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泉
张勋字希圣,丞相魏国公的侄孙,官为通直郎。宋绍熙二年()十二月来莞,他得知黄旗山麓有口山泉,当地人传说喝了此泉水的官员都会清廉公正,明镜高悬。于是亲自带领衙吏士绅来此察看品泉,喝后果然泉水清冽明洁,润泽甘甜。于是就拨款修池、筑亭、作井、树匾,由此廉泉就流传成为后来东莞八景之首。廉泉出于石罅,原池阔不过二尺多,深不过一尺许。几经修复,又几经战乱破坏,廉泉依旧如故。东莞风俗,廉泉水俗称为神仙水。每月初一、十五和观音圣诞,人们都会到此汲一桶泉水,带回家中煮茗共酌,以泉之清白而传家风,这种美好习俗已传延八百多年了。
黄旗灯笼简介
在鸿福东路或者会展中心附近不经意抬头,总能看见一座不高的小山上有个红红的灯塔。初来东莞的人也许会疑惑,在靠近东莞市中心区的地方怎么会有一座小山丘?而当夜幕降临,山顶上的灯塔会发出一团红光,温柔不刺目,让人心里格外温暖。
“黄旗岭顶挂灯笼”曾为清代民间的八景之一。相传黄旗山顶在过去有一棵千年古榕,因年久心空,满山遍野的小萤火虫飞累了都飞到树洞栖息,抱成一团,夜间远看如灯笼一般,奇景传播远近。此外,当时的黄旗山是自珠江入海口海拔最高的地方,黄旗山顶的光源对于那些在海上航行的人来说,就是一种指引和希望。
黄旗新灯笼,以花岗岩为基座,高30米,以汉白玉为支柱,以中国传统八卦图形为基础,分三层构建,以八卦图形的阴阳消长,喻示生命的生生不息。深红色钢化玻璃组成灯笼,气势宏伟,巍峨高峻。入夜,灯笼红光璀璨,周围数里可见,黄旗灯笼乃东莞标志性建筑。这个灯塔其实被东莞人俗称为“大灯笼”,“黄旗顶上挂灯笼”指的就是此地。不过历史上的“大灯笼”并不是如今人工打造的钢铁灯笼。现代的大红灯笼,在一定意义上传承了这段历史。
夜阑黄旗灯照千年
晚风徐徐,天空幽兰,遥远的穹宇点缀着闪闪发亮的繁星,似俏皮的眨着眼睛。月如银盘高高悬挂在天际,踏着清净的月光,我和太太步入旗峰山正门,由观音古庙侧边顺着宽敞人工铺设的山道,向黄旗山上登行。上黄旗山必经廉泉,廉泉最先由南宋东莞县令张勋修筑。宋时黄旗山下有多处泉眼,后张县令就选离现在古庙不远处,黄旗山麓边的这口泉眼,定名为廉泉。此泉清冽甘甜,润滑绵长,与其他泉水相比,此泉更多水之韵味,用此烹茶,茶香四溢,唇齿留香。张勋在东莞做县宰期间,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东莞老百姓为纪念他,就延用他认定的廉泉名称至今。
黄旗凉亭景观
竹鼓壶清水泥
孙鼎朴刻王仕平制
顺着山路,走过廉泉。一路畅想张公廉泉,一路继续和太太顺着弯曲的山道向上登行。与我们一起登山运动者晚间还是很多人,上行者继续努力攀登,下行者顺道嬉行自在。如此上上下下有众多市民登黄旗山作为晚间运动,在全国景区亦是不多见。黄旗山林木茂盛,古树参天,山间各种蝉燥之音,草虫之声,此起彼伏。偶尔几声鸟语雀鸣,构成和谐的音律,好似在演绎林间小夜曲。听着这些天籁音响,脚步也轻松许多。依山而修建的山路,盘转向上。路面宽敞,足有三车道那么宽,路面又铺以彩色沥青,平坦而又舒宜。中秋后夜幕下的黄旗山,依旧很热,由于今天上山要拍夜景中的红灯笼,所以背负相机和脚架等重物没有走多久山路,汗水就浸湿衣裳。这样索性就脱下上衣,边走边以上衣擦汗,很快衣服就湿透了。上山登行不多久,我们便爬到山顶休息处,这里是山上修建的大约有五百多平米的大平台,有楼也有商铺,商铺里有饮料也有零食以提供给游客。在平台上搭建了许多石条以及木长椅,好让游客在这里停留、休息。在这里看山顶灯笼就大了许多,但由于茂密的树林遮挡,看不到大灯笼的全貌,如果在山脚下看灯笼好似乒乓球那么大小的话,这里就有两三倍篮球那么大。由于光亮度不够,此处拍摄效果还是不太理想,于是我们没有休息由此平台继续向上登行。从平台向上,有一山牌坊,就开始由彩色沥青山路变成石头台阶山路,山路由此处开始窄了许多,变成四人并肩宽的山道,由此开始山路陡峭了许多。我惦记尽早上山顶拍摄大灯笼照片,于是又继续向上,太太因体力不支则留在平台上继续休息。这段山路不但比下面陡峭许多,而且山路更加盘转崎岖。在登攀的路上,不断能看到各种树蛙停息在山道上。听到人的脚步,机警的赶快三蹦两跳的躲入草丛中。
东湖巨石景观
六瓣圆囊壶老段泥
孙鼎朴刻陈云岭制
