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龙先生雄安史话远古清末

白癜风小偏方 http://www.baidianfeng51.cn/huanzhetiandi/xinqinggushi/166.html

张双龙先生《雄安史话》

(远古—清末)

作者张双龙原创雄AN家谱文化转自雄AN家谱文化

经过刘卫宁先生特许转发,为保持文字完整,删去了全部图片。

特此声明并致谢

雄安史话

张双龙著

我爱燕南赵北间,

溪村到处碧波环。

若教图入横披画,

更合移来西塞山①。

公元年春天,年方40岁的大清乾隆②皇帝,在他登基十六年之时首次下江南。古驿路上,乾隆皇帝的銮舆驾临鄚州③,千里堤上绿柳轻拂,白洋淀畔和风扑面;远望碧波之上,浮荡着朵朵水花,点点云帆穿梭,声声渔歌入耳;环顾燕赵大地,万物复苏炊烟袅袅,男耕女织生机无限。乾隆把眼前的美景想象成了横幅画卷,在构图上他设想再移来一座山画面就更显饱满了,作为一国之君,不禁发出“我爱燕南赵北间”的一声赞叹,随口而出了这首《鄚州道中》。时至今日,引来封建皇帝感怀赋诗的燕南赵北之地也没有“移来西塞山”,可真真切切的是,年后的同样一个春天,公元年4月1日,雄安新区横空出世,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雄安新区就是这燕南赵北间的雄县、安新、容城三县及其周边。燕南赵北,是古雄安历史的一个标志点,其前前后后的风云变幻,积淀了厚重的雄安历史文化。而今,雄安新区注定要在这块土地上“保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展现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必将在历史长河中标注一个明亮的坐标。让我们一起找寻雄安根脉,追溯雄安历史,守望雄安。

一、依水而居人文初始

上古时期,中国北方有雍奴大泽,她的范围西起现在的雄安、东到渤海,随着沧海桑田,雍奴泽④慢慢演变、逐渐消失,而今天的白洋淀正是雍奴泽的遗迹。

①西塞山:坐落在湖北黄石市东部,长江南岸。又名道士洑矶、黄石公矶,俗名矶头山。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云:“江之右岸,有黄石山……山连径江侧,东山偏高,谓之西塞山”而得名,因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而闻名中外。

②乾隆:满族,名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公元年即位,年号“乾隆”。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使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的最高峰。

③鄚州:即今任丘市鄚州。周代分封诸侯,古鄚州为鄚国,为燕国附庸。秦并六国,郡下设鄚县,属上谷郡。西汉鄚属幽州部渤海郡。东汉时,鄚属冀州河间国。隋废任丘县设鄚县,属河间郡。唐天宝元年,鄚州管六县:鄚、文安、任丘、清苑、利丰、唐兴。开元十三年(公元年)以"鄚"类"郑"字,遂改为"莫"。宋初省鄚县入任丘。鄚州出有扁鹊、张郃等历史名人。元建扁鹊祠,明修扁鹊庙,香火驰名中原。城池历修历毁,今仍有南城门与北城墙。

④雍奴泽:《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志》:"四面有水曰雍,澄而不流曰奴。"一作邕奴。古时甚大。

水是生命之源。经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①先民们就在这里依水而居,繁衍生息。雄安地区的原始文明就是从北部地带的涞源、涞水、易县、徐水等地,向涿州、定兴、容城、安新、雄县、高阳、任丘等今白洋淀及周边地区延展和扩张的。许多史前聚落不断发展,又连同更多新出现的聚落一起,延续发展到夏商时期。在保留和延续发展原有文化传统和区域特点的同时,由于部族聚落的迁徙、融合,接受了来自于燕山南北文化的渗透,并传递于中原,迎上来自山东海岱地区的文化碰撞,并又与晋地文化连在一起,进而与之互相交流渗透,占据保北与燕山南麓文化、海岱文化、中原文化、晋文化交汇的位置,形成雄安地区古文化独特而开放的基本特点。具体的印证是:徐水南庄头遗址表明早在距今约1万年左右即有先民定居在古白洋淀区域,先民们传承发展了北京房山山顶洞人的骨角器制作技术,与北京怀柔转年、张家口阳原于家沟一起书写了中国北方陶器烧造的最早历史,其原始农业、原始家畜驯养、原始制陶和原始聚落的起源或产生,均具有标志意义,被考古界评定为中国粟作农业起源地之一,填补了我国北方旧石器时代②晚期文化至磁山、裴李岗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之间的空白,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上限拓展到了万年以上,成为中华文明起步时期显著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以今白洋淀为核心:以西以北容城的东牛、北庄、北城等地,安新县的留村、端村以及张村、涞城;南部的安新县梁庄,高阳县的赵堡店乡、于八乡、小王果庄以及旧城镇等地;东部的任丘、文安、大城等县市,陆续发现众多新石器时期磁山文化③、仰韶文化④的遗址。这些遗址以丰富而典型的文化遗存,开辟和续写了古雄安文化的基本内涵,使上古文化在雄安地区的区位特色不断丰满和完善,同时,显现出燕南地区与中原文化交流的特点。中国北方多地域文化在这里交织、融汇,可见雄安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

