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1031凌鼎年郑和七下西

皮肤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qsnbdf/160304/4780762.html

附讲座文稿(第二部分):

七、郑和下西洋后话:夏瑞福的故事

郑和船队除了到过东南亚国家,还去了木骨都束(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不剌哇(索马里布拉瓦),麻林(肯尼亚的马林迪港),阿丹(也门亚丁港),剌撒(红海伊萨角)等。有研究者认为:当年郑和船队还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海域,去过澳洲等。

年,《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范春歌,一个曾获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奖“范长江新闻奖”的女记者,远赴东非,实地考察了东非肯尼亚帕泰岛上生活的法茂人,“法茂”的称呼来自葡萄牙语,意思是“从大海中死里逃生的人”,法茂人被认为是明代郑和船队水手与东非当地居民通婚繁衍而形成的族群。范春歌还在摩加迪沙与朱巴河口的基斯麦犹发现一个叫“郑和村”的地方,以及一个与中国人有关的西雨村。在肯尼亚北方的巴狄岛也发现了法茂人。明朝时,参加郑和下西洋的太仓人费信在他写的《星槎胜览》中把这两个地方称之为“木骨都束”与“竹步国”。

年,香港凤凰卫视组织了“凤凰号下西洋”的大型航海电视摄影制作,从太仓港出发,最后到达非洲肯尼亚,香港凤凰卫视一路跟踪拍摄,滚动播出,轰动一时。后,太仓有关方面的领导盛蕾、袁国强等去了非洲肯尼亚,结果在帕泰岛,了解到有中国人后裔。相传,明朝郑和船队曾于永乐十三年(公元年)抵达马林迪、蒙巴萨等东非沿岸城市,这是中国人到达东非的最早记录。目前,在这岛上仍有自称是中国血统的,说是世代相传,他们的长相与当地的非洲人有若干不一样,肤色浅一些。这些中国人后裔的家中往往有瓷器等明代器物,当地自古以来也有在居室墙壁、墓穴四周饰以中国瓷器或碎瓷片的风俗,用以表明主人的身份或地位。

其中,在拉穆群岛的帕泰岛上有一个“中国女孩”姆瓦玛卡·夏瑞福,她在中国驻肯尼亚使馆的牵线搭桥下,由中国籍的好心人资助读了中学。

太仓市访问团到达那边,听说这事后,决定资助姆瓦玛卡·夏瑞福到中国读大学,经努力,她获得中国教育部特批的公费留学名额,接受了太仓市政府的资助到了南京中医药大学读书。

有意思的是,这位叫姆瓦玛卡·夏瑞福的姑娘,来南京读书后,肤色开始由黑色泛成棕色,而其他非洲留学生在肤色上没有多少变化,是不是她潜在的中国基因DNA起了作用。另外,夏瑞福学中文明显比其他非洲留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会。夏瑞福从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有进入武汉同济医学院读研究生。

姆瓦玛卡·夏瑞福

据夏瑞福说,她家有一只中国古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是由她姥姥传给她妈妈的。小夏瑞福时候姥姥就常给她讲中国沉船的故事,因此他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中国水手的后裔。

夏瑞福年9月从武汉同济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已回到肯尼亚,以后,她也许行医,也许会进入肯尼亚的外交部工作,成为一名沟通肯尼亚与中国之间的友好使者。总而言之,她因了多年前祖上与郑和与下西洋的关系,成就了今日中肯尼两国之间的一段友谊佳话。

