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黑色素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30731/4229826.html日前,由广东省旅游协会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办、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承办的“文旅人生”之“茂叔叹世界”在沙湾古镇广东音乐馆顺利举行。专委会领导、沙湾古镇领导、广东文旅兴趣营学员以及文旅爱好者共约30人参加。
大合影(摄影/摄狼何健民)
专委会主编吴丹现场访谈资深旅游专家李进茂。作为跨世纪的旅游人,李进茂亲身讲述四十多年来结缘文旅的点滴故事,畅聊对新时代文旅产业的思考。
吴丹(左)与李进茂(右)的访谈现场
聆听访谈后,广东文旅兴趣营学员们都深受启迪,并积极提问互动。李进茂寄语文旅年轻学子在贮备产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建立起“世界观”,善于以创造和开拓的旅游视角“用心读世界”。
茂叔解答学员们的疑惑
访谈结束后,大家一同参观了沙湾古镇,在留耕堂、衍庆堂等展馆打卡留念,感受独具风情的岭南文化魅力。
参观沙湾古镇(摄影/摄狼何健民)
本次活动的视频拍摄与制作也是广东文旅兴趣营视频组成员曾颖琪、陈伊彤、周昱帆、梁家允的产业实践作业,该项实践得到了广东电视台编导郭晓升的指导支持与广之旅会展黄小珈的协助参与,后续活动将以视频形式上线,敬请期待。以下为吴丹与李进茂的访谈实录(有删选):吴丹:茂叔是深耕旅游行业40多年的“老旅游”了,今天来到沙湾古镇、我们的活动现场,看到在座这么多00后的文旅学子,您的第一感觉如何?
李进茂:年爆发的新冠疫情无疑让旅游行业走入了至暗时刻,在世界旅游业和中国旅游业仍然在黑暗中摸索、尚未完全复苏的艰难时刻,我看到大家,感觉中国的旅游业肯定后继有人了。虽然旅游业遭遇了百年一遇毁灭性的打击,但抬头仍然可以见到一片璀璨星空。
我觉得旅游业既是非常敏感、较为脆弱的行业,也是一个容易复苏、容易疯长的产业。借用一句古话说,这个产业就像“离离原上草,‘百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吴丹:中国旅游业是乘着改革开放春风而起,站在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当初没有旅游业的中国面貌是怎样的,也很难想象“拓荒者”的艰辛。能否和我们谈谈,您从外事干事转为旅游人的初期,是如何开拓入境游市场的?
李进茂:首先我觉得“拓荒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是我们这一代中国旅游人的“复数”。其实中国从来不缺乏好的旅游资源,像长城、故宫、兵马俑、桂林山水,已经存在许久。但年之前,中国有旅游资源,没有旅游行业,甚至连旅游产业的苗头都没有。
在年以前,有一个旅行社叫中国国际旅行社,也有一个旅行社叫中国旅行社。这是仅有的两家旅行社,但它不是旅游企业,而是外事部门和侨务部门的下属单位,在国内这两个旅行社承担的职责,一个是负责外国人在华的旅行业务,另一个是接待港澳同胞及海外华人华侨。
所以我认为中国旅游在年以前是只有资源、没有行业、更没有产业。在年,邓小平老先生去了趟黄山,提出黄山可以在旅游方面大做文章,虽然没有太多理论化的东西,但中国旅游业从此却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了。但那时我们除了人文和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外,其余基础资源都非常缺乏。你们这一辈人可能不知道我们当时做旅游确实很艰难,被称为“拓荒者”、“开荒者”一点都不为过。
主要是当时的基础设施太差了。我记得刚开始从广州到桂林,很多时候坐的是从军队里调用来的三叉戟,桂林机场面积又特别小,遇上雨雾等天气就飞不了。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一定要建大机场。于是立马就开建,建好了没飞机怎么办?又去国外买一大批飞机,还有旅游汽车。我们的火车速度不行,就派工程师去日本新干线考察,去法国学习研究TGV,回来研制高铁,并陆续开建高速公路。从那以后,中国的基建就开始迅猛发展。
当年也没有“酒店”这一说法,虽然把全国能当做“酒店”的地方都拿出来用,但也是远远不够的。那时候外国旅游客源确实多,但是我们酒店资源很有限。于是白天鹅宾馆、中国大酒店、花园酒店等酒店陆陆续续地建起来,而白天鹅宾馆也成了广东最能见证酒店发展进程的地方。
经过一些年的积累和运作,中国旅游的配套设施就丰富起来了。
我曾经带意大利的团队去西藏。西藏的布达拉宫、雪山和高原真的非常壮观,但那个时候连酒店旅馆都没有,我们主要住的地方是解放军军营的招待所。中国当年为了发展旅游,竟然让外国人去住军营的招待所,足以证明中国政府的决心了。
