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www.paisufa.com/
点击左上角, 知行合一要有良知正见。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一个人有正气才能培养正见,“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王阳明也从心之主宰的角度,提出要养心、养气,让心体廓然大公,经常思维省察,“破心中贼”。人类文明发展,良知正见是世事万变不离其宗的正理。疫情用严酷的现实印证着是非对错,正见无时无处不在昭示天下,人心也是雪亮的,只有光明能够驱走黑暗,愚昧、傲慢、偏见甚至冥行妄作,只会自作自受。
知行合一要以诚善为本。诚信、诚实、诚恳、诚挚是知行合一的方法路径,而立足于诚善,则把握了知行合一的根本。“言必行、行必果”,不少人能够做到,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却是真正的问题。人人皆应有诚善之心,就像如实申报个人接触疫区人员的实情,有人坦坦荡荡,毫不隐讳,也有人刻意隐瞒,谎报情况,在王阳明看来,正是“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致力于诚善,就是要为善去恶,知行合一行良知之道,必然释放人生的智慧与光芒。
知行合一要活学活用。“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我们都知道王阳明关于知行合一的这些重要论述,字面意思都很好理解,可怎么能落到实处呢?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可不少啊,画个蓝图、做个设想,说话一套一套,就是不行动。有人抱一个想法却搁置多年,一味自得其乐,却不知时过境迁,想法早已过时。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把知行统一起来,切实笃行,就不可能有真知。知行合一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其实良知告诉我们要去做,“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做事是知行合一的必然之路,没有做事上的磨炼,知行合一只是浅尝辄止。人不断做事打磨的过程,是对知行合一深切体会的历程,成之事愈多,知行领悟愈深。知行合一,任何环节空不得、假不得、虚不得,知之真切笃实,行之才能明觉精察。
知行合一要勤于省察慎独。“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有事无事都要秉持良知反躬自省,正因为我们容易为物欲牵蔽,遮住良知,就更要谨慎小心地为人处事。知行合一的能力越强,省察越要紧。王阳明提醒我们:“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中的贼如贪念、嫉恨、自私、虚荣等等,常常袭扰我们内心,甚至蒙蔽良知。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没有人在身边,都要谨慎戒惧,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克制细微隐藏的私欲。这其实也是知行合一的过程,是省察与存养的统一。特别是当我们做事效率越来越高,成就业绩越来越大时,越要深刻反省自己,有没有“失其正”?有没有偏离良知?
知行合一当守此心光明。人的一生何其漫长,却又何其短暂?就像知行合一既浅又深的道理一样。王阳明年1月9日,走到了人生的终点,疾病困扰了他多年,得失沉浮转眼成空,生命再也无法意气风发,一生学识诉之不尽,只能留待学生和后人探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八个字道出了人生的要义。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匆匆地过着自己的人生,能说内心光明者,百年之后亦有何憾?知行合一,不是晦暗的传承,它是光明的坚守;良知不泯灭,光明就会照亮世界。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精神,“知行合一、协力争先”作为贵阳的城市精神已经融入贵阳人的血脉之中。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市民们积极行动,或坚守一线,或奉献爱心,或服从管控,用实际行动诠释、丰富了“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内涵。颇喜欢贵阳,这里有榜样力量,有示范作用,有辐射效应,有价值追求,有道德信仰,知行合一以外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实际行动,它汇聚了不断战胜困难的精神合力,为人生或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正能量。
