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的八景文化
莱阳八大景,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最早的八景诗是金代进士赵植所做的8首七律,以“望石踏靑”、“游仙避暑”、“古城暮笛”、“旌旗晓霞”、“嵯峨暮雨”、“石桥酒帘”、“五龙秋水’、“招虎晴岚”为八最;
明清两代,莱阳名士咸怀良、张瑞征、张重润、知县万邦维等又作八景诗,皆以“游仙避暑”、“望石游春”、“五龙汇涨”、“七子联峰”、“旌旗晓霁”、“挺城牧笛”、“马山夕照”、“招虎晴岚”为八景,这样莱阳八景便固定下来。
八景诗的出现,充分表达了莱阳人民对家乡山川风物的热爱,寄托着一种美好的情感。
雍正十三年,海阳县从莱阳析出,“招虎晴岚”一景划归海阳县,莱阳县老八景便缺一不全。遂又有“望石游春”、“马山夕照”、“丹崖春雪”、“石桥断霜”、“游仙避暑”、“三山不显”、“四水不流”、“钓台淸波”这莱阳城八景的说法,但一直是民间闲传,没有定论。
新中国成立后,事物大变,老八景里的“游仙避暑”、“望石游春”、“挺城牧笛”、“马山夕照”都已风光不再,莱阳城八景中的“三山不显”、“四水不流”、“石桥断霜”、“钓台清波”也成为传说。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白鉴、宋文治等皆作新八景诗,将“嵯峨珠樱”、“龙门避暑”、“丹崖春雪”、“芦港梨王”、“洞仙宝泉”、“龙珠士岛等規物列入,也吸收了沐浴水库、立交桥、梨香园、宋婉故居等新生景物入八景。可见至今人们对八規文化的热情依然未减.
有人将“嵯峨烟云”“旌旗雪霁”“七子联峰”龙门避暑丹崖春雪”“五龙汇涨”“凤凰洞仙”“青山玉龙”列为莱阳新八景,皆属莱阳山水名胜,堪称公允。
图片来源/莱阳摄影家协会
青山玉带在莱阳五龙河上游,群山峡谷之中,一座巍巍大坝,横拦在两山之间,坝坡芳草萋萋,两岸各式建筑依山而立。乍一看,真像一座美丽的山城。站在坝顶,极目纵观,令人心旷神怡。只见青山巍峨,林木多姿,水库似玉带环绕青山,蚬河如游龙回旋山间。碧波荡漾,水光粼粼,渔舟游舫,往来游弋,看去恰似一幅动人的山水画。这就是素有青山玉带之称的胶东五大水库之一--沐浴水库。
旌旗晓霁莱阳城北10公里,河洛镇的北边,有群山绵亘,列阵如营,最高峰耸立脚点山峰,状如旌旗,得名旌旗山。莱阳八景中“旌旗晓霁”便在这里。古人有记其景胜者:“灵雨初霁,曙色晓分,宿霭瑞半峰间,山容新沐,真情好而景亦奇者。”
丹崖春雪莱阳梨园多分布在五龙河及其支流——蚬河、清水河、富水河沿岸。距市区东南五公里有一陡崖,土红若朱,因名红土崖。崖前为清水河,崖右为蚬河,两河交汇处杨柳如烟,梨园无银,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千树梨花千树雪, 每年的阳春五月,熏风和畅,河岸绿柳垂杨萌发新枝,此时梨园万卉怒放,一片雪海银花,真可谓洁白比雪不逊色,婀娜较梅有异香,形成“丹崖春雪”的景观,这就是由位于蚬河与清水河交汇处的红土崖与河边梨园的大片梨花辉映而成。
游仙避暑。游仙宫,原名游仙观,在莱阳县署西南。据康熙《莱阳县志》记载,游仙宫为唐时创建。游仙宫之所以名声远扬,与“全真七子”马钰有关。据莱阳县明初进士宋黻《重修丹阳殿记》记载,金大定二十二年(),马钰从关中返回宁海州时,“道经是观,睹名游仙”,乃语众曰:“兹正吾归宿处,吾师向所指示者。”“遂不复他适。”次年冬腊月,马钰在游仙观羽化。正因为如此,所以这里一直有着浓厚的仙道文化氛围。到了元代,“游仙观”更名为“游仙宫”。游仙宫于元至元十七年()、明洪武二十四年()先后重修,中为三清殿,左右为三官真武殿,后为玉皇殿,前为龙虎殿,又前为大门。重修后的游仙宫,穹窿幽蔽,松关寂闲。“入其中,即甚暑,爽气逼人,不敢裸体”。每到夏日炎热时节,当地人都争相到这里乘凉。可以说,人们在这里,既感受身体的凉爽,又感受心灵的净化。
万邦维《游仙避暑》:“穹隆碧宇灿仙观,风动琅珰夜月残。丹灶尚存烟未冷,偏余爽气逼人寒。”
马山夕照。马山,在莱阳县西五里,山形若奔马,故名。康熙《莱阳县志》记载:“其山形、树影日西时俱射于城内由董巷口北壁,悉如海市楼阁之状,亦可观也。”山上旧有东平王庙,元代至治到泰定年间,由莱阳县尹(即县令)韩梦昌创建。韩梦昌,东平州人,元代至治三年任莱阳县尹。明代成化十五年(),山东布政司左参政邢表重修东平王庙。夕阳下的马山,“林亭倒影驰,油东不壁缀。疑借蜃以栖,山原坦无际。”
万邦维《马山夕照》:“不兴不动不须粲,帝子久乘力未残。鸦噪夕阳枫叶艳,连钱不解忧鸣鉴。”
