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37446.html
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区尧治村位于海口湖北岸,全村有10个自然湾、户、总人口人。年,尧治村被评为省级贫困村。
路宽了,房子漂亮了,村里也变得干净了……自从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村子一点一滴的变化,让村民燃起了脱贫希望。经过5年艰苦奋斗,该村于年全部脱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起点。”5日,尧治村乡亲们告诉东楚晚报记者,现在全村上下又有了新目标,即讲好村里的老故事,通过打造诗词之乡示范村,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实现物质和精神脱贫双同步。
湖畔村庄旧貌变新颜5日,置身于夏日的尧治村,记者眼前所见无不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处处一片生机,清新的空气直沁肺腑。
伴随着鸟雀和鸣,记者一行绕过后山垴,再穿过一片绿意盎然的树林,便来到位于海口湖畔的一处龙虾养殖基地。水塘里,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费新富正驾驶一叶小舟,清理水中的杂物。
费新富从事水产养殖已近30年,直到最近几年才算真正挣到钱。
“过去村里条件差,交通很不便,养殖规模始终起不来。我养这些龙虾只是糊口而已。”费新富说,后来村里对龙虾基地改造后,不仅养殖面积扩大到多亩,还提供了技术支撑,小龙虾的经济效益自然就好了。
仅仅七八年前,尧治村根本不是现在的景象。尧治村支部委员费明元介绍,当时村里湾组之间的路都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一些断头路让不少村民出行困难。此外,村里也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大家的收入以务农、外出打工为主。
苦日子的转折点在年,“精准扶贫”来了。
随着一支支驻村工作队的到来,一个个扶贫项目的启动,尧治村悄然发生着变化。经过几年奋斗,尧治村硬化村组断头路达米,还建起了盏太阳能路灯,3个门口塘得到整治。
与此同时,村级经济也得到发展,该村先后整合了1个禽类养殖场、3个水产养殖场以及苗木基地。该村产出的龙虾、螃蟹、鲈鱼、土鸡、土鸭销往黄石各地。“现在每年村级经济收入可达5万余元,这些钱又能用于村庄整治和建设,惠及全体村民。”费明元说,各个养殖场还为30多名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在扶贫过程中,71岁的村民刘合坤享受到了农村危房改造补贴,从住了大半辈子的土坯房搬进了一栋二层“小洋楼”。早年,刘合坤患有癌症,属于典型的因病致贫,如今在医保兜底的好政策下,已无后顾之忧。“现在的日子真的好。”看着村里和自家的变化,刘合坤高兴地说。
年,尧治村从氵韦源口镇划入到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区的海口湖管理区,这里将成为一座生态新城。尧治村未来可期。
老典故里的耕读文化脱贫摘帽了,乡亲们的眼中又有了光,腰杆子直多了。在脱贫攻坚中点燃的激情还没有消退,大家看着变化了的村子,又琢磨开了。
“不能只满足经济指标达标。”“现在不能放松,还要继续巩固脱贫成果。”“文化建设还需要加大力气……”
今年,尧治村村委会干部们开起“诸葛亮会”,大家各抒己见,为村子下一步的发展建言献策。在多次思想碰撞后,大家瞄上了村里的老典故。
尧治村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晚清,它曾因“一举八秀一才女”而名闻乡里,被誉为文峰庄。
其中,才女费墨娟在历史上最有名气。费墨娟从小酷爱读书写诗,“钟残漏尽五更天,绮阁吟诗尚未眠”“才罢金针又赋诗”“笑拈蕉叶写新诗”“围炉煮雪漫敲诗”等诗句的描写,是她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常常与人诗词唱和。每有吴楚名士到访费家,必试其才华,她也能够敏捷应对。
费墨娟之后,尧治村还出了一位名士费墨陔。费墨陔曾在南京国民政府举办的全国考试中名列第一,在当时是享誉全国的知名书法家。在那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年代,费墨陔作诗感叹:“谁将喋血驱虏,东海临风一振衣。”
今年20岁的大学生费加胜说:“从小就知道村里的先辈,感到特别自豪。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自小对文学、写作很感兴趣。”
在尧治村尧治湾的文化祠堂前,有一处水塘,水塘的护栏雕刻了30余首费墨娟的诗。文化祠堂又名“耕读楼”,村里经常在此举办书法、绘画、楹联比赛等文化活动。
尧治村副主任费新武说,之所以刻上“耕读楼”,也是为了提醒后人:第一,不要忘本;第二,要踏实做人,勤俭持家;第三,鼓励后人勤奋学习。
“村里的耕读文化由来已久,我们有责任留住耕读文化的记忆,并且大力传承和发扬下去。”费新武说。
为村庄的软实力补钙费明元坚持作诗十余年,他的诗词带着泥土的芬芳,其中有不少歌颂扶贫、抗旱、农忙的诗,很接地气,费明元说,诗歌是教化心灵、引领风尚、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的载体和工具。目前,全村有10余名诗歌爱好者依然在坚持创作,大家还出了诗集。
记者从该村村委会了解到,正是在村里这一批创作者的引领下,尧治村谋划打造“诗词之乡”示范村,传承传统文化,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让贫困户不仅在经济上脱贫致富,精神上也要脱贫。
其实,对于这些,乡亲们的心里亮堂着。
向动嫁到尧治村有20多年了,她过去和丈夫一直在外务工。他们闯荡多年后返乡在村子里开了间商店。
随着黄阳一级公路的全线贯通,让这座曾经偏僻的村子拥有了交通区位优势,拉近了与黄石城区的距离。向动认为,尧治村自然禀赋好,发展绿色产业正当其时,去年,她牵头在该村细罗湾的山上种植白茶,40多户村民以土地入股。
“白茶大概在3年后开始收益。”向动说,这份事业不仅让大家有活干、未来挣到钱还能分红。
听说村里要建诗词之乡,向动不禁拍手点赞。“过去,农村人的精神文化缺失很严重。久而久之,在这种环境下很难干事创业。”向动说,她自己是村里的广场舞队核心成员,这两年跳广场舞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的精气神比以前强了不少。同理,打造诗词之乡,那就是为村庄的软实力补钙。只有精神强大了,美丽乡村才不会是一个遥远的梦,到时,便能引来四方客人,人流来了,资金流也会来。向动笑着说:“只有物质和精神双脱贫,那才是真脱贫。”
记者手记
将“文明种子”播撒大地
年是决胜脱贫攻坚的大考之年,尧治村以诗词为乡村文化的精髓,通过文化的培育和延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也培育出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将“文明种子”播撒大地。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同时也能够助力“精神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神聚力。
推荐阅读
本期编辑丨程晨
本期来源丨东楚晚报
本期校对丨德维
值班主任丨李娜
本期监制丨朱晓源
出品单位丨黄石日报社
商务合作:
(婉婉)
(lala)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