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府新闻日报刊发文人黑客润笔费

文人墨客润笔费

许华凌/辽宁抚顺

润笔费指代请人撰文、写字、作画的报酬。古代人们用毛笔写字,在使用毛笔之前,通常会先用水泡一泡,把笔毛泡开、泡软,这样毛笔才容易吸收墨汁方便书写。因此,毛笔泡水这个动作就叫“润笔”。文人墨客“润笔”而收取的报酬就是“润笔费”。

西汉时,大文豪司马相如为失宠的陈皇后作《长门赋》,汉武帝读了深受感动,陈皇后重新得宠,司马相如得到黄金百斤的酬谢,这应该就是最早的“润笔费”了。

而“润笔”一词最早出现是在隋朝。北周时,郑译杨坚两人交好,郑译帮助杨坚建隋,有立国之功。在郑译回京治病时,隋文帝杨坚在礼泉宫接见并宴请了他,念及他对自己的情谊和功劳,当场命内史令李德林起草诏书对其加官进爵。这时,李德林对郑译开玩笑说:“笔干了。”郑译笑道:“我有病在身,拄着拐杖回到京城,不名一文,用什么给你润笔?”杨坚大笑,赏赐了李德林。这就是“润笔”和“润笔费”的出处和来历。后来,“润笔”也代指“润笔费”。

唐宋两朝,润笔之风大盛。最出名的是韩愈,专为名公巨卿写碑铭,“一字之价,辇金如山”。杜牧撰《韦丹江西遗爱碑》,得彩绢三百匹。宋太宗为了奖励宫廷诗人,设专款“润笔钱”。翰林学士孙抃撰写《进李太后赦文》,宋仁宗读后感动流涕多日,除公开赏赐外,还私下将东宫多件名贵古玩秘密相送”。欧阳修替宰相王旦写神道碑铭,王旦之子王仲仪答谢他,送来十副金制酒具作为润笔费。

元明清时期,润笔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清代的润笔之风更盛。郑板桥从潍县知县任上辞官回乡后以卖书画为生。由于他名满天下,求书索画者络绎不绝,他便明码标价,不收礼物只收银子,不能赊账不陪聊天,靠着润笔费过着闲适的退隐生活。

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丰子恺也曾在《太白》半月刊上登出《子恺漫画润例》,每幅漫画明码标价,不讨价还价。卖画之余,他还喜欢读书、品茶,与朋友小聚,生活极其悠闲。齐白石也在自己的客厅里挂着他亲笔书写的稿费标准,明码标价,一清二楚。给多少钱,画多少画,执行起来毫不含糊。有人为求一幅画,对照他的稿费标准明细表,数数自己手里的钱,只够买一只半虾。齐白石挥笔作画,先画了一只正在水边嬉戏的虾,活灵活现;又在这只虾旁边画了一只在水面上只露出上半身的虾,惟妙惟肖。齐白石就这样巧妙地满足了来客的要求,同时又严格遵守了自己拟定的稿费标准。

写文作画,远不是在纸上写几个字、绘一幅画那么简单,若要估算成本和付出,那是非常高昂的。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学家、书画家,从小就要用功练习,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笔墨、纸张、金钱,难以数计。没有“读书破万卷”的功夫,怎么会写出感天动地、惊风雨泣鬼神的好文章?没有“笔墨写尽三缸水”、“废纸三千犹恨少”的努力,怎么可能会创造出令人拍案叫绝、击节赞叹的书法和绘画?物质的产品消耗物件财富,精神的产品是消耗精神生命。文学书法绘画作品背后却是充满艰辛的极为复杂的劳作过程,付出巨大成本,甚至冒着终年劳作而有可能颗粒无收的风险,承受生活的窘迫、世人的不解、生活的压力,甚至是旁人的冷嘲热讽。所有这些都是常人难以理解和想象的。

所以,文学家、书画家创造性的文学作品、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是物质产品所无法比拟的精神财富,是他们学识、人格、至美、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如果你与文学家、书画家不是老友故交,或者不是他们主动赠送和承诺,那么你真心喜欢他们的作品,向他们索求时就应当付给润笔费,而不是简单地说一声“谢谢”了事。我们应该敬仰他们通过时间、金钱、精力换来的精湛技艺、精美字画、人格魅力和道德风尚,这是对他们劳动价值最起码的尊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rc/133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