杜凌云:中共云岩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现居贵阳。
顶着天空的蚂蚁
○南鸥
一生都在幽暗的角落里爬行
都在搬动天气,搬动骨头的残渣
它们最先听到风暴,最先被
卷走或被掩埋
它们昼夜顶着天空,它们
要让树木、庄稼和屋顶安静地生长
每天黄昏,它们就坐在天幕
看着荒野的石头,长成童话
其实,它们是大地的老祖宗
又是私生子。它们在乱石间昼夜爬行
精细的肚皮,昼夜擦出火焰
但是人们听不懂,也看不见
南鸥:原名王军,贵州贵阳人。诗人、批评家。中国作协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贵州省诗歌学会会长,贵州新诗研究中心主任。现居贵阳。
罂粟
○周瑟瑟
夹杂在杂草丛中
像一个等待处决的囚犯
粉红的花朵已经枯萎
它曾经妖艳
乌黑的果实是它乌黑的嘴
不知它是怎样挺过了冬天
现在到了春天它即将死去
毛绒绒的菊科植物一样的根茎
点点泥土沾满了罂粟的脸
它看起来更像一个羞愧的
低头等待处决的囚犯
周瑟瑟,男,湖南人,当代诗人、小说家。著有诗集《松树下》《17年:周瑟瑟诗选》《栗山》《暴雨将至》《鱼的身材有多好》《苔藓》《世界尽头》《犀牛》,以及《向杜甫致敬》(英、日、西、瑞、蒙、韩、越多语种诗集)等。现居北京。
水声汩汩
○徐必常
秋已经很深了,落叶像谁的灵魂
有气无力地在水上飘
我从中看到一棵大树的无奈,一片叶子的随波逐流
水声汩汩,像是谁的脚步声
秋风把几株干草吹成绳
成了绳的干草们还是冷
它们一个劲地在原野上哆嗦
水声汩汩,像是谁在咳嗽
河里的水已经瘦成了一把骨头
像村头曾经风光一时的刘老汉
水草却借机小人得势
但它们没有想到,唇亡齿寒的真正含义
水声汩汩。礁石和卵石都哑口无言了
有几尾煎熬着的小鱼,点亮了我的眼睛
水鸟又饿又瘦,一个季节的无奈是所有生灵的无奈
水声汩汩,我听到了一个又一个向前迈动的脚步声
徐必常:男,年生,贵州思南人,土家族,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朴素的吟唱》《毕兹卡长歌》等,供职于贵州省文学院。现居贵阳。
安顿下来
○郭辉
辞别了一河的风浪
在曾经是那样可望而不可及的岸
安顿下来
皮肤斑驳,汗腺枯竭,连骨头也生出了朽意
像一只被时光遗落的鞋子
再不用被奔波拎着走了
在泥土温润的气息和人间烟火里
它安顿下来
不要帆,不要长篙,不要橹
无缆一身轻,只留下一具空空的皮囊
就这样安顿下来
天神呵,不要俯身相向
它裸露的沧桑和灵魂
已经安顿下来,出奇地平静
它在自已寂寞的思想里安顿下来
别无他求
在酷暑,有三两清风就够了
在寒冬,有三两阳光就够了
在长夜,有三两月色就够了
而在漫漫余生,有三两回忆就够了
一两去咀嚼温馨
一两去祈求宽恕
剩下的一两,它要说
决不悔恨
呵,它在回忆里安顿下来
面对河流,面对生命之水,面对一生的爱
面对咫尺之距,面对永远的天涯
郭辉:湖南益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作品见于《诗刊》《星星》《人民文学》《十月》《北京文学》《中国诗歌》《中国诗人》等刊物。著有诗集《错过一生的好时光》《文艺湘军百家文库·诗歌方阵·郭辉卷》《九味泥土》等。现居益阳与多伦多两地。
一场雪
○牧之
秋风突然拉长忧伤的日子,一场雪
不期而至,河水在不紧不慢驾驭空寂
阳光走在雪地上,我们保持着沉默
而一只鸟在雪里啄食,身后是日暮苍山远
有尘世无数的城府在归途中掩埋来路
隐秘的刀锋,在风雪中切下一段月光
一朵腊梅,有生与死在众生芸芸中
去赴汤去蹈火,之后驻在不胜寒的高处
将光阴闲置,等雪灌满风和田野的空旷
时间之水便有暗流汹涌,苍茫的空白
依然有我们搁浅的春光在远方闪烁
寺院的钟声依旧不知疲倦,我们的
梦里梦外有青草青、有落叶黄
而喜鹊的空巢在积雪的树丫上
有缅怀在敲击着大地,与追月的孩子
在树藤上系紧聚拢又飘散的雪花
于是,黎明的风景与我们,用熟悉
走在陌生的雪地里,看树影埋名
牧之:本名韦光榜,布依族、贵州贞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理事,黔西南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著有《山恋》《心灵的河流》《依然如故》《馨香依然》《魂系高原》《心灵的遥望》《纸上人间》《风在拐弯处》等文学专著。现居兴义。
流浪的石头
○厉雄
一匹被刻痛,长嘶的烈马
从石头里跃出
驮我去远方,绕过半个地球
一道道山脊,一条条江河
擦出沧桑,和大悟
地中海的水,养分充足
