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下午,我区首批江海联运船舶——“新金增2”货船在经过2天2夜的行驶后,顺利地从舟山驶到必利盛码头,这标志着杭甬运河宁波段正式告别了海船进不了江、江船出不了海的历史,迎来了江海直达时代。
据悉,“新金增2”货船载重吨,是宁波金增海运有限公司(下称“金增海运”)建造的“江海直达”型船舶,也是杭甬运河首批从事河海联运的船舶。
杭甬运河,古称浙东运河,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是我国至今仍在沿用和保存最好的运河。年10月,杭甬运河改造工程启动,年底全线开通。改造后的杭甬运河分为杭州、绍兴、宁波三段,终于宁波甬江入海口,全长公里,其中杭州段56公里、绍兴段89公里、宁波段94公里。
改造后的杭甬运河是全国首条现代人工开挖运河,第一次把京杭大运河向东延伸公里,改写了千年古运河的历史,成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道。
杭甬运河宁波段年度货运量持续增长,全年货运总量突破万吨大关,达.87万吨。
千年历史水道虽然有了出海口,但是囿于河、海船舶通航的限制,有着浙东“黄金水道”之称的杭甬运河“河海直达”的梦想迟迟未能实现。
据负责“新金增2”货船检验的验船师陈帅介绍,由于船舶根据不同航区的设计区别,河船不能出海,吨位大的海船不能进江,导致以往由杭甬运河运往我国沿海的货物,必须在甬江口中转方能出海。同样,由沿海进入杭甬运河的货船,大多也要在甬江口进行中转。
“船舶中转不仅费时费力、造成货物损差,增加运输成本,还占用土地、污染环境。”陈帅说,解决船舶中转的最好办法,就是河海联运,“一船直达”。
为开拓河海联运市场,年,金增海运投资建造了“江海直达”船舶,即“新金增1”“新金增2”货船,专门从舟山运输黄沙、水泥、石子等材料到宁波姚江江畔的必利盛码头。
据陈帅介绍,“江海直达”型船舶,兼顾河船和海船特点,相较于一般海船,吃水较浅,受内河桥梁限制,船舶上层建筑高度很低;相较于河船,通导设备较为齐全,抗风浪能力更强。
记者了解到,为了改变海舶因杭甬运河宁波段桥梁高度限制,无法驶入杭甬运河宁波段的现状,我区首批投入使用的江海联运船舶在船体上进行了全新设计,设计后船舶长44.9米,宽10.2米,满载吃水2.2米,最大载重吨约吨。江海联运船舶投入使用后,将改变内河与海洋之间需要多次中转运输的现状,节省了海运运输成本。
作为杭甬运河宁波段首个内河货运码头,大量进出宁波的建材、煤炭、钢铁等货物,都可以在必利盛码头实现水运中转。江海联运船舶的使用,将有效提升该码头的综合经济效益。
与传统的中转方式比较,河海联运能为航运公司节省成本。金增海运总经理周方平算了一笔账。以“新金增2”货船为例,“从舟山到宁波,运载货物不用再中转换驳内河船,节约了一半的时间,还可以节省每吨10元的费用。”
此外,据宁波港航管理部门介绍,从杭甬运河到东海的“河海联运”体现出许多优势:减少运输环节、转船次数和操作手续,极大地缩短了运输周期;节省了重复卸货、载货的人力物力,降低了运费开支;降低货物的途中损耗1%以上,既减少了货损货差,又降低了环境污染。
必利盛码头是杭甬运河宁波段首个内河货运码头,紧靠杭甬运河宁波段姚江畔,拥有杭甬运河通江达海的优势,是宁波舟山港的集疏港通道之一。大量进出宁波的建材、煤炭、钢铁等货物,可以在此“弃陆走水”实现水运中转。
业内人士测算,每运送一吨货物,水运的价格是公路运输的25%,而其废气排放却是公路运输的4%,但运力、运量以及运速,水运并不逊色与公路运输。
江海联运船舶的投入使用,为内河航运发展提供了基础,也为我区综合运输体系新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支持。通过江海联运,海曙腹地的内河港口扩张到了沿海,有效缓解公路运力紧张的局面。
记者:刘波顾嘉生通讯员:宋兵庄澄俞珂薇
综合:《宁波晚报》
实习编辑:应铮
更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rc/14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