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人民是具有智慧的,怎么样才能提供磨坊

中世纪是欧洲大陆上漫长的千年岁月,这时期欧洲社会生产力发展较慢。但是劳动人民是充满智慧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合适的劳动工具才能事半功倍。中世纪欧洲社会中的磨坊。百花齐放。磨坊的制造技术也在不断提升。从原本的农业生产到工业生产,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磨坊的建设规模和建设成本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渠道都在投资磨坊。

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劳动人民的需求提升。磨坊可以说是社会生产力需求,劳动人民智慧结晶下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最初只能用一些粗糙坚硬的石头代替磨坊。碾压谷物,制作类似粉末状的食物。从一些相关的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古埃及人就是用杵、碾子一类的工具,去碾压谷物。

磨石发明出来之后,情况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元前三世纪,地中海盆地磨石发明出来了。在罗马军队到来之前,这件工具已经进入了高卢地区。

一开始还是人力驱动,之后人类想到了可以用牧畜来代替自己。可见,科技的进步不仅仅是智慧的成果,“懒惰”也是一种方式。

将驴或者骡子拴在磨石上面,鞭子抽打他们带动磨石来碾压谷物。当然了这时期的劳动人民,并没有因为牧畜代替了自己,就不工作了。相反来说,妇女们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做别的事。

当时甚至还发生了一件有些戏剧化的事情。由于凯撒出征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抽调走了罗马大量了牧畜。相当于劳动力瞬间消失了一大半,罗马城内连面包都出现了短缺。这其实侧面可以看出来,这时候牧畜的劳动力已经非常重要了。

牧畜的劳动力深入人心,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人们需要更加合适、方便、持久且不会出现断层的劳动出现。

古罗马的农业中,有一种装置专门用来提水。工匠通过的自己的双手,进行改造,让这个装置也能适合磨石工作使用。

有历史资料记载了这个装置:轮子上面带着斗和轴连在一起,轮子的动力来自河水的流动。有的水车装着水叶片。轮子的装置分为两种,一种是下冲式,在河道和堤岸旁边就可以。另一种是上冲式,这是高出水流的流动带来动力。

水车不仅仅是在有效的灌溉了农作物,对于农业生产力也有很大的提升。在这一演变的过程中,水车最终进化到了实用性最强的水磨。

罗马帝国时期的时候,磨坊已经开始使用了。四世纪,在那不勒斯建立了独轮下冲水车,这个劳动力可以比四十个奴隶都多。水磨固然是高效的,但是建造成本也比较高。一般的农民,承担不起。

对于大的庄园来看,本身自己也有大批的廉价劳动力,水磨也不是非要不可。如此一来,水磨虽然高效但是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推广使用。手磨成本低廉,一直在使用。

磨坊在欧洲真正的开始被大规模建造,时间进入中世纪。廉价劳动者的数量减少,小麦又得到了大量的推广,燕麦黏磨的问题也被解决了。封建领主和修道院最先闻到了铜臭味,这是一笔不小的利润,开始带头建立了磨坊。

中世纪封建领主的庄园,都会有厨房、面包房、酿酒屋等等,除了这些磨坊自然必不可少。菜园和鱼塘这种生活必需品,毫无疑问的存在。毕竟,中世纪的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九世纪,封建领主普吕姆领地的四十多个大小领地内,建造了五十座磨坊。巴黎有一个修道院叫,圣日耳曼修道院,拥有了超过二十座磨坊。

磨坊的建造速度越来越快,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这些磨坊分部在中世纪欧洲,封建领主们规模不一的庄园内。此后,磨坊已经成了庄园的标配建筑存在。

磨坊一般用来碾压谷物,这样就可制作面包、酿造美酒。甚至还可以榨油和漂洗布匹。这是磨坊被分为了农业磨坊和工业磨坊。种类有水磨和风磨。水磨出现的最早,北欧部分地区出现了一些水磨。

磨坊的重要性不管是农民还上层阶级都深刻的体会到了,那更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怎么去建造磨坊

水磨肯定是离不开水的。水源最关键的存在,水流动的动力不足,水磨没有办法正常的运转,工作效率就会非常低。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来看,格罗斯特郡、乌斯特郡两处来看。总的统计结果,平均到每一座庄园,就存在一个磨坊。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数。

