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走访舟山革命的红色发源地

红色记忆:走访舟山革命的红色发源地

临城这处小小四合院,点燃了舟山抗战最艰苦时期的“指路明灯”!

在舟山解放这段历史中,中共定海县工委是这一地区抗日活动的领导核心。

从年10月成立至年10月撤销,其间舟山经历了抗战最艰苦的时期,而在这片腥风血雨中,党的领导犹如一盏指路明灯,指引着舟山人民走向最终的胜利。

年5月11日,舟山广电总台记者跟随相关专家来到中共定海县工委旧址,重温这段历史。

中共定海县工委旧址(阿能摄)

记者来到新建的浙大舟山校区东门内,一处小小的四合院,这里就是迁建后的中共定海县工委旧址。舟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翁文戈向记者讲述了这段历史。

舟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翁文戈接受采访

图为中共定海县工委书记王起

舟山解放前的革命历史,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点燃星火,第二个是星火燎原时期,第三个就是保存火种的时期。

年6月23日,日军侵占舟山岛,国民党定海县政府及抗日自卫团撤离舟山;日军烧杀抢掠,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鉴于此,中共定海县工委决定把工作重心由城镇转向农村,在陈屋里建立机关,领导定海人民进行抗日斗争。

陈屋里位于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惠民桥村的何家岙,该处东西北三面环山,东北为野岭,西边为石岗岭,西80米左右为海天大道,南临海口。环境隐蔽、安全,交通便捷。

年7月,县工委机关建立后,中共定海县工委书记(代理书记、特派员)王起、杨志行、王文根、钱铭岐等人在群众的掩护下,先后在这里居住,领导和指挥定海东区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党、政、军和群众组织的建设,发展抗日武装力量,进行抗日斗争。

图为日寇进占定海城

直至年,随着“五大”及东区有红色背景的干部撤往四明山,党在定海的活动又转入隐蔽状态,中共定海县工委随即撤销。

由于舟山的党组织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包括地下党组织的严密纪律,所以一直到解放,革命的火种保存下来了。

年12月,舟山第一个党组织就是中共定海独立支部党员6个人,到年,舟山刚解放,全市的党员人,党组织24个。

年我市党员人,基层党组织个。

所以从这个数字上,也可以看出来,舟山党组织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

图为县工委机关厨房(阿能摄)

翁文戈作为多年研究有关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以及舟山各个历史时期革命斗争历史的专家,他不禁感慨,舟山在党的领导下告别了腥风血雨的年代,迎来了解放70年的辉煌成就。

我们的老一辈,他们辛苦打下来的江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现在的舟山建设,成绩还是比较辉煌的。

舟山的今天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应当加倍珍惜。

我们要将红色的精神融入到建设舟山群岛的各项实际行动中。

舟山广电记者:刘时婕、史晓晓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发展力量在浙江大学舟山校区的现代建筑映衬下、一个小小的四合院,显得格外古朴清幽。这就是迁建后的中共定海县工委旧址。舟山的革命历史,定格成一张张黑白照片,在定海县工委旧址展览厅墙上,一一呈现。一幕幕激烈的生死对决,仿佛在眼前上演。

年6月,日军侵占舟山,随后采取了极为残酷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在年10月成立的中共定海县工委,此时担起了抗日救国的重担,成为狠狠扎在敌寇心脏上的“钉子”,指引着千岛之城的一批批有志青年,奔向保家卫国的第一线。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浙东敌后第一支抗日游击武装——吴榭乡抗日自卫队成立;年2月,由县工委直接领导的东区武装组织成立,创建以黄杨尖山为中心的东区抗日游击根据地。同时,县工委积极组织群众建立工会、农会等各种团体,开展反“清乡”斗争,使东区抗日游击根据地不断巩固壮大。这期间许多优秀的舟山儿女洒尽热血。

在上革命传统教育课说起峥嵘岁月,舟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翁文戈心绪难平。“这是我的舅舅,当年牺牲的时候只有14岁。”指着烈士翁世俊的遗像,他的眼眶有些泛红。