喂养我潦草的人生
养育故乡的日月,和身体内的烈马
雪落他乡
直到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
刻刀下,站起咩咩的羊叫声
在我的头顶,形成一朵朵白云
那是故乡的云
远远地召唤游子
那么多的石头,跟我闯荡江湖
固执流浪,不能回头
那些都是被人爱过的
衣锦还乡的愿望
厉雄:浙江青田人,旅西班牙华语诗人。侨中人文学社社长,海外凤凰诗社社长,中诗网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诗歌散见《诗刊》《中华诗词月刊》《中国日报》《诗选刊》《星星》《人民日报》《诗潮》《诗歌月刊》以及海外报刊等。居马德里。
一坛包谷酒
○蒋郁相
喝一口岁月,饮一盅昨天
为何怀着尖锐的恐惧
去旋转你爱,或是爱你
倘若大海只是原始存在
眼前这无边引力与身后的几缕阳光
为心导航,敞向美好
如果爱要容纳生死,要容纳罪孽
要回忆昨天的味道
要记录雨水流失
这一坛已过的日子和将来的流淌
如你体内的潮水与溪淙
可猛烈袭来,也可慢慢退去
好一坛包谷酒,浓烈,魔幻
心与心间,交叉了两个星球的轨迹
蒋郁相: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等会员,贵州省诗歌学会办公室副主任,作品见《诗刊》《北京文学》《贵州日报》《西藏日报》《贵州作家》《贵州都市报》《贵州民族报》《齐鲁晚报》《贵阳日报》《毕节日报》《香港文艺报》《葡萄园》《大海洋》等刊物。现居贵阳。
挑着一担月亮回家
○杨拓夫
遇上大旱水就离村子低了远了
水从水那儿爬到我家
一天难得一个来回
门前的池塘张大干裂的嘴
吞掉了最后一滴多少美妙的事物
逃离村子的眼睛
多少次爸爸挑着一担月亮回家
照亮了失语的村庄
照亮了黢黑的厨房
我和弟弟围着水桶
一人捧着一个月亮让疯涨的渴
痛饮那雪白的光
一直以来那捧圣水
潮涨心中的大海千万颗月亮
在我的血液里奔跑
杨拓夫:湖南省石门县凤凰尖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巜和平》杂志社主编,著有诗集《杨拓夫抒情诗选》《拓夫十四行》《挑着月亮回家》《行走的村庄》等。杨拓夫家庭获国家“书香之家”荣誉称号。现居常德。
祠敬
○许言木
一种不明言说的在搅动,他们跪在树下
轻拭着脸上的湿润,婆婆纳静静地绽放
在草丛,烟雾没过每一张面孔
他们想起了,那个站在灶屋的妇人
紧紧掩蔽的房门,开始颤抖,喘息
一声声的,让我变得多疑
就像一阵风从来没有停过
疤痕留在墙上,飞鸟离开了大海
马车载不动一个青年,年迈的白发人
则牙齿有些敏感,倒吸了凉风
一阵酸麻,直逼两条手臂
老木屋里,那个年过四十的光棍
把那叠不会复活的黄纸握紧
烟雾,要拿正反比例来衡量虔诚的密度
那老妇人和老光棍举起的手掌突然对风说
我们,就像是我们并不知道的
许言木:年冬月生,贵州省黔东南州侗族人。贵州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江南诗》《扬子江》《散文诗》《青春》《山西文学》《鸭绿江》等杂志报刊,曾参加第十九届全国散文诗笔会,《山花》写作营等。著有诗集《金羯》等。现居黔东南。
叩问春天
○孙望星
雪花借来做馅
素味耐人咀嚼
稻草围在灶台边
听着故事昏昏欲眠
饿了就抓把炊烟
苦痛得以缓解
皱纹似苔藓
手上青筋凸显
牙松得像门帘
拐棍相伴多年
抚摸着孩子相片
怎么合不上眼
想叩问春天
何时回到世间
风拨弄琴弦
洗去一身的疲倦
唯愿余生尽欢颜
孙望星:笔名星子,江西赣州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现居赣州。
小憩
○蒋广沿
如果,你在远行的路上感到困顿
那么,请暂时闭上你疲倦的眼睛
让长期高速紧绷着的神经
稍稍远离纷繁的喧嚣杂尘
尝试一下,跟随着我缥缈的足迹
一步一步,轻轻走向宁静的山村
让我们一起尽情地放松心情
放下所有一切的杂念和私心
想一想,那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听一听,那山涛鸟语、虫鸣蛙声
使劲深吸一口那带着芳香的空灵
真诚地感受感受,大自然的单纯
然后,又无奈地睁开眼睛
背起沉重的行囊,继续远行……
蒋广沿:贵州省贞丰县人,贵州省诗人协会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等会员,作品见《贵州日报》《劳动时报》《黔西南日报》《文学教育》《南风》《万峰湖》《文学贵州》《贞丰文艺》等。供职于中共贞丰县委党校。现居贞丰。
冯颖燕
秋意
零落蝉声零星愁,萧索秋风悲画楼。
长恨人生不相见,荫荫盛暑又成秋。
吴孝林
迎春花
四九寒冬早蕊开,枯萧阳逐送花来。
山间草绿枝牙冒,沐浴春光赏景台。
徐李榕
春夜忆汉阳诸君遥有此寄
流水由来东复东,治生长恨杜鹃红。
请君莫问人穷处,向晚萧萧牧冷风。
徐彩云
惊蛰
草色花颜浅又深,虫蛇起处有新痕。
