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涂超华刘诗豪海南省海口市依河傍海,丰富的水系和分布广泛的湿地是城市的灵韵所在。近几年来,海口市以湿地修复和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闯关探路。最近,海口市被《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全体会议授予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回归湿地,破解城市生态痛点全长24公里的美舍河是海口的“母亲河”,多年来成了多次治理未果的城市“臭水沟”。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海口市治水办综合组组长王亚琴说,海口破解“九龙治水”多头管理、各自为战的环保格局,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环保”管理模式,实现科学治水。海口将以前工程治水方式改为中医式的生态治水方式,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把美舍河改造成了由滩涂、湿地组成的生物多样性水生态系统。美舍河变了,还成了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海口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传志说,通过把美舍河治理经验向全市其他水系逐步推广,海口持续推进32个水体的治理,越来越多的河流又现清澈。湿地入城,制度护航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保护区有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的红树林,被称为“中国红树植物基因库”。海口市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出台多部法规。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辜绳福说,短短几年,红树林湿地保护区由5万多亩增加至12万多亩,红树植物增加到19科36种,占到了全国的97%。与此同时,海口市率先将“河长制”与“湾长制”结合,实现“河湾同治”。海口组建了国内知名湿地专家参与的“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建立起以市级湿地保护管理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区级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等为基本构成的湿地保护组织管理体系,将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等指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制度体系,对保护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追责。“湿”意生活惠民生秀英区永兴镇冯塘村曾是海口最偏远、经济较落后的村。引入社会投资建设的“冯塘绿园”,已成为一个集湿地、生态农业、民俗文化等多元素融合的乡村生态旅游区。“冯塘绿园”副总经理杜思思说,通过旅游服务、旅游区务工和土地租金分红等,全村50多户村民家庭每年每户能有2万多元收入。海口市副市长文斌表示:“未来3年将陆续建设4个国家级、3个省级湿地公园,打造45个湿地保护小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先行区江东新区建设也将实现湿地入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ys/16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