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两个男孩—普京VS奥巴马(下篇)
奥巴马曾经开玩笑说,他的生母雪莉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一个集爱因斯坦、甘地以及著名艺术家哈利?贝拉方提于一身的伟人。
在上个世纪的前苏联,中学的小普京是政治时事宣传员,他要定期站在全班或者全校师生面前通报近期的国内和国际政治事件,有时还像我们《新闻盘点》的评论员一样发表评论。
他们从童年走到今天,中间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讲。看完这些真实的经历,或许,我们会更明白为什么在每一次国际政治事件中,他们缘何做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选择。
1.瞬间回击VS平静面对
普京这样说到自己第一次被揍的教训,我摘一点原文给你看:
“首先,我不对。当时,那孩子只是对我说了句什么,而我却很粗鲁地把他给顶了回去,那话简直能把人噎死。实际上,我这样欺负人家是毫无道理的。因此,我就当场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第二,如果当时站在我面前的是个人高马大的壮汉,也许我就不会对他这样粗暴。因为这孩子第一眼看上去瘦骨伶仃,我才觉得可以对他撒野。但当我吃了苦头的时候,我才明白不能这样做。
第三,我明白,在任何情况下,不管我对与否,为能进行还击,就都应当是强者。可那孩子根本就没给我任何还击的希望。根本就没有希望!
第四,我应该时刻做好准备,一旦遭人欺负,瞬间就应当进行回击。瞬间!”
现在,也许就不必奇怪克里米亚闪电般重返俄罗斯的怀抱了吧。因为这正是小男孩普京早就练成的节奏。
奥巴马进过两所印尼学校,分别由天主教和穆斯林创办。这两所学校的同学们虽然信仰不同,却有个同样的特点:就是都会捉弄和大家肤色不一样的孩子。在那,奥巴马的肤色是很少见的。有人总结了一个规律,如果你被嘲笑,你的回应是大怒并反击,那嘲弄就将继续。但如果你忽视,并一笑而过,嘲弄就可能停下来。
那段10岁之前的艰难的童年时光里,男孩奥巴马学会了初期的自我平静。
奥巴马,这个曾经因为无核化的努力和意图改善和伊斯兰世界的关系等友善之举,拿到了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总统,后来也因为在叙利亚打还是不打等问题上,继续柔和地操作局势,因此得罪了盟友,并且被共和党诟病太过软弱。
不管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吧,总之,奥巴马的选择,无论对于美国的利益是得是失,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各种奚落,小男孩巴里早就习惯了。
2.爱VS遗弃
普京的故事很好讲:他出生在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前苏联普通工人家庭,母亲在41岁才生下他这个独子,父母视他为掌上明珠,但并不溺爱,管教甚严。老普京的希望是:让儿子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生活清贫,家风朴实,普京的家庭貌似没有太多戏剧性可言。尤其和奥巴马一比。
和41岁喜添贵子的普京夫妇不同。奥巴马的妈妈雪莉是17岁时怀上了他。
雪莉的父母坚决反对女儿嫁给老巴拉克,因为这是个黑人兄弟,而且还已在肯尼亚结婚生子。但雪莉不屈不挠,还是和奥巴马的生父结了婚。但是这个男人两年后为了去哈弗上学,最终离开了她们母子俩。小奥巴马当时两岁。
有人会因为创业离开大学,那是比尔盖茨。有人却因为上个学抛妻弃子,真是让人唏嘘。这对夫妻的故事显然很多,也许和我们想的并不一样,不过我们还是从奥巴马的妈妈那条线继续吧。6岁的奥巴马跟着妈妈来到举目无亲、人生地不熟的雅加达。年,妈妈嫁给了来自印尼爪哇岛的苏托罗。这段婚姻也没有长久,4年后,妈妈和继父离婚,他们又搬回夏威夷。
10岁的奥巴马成了当地学校里少数黑人孩子之一。
奥巴马曾经坐在他的椭圆形办公室里,聊起年少时这一系列的离别:“这种事情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简直难以接受。现在我也成为了一名父亲,回头再看当年,我能感觉到那种事情对一个孩子有多艰难。”
无论我们怎样联想,童年的普京,比童年的奥巴马,多了很多正常的幸福。
3.孤独VS斗争
有人说,要想培养一个作家,就要给他一个不幸的童年。
有时候,我们不知道培养一个总统,会需要什么样的童年,才是对国家,甚至世界负责的。事实上,上天也不会循着一个总统的要求,去培养一个孩子。
就像我看到过一个问题:希特勒小时候是个乖孩子,丘吉尔和罗斯福小时候则是捣蛋鬼,你想要哪一个?
