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市陆源入海污染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通过专家组验收,投入运行。该系统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承担,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负责具体建设,具有规模大,集成度高,智能化强等特点,可有效提升深圳市陆源入海污染监管能力,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项目验收会上,专家组表示,该系统在监测数据智能化集成、站点数量、运行质量等方面走在全国相关领域前列,对深圳市实施河海联动、河湾共治、多部门协作的防治污染工作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保安全、高质量是“硬杠杠”
做好陆地污染物排放入海防控,才能从源头上解决海洋污染问题。近年来,深圳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年率先消除黑臭水体,年将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绝大多数的河流水质要达到V类水以上。
根据入海河流污染物监测要求,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设置了包括常规多参数、总氮、总磷、重金属等污染物及污染通量等20余项主要监测指标。同时,按照“两面一点”布局模式,深圳市陆源入海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在重点河流入海口建设20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其中东部7座,西部13座)。
“项目建设离不开深圳市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谈起项目的选址、用电、取水等问题,李文娟感触颇深。保安全、高质量是项目建设的“硬杠杠”。为此,该中心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项目团队跑遍每个站点仔细检查,确保项目建设安全、高效。即便站房外观这样的“小事”,他们也丝毫不放松,力争让每个站房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告别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
如何才能科学精准、不间断地开展感潮区水质在线监测?在项目建设初期,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项目团队。由于陆源入海污染水质在线监测站需要建在河流入海口,属于感潮区,具有水质盐度变化大、生态敏感、环境特征复杂等特征,对于监测设备提出较高的技术要求,难以寻觅较为成熟的系统。
为此,项目团队针对感潮区水质盐度、浊度、色度以及潮汐变化引起的波动需求等,开展了60多次现场踏勘,3轮采样,多组数据比对。最终,在国内外范围遴选出设备供应商,并根据工作实际开展技术创新和集成,研制部分专属设备。
经线性范围、量程漂移、水样适应性等测试表明,该系统运转稳定,数据回传正常。特别是该系统检测器可适应感潮区水质盐度大幅波动,而且具有较高的防潮、防腐蚀能力,能够适应河口环境。
△深圳市陆源入海污染水质在线监测站示意图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这是以前监测人员最真实的采样工作写照。如今,监测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远程系统随时调取20条入海河流的实时水质监测数据,实现了智能化管控。“科技含量高是该系统一大亮点。”据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主任李文娟介绍,该系统不仅可以自动取水、自动分析,一旦发现数据异常,系统还会自动记录并发出提示。
该系统将先进的化学分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集成技术,应用于在线监测仪器。一台仪器即可完成8个参数的在线分析,并能够根据现场环境调整分析参数。同时,项目团队将智能感知技术应用于该系统,实现了“人机对话、自我诊断、远程控制”功能。
信息化平台画龙点睛
建设监测系统,应用才是关键。为了将分散在东、西沿岸的站点数据有机融合,项目团队在系统后端建立了以业务化应用为目的,融合多源数据、分析评价模型及电子化运维管理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
项目验收会上,专家组认为该平台对整个系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据介绍,该平台可对在线监测数据进行分类、存储、管理,通过各种模型运算,测算入海污染物种类及通量、模拟入海污染物扩散范围和路径,形成多种可视化产品,并通过发布渠道推送给不同受众。同时,该平台将质控和运维功能也纳入其中,实现了“流程统一、过程受控、全程记录、永久追溯”的目标,确保运行维护及数据质控的流程化、规范化、标准化。
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副主任周凯说,该系统如同深圳市陆源入海污染水质的“温度计”“监控器”,可有效验证入海河流水质治理情况。目前,该中心正与深圳市生态环境、水务等部门积极对接,构建数据共享机制,实现陆海联动、部门联动,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李文娟表示,该中心将在“建好”的基础上“用好”系统,努力做好运行维护等工作,深度挖掘数据价值,使项目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深圳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编辑:曾每田
审校:王芳李立新吴锡桐
运营:深圳晚报社
免责声明:
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rc/1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