————————————

①新石器时期: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多年至多年不等。

②旧石器时代:距今约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

③磁山文化: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发现而得名。将中华文明上溯到年前,早于仰韶文化年。磁山被确认为是世界上粮食粟、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发现地。粟、家鸡和核桃三大发现,改写了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学者普遍认为,河姆渡文化代表了南方水稻文化,而磁山文化代表了北方旱作农业中的谷子文化,在研究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时,两者缺一不可。

④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持续时间为距今约年至年。其特点是出现了原始农业,人们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原始的纺织技术,弓箭已经普遍使用,社会组织是发达的母系氏族社会。

古雄安经历了史前文明的文化融合,水草丰美、良田沃野为先民们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的原始文明达到了顶峰,以致于围绕着古雄安这片雍奴大泽,“三皇五帝①”中的三帝:黄帝②、颛顼、尧帝,在这里奠基了中华文明史壮丽的根脉。

①三皇五帝: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三皇,指燧人氏(燧皇)、伏羲氏(羲皇)、神农氏(农皇);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②黄帝(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一说为“帝鸿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五千年以前,在今白洋淀上游瀑河北岸、徐水县的釜山发生了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事件——“釜山合符”。《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曾“北逐荤粥①,合符釜山”。黄帝部落是以北方戎狄人为主体的联盟集团,他们先是在涿鹿与蚩尤②为代表的东部部落联盟进行涿鹿之战,打败了蚩尤。《史记·五帝本纪》这样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涿鹿之战后)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水经注》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留其民于涿鹿之阿”。其中“阿”是广而平的意思,“野”是野外开阔地。《汉书·地理志》云“赵成侯十九年,与燕会阿,阿当为燕赵分野,在今河北高阳北”。而今安新县安州曾有阿城、葛城之名,地处高阳之北,正印证了这一记载,说明古雄安区域在黄帝时期应是其大本营之一。之后又与炎帝③进行了阪泉之战。

①荤粥:即匈奴,读xūnyu。《史记·匈奴列传》中一词。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地区,他们披发左衽。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汉时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前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在西迁后消失在中国的古籍中。

②蚩尤:中国神话传说上古时代九黎氏族部落的首领,骁勇善战,是兵器的发明者。相传蚩尤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和炎帝同属一个部落。

③炎帝: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传说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炎帝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发明刀耕火种,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

黄帝控制了“东至于海,登丸山①,及岱宗②。西至崆峒③,登鸡头④。南至于江,登熊、湘⑤。北逐荤粥”(《史记·五帝本纪》)这样一个广阔的领域。在这种社会条件和背景下,黄帝将所有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首领召集于釜山,举行了政治大会盟:“合符釜山”,“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史记·五帝本纪》),自此,天下兵祸息、“万国和”。“釜山合符”,是中国历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作为汉民族前身华夏族的基础初步奠定,中华民族雏形初现。

