肝炎发病人数出现下降的趋势。2月23日,上海市甲型肝炎发病人数已明显下降,日发病人数比最高的日发病人数下降了80%以上。
△年,医院为应对甲肝疫情,搭建的临时病房
透明公开
才能消除大家恐慌
在甲肝肆虐期间,在上海市领导的指示下,媒体配合,通过多种宣传手段来实现信息公开,以便使市民及时了解疫情。在如此透明公开的环境中,恐慌渐渐消退,战胜疾病的信心逐渐开始恢复。
△《新民晚报》及时刊发短文,建议市民减少外出,主动切断传染源
《新民晚报》《文汇报》和《解放日报》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向市民宣传甲肝的防治知识;上海电视台《医药顾问》栏目邀请肝病防治专家宣传肝炎防治知识。
此外,上海市、区卫生教育部门先后印发万份文字宣传资料,发到千家万户,摄制播放卫生科普电视片5部、发放幻灯片多套;卫生防疫部门也深入病人家中宣传、指导消毒、隔离工作,并采用各种形式在公共场所宣讲卫生知识。
△年2月24日《文汇报》在头版刊发“甲肝日发病人数明显下降”的报道
上海人曾被这样嫌弃
湖北兄弟伸出了援手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出现一些恐慌是在所难免的。而对甲肝的恐慌心理很快从上海蔓延到了兄弟省市。一时间,兄弟省市对上海人都比较忌讳,认为上海人就是肝炎的传播源。
上海生产的食品被封存,上海运出的蔬菜被扣留,民航飞机上一些标有“上海生产”的食品,都会被乘客当作垃圾扔掉,避之惟恐不及。各处都不欢迎上海人,排斥上海人。上海人在外地住旅馆,迎接他们的往往是“客满”,上海人出差在外,上馆子吃饭,服务员连连谢绝,上海人到北京开会,会场要给他们单独划定区域。
但疫情面前,也显示真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湖北省的兄弟为上海“雪中送炭”。到2月27日,黄石市药材公司已先后派出16辆卡车送来价值近万元的9种治疗甲型肝炎中成药支援上海。第一次派出的6辆满载药材的卡车行至安徽桐城县时因道路积雪,有两辆不慎倾翻,但其余车辆仍克服困难赶在春节前把药送到了上海。
困难是暂时的,恐慌也会随着各种有效的施治而烟消云散。
到了3月上旬,上海的甲肝流行已经控制得较为平稳了。尽管来势汹涌,但数据显示,在这次甲肝暴发流行期间,上海市直接死于暴发性肝炎的一共32例,上海的病死率为万分之一左右,明显低于往年,也低于国际上1%-1‰的病死率。
△上海市年1-3月急性肝炎发病动态
警钟长鸣
一次考验和锻炼
这次甲肝的暴发,给上海的公共卫生体系敲响了警钟,也让全体上海人民经受了一次考验和锻炼。
△年,寒假结束后,上海甲肝疫情渐趋平稳,学校照常开学
年甲肝暴发流行,促进了“大卫生”的诞生。上海市甲肝流行,使各级领导了解到一种疾病的流行可能牵涉环保、水产、商业、卫生、防疫、食品安全等多个部门,控制疾病也要各部门共同行动,开始重视“大卫生”。自此上海市成立了“卫生促进委员会”,领导“大卫生”的工作。
卫生部门首先按“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原则抓好食品卫生,然后动员各界力量,改善环境并对食品生产、流通、贮存各个环节加强监督和管理。卫生防疫、医疗临床对疫区发现病例的环境进行消毒,对病例进行抢救、治疗。同时,号召各行各业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作为首要任务,及时处理疫情,使得上海甲肝流行在一个潜伏期内得到控制。
△年3月5日,《文汇报》在头版刊登“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委员对甲肝流行问题提出批评意见”的报道
年甲肝暴发流行,也促进了中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立法工作。政府与卫生部门加强了卫生立法工作,使突发疫情处理有法可依。卫生机构加强疫情的预测与预警;加强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与应急技术储备,提高了整体防病水平。
年起,上海市开展了甲肝疫苗接种工作,根据甲型肝炎发病特点,分别对学龄前、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职校、技校、大学生等人群开展甲肝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大大降低了全市甲型肝炎的发病率。
甲肝防治战役告诉我们,
只有高瞻远瞩,
抓好“大卫生”,
才能保健康,奔小康。
同时,
这次战役也对市民进行了
一次“大卫生”的健康教育行动,
到“非典”流行时,
群众都自觉地投入了
预防传染病流行的行动。
从32年前的甲肝
再到今天的新型冠状病毒只要众志成城,
上海一定能战胜!
上海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在东方网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jj/13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