鸣雷尚未喧昨夜,依旧惊蛰入仲春。
陈全德
游平坝樱花园
宿雨新晴车满路,青肤桃李映霞辉。
娇花唯恐随春去,一阵风来作雪飞。
李鳄泪
春雨
轻烟薄雾隐山茶,飘渺新雷唤笋芽。
夜半潇潇庭院后,一朝乱落碧桃花。
杨林
清流
山溪带雨过寒林,翻作玲珑漱玉音。
紫气青云无复顾,相期明月五湖心。
张世莲
游上水村人间仙境
山寨花飞览景台,九桥流水客徘徊。
田畴猫犬长嘶闹,树顶轻云独往来。
王钦
长相思?春思
淡烟迷,柳成丝。花暖春晴莺细啼,东风恋故枝。
步廊西,小窗低。浮跃花光动佩帏,有人新画眉。
张丽梅
谒金门
曲桥美,花密草秾人醉。素李夭桃悄点缀,阡陌闻犬吠。
莺语阶苔青翠,寒浅斜阳渐退。春水一池浮落蕊,晚风掀衣袂。
黑卫平
摊破浣溪沙?腊梅
雪上琼枝伴靥黄,小园顿觉沐清芳。最是窗扉灯影下,夜深长。
风骨抱冰猶冷艳,春心含泪亦温良。欲问玉容何冽冽?蜡衣裳。
庞仕蓉
南乡子?春至苗乡
迟日远山行,微雨绵绵路几程。袖底余寒收不尽,风轻,田野鲜蔬杂落英。
暮色岭边生,鸡犬相闻为客迎。入得农家炉火暖,通明,简朴衣冠饭食清。
杨芳
浣溪沙?忆泉湖
夜倚栏杆灯影迷,柳丝弦动韵依依。多情谷雨弄青枝。
试煮春茶煎玉露,遍邀雅士醉泉池。韶光弹指少年时。
李娜
临江仙?六广河峡谷
九曲断云依水,亘年滴翠流金。青崖白鸟费追寻。片帆恬泊趣,一点浩然心。
极目楚天遥阔,凝眉照影浮沉。渔樵徒羡少尘侵。五湖归棹处,聊与月同斟。
李玉真
蝶恋花?青山湖记趣
料是秋来情韵远。水僻山深,好景经时变。放眼平湖轻扼腕,楼头突兀心情乱。
欲问渔樵焉不谏?怕惹遐愁,误我逍遥愿。寄意浮萍随辗转,馀闲亦且寻芳甸。
吴若海
临江仙?无题
记得当年花下醉,管他碧海红尘。长歌一曲任天真,清风识旧梦,明月是前身。
又是芳林风景异,玄音一片谁闻。且将豪兴荐新春,山中听啼鸟,天际看闲云。
姚玉梅
江城子.本命年
年少轻狂仗剑忙,朝黄河,暮长江。豪气万丈,何须羡侯王?依桃偎柳尽欢谑,诗一句,酒一觞。
年近不惑首微苍,剑尚在,又何妨?斗酒十千,看我气周郎。待到曲终人散时,犹未尽,更张扬。
此情未被风吹去满眼清尘苦香红
——于慧琦散文集《风去尘香》读后的三点感受
○沈学印
认识”于慧琦是缘于她的一本散文集——《风去尘香》。在“悦读”这本散文集时,我基本是一气呵成一鼓作气读完的。这种“一反常态”的读书“精神“对我而言已不是很多了,原因是“眼疾”的日渐严重迫使我不得不减少读书的时间,以尽量闭目养神。可这里为什么我又用上了一个“悦读”而没说“阅读”两个字,这就是既想证明这本书对读者(或说是读文学作品也可具体到读散文作品的读书人)的美好诱惑力,又想说明我读此书时的喜悦心情。
那会儿,我主编的《江海文艺·东北版》正欲推出一期“女作家专号”,且全部文本已经定稿,只待上机付梓。但看了《风去尘香》后,我还是撤下两篇文稿,从中选取三篇散文刊发了(即“美丽的牵挂”、“美丽的披肩”、“美丽的胸针”;见《江海文艺·东北版》年10月《女作家专号》“心潮与情感”一栏第页)。虽然那时我还不认识慧琦女士,只是从她的散文集中有些初浅的了解,后来又常见她的散文发表在不少的报刊上,这才引起对这位多用“慧女”、“慧子”等笔名出手洋洋洒洒“大块”文章的女作家的观注。
其实,慧琦女士在文学创作的圈子里是很有资历的,无论是她的入道与出道,勤奋与毅力,付出与收获,都是显而易见和有目共睹的。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始,她的不少文学作品已在“门户头“很大的《羊城晚报》、《海南日报》、《海口晚报》、《北方时报》等显山露水,初现锋芒;尤为她的教育教学论文、教学随笔等,常在《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有色教育》、《教与学》等专业性很强的报刊上刊发,晓有名气,令人让人刮目相待;而这本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在年出版的《风去尘香》则更能证明这一点。读过此书虽已掩卷多时,却至今仍有余韵萦绕,暗香飘来,书中的一些叙事抒情的篇章或段落,还不时地在我的脑际里出现或忆起。大有“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的意韵和回味。何因?此乃情之所系,感之所为。让我更加心悦诚服的是这厚厚的有着43万字之多的主体文本流露的尽是一个女作家的真情、真义、真心、真我,其内在的感受、感慨、感想、感叹,都以极其纯朴自然的语言,朴实无华的情感,而不是用华丽的词藻来堆砌自己,表达自己,抒写自己,解读自己,甚至在思考和拷问着自己,达到了一个好的作家,就应该是一个有感情、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胸襟坦白、收放自如的人,以及写自己和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让读者在对面检视自己、审阅自己的写作目的。所以,我读后的感受是——