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号高阳氏,成为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史记》载,“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路史·后纪八·高阳纪》:颛顼“年十五而佐少昊⑥,封于高阳”,或曰“颛顼十岁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初封高阳,号高阳氏”。以上记载表明,颛顼高阳氏是黄帝的曾孙,因辅助少昊有功,被封地于高阳,因而得氏,号称高阳氏。不久,颛顼荣登帝位,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初期建都在高阳(今高阳县旧城)。高阳在古黄河的支流潴龙河的北岸,今雄安新区南部,地处雍奴泽周边,因古黄河的淤积地势较高,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贸易发达,成为冀中平原、黄河东岸的富庶之地。当时,颛顼帝时期有一部落为共工氏,本是治水的氏族,居住在高阳西部的太行山一带,颛顼称帝后共工氏担任治水之官,共工氏不满颛顼的执政地位,有意制造水患,威逼颛顼以争帝位,颛顼于是率族众征讨,结果共工氏战败,退守太行山高地。《列子·汤问》载:“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或是由于洪水,或是由于海侵,或是由于农牧业生产需要等的原因,颛顼帝离开了高阳故土,而迁都于商丘,后居于帝丘(河南濮阳)。颛顼帝在位期间制定历法、创制九州、作曲“承云”,他前承炎黄、少昊,后启帝喾、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之一。

---------------

①丸山:古地名,见于《史记·五帝本纪》,也称凡山,现称为吉山也称纪山,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柳山镇。

②岱宗:对泰山的尊称。泰山是"五岳之首"泰山位于山东泰安。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被誉为"天下第一山"。

③崆峒:即崆峒山,道教圣地,距离甘肃省平凉市区12公里,东至西安市多公里。

④鸡头:古代山名,位于甘肃成县西,即甘肃平凉县西崆峒山上,亦曰筓头山。

⑤熊、湘:指黄帝南伐,先登湖南安化县熊耳山,然后顺道登洞庭湖君山。

⑥少昊(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赢姓,名摰。三皇五帝之一,中国神话中的五方上帝之一,又称白帝,又作少皞、少皓、少颢,史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云阳氏或朱宣,一说其为玄嚣,是黄帝长子。少昊是远古时代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同时也是早期东夷族的首领,定都穷桑。

在4多年前,古雄安西南、今唐县顺平一带的丹陵伊祁山诞生了又一位中华文明的始祖——尧帝。尧帝(约前-前年)幼名放勋,姓伊祁,父喾高辛氏,母亲陈锋氏。尧帝青少年时期封侯得帝,为民操劳,其统治中心在今唐县、顺平和望都县一带,主要势力范围是包含古雄安区域、今太行山东西两侧的沃野良田,今唐县南固城村就是尧帝初都之城。《后汉书·郡国志》“唐县”条引注:“《帝王世纪》曰:尧封唐,尧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说明尧帝初封在今唐河岸边,当时唐河是古黄河的支流,由西注入黄河,所以,史学界又称尧帝为唐尧。《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黄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后来尧帝离开唐县,迁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尧在位期间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尤其是尧帝年纪大了开禅让先河,让位于年富力强的舜①为帝,唐尧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尧帝期间,流经其都城的古黄河桀骜不驯,以致太行山以东到海的大平原及雍奴泽常常洪水滔天,经群臣举荐录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

据《山海经》记述,雍奴泽上乘黄河,是黄河故道,汤汤黄河及其支脉、水泽孕育了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产生了人文初始的黄河文化,也即华夏文化。舜受尧帝禅让后,因古黄河依然桀骜不驯,中原地区“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②”。舜又接受大臣的建议,决定派鲧的儿子大禹治水,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沿古黄河从河南河北的河道进一步疏浚,接续各个支流,经雍奴泽把古黄河引入渤海,因此现在的白洋淀是古黄河入海的必经之地。我们可以想象:尧舜时代的先民清晨站在太行山的高地上俯瞰东方,太阳冉冉升起,古老黄河在平原上缓缓流淌,犹如玉带蜿蜒

---------------

①舜(约公元前-约公元前):姚姓,妫氏,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建立虞国,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济市),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称帝舜、虞舜、舜帝,故后世以舜称之。

②怀山襄陵:怀,包围;襄,上升至高处;陵,大土山。大水包围山岳,漫过丘陵。形容水势很大或洪水泛滥。

曲折,极目东方,便是茫茫渤海。黄河两岸正是生活的好去处,于是各部落逐渐走下山来向平原扩张,挺进黄河和大海,奔向太阳升起的方向,拥有更多的土地、牧草、粮食,获得充足的水源和鱼虾,他们彻底结束了居无定所,过上了稳定的农耕、渔猎生活,华夏民族在这里更加壮大起来。直到公元前年(周定王五年),由于古黄河携带的泥沙逐渐抬高河床,再次发生溃决而改道南移成现在流向,但她的一些支流,比如浣水、滱水、博水、卢水、泒水①等等,并没有随着古黄河而改道,而是注入古雍奴泽的后身——现在的白洋淀,这样的河流一共有九条,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唐河、清水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潴龙河、孝义河、白沟引河,造就了今天白洋淀“九河环汇”的格局。