年2月,年幼的翁世俊瞒着亲人离开家庭,来到由我党控制的定海县东区区署做文书。临行前,他给父亲留下一封信:“我已经投入有意义的生活,我人虽然小但已懂得许多道理,做了对得起民众的工作……”少年豪情,跃然纸上。这也是翁世俊留给父亲的最后一封信。

年9月,为掩护战友,翁世俊在黄杨尖山壮烈牺牲。翁文戈的母亲名叫翁敏,她也是广受赞誉的抗日翁氏三姐妹之一。

“舅舅的这封信一直挂在我家里墙壁上,我常常看,对我的鼓舞很大。”退休后的翁文戈一直致力于组织研究舟山各历史时期革命斗争的历史资料。在这片土地上,革命先辈抗日的枪声激烈响亮,青春少年用生命谱就英雄之歌。他最大的心愿是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凝聚发展力量。这也是新一代建设者砥砺奋进,披荆斩棘奏响发展乐章的精神源泉。

时隔大半个世纪,中共定海县工委旧址周边的一切早已物换星移。

“这些年来,新城的发展有目共睹。无论是市政建设还是交通设施等,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翁文戈看来,新城将普陀和定海两块区域紧密结合,加速了舟山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舟山日报》记者:王菲庄列毅

陈育民东区抗日记

□陈信位

陈育民,又名陈阿有,年3月出生,普陀蒲岙人。中共党员。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及二十九军侦察参谋,参加渡江及解放杭州、厦门等战役。解放后任天津市塘沽区党校副校长,医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等职。年离休。关于他的抗日事迹,很少有人知道。年代,我有幸拜访他两次,现根据他的口述及回忆资料整理如下:

中为陈育民

陈育民生于一个贫苦农家。4岁时父亲去世,生活艰难,8岁就给地主家放牛,13岁跟大沙湾章夏生师傅当学徒(篾竹匠)。年夏,日军侵占舟山,驻守沈家门的国民党兵望风而逃,并从他的家门口路过往桐岭方向溃撤。陈育民等青年目睹后非常气愤,激起了抗日情绪。年,中共党员徐长海到蒲岙发动贫雇农组织农会、篾竹工会开展抗日斗争。陈育民在抗日进步思想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工会、农会组织,并成为其中的骨干力量。同年,陈育民、金明善等5人按徐长海的指示,在蒲岙组建了抗日游击小组,主要任务是:一、收集敌情;二、组织带领群众反清乡、反扫荡,破坏日伪交通线;三、保护我政工队员安全,惩办汉奸及消灭小股武装敌人等。抗日游击小组成立后即开展一些行动。他回忆说,约在年夏,他亲自带领组员陈胜德等在平阳浦板桥头埋设地雷,炸毁了日军车辆,起到了扰乱敌人军心,鼓舞群众抗日斗志的作用。后遭日军烧民房报复。不久徐长海指示他改为隐蔽斗争。年秋,游击小组在徐长海、王博平等领导下,得到快速的成长和发展,活动范围也从原来的以蒲岙为中心的芦蒲、舵岙等地扩大到东区的沈家门、洞岙、白泉一带。并将蒲岙游击小组改称为蒲岙抗日游击队。同时派出以陈胜德为组长的游击小组进驻到白泉金山村等地开展抗日游击活动,直至年陈胜德等壮烈牺牲。年10月,徐长海同志牺牲后,蒲岙抗日游击队的活动更为艰难,陈育民便安排游击队员分散活动,收集敌情和武器弹药,以待时机。翌年初,他自己根据王博平同志离开舟山时给他留下的地址,到三北根据地向浙东纵队领导汇报工作。后受党组织委派,又回定海工作。并先后冒用国民党定海县“自卫中队”、“除奸队”等名义开展抗日斗争。年3月,陈育民在蒲岙突围后离开定海到三北根据地,被分配到新四军浙东海防纵队司令部任侦察班班长。同年9月奉命北撤。后在苏北军区司令部任侦察连一排排长。年调华东野战军,先在第十一纵队司令部任侦察参谋,不久又调华东野战军二十九军司令部任侦察参谋。年初淮海战役结束后,到江南配合地下党工作,做大军渡江准备工作。年4月21日,随军强渡长江。过江后参加了解放浙江杭州、福建厦门等战役。厦门岛解放后,随部队守卫在那里。年12月,陈育民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北上抗美援朝,任某部情报参谋。年至年在军委铁道公安部队司令部任职。年1月,转业到地方工作。

