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比粮食更重要的问题吗
自古至今,还有比粮食更重要的吗?
文:万成凡看到“挖土机强挖农民粮田,村民与开发商对峙”一类的新闻时,总让人感慨万分。有人只惊叹城市建设何等辉煌,休闲广场面积达到了多少平方米,拔地而起的厂房多么雄伟壮观……确实,占用了基本农田的现代化经济市场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殊不知,如果没有粮食,有再多的钱,也没有一点作用。
什么都可以缺少,但粮食不可少。历史学家司马迁早就说过:“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白虎通》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古代农业便这样迈出了文明的第一步。
“席地而坐”这一成语是怎么来的?也许大多数人不清楚。“席地而坐”,是古人用草或苇子编成成片的东西,用以坐或卧。为何他们不坐凳子呢?因为没有木头做凳子了,那些山林被开垦出来种粮食了,那么多人要吃东西啊!所以现在的中原地区看不到成片的森林了。
《旧唐书·地理志》有载,北接江汉,南连岭南,自楚以来,为粮食产地。所以宋室南迁时,出现了“中原士民扶携南渡几千万人”的悲壮景象,这些人大多流寓在“有膏腴之田弥亘数千里”(《湖南通史》)的荆湖地区。都是奔粮食而来的!
当年清政府就把粮食生产和国粮储备作为“第一要紧大事”来抓。乾隆年间,大移民风潮渐渐落幕了,然而,番薯的故事才开始上演了。番薯,就是我们现在称呼的“红薯”,当时它遍种于长江以南的任何一个角落,并开始了向黄河流域进发。红薯是福建人冒着生命危险从吕宋偷进来的种,是红薯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清政府大力推广种植红薯,有了红薯吃,清代人口大增!
笔者家庭的高祖时代,家道比较殷实,整个家庭30多口人,每年有担毛谷的收成,还种植了许多红薯。曾祖是慈善家,在公益事业捐助时就是捐谷;祖父是塾师,学生来读书不收钱,收的是学谷……粮食,多么珍贵的粮食!粮食是我们家庭也是中国人民最亲切最深情的一个词!新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粮食一直紧张,只得发行各类粮食证券,吃食堂要凭饭票,买米买副食品要有粮票,跨省用该省的或全国通用的粮票,一个地区一个县都有自己的粮票,全国人民有计划地吃粮食,从来不敢大吃大喝,城镇户口的人颁发了《城镇粮油供应证》。直到年,粮票才退出历史舞台。所以,一直以来,粮食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命脉。毛主席曾深有感慨地说过:“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当代中国人对粮食的感情,最不能忘记的年代莫过于三年暂时困难时期。那是一个需要数着粮票,盯着米缸吃饭的时代,回想起来,许多长辈眼前浮现的无不是一片混乱,人相食、饿孵遍地、流离失所的情景,是当时实实在在存在的情景。最初办公共食堂,还有些粮食吃,到后来干饭没吃的了,就是稀稀的米粥、萝卜干、咸菜。再后来,不见米粒,全是“瓜菜代”。秋天有了红薯,就上顿下顿地吃红薯,一碗咸咸的清汤,伴着红薯吃。到了年的冬天就更惨了,那些平时用来烧火喂牲口的东西都拿来吃了,如包谷棒子、干了的红薯藤加水磨成浆、山上的土伏苓等等,都像吃药渣一样,难以下咽。春天就挖野菜充饥,包括红花草、蒿子……笔者的祖父、祖母和外婆由于饥饿,都栽倒在年冬季的大雪里,再也没有起来。那是一种痛彻心肺的痛!耕地,是粮食的保障。中国的耕地面积永远是个谜。媒体说,香河县一次性强征数千亩土地,转化成城镇建设用地,殊不知,这些土地都是高产良田啊!