进入夏代,古雄安区域隶属冀州,是古商族的发祥地。现已证实博水流域是先商文化遗址集中发现地区,而且分布密集。被考古学界命名为先商文化保北型,《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则称之为岳各庄类型。博水流域是哪里呢?《水经注》引《汉书·地理志》云:“博水自望都东至高阳,入于河。”此“河”指黄河。大禹治水时的黄河,经葛城(今安新县安州镇)合滱水(今唐河)向东注雍奴泽流经今天津入海;而博水是滱水支流。在夏商时期,博水与葛同在古黄河左侧,葛处在博水下游的滱水与古黄河汇入之处。《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对此地的先商文化作了这样的介绍:“主要分布在唐河以北、拒马河以南的太行山东麓,在白洋淀

-------------

①浣水、滱水、博水、卢水、泒水:滱水,古水名,上游为今河北定州以上唐河,自定州以下。《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载故道东南流经今安国南,折东北经高阳县西,又北流经安州镇西,东北流与易水合,此下易水亦通称滱水,为现今的唐河;博水,即今发源于太行山大部在保定市顺平县的金线河,下游汇入唐河;泒,古河名,源出山西省,经太行山东麓入河北,经高阳入白洋淀,为潴龙河前身。浣水、卢水今无从考。

附近的平原地带发现有该类型的遗址。经过发掘的遗址有定兴辛木,徐水大赤鲁、文村、容城上坡、午方、白龙,安新辛庄克、申明亭、漾堤口,任丘哑叭庄等。经过调查的遗址有徐水遂城、巩固庄、韩家营等。”地下考古材料充分支持了商人发祥地在博水流域的论断。古雄安地区正处于先商文化分布区域。

商部族的最早首领名契①,据《史记·殷本纪》:“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契由于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可以想见大禹到了古黄河下游的古雄安区域,引黄河入海得到了契的帮助,大禹将契的事迹报告给了舜帝,契官至司徒,被舜帝“封于商”,从此先商部族由发祥地的博水流域举族迁往商,就是现在的冀南豫北漳水流域,古称“商地”,先商部族才开始称商。自契至汤14王(不包括汤),其年代与夏王朝相始终,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商部族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夏朝末年,商汤②受夏桀③囚禁,被释放后即北上祖宗发祥地的博水流域,开始韬光养晦。商汤伐葛是他推翻夏朝序曲,也即第一次征战。据《孟子·梁惠王下》:“《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而西夷怨;南面而征,而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商汤的征伐夏桀的第一次战斗是从讨伐葛部族开始的。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商汤把葛城部族征服后,不但得到了下层民众的拥护,而且得到了上层诸侯支持,他们操着不同的语言纷

-------------

①契:生卒年不详,子姓,名契,又名卨,别称"阏伯"。契是帝喾与简狄之子、帝尧异母弟。被帝舜封于商(今河南省商丘市)主管火正,其部族以地为号称"商族",契成为商族始祖,是商朝建立者商汤的先祖。后世尊称其为"商祖"、"火神"。

②商汤(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即成汤,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殷墟甲骨文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商朝开国君主。

③夏桀:名癸、履癸,桀是商汤给他的谥号,意为凶猛。是夏朝第16代君主发之子,在位52年。履癸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生卒年不详。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终被汤俘获,国亡,被放逐而饿死。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纷归顺商汤:“诸侯宾①于商”、“诸侯八译②来朝者六国”。后来商汤经过十一次征战而无敌于天下,推翻了夏朝建立商王朝。

