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儿子去驻村荆门市交通运输局驻六房村扶

“我们这里有一个扶贫队员带着儿子驻在村里扶贫。”日前,有市民通过荆门晚报新闻热线向记者报料。

接到热线后,晚报记者来到京山市绿林镇六房村采访。这名扶贫队员名叫黄昌锐,今年37岁,是荆门市交通运输局驻六房村扶贫队队员,年来到六房村扶贫,现在已有4年时间。他用心用情用力扶真贫,把村民当成亲人,村民把他当成贴心人。

带着儿子来扶贫

“小黄,快回来吃饭。”2月1日中午,在六房集上,一个老奶奶对一个小男孩喊。

“我不饿!”小男孩回头笑笑,又走进路边的一户人家去玩耍。

小男孩是黄昌锐的儿子黄翌晨,今年11岁,掇刀区名泉小学五年级学生。虽然他家在荆门城区,上学也在荆门城区,但六房村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从年以来,他每个寒暑假,都陪父亲来这里生活。

黄昌锐的妻子在公交集团公司上班,十分繁忙。儿子放假没有人照看,怎么办?黄昌锐就想着把儿子带到扶贫点,这样便于照顾儿子,也好辅导他的学习。

刚到六房村,那里的青山绿水、开阔的田野、漫山遍野的花草,还有淳朴的村民深深地吸引了小家伙。他白天随着父亲进村入户,晚上在宿舍里学习。现在村里的人几乎都认识他。他也和村里的小朋友打得火热,经常张家玩了李家玩,和村里的小朋友做游戏。

“这里的空气好,视野开阔,也很安静,好玩。”黄翌晨说,寒暑假里,他和父亲一起,每个周一上午来村里,周五下午返回城里。

“我刚来驻村时,他还上一年级,现在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黄昌锐说,儿子很懂事,性格开朗,自己在村里玩,累了困了就回宿舍休息。去年疫情期间,儿子隔离在家,他在村里驻守参与疫情防控。得知农村缺少口罩后,黄翌晨还主动捐出多元的压岁钱让父亲购买口罩送给村民。

有麻烦,找黄科长

2月1日中午,太阳照在大洪山南麓,让人感到很温暖。

在省道坪客线京山市绿林镇六房村路段,两排民房临路而建,这里自然形成了一条街道。街上行人稀少,中午时分,居民都在家做饭。

晚报记者来到六房村后,黄昌锐陪着记者四处看看。

“唉哟,胡大爷,您怎么又爬梯子了?快下来,您的腿还没好呢。”

顺着黄昌锐的话语,晚报记者看到,坪客线东边有两间低矮破旧的土墙瓦房,靠北边的屋顶上,一位老人正趴在梯子上,用手在屋顶倒腾着什么。

“我把烟筒糊了一下,不要紧的。”老人闻声转过身,慢慢地爬下梯子。

老人名叫胡建科,73岁。年9月14日,老人帮一彭姓村民粉刷房屋,由于架梯弯曲致使老人摔倒,造成左腿骨折。老人住院期间,医院看望,并送上元慰问金。彭姓村民承担了老人的医药费,并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年12月,老人找到黄昌锐,希望黄昌锐做中间人调解,让彭姓村民赔偿误工费和营养费。“我儿子儿媳在外打工,他经常到我家去看望我的孙女,我知道他是个热心人。”老人说,他相信黄昌锐。“他来找我调解这件事,我感到很意外。但他相信我,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处理好!”黄昌锐问清楚了老人的想法,找到村民彭某,说出了老人的想法,并从法理与情理上进行了分析。彭某也表示愿意赔偿,但认为老人要求赔偿1万元有点高。黄昌锐又将彭某的想法告知老人。这样几个来回,最终商定赔偿老人元,双方都满意。

“有什么问题,我们都喜欢和黄科长说,他办事我们很放心。”胡建科说出了村民的心声。

“群众有困难,第一时间想到我,说明他们信任我。我得努力做好他们的服务员。”黄昌锐说。

发现问题,他主动帮忙

2月1日,在六房村集中安置点,9岁的留守儿童小萌萌正和回家过年的爸爸邓卫伟坐在家门口晒太阳。

“爸爸回来了,很高兴吧?”黄昌锐拉着留守儿童小萌萌的手,问她。小萌萌高兴地点点头。

“现在眼睛很好了?”黄昌锐仔细观察小萌萌的眼睛,再问。小萌萌又笑着点点头。

小萌萌父母离异,奶奶去世,爸爸、爷爷常年在外务工,她平时跟着小爷爷(爷爷的弟弟)一家人生活。

年,黄昌锐在一天傍晚的走访途中,认识了一直静静地跟在他身后的小萌萌。后来,黄昌锐与荆门市公交集团公司志愿者易艳珠交谈时,说到小萌萌的事,易艳珠表示愿意当小萌萌的“爱心妈妈”。年6月1日,易艳珠带着礼物专程到六房村看望了小萌萌。虽然小萌萌和爱心妈妈在一起时表现得很拘谨,但眼里藏不住喜悦!

在一次陪小萌萌玩耍中,黄昌锐发现小萌萌患有严重的斜视。和“爱心妈妈”易艳珠交流后,黄昌锐带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医生告知手术费用估计要多元,“爱心妈妈”易艳珠得知后,立马转账元给小萌萌爸爸。年6月,医院为小萌萌的眼睛成功地实施了手术。

去年疫情防控期间,黄昌锐和队友们在村里卡口值守46天,为六房村村民筑起一道生命“防护网”。值守时,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中风瘫痪在床的贫困户陈进慧。她家地势高,家里的自来水时有时无,挑水的地方又很远,坡陡路滑,老伴年纪大了,黄昌锐担心她老伴摔跤。休息的间隙,他电话咨询水利专家,自己动手为陈进慧家铺设管道。看到自来水哗哗流进陈进慧家里,他顾不上清洗脸上的泥巴,拿起手机拍视频发给专家以示感谢。

“走千家,才能略知百家之情;进万户,方能稍解十户之忧。”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在四年的时间里,黄昌锐走遍了六房村的每一户人家,真正知晓了每一家贫困户的烦心事、开心事,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产业扶贫,他花了不少心思

年黄昌锐刚刚入驻六房村时,该村集体收入不到15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人,因病因残人均纯收入才元。黄昌锐和扶贫干部一起俯下身子,参与编制完善脱贫攻坚工作规划,和村干部一起找准了致贫原因和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从村民最盼、最急的事情入手。

针对六房村饮水难、行路难、产业发展弱实际问题,黄昌锐千方百计争取市、县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协调项目资金多万元,解决了全村安全饮水问题,建设硬化通组通湾公路8.2公里,修建桥梁1座、滚水坝2座、水塔1座。黄昌锐积极争取帮扶单位支持,为六房村筹措产业扶贫资金共计万元。资金争取来了,黄昌锐将工作重心放在产业发展上。他与该村在海口经商的成功人士王洪海交心谈心,动员其回乡开公司、建基地、搞产业。目前王洪海在六房村已经注册成立了大富水香菇生产专业合作社,并与村签订了合作协议,采取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基地的运行方式,惠及贫困户42户,每年可为贫困户户均增收元、务工收入可达1万元。

通过黄昌锐和扶贫工作队员的努力,现在的六房村已经整村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期脱贫,村集体收入达到了40万元,人均纯收入提高到元。如今,六房村已旧貌换新颜,水更清,路更宽,村民腰包更鼓,笑声更多……

(荆门晚报记者戴永君通讯员韩青文/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jj/153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