还有我当年去云南泸沽湖,没有铁路,也没有高速公路。从昆明到大理这一段路还好一些,但是从丽江到泸沽湖这一段路就特别惊险了。走到路上,往下看是悬崖峭壁,滚滚南流的金沙江。往上看还是峭壁悬崖,稍有风吹草动,乱石就会滚下来。公路只是一条羊肠小道,如果碰到对面来车,得千方百计用尽全身解数才能避免碰撞。
现在我们认为的好风景、好的市场,它的开发是非常艰难的。
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我们就主动到欧洲去,我们得让欧洲人相信中国是一个友好的国家,得让他们更多的人愿意到中国来。我们当时创造了一个词,叫“讨团”——我们到他们办公室往往一等就是两个小时,尽管部门经理明明看到你来了,可他一直坐里面忙他自己的事情。等他忙完了,再出来接见我们,直到产品价格谈妥了才能走。吃的是到超市买两瓶矿泉水,到小店买个烧鸡,撕开两人分着吃。
我们从零开始做这个事情,所谓“事不亲历不知难”,我们走了一条和外国完全相反的道路,外国是“国内游-入境游-出境游”,我们是“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所以我说开发入境旅游真的像是在开拓一片荒地。
吴丹:嗯,那段时期其实相当特殊,旅游业从外事接待部门向经济产业转变,旅游研究也是“平地起高台”,可以说是完全通过先行者个体的经验摸索来应对实践中的问题。在广东国旅任职的二十多年里,您主要做了哪些探索和努力?有什么值得分享的故事?
李进茂:之前说到做入境游的艰辛,其实做国内旅游也是非常困难。当入境旅游发展到一个阶段以后,我们的国内旅游市场需求也逐渐增长了。当年红军走过的雪山场地——若尔盖大草原,特别荒芜,除了发展旅游,其余的农业、工业全都没戏。而且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旅游,风景优美,资源独特,那怎样才能发展呢?当地政府清楚广东省是一个很大的旅游客源地,广东国旅也是一个骨干企业,他们希望广东国旅能帮忙去推进旅游。我们的团队,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设计了一条以老红军走过的路为主的旅游线路,向全广东推广这个线路,最后我们成功了。
再说神农架,它之前一直是林区,无人居住的地方。但林区风景优美,他们也想来开发旅游,于是找到了广东国旅。我们和中国旅游社协会商量组织了中国百强旅行社考察神农架,最后联合羊城晚报发布由广东国旅独家承包神农架旅游经营权的新闻报道,一时之间引起了广泛的议论。其实我们是想借这个新闻大力营销,扩大这个景点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告诉全国神农架的资源有多好,大家都可以来投资。这个营销成功之后,为神农架吸引了很多的投资,后来也修建了机场。神农架现在已是非常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了。类似的旅游目的地还有省内的万绿湖等。
出境旅游也险象横生。最惊险的是年的“9·11”事件,当天我下班挺晚的,回到家里看到凤凰卫视突然播了飞机瞬间撞毁美国双子塔的视频。我抄起电话,马上联系我们的美国公司,了解我旅游团队的情况,让他们马上联系航空公司,把我们的团在美国没有封国之前安全送回中国。当时一个团在纽约,另一个在华盛顿,都没有完成在美国的行程,我们千方百计把他们送上飞机,几经周折,一路平安护送回国。第二天看见羊城晚报的报道——“广东游客安然无恙”,我当时心里一块大石才真的落地了。
吴丹:您怎么看待当时您或者广东国旅在做创新、开拓的时候的决心和魄力?你们做某些决定时可能会和传统观念出现冲突,那向前的驱动力是怎么形成的?
李进茂: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最幸运的是遇到了改革开放,那时候才20多岁,真的是年轻又天不怕地不怕的岁月。当时我们想的是这时候既然开荒,肯定会有失败,但是成功也隐藏在其中,如果不去闯、不去干,你永远也不会成功。
我觉得中国旅游从无到有就得靠拓荒的精神。在年中国国旅成立50周年的时候,我们专门铸造了三尊铜牛运到北京,现在还放在北京王府井最繁华的地方。三头牛分别是“开拓、耕耘、收获”。开荒肯定会有风险,我们既然要发展,就要勇敢一些,也要多一些农民精神。做旅游和做农业一样,一定要有不怕吃苦耐劳,不怕失败的精神。你撒一把种子到田里,很有可能颗粒无收,但只要精耕细作,也很有可能会获得大丰收。现在我认为中国旅游在Covid-19以前,肯定获得了大丰收,因此我对旅游的发展前景非常有信心。
吴丹:像您刚刚说的,拓荒、垦荒,是这代人最具时代特征的精神。但如今时代不同、困难不同,开拓性的工作和发展性的事情也不同了,以您的观察来看,当今的中国旅游业及其从业者,它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应是怎样的?