商代,古雄安为冀州、幽州所属;西周时期,大部属燕国,为周武王重臣召公封国,南部小部分为晋国,这里属葛邑(今安新西南)、易邑(今安新北部、容城、雄县)、鄚国(今安新东南、任丘)。考古发现,位于今容城县东部的晾马台遗址就是商周遗存,距今约四千年左右,经考古工作者发掘,发现了属于商代的文化遗物有粗绳纹陶鬲、鹿角制鱼梭标和双孔蚌刀等;属于周代的文化遗物有筒状陶鬲、球形盖豆等。另外,考古人员在对古白洋淀附近其它遗址发掘中,还发现了早商文化遗存,出土了陶器、石器、蚌器和鳖甲、蚌壳、鱼刺、猪骨、鹿角、熊牙等,这进一步印证了古雄安区域在商代、及西周时期先民们在这里生活繁衍,并且掌握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生产生活技术。

————————

①宾:服从,归服。

②八译:谓辗转多次翻译。

在雄安区域的容城县有这样一个传说:黄帝的老师是道家始祖容成子,到了周代他在古易水①之上捕得神龟,受到龟甲上面的纹路的启发,画出阴阳道纹,姜子牙又在此基础上绘成了八卦,周文王推演《易》之后,感念容成子画阴阳道纹对《易经》形成所做的贡献,便封赏容成子一块封地,这个地方的居民不用服役,不用纳税,封地的名称用的便是容成子的道号“易家”,这块封地就是现今的容城、雄县一代,而《易经》之所以名“易”,除了用其本义“变易、简易、不易”之外,是否还有其出处(古易水、易邑)之意呢?经历史学家考证,三皇五帝时代确有有容氏这一部落,主要以河北省容城县为中心,向四周迁徙。其首领就是容成子。《庄子·在宥》记载:“广成子(容成子)南首而卧,黄帝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列仙传》云:“容成公者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说明涿鹿之战,炎、黄二帝拜容成子为师,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阿,打败了蚩尤部落的进攻。《庄子》云:“老子师容成”。因老子李耳拜其为师,容成子最后被尊称为“道教先驱”,成为战国时期“八仙”之一。“有容氏”因为炎黄二帝拜其为师,打败蚩尤成名于世,被后人尊称为“容成子”。在我国古代社会,能称为“子”的人物,一般必有成就,“成子”完全是后人对其功劳的肯定。传说中的周武王时代画道纹的容成子、《庄子》记载的“老子师容成”的容成,应当是炎帝、黄帝从师的容成子后代,说明在周代容成子后裔还具有很高的智慧,一直沿用着“容成子”的美称,以至于后人评说古雄安区域文教兴盛,“容成子”就是底蕴之一。

据《山海经》记载:商朝的第七代先公王亥曾经在有易氏部落中活动,因为他行淫享乐被杀,其子上甲微杀死了有易氏部落的首领绵臣。有易氏部族开始衰落,迁移到古易水流域以北后改名鲜虞,春秋时被称为白狄。据考证,这个有易氏就是在包括今天的雄县在内的古易水流域生活迁徙,故而得名。

古雄安曾有有容氏、有易氏在这里生活,创造了原始文化,留下了传说,而这一“容”一“易”是否就是今天“容易”的词源呢?这很值得史学家进一步考证,或许将展示出一段文化佳话。

①易水:易水,也称易河、易水河,古代易水分南易、中易、北易三支。发源于太行山,至今易县段为北易水,西南入拒马河为中易水,经徐水、安新入白洋淀为南易水,又名瀑河。

二、春秋战国燕南赵北

春秋战国时期,古雄安区域大部还属燕国,三家分晋后,南部为赵国属地。

诸侯争霸、燕赵对峙,古雄安区域首当其冲。燕国筑长城以自保,西段防赵国,东段防齐国。据民国伊人镜《新安志》:“燕南有易水长城,今滱水复故道于邑境西南,贯上淀与易水合流,自此,易滱互受,通称长城堤,西起易县越徐水县界入新安,沿易水经流之北、东北,入雄县界”。经文物专家考证,这条“长城”因沿易水而筑,故又名“易水长城”。它大体是沿南易水而修筑,起于今易县,东经徐水、容城、安新、雄县至文安、大城,全长约余里,墙体多为板筑夯土而成。现有的白洋淀新安北堤就是燕国长城遗址,新安北堤起点处的容城县黑龙口村尚保留有较为完整的燕长城。