夏瑞福(左)在中国学习

八、太仓近期考古大发现:海上瓷丝之路年1月时,在江苏太仓城区中心位置的致和塘南岸樊泾村一带,即原太仓市第一中学所在地,准备动工房地产项目,围了起来,但奇怪的是久久听不见打桩声,也不见塔吊竖起来,后来终于透过曲曲拐拐的渠道传出消息:建筑工地发现了大量元代的碎瓷片,要考古。可官方一直没有公布任何消息,太仓的老百姓一直云里雾里。也是机缘巧合,年3月,有关方面要我参与接待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等一行。江苏省考古所领导听说考古权威王巍到太仓,特地从南京赶到太仓,希望他去太仓市一中的考古现场视察一下,我得以陪同进入了原本不对外的考古现场。苏州考古所的现场考古负责人介绍了考古发现的情况,使我第一次听到了非小道的考古发现的消息,并且拍摄到了不少珍贵的第一手照片。目前,已探明遗址范围约3万平方米,抢救性发掘了平方米,发现居住基址、街道、河道、水井、灶台、灰坑、排水沟等遗迹多处,出土以元代中晚期龙泉窑青瓷为主,与江西景德镇窑,以及河北磁州窑、曲阳定窑、浙江金华铁店窑、福建连江浦口窑、莆田庄边窑、福清东张窑、闵清义窑、南平茶洋窑、晋江磁灶窑的瓷器、陶器残片多吨,初步统计出的小件标本3万件之多,可辨器物40多类,完整瓷器多件。其中有两只龙泉窑残碗内心印有“至元四年”,即年,距今年。还有相当一部分明代早期的,也有少量宋代金代的。而这么大量的碎瓷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没有使用过的痕迹,佐证了元代文献记载“窑火既歇。商争取售”,用现在话就是热销,供不应求。一个学校的所在地,怎么会有如此多的瓷器碎片呢?据专家推测,这儿在元代、明代时应该是一处码头的瓷器仓库遗址,是一处具有官方背景的瓷器贸易集散地。真正了解太仓历史的应该知道,我们今天说的刘家港,并不是单指太仓浏河镇,虽然长江入海口的浏河素有“江尾海头第一镇”的美誉,其实,在元明时期,太仓港的范围比现在大多了,从太仓的南郊到浏河的入海口都算港区,太仓南郊历史上叫南码头。六七百年前,娄江水面很宽的,要两三里宽呢,大船可以自由进出。当年“番汉杂处,闽广混居”“商船旅泊,货盈市集”,极为繁华。作为老太仓,按我了解的地理概念,估算了一下,从考古现场到南码头,直线距离也就一千多米而已。瓷器仓库放这儿,完全正常。有专家推测,很可能这些瓷器运到太仓这儿是来办理出海手续,因为元代的“市舶提举司”(相当于今日的海关),就在附近的武陵桥北堍,相距更近,也就几百米。从考古现场看,瓷器仓库边上有樊河泾河道遗址,可以水运,货物装卸,再往东则是居民区。考古负责人告诉我们:这儿发现的瓷器碎片以元代龙泉窑青瓷片为主,几乎囊括了所有越窑主要窑口的产品,还有景德镇窑卵白釉,与白地黑花器、白瓷、黑釉瓷,少量明青花瓷片等,并有大量的外销瓷,如高丽瓷、日本瓷,也就是说,有来料加工,有来样加工,主要是销往朝鲜、韩国、日本、琉球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设想一下,六七百年前,在浙江、江西、江苏烧制的瓷器都集中运到了太仓的港口,再由海上漕运的船只运到天津的直沽,再短驳到京城北京,也许运瓷器与运粮食一样也是朝廷行为的一部分,也许是负责漕运官员的个人走私行为,但运输量一定不小,还有外销瓷可能是朝廷允许的商业行为,也可能是下面官员的走私行为。太仓近邻的昆山周庄,有个叫沈万三的大富翁,富可敌国,民间传说:他家有聚宝盆。其实,他是太仓的女婿,他的第一桶金就是在太仓从事海上走私赚取的。但不管公运还是私运,运输途中因台风、触礁、碰撞等,破碎、损耗是难免的,瓷器裂了,碎了就没有用了,肯定要倒掉,最方便的就是就地倾倒,那么江边、河边也就成了碎瓷片的堆积地,这次考古还发现了用碎瓷片铺路,有的厚达半尺一尺。当年,破碗碎盆不值钱,可过了六七百年,重见天日时,就大不一样了。要知道,现在一件元青花在苏富比或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一两个亿司空见惯。经过修复,应该可以有不少可以成型的,在发掘过程中,也发现了百余件完整的元代、明代瓷器,很养眼。我去堆放、整理碎瓷片仓库参观了一下,有些纹饰真的很精美,有暗纹的,有凸起的,有花鸟,有人物,有山水,有文字,有一件瓷片上的鸟图案,专家认定为“景德镇窑青花孔雀牡丹纹碗残片”,据说在元瓷器考古中还属首次发现。有人建议将来可以作为太仓对外宣传的标志性图案,就像飞天是敦煌的标志性图案,玉猪龙是红山文化与内蒙古翁牛特旗的标志性图案,马踏飞燕是中国旅游的标志性图案一样。