一,“情”是慧琦女士散文创作中的“经”和永恒的“立体画面”与“多维景观”,这一写作主题和创作取向,该是当前散文创作艺术发展的一个“老声常谈”的话题。
散文这种体裁,是文学形式里最轻松、也是最自由,最常见、也是最普通的一种文体。我以为,散文应是非常讲究立意与升华和注重情感与真性情的,它应有着亲切自然的或如同散文诗一样的语言,表达情意委婉自如,叙述抒情真挚感人,流露情感纯朴自然,语言描写细腻晓白,要使“情”富有浓厚的磁性般的感染力和艺术的感召力。“情”是散文创作的“经”。同样,抒情、叙事、写景、议论都应有作者的真挚情感在其倾注,付之流淌。这是因为“表达主观最为直接”、“表现自我袒露个性最为率直真诚”(李广连《散文技巧》)的就是散文创作的个性特征和明显风格。
慧琦女士的散文多是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受,文章的篇幅都不很长,短小精粹,读起来轻松有亲切感,这是她的散文受欢迎的主要原因。纵观全书,两大特点已显而易见,一是自己身边的人物和事件,风光和景致;二是有感而发,寄情抒怀。如集子中的《伊春河西有位好大娘》、《鼓楼冷面馆春意浓》,读来如同在和文友聊着一件小事,唠着那些在别人眼里一值得一提的家长里短的琐碎事,将心灵的感受栩栩如生地化为文字的风景,供人享受,任其品味。一次楼房下的避雨,她能触景生情地“联想到老舍《骆驼祥子》中祥子置身暴雨中的情景”;一把借给的雨伞,让她不安的是“人世间有许多误解,都是缘于一种狭隘的偏见”,进而引申出一种道理:“那把大伞遮挡的又何止是我头上的一方急雨!大娘和她的伞分明让我明白世上有些无奈的烦恼事,都是可以变得美丽动人的”。作者在坦露这些小事时,心境无私,胸襟坦诚,毫无遮遮掩掩和有其杂念,所以读来可亲可信,感人真实,没有“虚情假意”的成分。她来一次冷面馆,感到的却是“春意浓浓,暖气扑面”,看在眼里的是“一方红白格子的塑料桌布”和“两瓶插花向我绽笑”,响在耳畔的是“优美的音乐如水轻荡”,更有“几张对折成三角形的餐巾纸,犹如白色的小鸽子,飞落在我的桌前”。优雅的环境让美好的心情鼓荡起春意融融般的风帆。生活的惬意感油然而生,情落纸上,必会自然。对生活有了细心的观察,眼里就会发现“美”,对事物体会的深刻,心境就会变的平淡,对己降低标准,对它人就不会苛求。“平民百姓,寻常人家,出门在外,不喜繁琐,只求简单,图的就是个顺畅和温饱。”话语朴实,心态自然,平淡是真,简单的事理也蕴含着浓浓的情意。若不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做不出如此高尚伟大的行动。故而作者坦言:“我崇尚简单的生活,不论走到哪里,我都喜欢进小巷,去里弄。寻得这样的小店,无需戒备,没有藐视的眼光,简简单单,身心轻松,舒畅惬意。”何因?“我是寻常百姓一分子,我愿意与他们接触,我善待他们,常常主动与之搭话,他们由惊异到放松,看他们的神态,品他们的心思,亦是丰富我的感受和生活。”真情出之真心,真心换来真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其间的“情”,就在于互动挚真和善解人意,沟通和交流,娓娓道来中让人有了如闻其声,如听其言和尽享形神兼备,意韵悠长的“悦读”感觉。这样的小文细腻清婉,咀嚼有味,我喜欢。
《细雨角园缓缓游》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篇旅游散文或风光散文,有时我也叫它“游走散文”。本来嘛,这种散文就是在边走边看且行且止中生发出的文字。其实,慧琦女士笔下的“角园”,就在我家的楼下,推开北窗,它的“简约自然,风情别韵,优雅小巧,端庄含蓄”,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可我居此多年,为什么没能写出它的“朴实无华,不挤不杂,年轻青纯”;没能感觉到它的“默默保持独到的静质芳韵,丝毫不在意世间的俗事繁华”;没能联想起“人生还有很多的角,心情一角,感情一角,生命一角……”或深悟出“称其一角,就有窄小深邃之意,不易进也不易出”的哲理思辨性,进而省悟出“有些人”在人生独处时“是需要角的,喜欢角的,这是一方自我的小天地,这是一阕令人咀嚼的小角落”。如我等就是很需要“角”的,像读书一角、写作一角、灯下一角、品茗一角等等。在这样的一方角园或一隅天地里,心灵能插上翅膀飞翔起来,灵魂也能寻找到幸福的出口。“就像这群小雨点,不染纤尘,不受干扰,诗意的生存,尽情的自在。”读慧琦女士这样的文字,很能在心灵中生发出一种温馨的、柔情似水般的、最能直接触及内心脆弱之处的感受。这感受来自作者文字的灵性如水,感性的柔情如水,善情的感动如水。我的这种感受不是空穴来风,很快就在南浦先生那里找到了它的注脚,他说:“基于这一点,我一直认为男人应该是山,女人应该是水。如果单独对女性说话,我还认为‘如水如玉’是女性的最高境界。比如慧子先生,除了‘水其形,玉其质’以外,我还说过她‘静若平湖’”(《风去尘香》序言《伊人在水》)。