这些特郡的的地理位置也是处在,塞文河、埃文河这些地方。赛文河因为是最大最长的河流,所以沿途建造的磨坊也相对最多了。

除了便于修建地方,如果遇到了水流地势不好建造或者水源动力不足,就会修建大坝拦截水流,后者修建蓄水池,总而言之就是用一切办法,建造水磨。

十三世纪这些举措,非常多人去做。建造大坝来建立磨坊,是从工业磨坊中获得的灵感。封建领主们受不了人工挖掘渠道,成本太高。转而直接去建造一道可以拦截水域的大坝,形成的水位差足以让水磨运转。

只不过万事有利有弊,筑坝磨坊的确成本较低,效率高。但是水量大了之后,会侵蚀水坝的底部和顶部。干旱季节的时候,水位又不够。

水源动力不足的地方,建造蓄水池,达到水位差是更好的方法。封建领主,直接在水流河道上建起一道水坝,拦住水。或者直接挖一个坑,形成水塘。

在蓄水池的另一端修建一个阀门,控制机械将水牵引到磨坊的水槽里面。磨坊经过水流的驱动,达到工作效率最大化。这样不仅成本较低,工作效率可以最大,而且水塘还可以养鱼,增加副业。

最大的隐患在于大雨天气。这样的建造,如果遇到连日的阴雨天气,水流湍急甚至洪水泛滥,磨坊就如同鸡蛋磕到石头一般,粉身碎骨。

所以,不仅仅只有引水槽,水池还配备了分水槽。水量超过标准,就会被及时排走。这样一来,危险就会相对的降低了。

水磨中衍生出了另一种,潮汐水磨。这种水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水流过大引起的隐患或者干扰导致无法工作。这种一般建立在泰晤士河下游或者入海口,利用潮汐涨落带动磨坊。

不过,这种磨坊建造成本比水磨更高。所以建立这种磨坊,选址非常重要。磨坊的主人,一般都会选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建造,以确保自己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

水磨的建造难度较高,考虑的问题众多。磨坊主不仅需要考虑水源的各种问题,还有计算后期的维护和维修成本,还要有大量的谷物让磨坊能够运转。这些众多因素在一起,水磨的传播相对较慢。

风磨。研究的学者们根据历史资料推测,可能是从阿拉伯世界传来的。传来之后,在法国北部被运用的最为广泛。

封建领主投资建造磨坊不是要普度天下,建造的热情和期待收益的心情都是高涨的。一块土地用来种植,所占用面积比较大,收益周期更长。但是一座磨,占用的地方很小,带来的收益不仅快而且高。

磨坊经济也是庄园经济的一部分了。这时期内,磨坊一般分为自己经营或者出租,到了十三世纪,磨坊基本都是出租给别人。

中世纪磨坊的主要盈利点来自,封建领主向佃农和农奴收取类似赋税的形式。迫使农奴在磨坊里碾压谷物、酿造屋里酿造或者去压榨葡萄。农民使用这些必须要交钱。

封建领主们会向所有来使用自己磨坊的人,收取费用。这在当时被称作磨坊捐。一般占据谷物的二十四分之一,但是也有记载是十六分之一。

磨坊在中世纪不同时期,收取的费用都是不同的。早期一般也都是缴纳食物,也就是要把自己的一部分粮食交给封建领主。

真正让农民感觉困难的是在于收获,不管当年是丰收还是不丰收,使用磨坊需要缴纳的费用都是不变的。这就意味着,无论如何,农民都要缴纳较多的粮食给领主。

随着磨坊的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大,磨坊主们的胃口越大,但是农民们只感受到领主的“口臭”

由于缴纳的零食对于农奴来说实在无法承担,无奈只能使用手推磨。但是,领主们怎么会让属于的利益白白流失。

领主们通过庄园法,直接扣押了农奴的手磨。即使农奴起诉领主,但是输赢不言而喻。庄园法规定了农奴必须要去领主的磨坊研磨。

磨坊主的形象,在农奴的心里糟糕至极。流传出了一句谚语:

“鹳都不会在磨坊上面筑巢,因为磨坊主会偷它们的蛋。”

十四世纪开始,磨坊更多的被租出去。磨坊主有找一个磨坊承租人共同担负风险,这样一来对于磨坊主的利益可以风险最低,收益最高。

这样的经营模式,改变了因为“黑死病”导致磨坊经济的停滞。这种经营模式的变化,也预示了欧洲经济发展改革的到来。

参考文献:

《欧洲经济史》

《欧洲中世纪生活》

《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jj/155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