太仓市樊村泾(原市一中)考古现场

考古现场

发掘出的越窑瓷器

据苏州考古所负责太仓市一中考古的一位领导说,如果全部考古约需十年时间。从目前已发掘的部分来看,应该是极有价值的。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解放以来,瓷器的考古能与太仓相媲美的也就两处,但那都是窑口遗址,而太仓是港口遗址,独一无二,在中央实施“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其意义尤其不一样。有专家提出:此处在元代晚期与明代早期存在一个官方背景的大型瓷器贸易集散地。在太仓地方志上有这样的文字记载:“清(指朱清)、瑄(指张瑄)因通海外番舶,凡高丽、琉球诸夷,往来市易。”这次考古提供了实证,表明太仓在六七百年前就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一环。如果考古发掘报告出来,竞争年度十大考古发现很有可能。目前,当地领导很纠结,到底是继续考古,建遗址博物馆,还是停止考古,上房地产项目。因为房地产商给政府的压力很大。当然,可以土地置换,不过,这是城区中心位置,风水宝地,价值不菲,房地产商在打小算盘,如果建遗址博物馆,他们至少损失四五千万,置换土地再建遗址博物馆,那政府眼下的损失就不小。但从长远来说,对发掘、弘扬太仓的历史底蕴,扩大太仓的知名度,提升太仓的软实力都大有好处,就看账怎么算,就看领导的决策了。前不久,政协组织了部分政协委员视察了市一中考古现场,向市政府提交了建遗址博物馆的报告。前几天,太仓市政协又牵头召开了“弘扬娄东文化,打造文化品牌”的专题研讨会,我也有幸被邀请参加,设想从周泾桥到水关桥,在致和塘南岸,打造致和塘老城厢街区,以原电大所在地到市一中考古现场地块为主,约50亩地先期开发、建设,把瓷器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建起来,将来再延伸到西门水关桥,与卖秧桥、武陵桥、张溥故居、弇山园等连城一片,建成一个旅游景点。现在看来,这个设想已被太仓市委市政府采纳,正在落实之中,这无疑是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我们很期待。回到正题,太仓市一中的考古发现,证明了太仓在元明时期,就是“一带一路”上重要的港口。有专家认为:太仓的考古发现,还告知我们在元明时期存在一条“海上瓷丝之路”。