肖斧追忆

肖斧,原名吴品章,年6月出生于上海奉贤县新寺镇虹光村。年上学,年抗战爆发后失学回乡务农。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奉贤胡油车党支部书记。年底任中共浦南工委所属路西区委宣传委员。年7月起先后在浦南、嘉兴县等地组织武装小组。年1月回到浦南任浦南特派员,同年2月兼任浦解总队浦南中队指导员。

至解放前夕,浦南中队肖斧部由数人发展到近百人,活跃于金山、奉贤一带,先后进行了於塔庙反击战、道院缴抢、小关帝庙突围等战斗。

年5月解放后,肖斧任松江军分区奉贤县总队1连指导员。后又调任教导大队军事队指导员、松江军分区情报站站长、上海县人民武装部长等职。年11月,肖斧到嵊泗县担任人民武装部长。年6月任舟山军分区司令部动员科科长。年5月赴浙江省余杭县任人民武装部部长。年6月任温州军分区副司令员。年12月离职休养。年5月因病去世。

纵观肖斧同志的一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和平建设年代,足迹从家乡上海奉贤县,辗转到上海松江、浙江舟山、余杭、温州等地,经历了文革期间的多次审查,却永葆着“平凡低调,不忘初心”的共产党员本色。

舟山的八年,作为肖斧同志人生的一个驻足点,虽无地下斗争的惊心动魄、武装战斗的烽火硝烟,但饱含艰苦创业的意气风发。

年11月,当时与浦南、浦东同属江苏省的嵊泗县筹建人武部,肖斧带领16名人武同志赶赴嵊泗,成为第一批支援海岛政权的武装干部。

在当时条件下,偏于东海一隅的嵊泗对多数大陆人而言极为陌生。同样,肖斧同志既不知嵊泗方位,又不晓当地环境,只听说那里交通不便生活艰苦。当时,去嵊泗没有固定航船班次,须事先联系后在上海十六铺码头等待船来。那年的11月,十六铺码头附近的招待所里,他们一行17人,每人拿着军分区特别分发的大衣和个人物品,静候航船。而这一候,就是一周……因交通船船小抗风力弱,只有在风平浪静五级风以下的日子才能从嵊泗起航来沪。

交通船到达上海的第二天,又逢晴好天气,于是一行人当晚登船出发,次日上午抵达嵊泗县委驻地——泗礁岛的青沙滩。在船行海上的这十余小时,浪拍船板,暗流涌动,众人第一次见识了大海的淫威,多晕船、呕吐。

到达嵊泗后,县委安排他们分别寄宿于当地渔民家。当时的嵊泗县由泗礁岛、嵊山岛、羊山岛三个较大岛及周围小岛,组成三个区,县委所在的泗礁岛是其中最大,有一万多人。而县委驻地青沙滩只是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渔村。全县人民都以渔业为生,一切食品、副食品、日用品都由大陆运来。

从交通、物产发达的淞沪平原来到偏远贫瘠的海岛,淡水、蔬菜紧缺,消息闭塞、外出不便……肖斧带领同志们努力克服着生活上的困难,积极融入当地的社会环境。海岛气候温暖,就把大衣上交组织;蔬菜难觅,就顿顿鱼餐;淡水匮乏,就一水多用。

肖斧与重孙子

初到嵊泗,肖斧同志着手组建民兵组织。与大陆农业社会不同的是,海岛青壮年的工作与生活分属二个环境。在工作时,他们以渔船为单位组成团体,船老大是约定俗成的领导者;在渔休回岛后,他们又归属各自的乡村地域单位,服从基层政权的领导。人武部因地制宜,形成了渔汛期海上以船舶为班组,休渔期陆上以村落为班组的民兵组织体系,并开展军事训练。

年春,嵊泗县划归浙江省管辖,嵊泗县人武部归属舟山专区人民武装部(舟山军分区前身)。当时舟山地委在岱山县长涂岛进行渔业生产改革试点,地委抽调嵊泗干部参加,肖斧同志是其中一员。在长涂工作的近十个月,吃住都在当地,生活更为艰苦,工作更加繁重。年,嵊泗县开展渔改,肖斧又一次上船头、走民居,为当时渔业生产从旧时的私有雇工模式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洒下了汗水。

