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一小条流水线,咖啡色粉末放进模具,约5吨重压制成金属丸片,这些大小不一的精磨片主要用于光学镜片加工;另一个车间,排气扇不停地转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特别的酸味,一名工人正在将不同原料混合,配比出来的胶,只需一点即可将相机里两块镜片牢牢粘合……
西山区海口工业园区里,“藏”着这样一家“小众”公司。说他“小众”,是因为研发生产的新材料,你不会在街面上看到,且很难有成吨的销量,它们却是望远镜、相机、LED灯等光电仪器生产过程中的必需品。而在过去,这些材料只能靠进口,通过多年研发,该公司已经有几十项可替代产品,有效为企业降低成本。
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定制导电胶用于运载火箭
在云南光电辅料有限公司两层高的研发生产大楼里,光电材料专家句红兵,身穿一件白大褂,戴着一副眼镜,方言夹杂普通话,语速略快地讲着研发材料的那些事。
年,句红兵从南京理工大学火药专业毕业,当时指导老师王泽山是如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也是中国的“火炸药王”。不过年发生的一次实验室爆炸事件,让句红兵深感火药研究的危险性,此后他转而研究光电材料,目前已经有13项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
句红兵是云南光电辅料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光电仪器用磨料磨具、涂料、油墨、胶粘剂等新材料研发及应用研究。泡实验室、查阅专利文献是句红兵的日常,一年平均要看两万篇专利文献,也就是说每天要花3个小时研究专利文献。“及时掌握专利信息,就好像一把屠龙刀,大大提高研发效率。”句红兵坦言,刚开始做研发时,他只会在实验室埋头苦干,效率很低、难度很大、进度很慢,而后合理运用已经公开的专利文献信息,为研发的顺利进行打开了一扇大门。
年,研发高性能光学消光涂料,替代日本佳能株式会社GT-7墨,应用于光电仪器杂散光消除;年,研发高性能新型精磨磨具,产品替代德国先利士劳尔同类产品,应用于光学小透镜及手机触屏研磨加工;年,光电功能晶体套料滚圆用改性环氧胶,替代日本日化精工Q胶,应用于晶体材料套料滚圆;年,蓝宝石晶体减薄临时键合胶,替代日本日化精工ABR-胶,提高了我国以蓝宝石为代表的晶片加工水平……
近年来,句红兵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省、市、区科技项目十余项,新增产值万元以上,新增利税万元,多个产品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其中,以主要研发人身份研发的“筒形组合砂轮”、“小透镜加工用胶”、“憎水防雾膜光学元件”等产品,认定为云南省重点新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句红兵还主持研制开发多个国防建设急需的特种光电化工辅料,比如定制研发了薄膜用导电胶,成功应用于长征运载火箭某系统的导电粘接。
采访中,句红兵总是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其实离不开平台,更离不开朝夕相处的团队,否则一项研究很难顺利推进。进口光电材料国产化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杨宏俊是云南光电辅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说起国内的光电辅料行业,他坦言道,光电行业德国、美国技术领先,日本紧随其后,中国还比较落后,大部分光电材料需要进口日本产品。比如粘合相机镜片中的胶,蓝宝石晶片减薄磨轮,以及蓝宝石滚圆晶棒胶等。这些材料的国产化,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拿他们公司来说,已经研发了几十种可替代产品。
听起来似乎不复杂,不过光是晶棒胶的研发、生产,句红兵及其团队就花了8年时间。胶体要快速将蓝宝石棒料牢牢固定在切割设备上,一次性将棒料切割成均匀的片,这些晶片又需要减薄磨轮打薄,一秒实现减薄2.0微米。这就需要晶棒胶粘合要快、要牢固,还要好拆,原料配比的平衡点并不好找,需要不断试验、不断调整。
这些“小众”的技术与人们生活又有什么关系?杨宏俊拿LED灯具打了个比方。众所周知,LED灯的寿命是白炽灯的十倍,耗电量只是十分之一。在过去,LED灯具主要从台湾进口,一个灯价格在元左右,随着新材料的国产化、量产化,加之国家对LED灯具的补贴,目前LED灯只要10多元就可以买到。LED灯具中,有一小块很薄的蓝宝石衬底,要将蓝宝石晶片从1.7毫米打薄到0.8毫米,需要使用减薄磨轮,进口的磨轮约1.2万元,而目前他们公司生产的约元,价格少了一半,如果批量生产,将大大降低LED灯具的生产成本。
“海口工业园区是西山区高技能人才最为密集的地方,每一项新研发成果都离不开专业人才。”西山区人社局相关人员介绍,一直以来,西山区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为了加快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西山区先后出台《西山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年)》《西山区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培养人才队伍提供制度保障。
此外,还通过开展技能大赛、培育名匠大师、加大培训力度,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数据显示,近年来,西山区平均每年培养高技能人才人以上,年度,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人,全区高技能人才总数已达25人。
春城晚报首席记者宋金艳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顾庆华
编审肖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