一路向上没多久就到了山顶。转过石台护栏边的茂密山林,透过古松翠柏,硕大的红灯笼突然呈现在我眼前。因一路攀登山路,只在幽暗的山径路灯下前行,忽然看到大灯笼真如豁然开朗,一片明亮呈现眼前。它红光艳丽照耀着夜空,与静谧遥远的点点繁星,相互辉映。黄旗山大灯笼是现代设施,以汉白玉砌成三层灯基,灯笼以红色水晶玻璃按八卦造型设计。近在咫尺看大红灯笼,它灯光耀眼,烁光闪亮。手扶护栏,聆听着阵阵山风轻拂树梢,发出阵阵婆娑声响,柔润的山风也抚慰我热汗泉涌的肌肤,顿时畅快淋漓,攀登山路的劳累一下子烟消云散,换化成清爽舒适。趁着无边夜色映显的旗峰山大红灯笼,我在山前、山后不同角度,不断地按下快门拍摄了许多照片,边拍摄边筛选,留下诸多我满意的照片。
我正拍摄,相机内存已显示不足。这时黄旗山路灯已熄灭了,我收拾好相机以及脚架准备下山,这时太太电话打来,说她在山下已等了近一个小时,问我是否要下山了。我一看手机,可不是吗!已过十一点了,山顶已空无游客,望望周边漆黑一片的山峦和远处山下灯火阑珊的高楼大厦,这时大红灯笼尤显光耀四方。打开手机照明,一路顺着山路向下缓行,回首再看离我渐远,仍照耀我脚下山路的大红灯笼,突然对大红灯笼油然产生敬佩之感,它不仅照耀我脚下的山路,也照耀许多东莞及周边的民众。它是路灯,又是灯塔,更是明灯,是指点迷津,照亮他人前程,破除黑暗的心灯。
由此下行的山路时,我真正理解“黄旗灯笼高高挂”这句东莞俚语的含义,以及黄旗灯笼对东莞人的重要。灯笼又名灯彩,最早起源于多年前西汉时期,后经崇拜火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大力提倡,灯笼在我国广泛使用。灯笼有诸多吉祥的寓意:它光明红艳的色彩营造出喜庆、吉祥氛围;浑然周正的造型预示着团团圆圆,家庭美满之意义。灯又与丁语音相通,意为人丁兴旺,灯火兆瑞,国泰民安之意。挂灯笼是华夏民俗,亦是平安吉祥的祝福。我想黄旗山上挂灯笼和黄旗山为岭南第一山,二者必定有许多千丝万缕的联系。
黄旗山,又称黄岭或旗峰山,曾有岭南第一名山之美誉。在《东莞县志?山川》记载,“黄岭,在县南十里。峰峦秀拔,迤如展旗,俗呼黄旗岭,即县治之朝山,亦主山也。《唐书?十道地理志》以为岭南第一名山,下有廉泉。”黄旗山海拨米,从观音古庙上山至大红灯笼处,也只有80多米,这样高度为什么能称得上岭南众多名山之首呢?这就得从岭南古代历史上寻源,历史上曾有秦将赵跎建立南越国。至汉时,南越国在广州、番禺、东莞一带出海远航频繁,建立了“海上丝路南航线。”后来至汉武帝收复南越国后,中国船队依旧由广州、番禺、东莞等地出发,已远航至东南亚、南亚诸国,及波斯湾等国家。近十多年考察发现,广州汉墓中出土的大量异域熏香炉、琉璃、犀角、象牙等文物,都能证明当时“海上南丝路”欣欣向荣的贸易景象,以及海上运输的繁荣。那么秦汉当时返程回港的一定是由虎门进入珠江口,首先看到陆地上的高山一定是旗峰山。那么旗峰山上为什么要挂红灯笼呢?据传黄旗山顶古代有一棵古榕树,因年久树空,萤火虫在其中聚集,夜色中远望山头闪闪亮亮,如灯火闪烁,远航的人们就以此为灯塔,指明航程方向。因为黄旗山为入珠江口最高海拔,后来人们就在此设立灯塔,渐渐地黄旗山和黄旗山的灯塔,为中原人们所知晓,岭南第一山的美誉也就传诵开了。我的观点,这里所说的岭南第一山,应该是从我国南海到珠江口岸,看到的第一高地,这也就是黄旗山为第一峰。那么灯笼始于西汉,灯笼又有平安吉祥之寓意,首选以大红灯笼作为灯塔,让远航的人们在海上找到归家之路时,找到方向。由此可见“黄旗山上挂灯笼”在古代航海史上意义非凡,它是“海上南丝路”远航的起点,又是归程的方向。
一边浮想蹁跹,一边小心走着漆黑的山路,望着远处城市建筑灯火阑珊,回首再看石阶山路和周边幽暗的山林树丛,大红灯笼渐行渐远。是的,黄旗山高高座落的大红灯笼已经完成它灯塔的远航使命,但它依然如航灯指引东莞人,努力奋进,开创未来。
丙申仲秋鼎朴写于唐贡文造馆
云水石瓢壶绞泥
孙鼎朴刻闵祥君制
黄旗古庙
