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连友和谷的文学艺术世界

黄堡文化研究第期

和谷的文学艺术世界

贾连友

引子

年初夏,我到铜川探访了几乎阔别三十年的作家和谷。

眼前的和谷:岁月的风霜,初上他睿智的额头;微胖的体态,传递着归田的舒心;重逢的喜悦,尽显人生的感慨。我们相约一起看望和谷的,还有汉中籍作家、曾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王蓬,他与和谷亦是同道好友,上世纪7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如今也都是中国当代文坛有广泛影响的作家。和谷先后任《长安》《特区法制》《百年陕西文艺经典》主编。其《市长张铁民》《无忧树》等多部作品获得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奖、新时期散文奖、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著有《柳公权传》《还乡》《谷雨》等六十多部作品。出版《和谷文集》十四卷。担任大型歌舞剧《白鹿原》《长恨歌》《孟姜女》编剧等。和谷以他卓著的成就入选铜川建市六十周年一百名杰出贡献人物。

在和谷的热情安排下,我们参观游览铜川耀州窑博物馆、黄堡书院及和谷文学馆等,与当地文友欢聚交流。品尝特色小吃,了解风土民情,促膝品茗长谈,许多话题沉浸在一种怀旧,一种回忆,一种对时光飞逝的感叹。和谷谈到对汉中的许多记忆,谈到赴海南创业又归根陕西的经历,谈到与贾平娃的特殊友谊,谈到自已从最初的创作诗歌,到纵横文学艺术多种领域的收获。和谷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人生追寻,从风华正茂到春华秋实。其本身已积累成一部丰厚的大书,值得人们品读。三十年前,在汉中与和谷相识,我写过一篇和谷印象记,如今阔别后的相聚,自然就有了续写和谷的文字。

走进汉中的记忆

叙旧的话题回到年,改革初期的浪潮在陕西汉中造就了一个奇迹:一度连工资都发不出的贫困县南郑,财政收入奇迹般突破亿元大关,一跃成为西北首富县。南郑经济改革的成功,成为各路考察参观采风的聚焦点。当时我有幸作为汉中文学采风团中最年轻的作者,与省市作家一起走进了改革热土南郑。时任《长安》文学杂志主编的和谷应邀而来,我们在采风中同吃同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我写的和谷印象记,发表在当年《衮雪》杂志第四期。如今,我作为这份杂志的主编,为见证那段“芳华”和那段难忘的友谊,原文回放珍贵的记忆:

他,寻找着自己的世界

——散文作家和谷印象

每每读到他的名字和文章,我总想象和谷是一位飘逸超凡的老者。他的作品或凝重深沉,浸透着对社会、历史、文化的反思,或潇洒空灵,把自己游荡于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之中。在南郑县委招待所的客房里,经《衮雪》副主编华彧老师的介绍,和我亲切握手的却是一个中等个头朴朴实实,操一口纯正关中话的青年汉子。我更是肃然起敬,对他的年轻他的有为他的深沉他的才华……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们一起采访,一起游览南湖,一起串街会友。因同住在一间客房,就有了深夜长谈。于是就产生了为他写点什么的念头。

和谷从小生长在铜川,初中没毕业就回乡挖小煤窑,后来进水泥厂在矿山开石头,再后来就上了大学。他的文学才能最早表现在写一些快板、顺口溜之类。年上大学后开始写诗,与贾平凹合写过一部抒情长诗《工农兵学员之歌》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年在《人民文学》发表了第一篇散文《故乡柿子》后,便潜心于散文写作。在短短的数年里,仅散文就发表了六、七十万字,出版了两部作品集。不久,又将有两部散文集出版。这期间发表了电影剧本,几篇小说和报告文学,长篇小说《黑洞》已在《长安》文学月刊选载,可谓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多面手作家。

他的笔勤腿也勤,喜欢游走于大山名川之间。对陕南这块土地,他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年大学毕业后到《当代青年》当编辑、记者。这年的有一段时间,他每天徒步六、七十华里,到南郑的碑坝,城固的江湾,西乡的茶场,以优美的文笔写出了《陕南纪行》之一、之二、之三,陆续发表在《当代青年)》上。去年春天,他到宁强汉江源头,到洋县、佛坪自然保护区和安康等地写出了大量作品。其中《林中小语》一组共六篇在《羊城晚报》连载。另一篇散文《野生地》发表在《光明日报》上。还为《汉江文艺》留下了一组由十篇散文构成的《汉江散记》。这次来南郑,他计划写一篇反映南郑改革发展的报告文学,忙里偷闲魔术般写出了两篇散文,一篇《又见汉江》,一篇《沉默的鸽子》,他一气呵成,稿子上仅有一两个字删改,罕见的写作功力,着实叫我佩服。他说这是多年的写作习惯,一稿写成,不再修修改改,不愿重复自己。这无疑对“文章是改出来的”是一种挑战。不单是写作习惯,他对散文传统的选材、立意、表达形式都在大胆地创新。其探索,大多是表现现代人寻找自我而产生的迷惘、困惑。他喜欢读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喜欢读蒲宁和夏日漱石等。他说:“咱们国内文学界目前的散文,如果不能完全摆脱一味歌功颂德的,很浅显的东西,就越来越可能被诗歌、小说甩得更远”。读和谷的早期作品,就会发现他常常停留于写一种乡情,一种歌颂新生活的东西,后来注重写真情,写思考。而近两三年的作品则在追求一种永恒的东西,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审视着人生世界。他努カ寻找着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地方,研究着人对生命的认识。于是,困惑与孤独浸入了作品中,给人以淡淡的忧郁。他发表在《延河》第四期上的《台阶上》等几篇散文,就是想离开人群,走进深山旷野与大自然对话。他深入到自然保护区,也就是到从没有受到人类掠夺、开垦的自然界,寻找原始生态现象。他甚至走的更远,一组《怪梦录》分别发表在《作家》和《青年文学》上,他用梦境或者说魔幻进行着创作探索,力图远离传统,远离现实,写出自我在人群中,在宇宙中的位置。他远离传统,是为了找到更好的表现形式;远离现实,更是为了充分地反映现实。他对现实社会深深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rc/143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