又据《城冢记》:“燕筑三台升降以耀武,是三台城(今安新县三台镇)、浑埿城①皆燕筑遗址,为沿边屯戍之地”。《水经注·易水篇》:“易水又东北,上乘二陂②,有大埿淀、小埿淀,水自西来。”“埿洞口水侧有浑埿城”。据《汉书·地理志》:“燕南得涿郡之容城,浑埿城本汉容城县地,证为燕之南界是易水之北为燕境,水之南为赵境”。燕国在今安新县三台镇所在地修筑了三个大平台,在上边操演军队,向南易水(今白洋淀西部)对岸的赵国耀武扬威,可知燕之南、赵之北的界线是现在新安北堤(燕长城),以南属于赵国,以北属于燕国。我们可查找到的历史遗存就是燕之南阳遗址、三台城、浑埿城,赵国之葛城。今安新县东部的赵北口古镇自古更是有“燕南隘首,赵北津头”的说法,是水陆要冲。雄安区域为“燕南赵北”之地由此发端。

①浑埿城:今安新县城,金代名渥城,元代后名新安城。埿,音bàn,古同"泥"。

②陂:音bēi,池塘。

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的南阳遗址,在雄安新区成立后经进一步发掘、考证,更给古雄安区域的文化遗产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南阳遗址位于容城县城东14公里的南阳村村南,曾出土春秋战国时期文物40多件。近20年来又先后发现出土了“西宫”铜壶、“左征”铜壶盖、“燕王职”铜戈等一些重要的文物。这些器物都显示出了燕国制器的风格,品级非常高。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公元前年)桓侯徙①临易②。”《括地志》载:“雄县北废易县,是春秋鲁庄公时(前至前)燕桓侯徙于临易的地方。”还说:“废易县,在今县(指雄县)北三十五里,本燕都邑也。春秋鲁庄公时燕桓侯徙临易即此。”其背景是:春秋时期,燕桓候(公元前—公元前在位)即位之初,山戎势力强大,南下侵袭燕国,燕桓侯被迫迁都临易。直到战国早期燕成公时,临易仍是燕国都城。战国中期,燕文公接受纵横家苏秦的建议,为与赵国、齐国通好方便,以利联合抗秦,再次把燕都迁至古易水河的临易,并将其被改为易,作为当时燕都的称呼。“临易”、“易”之名,取濒临易水之意,可以说这是雄县最早的城邑,其方位就是现在的容城县东部南阳、古贤及雄县西部一带。南阳遗址地理位置也与史书中所记载的燕国都城“临易”相近,因此它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文物专家初步判断,南阳遗址为战国、汉代一座中型城市遗址,可能就是燕国中晚期都城临易(之前,史学界一般认为临易在容城古贤村)。

---------------

①徙:迁移。

②临易:燕国都城之一,古易水流经其城南,故称临易城。燕国历史上由于"外迫蛮貉,内措齐晋",曾经有五座都城,临易被称作燕国上都之一。春秋初年,公元前年燕国国君燕桓侯把都城从蓟城(其名源于蓟丘)迁到临易,直到战国早期燕成公时,临易仍是燕国都城。战国中期,燕文公再次把燕都迁至古易水河西侧,临易被改为易,作为当时燕都的称呼。

古雄安地处燕赵核心区域,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特征尤为鲜明,具有既不同于中原、关陇,又不同于齐鲁、江南的特点。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句名言:“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亦曾赞

叹:"幽燕之地,自古号多豪杰,名于图史者往往皆是。"这种文化特征的形成源

于上古人文始祖在这一区域的纵横捭阖,源于先民们与大自然的抗争,源于燕赵之地多种文化在这里的交织和冲撞。曾国藩在《劝学篇示直隶士子》中说:“前史称燕赵慷慨悲歌,敢于急人之难,盖有豪侠之风。”他认为燕赵豪侠与圣人之道相近:其一,侠者鄙视财利,弃万金而不眄;其二,侠者忘己济物,不惜苦志脱人苦厄;其三,侠者轻死重气。这种特征在战国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一是济世救人的神医扁鹊,二是侠肝义胆的壮士荆轲①。

扁鹊(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出生于古鄚州(当时鄚州也即鄚国,为燕国附庸,辖现任丘和安新的一部分等),姓秦,名缓,字越人,尊称扁鹊,号卢医。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因为医术不如扁鹊而嫉恨他,竟然派人刺杀了扁鹊。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扁鹊”是古代医术高超者的一个通用名词。秦越人也被称为“扁鹊”,按照古人的传说,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哪里,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所以,古人把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称作“扁鹊”。而这个名叫秦越人的医生医术高明、学识渊博,走南闯北、济世救人,顺理成章地被人们尊敬地称作“扁鹊”。从司马迁的不朽之作《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鹊既真实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任丘清雍正拔贡廷试第一、“瀛洲七子”之一的边连宝有《扁鹊祠》诗赞颂扁鹊:

