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不懂音乐没关系瞧瞧黎族竹木乐器神秘故事

黄照安介绍灼吧。

核心提示:

闭眼,屏息,倾听,一切声响都是音乐。这音乐,是自然之唇和手吹奏弹拨的。竹木器乐是黎族早期的传统乐器,便是取材于大自然。这些乐器,富有原始音乐的色彩,早已从历史的山水之间、偏乡僻舍中,走进了现代的大都市、炫丽的舞台上。在日前开展的“琼古遗韵”民间艺术进高校活动中,一场“黎族的歌舞标签”在海南大学思源学堂上演,让众人享受视听盛宴回味绵长的,是那黎族竹木器乐的展示与演奏。

黎族竹木器乐的那些事儿

海口晚报记者彭桐文/图

A、那些迷人故事

讲黎族竹木器乐的由来,不如看看那些民间传说。这些黎家老少大多知晓的故事,都极具“抗争”性,抗的是天灾人祸,争的结果是,产生了美妙乐曲与乐器。

远古时,因雷公击倒大树,烧树木成洞,黎族祖先就击木洞呼众围猎,后来人们用牛皮或鹿皮蒙住大洞口,敲起来咚咚作响,以作招众、祭祀和乐器使用。——这乐器便是黎人最早拥有的独木鼓。这说法是据黎族古民歌传述的。

保亭县“竹木器乐”传承人黄照安在吹奏鼻箫。

黎人砍山种山兰,山猪常在夜间出来糟蹋,为保护山兰稻,看守者就在山寮吊起两根木杆,不时打击发出声响,以驱赶山猪,后来就衍生了伴舞用的打击乐器。——时间当然是古时,乐器叫叮咚木,也是较早出现的黎家“乐宝”。

“叮咚”相传还有另一个版本。一位黎姑,落入头人的魔掌,因失手打破酒罐,被罚到深山看守山兰,若赶不走山猪将被捆绑喂熊。结果她梦到老猎人授法,敲木吓跑野兽,为告知山民这个秘密,翻山越岭劳累摔死。——于是,凡有黎民种植山兰地,都回荡着两木敲打有节奏的声响。

鼻箫的来历,跟一则网上网下随时可查可闻的动人爱情故事有关。黎族传统乐器不少于50种,分为吹管、拉弦、打击等十大类,每类中的某个乐器几乎都有一个或几个唯美的传说相伴相生,都披有神秘的面纱。

黎族演艺人员在舞台上表演竹木器乐。

谈黎族竹木器乐的流变,跟海南竹木特别多、黎族特殊的情爱文化、黎人适应生存环境和自娱等等有关,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已出了一本本的书。但要说到产生于何时,还成了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是三千、五千,还是七千年前,没有一个准,也没谁确定。

倒是汉人为有自个语言而没相配文字的黎人作了记载,在汉朝和唐宋时期的史料中都有黎乐的记述,在大文豪苏东坡、汤显祖的诗文中也有相关描述。黎家人却不管那些“泛黄的书籍”,只说那些乐器和做法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这些名称奇特的乐器始于何时也不太重要,只想听听它们发出的独特声音。

黄照安讲解竹笛。

B、那些花样展演

好吧,先听听对黎族竹木器乐的描述也会陶醉和遐想一番的。

“独木鼓恢宏厚重的声音和简约的鼓谱,体现原始崇拜祭祀活动的肃穆场景。铿锵悦耳的叮咚声,使人们如置身在原始的山兰园中。”五指山市文化馆有关三月三节的一段文字,已点明黎族竹木器乐的一个演奏特点,原生态的黎族传统器乐富有原始音乐的色彩。

的确,传统乐曲产生于原始社会生活中,保留有原始生活的音韵,展现黎族原始生活的风情。看到一件乐器,眼前便会展现一幅诗意的画卷。

黎族演艺人员在舞台上表演竹木器乐。

“声轻委婉的鼻箫,声细缠绵的口弦,诉说着情人的窃窃私语,音纯嘹亮的唎咧、哔哒、阔广悠扬的口拜、灼吧,呈现出黎族人民劳动、节庆、欢乐等丰富多彩的生活场面。”在海南大学上演的“黎族竹木器乐”篇章中,主持人的叙述更加激荡人心。

是的,能充分展现黎族特色的,除了他们的歌声,服饰,便当数黎族传统乐器了。黎族传统乐器取材于大自然中的各种竹木、畜兽皮原料,经过手工加工而成乐器,散发着原始社会的生活气息。在当今音乐“满天飞”的时代,谁也不否认,黎族乐器是人们崇尚自然的生动体现,是原生态音乐的遗存。