大爱无言,真情无需外露。大凡“多愁善感,倔强脆弱,自尊仁爱,浪漫多情”(作者语)的人,心灵都是如水的,语言都是清净的,所以她能滤去时间的铅华,洗去岁月的尘埃,让那些美好的影像,过往的留痕,重新浮现,叠影心路。慧琦女士的另一篇也是写“雨”的散文《小雨微微》,更已别开生面的手法写出了人情之味,人性之美,人善之道,在娓娓道来与轻轻絮说中为城市做了这样一幅真实的素描:“乞丐是城市的尴尬,城市人不喜欢乞丐,但乞丐喜欢城市。乞丐中有真有假,假的是一种人生态度,真的是一种生存方式,路人的疑惑冷漠都没错,因为谁也无法判断你面前的乞丐是真是假。”并以“有人向上帝要光明,上帝只说一句话‘你要光明,自己去追’。”而给“这个有着‘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大都市”一个绝妙的讽刺!此文虽平心静气,却意深境远,既冷眼看世界,又热笔写华章。
二,“唐诗宋词”和“名言警句”的大量入文是慧琦女士散文创作中的“丰盈血肉”和“锦上添花”的妙笔之处,这一不断学习和读书不止的进取精神,该是文学写作圈子里的人值得效仿和思考的一个永久的课题。
我总以为,不读书不看报的人是最可悲的人。即使你有“学富五车”的才华,也会有“江郎才尽”的时日,且不说现如今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你去适应,单就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已够先天营养不足、知识极度“亏损”的,加之后天“青黄不接”、又供给严重缺乏,不学习不“充电”怎能跟得上“神七”上天、太空漫步的时代步伐?我读慧琦女士这本《风去尘香》时有这样的感觉,她读的书该是很多很多的。何以见得,请看——
吟月,她写道:“天上明月云难遮,心头思量尺难量”(《守住心中的月亮》第12页)、“一弯如月弦初上,半壁清波镜比明”(《鸣沙山月牙泉》第页)、“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女人一弯月》第页)、“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雁子回时,月满西楼”、“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女人一弯月》第页)、“影落空阶初月冷,香生别院晚风微”(《玉兰牵香》第页)、“条条新秋月,亭亭月将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云掩初弦月,香穿小树花”(《一钩新月天如水》第页)等等……
赞雪,她写道:“幽香苦吟伴,寒岁雪后凋”(《挺身一尊碑》第81页)、“山峰清风时,残雪翠微里”(《天资独秀一石林》第页)、“地白风雪寒,雪花大如手”(《闲读月牙湖》第页)、“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冰雪月牙湖》第页)、“翠条多力引风长,点破银花玉雪香”、“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堆雪成围”(《玉兰牵香》第页)、“上级如飘雪拖练,中级如碎玉催冰,下级如玉龙走潭(《飞流直下三叠泉》第页)、“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秋雪素描》第页)等等……
诵雨,她写道:“青鸟不传云外信,定向空结雨中愁(《春绽丁香香染春》第页)、“黄昏疏雨湿秋千,徒要教郎比并看”(《清照之明丽》第页)、“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除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小风疏雨萧萧也,有催下,千行泪”、“春水碧如天,画舫听雨眠”(《湿湿的小雨》第页)、“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信尾语》第页);尤为在《细雨角园缓缓游》中,这位“熟读唐诗三百首”的慧琦女士一连气写出:“雨疏风骤”、“雨打芭蕉”、“细雨鱼儿出”、“梨花一枝春带雨”、“留得残荷听雨声”、“晴湖不如雨湖”、“花落人独立,微雨雁南飞”、“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雨”字了得!基本已呈“雨”花纷纷,溢满纸背,字字情深,句句情切。