如果你是上帝,你会怎么办?
在奥巴马就读过的夏威夷学校,比他大2岁的昔日同学里克?斯密斯说,那时的万圣节,同学们都喜欢把脸涂黑了,扮成黑奴的样子。所以,虽然学校很好,但黑人孩子们依然觉得孤独。
把林肯看做是楷模的奥巴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平等的世界。
年,奥巴马在开罗大学演讲时,开篇便说:“我来此地,就是要在美国和穆斯林世界之间寻求一种全新的开端。”我不知为何,想到了雅加达街头小贩手推车里,在上个世纪发出的穆斯林呼唤祷告的声音。历史给一个黑皮肤的孩子站在世界顶端的机会,或许是一种必然。
但是,我又对奥巴马的执行力有所怀疑。不需赘述,他的表现,世人皆能看到。
普京,可是个风风火火的家伙。他从小学起,就总是迟到。所以他说:“冬天我根本就来不及好好穿衣服,原因是:穿衣,气喘吁吁地往学校跑,再脱衣——这都需要好多时间。后来为节省时间,我想了个“妙招”:干脆不穿外套,飞也似的往学校跑,从此我便能准时坐到自己课桌旁了。”
这真是个利索的孩子,难得的是,他的四肢并不比头脑更发达。
他爱好柔道,桑勃式摔跤,他熟练驾驶各种车辆及直升机,出色使用各种枪械。但他说:“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卷入什么冲突。但一旦有什么情况发生,就应考虑无路可退,因此必须斗争到底。原则上说,这一公认的准则是此后克格勃教我的,但早在孩提时代我在多次打架中对此就已经烂熟于心、很好掌握了。”
他还说:“此后,克格勃教我的还有另外一条准则:如果你不准备动武,你就不要拿起武器。不应该随意恫吓人。只有在你决定开枪的时候,你才须掏出手枪。假定你同谁发生了冲突,但在你最终决定要开枪之前,你就不要操起武器。小时候在街头有时需用拳头明确我与小伙伴们之间的关系时,我就是这样做的。”
4.伙伴VS对手
长大后的男孩普京,和长大后的男孩奥巴马,不再仅仅停留于童年为他们塑造的性格了。
况且,这一直不是两个人的舞台。
一位王者归来,一位执着连任。
一位掌管地球上最大个儿的国家,一位是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领导。
每一次,这两个人过招,都让我们既看见大国博弈,也看见华山论剑的影子。
国家领导者的岗位,是很孤独的位置。他们的动作,既被时代左右,也影响着这个时代。
为什么是他们?他们为何如此选择?
奥巴马曾经开玩笑说,他的生母雪莉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一个集爱因斯坦、甘地以及著名艺术家哈利?贝拉方提于一身的伟人。
在上个世纪的前苏联,中学的小普京是政治时事宣传员,他要定期站在全班或者全校师生面前通报近期的国内和国际政治事件,有时还像我们《新闻盘点》的评论员一样发表评论。
他们从童年走到今天,中间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讲。看完这些真实的经历,或许,我们会更明白为什么在每一次国际政治事件中,他们缘何做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选择。
无论如何,美俄两个大国百年的恩怨,加上美俄关系年重启以来面临的叙利亚问题、伊朗核问题,特别是欧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和现在正在眼前的可乌克兰局势,他们不可能是朋友。但他们也都承担不起完全闹僵的局面。俄副总理罗戈津说得好,俄应该学会给自己的“铁拳戴上软手套”。而美国,也许需要在软手套里多一点铁拳。
但对于这两个曾经的男孩来说,他们或许是需要对方存在的。反正美联社曾经评论称:如果奥巴马赢得连任,他将视普京既为伙伴又为对手。
那是奥巴马在第一届任期时,他们说的话。
现在,对手和伙伴的关系,这两个男孩会继续演绎,直到他们慢慢老去。而我们,则活在被他们影响的时代当中,寻求我们的机会。
、、、、、、、、、、、、、、、、、、、、、、、
(作者简介:邱晓雨。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硕士。曾经的《北京晚报》摄影记者,曾经的北京女子手球队队员,曾经的模特、外企文秘和电视编导。今天的电台主播。目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时政谈话节目《新闻盘点》主持人)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盘点》节目中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国际问题专家,编辑山西老西儿,主持人邱晓雨会每天和大家互动。不仅仅为了和你一起聊天下大事,更是为了分享有价值的思想。国际新闻可以聊得家常,家长里短也可以体现人文。欢迎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三级专科白癜风哪里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nr/11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