九、太仓有过哪些于郑和下西洋的遗迹?1、长江入海口,即刘家港港口,有大型海塘碑,在蓄淡避咸水库观光平台可远眺崇明岛、宝钢,能见度好的日子,可以清晰的看到崇明岛的楼房。年10月5日,大型电视纪录片《穿越七大洋》之《郭川重走郑和路》摄制组导演斯图尔特·宾斯等一行四人来太仓长江口采景拍摄。他们不想惊动官方,于是设法联系上了我,希望我能介绍介绍有关太仓有关刘家港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作为一个穿针引线人,协助拍摄。关于郭川,我听我在上海电视台工作的儿子讲起过,约略知道一二,知道他在航海界却赫赫有名,被誉为“中国职业帆船航海第一人”,他系第一位完成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的亚洲人、第一位参加克利伯(Clipper)环球帆船赛的中国人、第一位单人帆船跨越英吉利海峡的中国人、第一位参加跨大西洋minitransat极限帆船赛事的中国人、第一个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过合恩角的中国人,荣誉无数,我欣然同意协助拍摄。这次拍摄的导演是斯图尔特·宾斯,系英国著名纪录片导演,也是世界体育纪录片领域的权威,还创办了“环球体育”“足球世界”等收视率极高的电视节目,获奖颇多,并且他还是历史、体育传记作家,出版过一系列著作。摄像是蒂姆·弗兰克,系德国人。陪同郭川前来的还有原央视的刘玲玲。摄制组在我的陪同与讲解下,去弇山园采景了大铁釡、海宁寺遗址,在太仓市博物馆拍摄了随郑和下西洋的副千户周闻墓志铭等,再去浏河拍摄了天妃宫、妈祖像与长江入海口等。适逢长江口汇聚了四五十艘避台风的大型船只,蔚为壮观。斯图尔特·宾斯导演十分满意,临走时说:太仓拍摄堪称完美。刘玲玲告诉我:该片完成后,将在全世界发行、播放。因为在太仓的拍摄过程中有我不少镜头,郭川临走时对我说:等制作好了,一定寄一盘给你留个纪念。但年10月,传来郭川在美国夏威夷出事的报道,我还专门写过一篇《为郭川祈祷》的文章,《太仓日报》也发过,有的读者可能读过。2、浏河镇天妃宫,始建于宋宣和五年(),一说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三年(),与《娄东通蕃事迹碑》(复制品);3、郑和主题公园,占地多亩,建有郑和大型铜像、郑和宝船、郑和纪念馆、郑和七下西洋历经的异域风情区等;4、大铁釡,在弇山园内,系元代苏州府造船厂遗物,原本有7只,现仅剩1只。用以加桐油煮竹篾缆绳的。明代朱国祯的《涌幢小品》有记载;5、太仓市博物馆收藏有周闻夫妇墓志铭(明武略将军太仓卫副千户尚侯声远墓志铭),碑文中有他随郑和西洋的若干史料,被认为是百年来郑和研究领域的三大重要发现之一;6、浏河天妃宫内有西域海棠(或曰西府海棠),相传郑和下西洋带回太仓栽种的(现在看到的那棵西域海棠树,系年移植的);7、双凤镇盐铁塘的上岗桥,建于明正统二年()单孔高台阶石拱桥,宽4米,长30米。年上岗桥拆除,南移米,另建水泥桥,现在看到的上岗桥,仅留老桥名而已。原上岗桥之旧物响石(中间有气泡,空的,用小铜锤敲击,会发出悦耳的响声),今存放在张溥故居的天井里;8、铁锚弄,在原清真寺附近,相传这儿专为郑和下西洋打制铁锚的地方。南京下关造船厂造的是船壳子,就像交的毛坯房那样,船上的铁锚、缆绳等标配都是在太仓完成的;9、太仓茜泾镇有座广孝寺,相传为朱棣的军师姚广孝隐居的庙宇。10、太仓海关为明代海关之首:元代延祐年间,朝廷置海运仓于太仓南码头,距今来年。元至正二年(),提举脱脱(元朝末期政治家、军事家)于太仓武陵桥北设庆元市舶提举分司(即今之海关)。至明朝洪武初年,又升格为“市舶司”,与宁波、广州、泉州并立为明代四大海关,而太仓乃当年规模最宏大业务最繁忙影响最深远的海关,系四大海关之首,亦为元明海运中心。因四夷来商,五方杂处,为郑和下西洋奠定了始发港之坚实基础。这在明代与清代的《太仓州志》里都有翔实的记载。有“天下第一码头”之美誉。由此可见,太仓海关在历史上之重要地位与影响。11、太仓的苏州府造船厂:太仓在元代就建立了苏州府造船厂(在今城厢镇洋沙村一带),规模很大,系皇家造船厂。当年光煮竹篾缆绳的巨无霸大铁釜就有7只,如今还有一只保持在今弇山园内。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在南京下关建造,但其他的粮船、战船、水船、马船、坐船等都是太仓的苏州府造船厂造的。太仓被称为沙船建造基地。12、南码头与天下第一粮仓:南码头的形成在元代,其位置在老的南郊乡,即现在的科教新城。元代把海上漕运定为岁贡后,在太仓建了庞大的粮仓,因为系朝廷行为,粮仓的规模极大,号称“天下第一粮仓”。海上漕运前后多年。南码头也就兴盛了多年,在整个元代到明初,太仓的南码头吸引了胡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色目人等前来经商、定居,还吸引了孔子的后裔迁居太仓,伊斯兰教也是那个时期落户太仓。昆曲创制于南郊、麻将起源于太仓,江南丝竹发源于太仓,都与南码头,与天下第一粮库有着割不断的关系。明代时,海上漕运停了,但太仓的粮仓之规模,依然是全国数一数二的。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了位于太仓南郊的“海运仓”遗址,共有间廒仓,贮存了浙江南直隶各处粮食数百万石,俗名也叫“百万仓”。海运仓遗址的重见天日,被宣布为9年全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已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ls/138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