此外,如“一节复一节,千校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名字寄深情》第22页)、“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箩万朵云”(《冰雪月牙湖》第页)、“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交河故城幽思》第页)、“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玉兰牵香》第页)、“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孤独月牙湖》第页)、“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孤独月牙湖》第页)、“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緑叶素荣,纷其可喜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轻轻走过》第页)、“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文学艺术美餐》第页)、“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歌皆自然”(《交河故城幽思》第页)……正可谓边走边看,夹叙夹议,且行且住,触景生情,大有身临其境之妙,读有清脆悦耳之感。同时也鉴证了慧琦女士“以大量诗词入文,既显先生对诗词的厚爱,也显先生诗文互通之娴熟”(南浦语),既使写景的文字通达干练,血肉丰盈,又使抒情的意境锦上添花,独具文采。
另外,像散文集中提到的老子的《德道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司汤达的《红与黑》、但丁的《神曲》、狄更斯的《荒凉的山庄》、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和《还乡》、曹雪芹的《红楼梦》、孔尚任的《桃花扇》、汪曾祺的《受戒》、湛容的《人到中年》、戴望舒的《雨巷》、路遥的《人生》、老舍的《骆驼祥子》、宗璞的《丁香结》、聂飞的《警世铭言》、余秋雨的《废墟》、鲁光的《中国姑娘》,以及《林海雪原》、《暴风骤雨》、《苦菜花》、《红岩》和《外国短篇小说名作赏析》、《哈姆雷特》、《给教师的条建议》、《给教师的信》、《文艺鉴赏向导》、《美学思想论深》等等,我相信,都是慧琦女士阅读、通读、细读、熟读的部分书籍。所以,我极为赞赏书中她夫君为其撰写的两副对联:
“赤手揽日月志需高远,执笔著诗文学要精深。——作文先做人”;
“小楼装日月金风玉雨含天下,四壁列奇书文山艺海探古今。——珠明玉秀”。
诚然,我在这里罗列了这些书名及作者,其目的只是想证明慧琦女士是一个纯粹高尚和有道德教养的人,是一个爱书和读书的人(因为我也是一个嗜书如命“吃书”不计后果的人)。她喜欢文学,尤好读史、读古典文学、读诗词歌赋(更善音乐美术)、读名人传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能持久的坚守并自如地出入于古今之间,浏览在名人名言,警句格律的哲理与思维的瀚海里,将其所吸收的“营养”和精华融入文字,使所写的散文或随笔处处可显现出自己的独到感悟和写作风格,她的这种读书进取,不懈努力和用心深致,务求真情的求知态度和创作精神,该是我们当下文学创作圈子里的人值得效仿的样板和思考的课题。
三,“网络论坛”的呈现兴旺和“网友跟帖”的结集尝试是慧琦女士在散文创作中的“独有技巧”和“别样风景”,这一更加开放和具有直接表达的空间媒介,该是文学创作的变革发展和走向完美的一个崭新的标识。
对于网络,我是一个有认识而无行动的只说不练的“天桥把式”者,有点像还未进入股市前的“概念股”一样。认识挺早、起步却晚、手指欠灵活、操作总是不得当,因而入门慢,效果不佳,常因程序出现错误或不执行命令、甚至是“死机”而搞得手脚忙乱,大伤脑筋,有时不得不求助电脑专家重做“系统”,恢复常态。“出道”至今,我的操作水平仅仅还是停留在一些简单的文档建立、页面设置、复制粘贴、打字打印、邮件接发和浏览新闻的“初级阶段”上,而像建立网站、交流对话、发表作品、跟帖转帖和上博客、玩QQ等等,这些有待急于“跟进”的美好设想还是处于极度“虚拟”的无知状态中。
读过慧琦女士书中的主体文本和附在文章后的“网友跟帖”,颇受启发,更觉眼前一亮。她的这些活脱脱的写作事实,栩栩如生的散文场景,让我清晰地看到“网络论坛”的兴起与呈现,兴旺与发展,“网友跟帖”的结集与探索,尝试与践行,确实在散文创作中称得上是一种十分独到的写作技巧,是一道值得欣赏又有异于它类的别样风景,它使我有足够的信心去相信,这一更加开放的、无需很多条条框框制约限制的和具有直接表达而无任何阻滞因素的空间媒介,应该成为文学创作走向完美发展的一个新标识,一种新气象。散文或诗歌的写作能够走进网络,也应该是今后文学创作的发展与提高的一个靓丽方向和不断趋向更加互动审美化的一个崭新命题。