黄照安介绍灼吧。

就在声光电组成的一片原始的山兰园的背景前,保亭县“竹木器乐”传承人黄照安走上舞台,依次展示一批乐器,并分别作讲解和示范,吹奏《万泉河水清又清》等人们熟悉的海南歌曲。

“鼻箫在全国罕见,它的音色清幽婉转,悦耳甜美”;“竹笛表现力极为丰满,音调刚健有力,华丽流畅”;“口弓高低音靠嗓子发出,音色细长柔和,悠扬缠绵,娓娓动听”;“这个长管叫灼吧,它的音色清脆明亮,圆润优美”……

黎族传统器乐还有浓郁的民歌韵味、古朴简约的特征,被黄照安用实物“验证”。似乎还嫌不够,他刚闪身,海南省民族歌舞团的陈亮、陈和昌、卓耀伟就高调现身,技艺展示《唎咧悠悠叮咚响》。

黎族演艺人员在舞台上表演竹木器乐。

不仅仅是水尾竹细管制成的唎咧,不只有两根木条一根为“叮”音一根为“咚”音的叮咚,竟然:“这个吹的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乐器树叶”、“那个吹的是山藤竹所制的筒芍”,“嘿,站着吹奏、还躺着也吹!”

在懂黎族乐器者的议论声中,众多观众以最直接的方式感受了竹木器乐的独特魅力。与其说表演的是“音乐组合拳”,不如说是“器乐杂技”。

有人上看、下瞄,脸左转、右侧,目光追随着那或大或小一律灵动的乐器,不觉中,眼花缭乱,心花怒放。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巨斌介绍口弓。

C、那些精彩学艺

驻扎在乐东的日军,进村准备掠夺财物,忽闻“哭丧调”,以为死了人,很不吉利,赶紧离开,整个村的黎胞便免遭一场劫难。

这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故事,已传诵了半个多世纪。那吹奏似人的哭声的乐器是?,吹者是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抱由村的吹?能手卢玉昌。

卢玉昌把?吹得出神入化。不仅能吹出婴儿的哭声,还能模仿人的歌声、笑声以及鸡啼、雁鸣、马啸等各种动物的声音,且惟妙惟肖,假可乱真。

黎族演艺人员在舞台上表演竹木器乐。

据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记载,年,年近60的卢玉昌被选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在北京的舞台上,他吹奏《百鸟闹春》和《九腔十八调》,模仿各种鸟叫和黎歌,博得满堂彩,众多音乐界人士围紧他把?当神器看。

卢玉昌吹?,远近闻名,善于表现喜、怒、哀、乐等各种感情,会吹奏的曲调达百余种,这是如何练成的?

小时看守山兰,为解寂寞和驱赶鸟兽,父亲教吹,半夜练,一年四季不间断。为炼手力,在?下端悬石块;为炼气,控制呼吸,“内循环换气”,用棉花塞鼻子;为学百鸟声,捏嗓学母鹧鸪咕,引来鹧鸪公——听卢玉昌所述,知其技艺高超非一日之功。

像卢玉昌一样勤学苦练的黎族民间艺人曾经多多。专家在田野中调查中发现,白沙牙叉镇志针村的王爱花、五指山毛道乡什头村的邢大民和空共村的黄定金,分别是鼻箫、唎咧和洞箫(伦)的吹奏能手。

“但是,老人渐逝,年轻人能称作能手的现在不多了!”一些竹木乐器吹奏技巧要求较高,只有少数人会吹奏弹拨,正濒临绝响。一些乐器的制作技艺也在迷失。

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受时尚音乐的冲击,黎族传统器乐日渐式微,远不如往日流行,民间乐手也青黄不接,传统的乐曲也有失传之危。

黎族演艺人员用树叶吹奏民歌。

自年起,已有8种黎族竹木器乐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申遗时起,保护与传承的声音也越来越响。

“非遗保护,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声音!”海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巨斌教授说,需要静态原生态的,也要动态开发式保护,政府应在政策、资金上扶持、引导,企业可赞助,社区可展演,高校可研究和培养人才,“总之,传承,需全社会努力,多方面各尽其责!”

曾经的叮咚,是经文艺工作者改造,才敲出音谱来。不少传统乐器,从黎村进城后,才变得越来越神奇,声音越来越好听。源于大自然的竹木器乐,自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









































白癜风怎麽治
北京白癜风最好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nr/69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