全国各地大肆兴起的城镇扩张侵占耕地、乡镇企业占用耕地、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水土流失损失耕地、农民建房占用耕地、各类开发区占用耕地、沙漠入侵耕地,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正以每年万亩的速度减少,耕地不断被鲸吞蚕食,没有警讯,就象一个人只看见自己遍体流血却丝毫不觉得疼痛一样,神经传导在不知不觉中失灵。资本贪得无厌,四处攻城掠地。为了所谓的GDP,大批农民继续失去土地,过去自耕自种自食其力的劳动方式变成了梦想。过度推进的城镇化,把无地的农民推向万丈深渊,大批农民进城抢粮,增加了城市各种社会负担,交通拥挤,学校学生爆满,社会治安恶化,城市和乡村的环境均遭破坏……低保的市民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好比伤口撒盐,生活质量每况愈下,最终导致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生态环境惨遭破坏。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枯竭,江河湖水遭工业废水污染;矿山无节制地开采,植被遭破坏,山体掏空,泥石流汹涌;螺头、泥鳅、鳝鱼以及其他野生鱼虾几乎绝迹了;池塘、水坝里已经不长水草了;土壤板结硬化、中毒,农田被化学物质或重金属污染,土壤残留的重金属、有机物农药严重超标。中国每年要用1亿吨的化肥,每五斤粮食就用一斤化肥,每年要洒喷万吨农药,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5倍!中国到底还有哪些地方种地不用化肥农药呢?!还有谁勤劳地把农家肥料挑往田里去?!还有谁利用动物的天敌去灭害虫?!孰知,在其“杀”和“除”的背后,人类在本质上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和贪婪,因为化学制剂不仅“杀”了虫子,也“杀”了我们自己,而生物制剂只杀虫子,能保全我们自己。粮食贱价,农民不愿意种田。农民老老实实种粮发不了财,种子、化肥、农机、水、电等费用不断攀升,连生存都很困难。有的地方,一冲一冲的田土荒芜了,到处长满茅草,年轻力壮的都外出打工去了,中国目前城市农民工数量达到了2亿多,未来还会增加到4亿。再者,下一代农民也根本不懂得怎样浸种、催芽、施肥和耕作了,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在消失。农民本就毫无地位可言,一群弱势群体无权制定且制定不了任何有利于农民地位的政策。农民没积极性种田,未来粮食生产隐患无穷!即使农民有微薄的土地可耕种,粮食价格也得不到最起码的保证,农民卖粮多赔的多,于是放弃种粮,最终导致恶性循环,粮食更加紧缺。媒体歌舞升平,报道粮食年年丰收增长,但国家继续在进口转基因粮食作物。数据显示,中国在年进口黄豆多到0万吨,13亿人口人均进口斤,且不说它是否为转基因黄豆。但转基因改造的产品都是绝育产品,它不像传统农作物,可以用打下的粮食作为来年的种子,只能每年购买新种子。一个民族把粮食安全放在别人的口袋里,靠买粮食过日子,终究会走上不归路。
粮食浪费触目惊心。公务人员饭局,大小宾馆酒店庆典设宴,学校机关厂矿食堂开餐,都有数不清的倒掉的菜饭、馒头。接风宴、婚宴、寿宴、会议、乔迁、晋级、各种名目的聚会……名目繁多,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据调查,光大学生们每年倒掉了食物,可以供0万人生活一年。我国每年粮食损失浪费量大约相当于2亿亩耕地的产量。咬了几口的馒头、吃了半截的油条、喝了一半的豆奶、大量剩菜剩饭,满桌都是,一箪食一杯羹都来之不易啊,中国粮食浪费已经到了惨不忍睹地步!公款消费更是肆无忌惮浪费,无耻的贪官污吏习惯于面对满盘珍馐频频举杯,杯盘狼藉的后面,是无数西部贫困地区孩子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无助面孔。一面是山珍海味大腹便便,一面是农民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打的粮食赔钱贱卖。