黄旗古庙的建立,东莞有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江西著名的风水先生赖布衣,为东莞勘察宝地。赖布衣来莞时,登山越岭,不要说皇帝、宰相的宝地,连状元宝地也找不到。一天清早,来到黄旗山麓,朦胧中觉得这是一块出状元的宝地,但中心穴点在哪里?总找不出来。正发愁时,忽见不远处有一妇人穿白衣白裤,伏地作哭。赖布衣循声上前一看,那妇人所伏地点,正是状元地的穴口。这妇人为何伏于此穴口?难道她懂风水?赖布衣正要上前询问,忽然一阵风吹来。赖布衣连忙合上双眼。睁眼再看时,那妇人已经不见。赖布衣方才明白,这妇女就是观世音菩萨。赖布衣回去复命,人们听说这是观音显灵的宝地,谁敢争夺?便在此建了观音古庙。黄旗古庙,应建于北宋徽宗时期。庙内有一石匾:“宝安福地”。原因是隋代东莞地区有宝山(在黄江),因名宝安县(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就是说,黄旗观古音庙是今天东莞、深圳两市人民的洞天福地。故每逢过年过节,这里香客如云。黄旗古庙经历代重修,从宋代至今保存完好,是东莞不可多得的名胜古迹。
三足水平壶红皮龙泥
孙鼎朴刻高海江制
镇象塔壁画
此幅大型壁画,以东莞出土文物——南汉时期的石经幢(又名“镇象塔”)为主要素材。现在黄旗山公园古庙附近,公厕外墙绘制了一幅大型3D壁画,普及了关于“镇象塔”的东莞故事。
据清代陈伯陶《东莞县志》记载:南汉时期,每年秋天群象踏食百姓田禾,县令派人捕杀之。又恐象魂作怪,大宝五年即南朝宋建隆三年()禹余宫使邵廷买地,聚象骨,建石塔庙。塔四旁加甃以石入地,不知多深。塔身出地面四尺余,八面,面宽六寸,每面刻勒大象,下面刻序文及咒语,行楷书写,约千余字。
齐天乐壶底槽青
孙鼎朴刻蒋金凤制
悭钱专家驿站
此幅壁画绘写了当代著名的建筑师莫伯治。莫伯治,东莞人,素有“悭钱专家”的美誉。50年代广州北园、半溪等酒家设计作品,曾受到梁思成大师的高度评价。70年代初,主持设计的矿泉别墅,把传统园庭布局与现代主义内庭相互融合,使整个别墅既有传统内涵又有现实主义气质。年主持白天鹅宾馆设计,进一步把岭南庭园与现代建筑紧密结合起来,独特风格更加升华,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80年代后期,主持的南越王墓博物馆、岭南画派纪念馆等建筑设计,更表现了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专著《莫伯治集》体现了他建筑创作理论,以及他诸多经典建筑设计丰硕的成果。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汉扁壶老段泥
孙鼎朴刻陈云岭制
抗日驿站
绘画了蒋光鼐、王作尧、李任之等三位东莞籍抗日名将的故事,再现了东莞人在革命岁月中的英勇和忠贞的故事。他们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始终激励着东莞人爱国、奋斗的精神。
1.蒋光鼐(-),东莞虎门人,是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动家,功勋卓著的抗日名将,民革卓越领导和创始人,新中国纺织工业的主要领导人。年率领十九路军在上海奋勇抗击日军的侵略。
2.王作尧(-)东莞厚街人。年考入广东军政学校,年入党。年在家乡组建抗日武装,后任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年晋升为将军衔。
3.李任之(-)东莞常平镇横江厦村人。年加入“县学生救国会,”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年参加抗大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安徽大别山国民党统治区,做地下工作和进行公开的合法斗争,先后任六安县抗日自卫军训班学生中队长兼指导员。年李任之到泗灵睢县任县委书记,并建立抗日政权。
打造长三角艺术类第一纸媒。
集当代艺术家推介、新青年艺术家发现、历代艺术品鉴赏溯源的学术资讯互动的艺术传播平台--《精品·大美术》面向全国发售了!
专业设计公司打造、顶级环保艺术纸,全卷页全彩色高清印刷,舒适的手感、高清的阅读视觉享受,xcm最适宜的阅读尺寸,贴近身边的艺术家推介、经典的艺术溯源,带给您全新的视觉感受,杂志全年12期,一期48元,现在订阅全年只需元。
投稿邮箱:
qq.白癜风是怎么引起的重庆白癜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