李进茂:这个问题真的问得很好。我早年做旅游时接待了世界旅游组织的佩罗教授,他说“中国旅游将是世界旅游的火车头”。而我当时觉得我们中国刚刚在起步,他却对中国有那么高的评价。现在回想起来,中国旅游通过前二三十年的努力开荒、耕耘,真的这个没有辜负世界旅游组织对我们的期望。
世界旅游组织佩罗教授考察广东(供图/李进茂)
中国旅游从无到有,到现在一跃成为了世界旅游大国。我们正处于从世界旅游大国迈向世界旅游强国的时代,这是目前中国旅游最明显的一个特征。那么我们旅游人需要有怎样的新时代精神呢?我觉得可能是6个字——更高、更强、更广。
“更高”指的是发展更高品质的中国旅游。中国旅游虽然规模变大了,但是我们的质量还是有一些问题的。“更强”指的是中国虽然是旅游大国,但是还不是旅游强国,在世界旅游的格局里头,我们还没有得到足够多的话语权,我们要不断朝着这方面努力。“更广”指的是我们要跳出旅游去做旅游,朝更多面的方向发展,比如“文化+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等。我们做旅游,不要老是想着用旅游主动+别的产业,而是让别的产业主动+旅游。旅游产业可以帮助农业、工业实现腾飞,并且会产出更大的效益,所以中国旅游业要更高、更强、更广。
吴丹:所以这6个字应该是中国旅游人在当代的精神基底,帮助旅游人去进行新一轮的开拓。
李进茂:你说得特别对,我很想提出来的就是中国旅游需要进行第二次开荒。之前年的非典重创了中国旅游业,但最悲惨的是新冠疫情,它的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几乎摧毁了全世界的旅游业。中国旅游恢复较快,但现在只有国内旅游复苏,没有出入境旅游,三大市场缺了两块,那也还是不完整的。
所以我们中国旅游人要进行第二次垦荒,是在疫情之后。我们有开拓入境游的经验,可以让第二次垦荒更为顺利,我们也要让各国政府相信,民间的旅游最终会促进国家与国家、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关系。
旅游是一个产业,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曾参加过旅游企业代表团,随国家和省市领导的一些党政代表团访问过中南美、澳大利亚、非洲和东南亚,所到之地,均受到热烈欢迎;我们也应邀参访过一些国家,他们的总统、总理、部长亲自接见,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如果旅游不是重要的产业,给国家带来利益,何来如此礼遇?
吴丹:聚焦到广东旅游业来看,四十余年的发展翻天覆地,如今广东已是全国最大的客源地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您踏访过世界超过一半的国家,既是旅游体验者,也是旅游行业的观察者,在您看来,广东的文化旅游产业有什么样的特点?存在哪些优势、空间和不足?
李进茂:广东在我们中国旅游版图里,占据一个非常大的板块。十年前,中国旅游三分天下广东占其一,现在,也还占四分之一。至于您刚刚提到广东旅游的优势,我觉得广东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大优势。“天时”是我们位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条件非常好,无论哪个季节来,都有极佳的景观。“地利”是我们地处珠江入海口,毗邻港澳,身处几千年来中国最大的贸易口岸。“人和”是广东省一直是人杰地灵的地方,再加上中央予以广东许多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最近几年制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要把整个湾区串联起来,打造一个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当初有高校的专家评价“广东有旅无游,没有名山大川”,它没有太多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的条件不足。我不敢苟同,一直持反对意见,广东省有名山,有好水,丹霞山就是世界名山,全世界此类地质地貌,都以我们韶关的丹霞山命名,并不比黄山、泰山差。珠江也是大川,它流经2个国家、6个省份,有多公里长,流量在中国排名第二,只比长江少一点点。那我们为什么会对广东的旅游资源没有自信呢?只是山未发威,海未成势。
再说海,广东省的海岸线有公里以上,再加上海岛线就有公里长的海岸线。我们对海的开发强度和力度仍然不够,在旅游方面做得不如海南岛,但近几年也出现了质的飞跃,涌现了上下川、海陵岛、珠海长隆、湛江吴川鼎龙湾等新兴旅游目的地。虽然建起了港珠澳大桥,但是旅游资源还没有完全利用起来,沿海观光公路目前还在建设中。但我们也很庆幸广东有在发展游轮行业,深圳太子港和广州南沙港已经建起了邮轮母港,广东有泛珠广阔的腹地,有那么多的人口和港口资源,我们必须建设自己的母港,建设大型旅游工程,满足游客的出行需求。其实广东的海洋资源还可以有非常多的发展空间,只要继续加强投入,我们一定可以把广东的海打造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吴丹:茂叔对广东的文旅资源可谓是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其实不仅限于广东,我看了您创建的“茂叔叹世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ls/14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