望石游春。明嘉靖《山东通志》记载:“望石山,在莱阳县东二十里,山峰耸拔,四望孤高。”山上有唐仆射褚遂良庙,创始无考。元至元年间重修;明弘治年间莱阳县知县张惟与当地人于大木、宋迪清、刘宗洛、龙寿长又先后重修;民国二十年()废。仆射,唐、宋时期为宰相之职。褚遂良,唐朝政治家、书法家,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博学多才,精通文史。唐太宗李世民曾称:“褚遂良耿直,有学术,竭尽所能忠诚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莱阳县为何要在望石山建褚遂良庙,查无依据。当时,每到春季,望石山上林木蓊郁,梵宇高寒,当地人前来游赏者络绎不绝。凭高载酒,苍翠弥望,岚光野秀,宛在几席间。
万邦维《望石游春》:“春还山色更惊心,载酒乘风共赏吟。历代登临人不见,年年仆射听鸣琴。”
旌旗晓霁。嘉靖《山东通志》记载:“旌旗山,在莱阳县城北三十里,形势罗列,状若旌旗。”此山故名“旌旗”。时灵雨初霁,曙光初分,宿霭抹半,峰间山容新沐,实晴好而雨亦奇者。旌旗山为莱阳县名山,以苍松翠柏、紫烟瑞云而称绝。山中古松参天,山泉潺潺,清凉幽爽,是避暑胜地。清代著名诗人、顺治四年()丁亥科进士、莱阳人宋琬曾造茅于山峰间,结庐攻书。夜雨初霁,曙色晓分,山容如洗,花木滴翠,云雾缭绕,景色绮丽。旌旗山日出,乃一大奇观。初登峰顶,山风乍起,松涛习习,东海天边涌起一轮红日,光芒四射,山披金辉,树映霞光,林中一片点点烁烁,使人心旷神怡,恍若游历星海间。
万邦维《旌旗晓霁》:“军容罗列寂无言,细柳严威不敢喧。最爱晓岚留宿霭,翩翩彩帜列平原。”
招虎晴岚。招虎山,在今海阳境内。清雍正十三年()海阳置县之前属莱阳县。嘉靖《山东通志》记载:“招虎山,在莱阳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山险多虎。”招虎山层峦叠巘,高出云表。山涧瀑布,奔流直下,击打岩石,轰鸣声远。这里旧产虎,昔有仙人驯伏之虎化为石,遗址宛然。琳宫玄馆斜嵌峰峦,而轻烟断霭每霏拂其上。雍正十三年,海阳县从莱阳县析出,“招虎晴岚”一景划归海阳县,莱阳县老八景不再,遂又新增“石桥断霜”、“嵯峨烟云”等莱阳八景的民间说法。不过,这些说法在后来的民国《莱阳县志》里并没有记载。
万邦维《招虎晴岚》:“曾闻岭外五羊传,今见山南一虎眠。骖鹤仙翁何处去,独留琳馆带晴烟。”
七子联峰。嘉靖《山东通志》记载:“七子山,在莱阳县东南九十里。有八峰,大峰居中,七峰环列,若其子然。”故名。康熙《莱阳县志》记载:“值天宇晴霁,凭高眺望,但见孤屿穿云,群峰削玉,宛然天开一幅图画也!”民国《莱阳县志》记载:“黄山、方山、三驾山、现龙山、长岭、娘娘山、二起山、九顶山,群山巍起,为东南巨嶂,称七子连峰者也。”娘娘山乃为主峰。当时,娘娘山主峰建有天后圣母祠。年编纂的民国《莱阳县志》记载:“当羊郡海口盛时,建天后圣母祠其巅,四十年前庙会绝盛,今遗迹仍存。”七子山,“中峰泰岳尊,群马环七子。罗列看儿孙,想当有如此。”
万邦维《七子联峰》:“孤屿崚嶒自处尊,群峰昆弟候晨昏。晚来翠色添霞锦,绝似班衣乐老薰。”
五龙汇涨。民国《莱阳县志》记载:“五龙河为县东部诸水会后总称。其流有五:曰昌水河、曰清水河、曰县河、曰九里河、曰墨水河,会五龙山下,入五龙口,曰五龙河。南流群山中,道殊狭窄,仅数十丈或百余丈。”众山经流于此,秋水方盛,波流汹涌,奔腾澎湃,如万马赴敌之状,声彻海涛,万顷一碧。
万邦维《五龙汇涨》:“咫尺海威敢不恭,众流于此约朝宗。秋波万顷如奔马,夕照长桥似卧龙。”
挺城牧笛。挺城,为西汉初年设置的县城,是莱阳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古城。康熙《莱阳县志》记载:“挺城,在县南七里,汉属胶东国,东汉属北海国,晋属长广郡,南宋北魏因之,隋省入昌阳。”民国《莱阳县志》记载:“汉置,北齐废,遗址尚存。”据考证,挺城是在南北朝时的北齐天保七年()被废弃的,隋朝时合并入昌阳县。挺城故墟荒垒,悉为牛羊之场。牧童斜骑牛背,手抚短笛,呜咽之音时断续于夕阳苍霭间,闻者无不动兴亡之感。
万邦维《挺城牧笛》:“汉时雉堞壮闉都,今日牛羊尽袍刍。魂断夕年歌舞地,只听短笛数声呜。”
原载于年5月12日《烟台晚报》“登莱夜话”专栏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医院最好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