世风日下,整个社会挥霍成风,以铺张浪费而感到荣耀。毒食品肆虐横行。表面看,中国市场上的食物很丰富。内行人都清楚,这不是自然生长的食物,是激素催长的。无论是养殖的鸡、猪,还是海鲜、蔬菜、水果等东西,都是各种激素催生长大的。还有高致癌毒大米,毛发水勾兑出的毒酱油,敌敌畏泡的火腿,毒蜜枣,残留农药超标的蔬菜水果,用“瘦肉精”饲养出的瘦肉型猪肉,用矿物油加工制作的毒瓜子,用加丽素红喂养的鸡所产的红心鸡蛋,用猪大粪浸泡制作的臭豆腐,用人尿浸泡的鲜海虾,黑心月饼,变质豆奶,苏丹红咸鸭蛋,45天“速成鸡”,含石炭酸的米粉,用病死变质禽畜加工而成的卤腊熟食,用工业酒精加各种香料勾兑出的白酒,在下水道淘出的“潲水油”作油炸用油,含毒胶的牛奶,用硫磺进行熏制漂白的毒桂圆,福尔马林泡的猪血,双氧水、硫磺制成的凤爪,掺加工业明胶制成的老酸奶、果冻……吃这样的东西,就是吃慢性毒药,我们的生命都经不起毒食品的折腾!网络有流行的段子说:早晨,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氨奶,吃完开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下班,吃避孕药鱼,尿素豆芽,石膏豆腐,回到天价房里,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硫磺馒头。饭后抽根高汞烟,上一会盗版系统的XP,钻进黑心棉被窝……有人预言中国人将在20年内丧失生育能力,看看生活中这些毒食品大量漫延横行,预言成为现实,并非危言耸听。
谁不幻想健康生活,能吃到放心的食品?当大多数人还沉溺在工业化进程的狂欢之中时,却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农业的反思,越来越多的都市贵族,向往绿色农业,开始在郊区或老家租一块土地耕种,种上自己的放心粮食和蔬菜。田土边还竖插一块写有自己名字的牌子,种地俨然成了一种时尚,地主梦和乡村梦成为很美好的梦。
与当年的同学结伴,在故乡丰收的田野上漫步同行,激情地赞美着眼前滚滚的麦浪;撸起袖子推一推碾米的石碾,感受祖辈们粮食丰收的喜悦心情;扛一把锄头,回家帮父亲刨两分红薯地的杂草;在鸟语果香的树荫下,踮起脚尖采摘时令瓜果;在静谧的夜晚头顶闪烁的星空,与虫儿一起倾听玉米的拔节之声;挑一担肥料,跟在咩咩的羊群后面,沐浴灿烂朝霞,融进生我育我的土地……这些美好的镜头,都是对粮食的深情厚爱!
仓廪实,国则安,家中有粮,心里不慌。一切发展都必须围绕粮食,粮食意味着生命和尊严。生命源于粮食,粮食重于泰山!!
(作者联系)
作者简介
万成,网名万哥哥也,福建师大汉语言本科毕业,省中语会和楹联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学语文园地》《少年文艺》等10余家报刊社特约编辑或通讯员。作品80余万字见于《湖南文学》《百花》《少年文艺》《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生》《小小说选刊》《少年人生》《课堂内外》《语文天地》《中学语文报》《海口晚报》《文萃报》《益阳日报》等。公费出版《语文智能题选》,自费出版《握住今日的美丽》。参编《教育教改研究文集》《文学社团活动课程概论》。20余篇作品入选《精短文学作品选集》《文坛新人三百家》《湖南年度闪小说精选》《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评导》《作文宝典》《益阳地名漫谈》《益阳旅游导游词》。获国家省市县各级奖项余次,其中《青梅雨》获“培英杯”全国校园文学原创作品大赛一等奖,文学社工作获省优秀指导老师园丁奖。主编县历史文化丛书《历史人文卷》。
微平台收稿以及打赏细则文章看完,听个相声轻松一下。
赞赏
人赞赏
鍖椾含涓鐧界櫆椋庡尰闄?鐧界櫆椋庝俊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