首先是网络的出现,给热爱文学的人和喜欢写作的业余作者带来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自由、更为现实、更为直接的写作或发表的空间,甚至无疑于给那些在现实中经常是投稿无门或四处碰壁的文朋诗友发放了一张畅通无阻的“緑卡”或“登堂入室”进入文学宫殿的特别通行证,使他们写作的理想在瞬间抵达了阳光的彼岸,生命有了焕然一新的起始与追求,这是“网络文学”或“网络论坛”给予他们的机遇或恩赐,让他们有了“翻身”的时日和大显神威和出手不凡的平台。
其次是网络的兴起,使喜欢在网络上或在线写东西发表文学作品的人有了最广泛的交流和相互的对话,以往缺失的话语权在开放的论坛上成了独此一人的“主笔”。人人可以在网络上妙笔生花,四面出击,八面来风或许就是你需要的“及时雨”,你的“垃圾”稿件也许正是别人拭目以待恭候多时的上乘佳作。即便你的空间有时会冷冷清清,无人浏览,尽管你的点击率始终处于“0”的空白位置上,但与其纸质媒介所提供的逼仄窄小的空间相比,你还是有一个任语言流水欢歌、文字飞花四溅、情感澎湃洋溢、心灵放飞自如的任游平台。这一点是必须要首肯的。然而更有值得欣慰的时候,当你的精心之作或随意出手的文字在“粘”出之后,还没容你转过身来,就有了“斑竹”的评说,“会员”的见解,“网友”的“跟帖”,你的“大作”被“推荐”也好,被“转帖”也罢,其褒贬之声,溢美之词,都会随之而来,有的喝彩声会让你经久陶醉,有的闲言淡语不同杂音也会让你深深地打上一个“激灵”……这些虚拟的、也是真实的,无情的、也是思想的“网络语言”,是任何纸质媒介远远做不到的。所以有人说过,网络是一艘救生的快艇,总是帮助或把在海面上漫无目的苦游的人拉上一次,扶上一把。然而就是这一次或一把,则可使一个人有了新的转机,产生质的变化。有幸走进网络的人,是幸运的人。能在网络上交下“网友”的人,是幸福的人。
以此角度看,慧琦女士不仅是幸运的人,更是幸福的人。她的那些“跟帖”的网络朋友,为她写上的那些肺腑之言和挚爱之声,美好祝福和祈福愿望,让我羡慕而佩服,敬重而仰视,妒嫉而眼红,深感自愧不如也!
最后请允许摘录几句,愿与诸君共分享,见如下——
多种情感相容交织,穿越时空而来,直到远天尚能感觉。(灵魂之唱·第9页)
人为情生,人为情活,亲情、友情,为人真心,处处有情,慧子的文章是有情有义的。(章田·第37页)
慧女、慧文、慧心……月美、人美、心美……(村长·第13页)
文如冰,情如玉,冰清玉洁是慧女。在这个喧嚣的尘世,少的就是这一份婉约宁静和淡然。(小力子·第页)
夜幕低垂,秋意如水,路边闲人,街上小景……无不在你的笔下熠熠生辉!一个内外皆修、文情并茂的女子是值得世人仰视的,不是吗?(兰儿·第页)
人生如文章,立意是生命。慧子君夺人的地方也就在这里……由慧子的文章,欣赏慧子的为人,是件乐事。(南浦·第90页)
渡人如渡己,慧子定是无私无倦的渡人,方赢得众人齐渡之。(风月齐暄·第页)
一份贺卡,一份心情;一份心情,一次感动;一份祝福,一种真诚;一份收藏,一抹晴空……很在意慧子的笃实,真羡慕慧子的阳光……(思思·第90页)
此情可待成追忆,此“情”内涵丰富,亲情、友情、爱情尽显其美,耐人寻味。(斌·第62页)
再借昨夜雨的祝愿:愿新的一年,我们并肩前行。呼唤过去,呼唤今天,呼唤未来;呼唤友情,呼唤美好,呼唤永恒。如是!(寒书·第页)……
以上真情,也做我的一己心愿,诚祝慧琦女士——
执管笔,著华章,慧眼妙手花满枝头;攀书山,涉诗海,奇(琦)才博学俏立文坛。
不知不觉中,牛年已过10天,今日恰逢立春,阳光泻满斗室。好日子,好心情。
此感写于已丑年正月初十,立春之日。天气晴,室外温度适宜。
沈学印: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林业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作品见《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星星》《黑龙江日报》等百余家报纸,著有诗文集30余部,《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文学专号》主编。供职于黑龙江省伊春电视台,现居伊春。
文化自信,为发扬和传承做点事,《乾文学》欢迎您!请积极赐稿。
宗旨:感悟生活,传承文化、服务作家、培植新人。
学术指导:中国散文家网,中华当代文学学会
主办:中国文化视觉网
贵阳云天黔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顾问:
林非、王宗仁、卞毓方、杨文丰、谭五昌
吴思敬、吴青、黑丰、任洪渊、何振邦
金筑
主编:蒋郁相
主编助理:张雪
编辑委员会:
于燕青、王英、杜璞君、傅玉丽、郭小林
杜文娟、蒋能、赵卫峰、姚瑶、胡大平
蒋凤、张世莲、郭思思、彭兴凯、李剑锋
王钦、庞仕蓉、姚玉梅、杨芳、蒋郁相
(排名无先后)
赐稿邮箱:诗歌、散文: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