年秋,肖斧调至舟山专区人武部任动员科长,后任舟山军分区动员科长。年舟山地区撤销,成立舟山县划归宁波地委领导后,离开舟山赴余杭人武部任职。

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恰逢今年是舟山解放70周年,我们再一次回首那个意气风发的年代,感怀老一辈革命者舍己为国的精神信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中国梦而代代传承。

作者:吴炜、董标兵

缅怀先烈伟绩,登岱山大鱼山岛寻访战斗遗址、祭扫革命烈士纪念碑

今年是全民抗战胜利75周年,舟山解放70周年纪念。5月28日上午,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一行9人在常务副会长孙伟良带领下,坐汽车、渡轮近三小时到达岱山县,舟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金仲治和办公室李建舟主任陪同寻访参观。当天下午,一行人在岱山县党史办和岱山县宣传部同志陪同下坐汽车,跨越8.公里鱼山大桥,顺利到达大鱼山岛,祭奠那些为了消灭侵略者,为了中华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牺牲在大鱼山岛的43位革命烈士,告慰革命先烈,表达深切的缅怀之情。大鱼山战斗有“海上狼牙山之战”的美誉。年,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已进入大反攻阶段。年8月19日,根据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何克希、政委谭启龙关于开辟海上游击根据地的指示,海防大队派出一中队76人进驻大鱼山岛,由于岛上汉奸向日军告密,8月25日,我76名指战员遭八倍于我的日军重兵围攻,一中队除了派出一个班管理5条船以备撤退之用外,其余人在大鱼山岛的大岙岗、打旗岗、湖庄潭三个阵地与日伪军激战一天,弹尽援绝宁死不屈,最后我军毙伤日伪军余人,43名指战员壮烈牺牲。此战被当时《新华日报》称为“海上狼牙山之战”。年8月,大鱼山战斗牺牲的烈士群体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抗日英雄群体和浙江省第一批抗日英雄群体名录。5月28日下午从大鱼山岛返回岱山城区,又参观了老红军金维映旧居、岱山记忆党史馆,再次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牢记初心使命。金维映(-),生于浙江岱山,祖籍镇海。年入党。为舟山第一个中共党组织领导人之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到宁波、上海等地工作,先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妇委书记、上海丝绸业党、团、工会联合行动委员会书记。调中央苏区工作后,先后任中共于都县委和胜利县委书记、中央苏区(瑞金)扩红突击队总队长、中央组织部组织科长、并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红军长征中担任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组织科长等职务,是中央红军30名长征女战士之一。到陕北后,任抗日军政大学四大队女生区队长、陕北公学学委会副主任。年受党组织安排去苏联学习、治病。牺牲于苏联卫国战争德军炮火之中。年11月17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和浙江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作者龚国荣:《宁波晚报》原主任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协会会员。)

舟山市新四军研究会举行座谈会

5月16日下午,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召开“纪念舟山解放七十周年”座谈会。市档案局、市老干部局、市社科联以及我会老领导、“东总”老战士、合作单位代表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座谈会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翁文戈会长主持。会议回顾了解放舟山的一些过程和舟山党组织的发展历程,会议强调,要通过开展舟山解放70周年纪念活动,缅怀先烈,弘扬革命精神,凝聚力量,同时,以纪念活动为契机,推进我市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座谈会上,多位曾参与舟山解放战争和舟山建设事业的老同志从不同角度回顾了解放历程,见证了舟山70年的快速发展,展望了舟山未来美好的蓝图。

办公室

年5月17日

END

东海儿女

年第5期

总第四十九期

《东海儿女》编委会

名誉主任:王家恒

主任:翁文戈

副主任:刘胜勇

编委(以姓氏笔画为序):王海涛、李毓、李建舟、吴乐放、金仲治、董标兵

主编:刘胜勇

副主编:王海涛

编辑:金仲治、吴乐放、李毓、董标兵、陆成勇、储慧

责任校对:李建舟

舟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原创出品欢迎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rc/120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