上池春水授长桑,妙术还能洞一方。我患诗狂兼酒病,有何症结问医王。

----------------------

①荆轲(?-公元前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由田光推荐给燕太子丹,太子丹依田光等人之计,委派荆轲刺杀秦王,荆轲事败被杀。

战国后期,经过长期诸侯割据战争,诸侯各国盛衰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秦国经过百余年的苦心经营,到秦王赢政执政时经济和军事力量都远胜于其他六国。公元前年秦攻占了邯郸,赵国灭亡。之后,秦国兵临易水,威胁燕国。燕国在七国当中,虽然在燕昭王时期,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后,乐毅、剧辛等名将贤臣多来归附,尤其是由乐毅统兵几乎灭掉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但在燕惠王执政时,中齐国田单反间计撤换了乐毅,齐国一仗击溃燕军主力,自此,燕国便一蹶不振,国势日衰。至燕王喜时期,国力更加衰落,由他的儿子太子丹(?—前)主持朝政。面对秦国的大兵压境,大臣们劝太子丹跟齐、楚、魏再组合纵对抗联盟,太子丹认为那已不切实际,远水解不了近渴,若不采取极端措施,亡国就在眼前。他决心派遣刺客去胁迫秦王赢政,命他承诺退还侵占的土地,并保证不再继续侵略,如果他拒绝,就把他刺死,以此来阻挡秦国的兼并之势。燕太子丹首先找到田光,经过田光的引见而结识了著名的侠士荆轲。秦王嬴政二十年(公元前年),即燕王喜二十八年,太子丹派荆轲作为使者,携带夹有匕首的燕国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县、固安一带)地图连同秦国逃亡到燕国的败将樊於期的首级,以请求“举国为内臣”的名义去晋见秦王嬴政,以便行刺秦王,挽救燕国。《史记》载:“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①祖②,取道,高渐离击筑③,荆轲和而歌,为变徵④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⑤,士皆瞋目⑥,发尽上指冠⑦。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这是一个多么悲壮的场面:太子丹率领一众人等,在易水河边给荆轲饯行。他们知道荆轲有去无回,所以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一身缟素。朔风强劲,易水奔涌,荆轲的朋友高渐离击筑,他和着拍节唱歌,苍凉凄婉,送行者泪流满面,一起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声调悲壮,慷慨激昂,歌声中,人人怒目圆睁,头发直竖,几乎把帽子都顶起来。荆轲歌毕,踏上马车,一路南去,始终没有回头。这就是传之千古的“慷慨悲歌”!荆轲在拜见秦王时“图穷匕首见”,一番秦廷的乱战后失败被杀。荆轲为了抵抗暴秦入侵,保卫燕国,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侠肝义胆为后人传颂,古代名士也多有歌咏,其中明代安州进士刘朝任的《易水秋风》诗就是代表:

萧萧声送白衣冠,易水千秋尚自寒。

莫笑荆卿无剑术,

几人侠气寸心丹。

燕昭王、太子丹的养士和荆轲刺秦王的事迹,标志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文化的形成和成熟。司马迁评价:“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左思为荆轲感怀:“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咏荆轲》诗说:“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

《史记》中所提的“既祖”之“祖”,是指燕国的祖泽,处在南易水下游、白洋淀西部区域,就是荆轲刺秦王出发地,今安新县安州镇之古秋风台有碑亭以作纪念。关于荆轲刺秦王出发地在哪里,史学界多有论辩。清代学者王引之、孙冶让均考证出:“燕之祖泽就是白洋淀”;年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员林原的《荆轲壮别白洋淀》一文从古文献、考古资料等方面对荆轲刺秦从白洋淀出发进行了论证。他们的普遍依据就是史志,其一这里就是古易水流域,今天的白洋淀上游河流瀑河就是《水经注》所载的南易水;其二至战国末期今天的雄县、容城一代为燕国易邑;其三燕国都城就在临易、易。

------------

①既:经过。

②祖:即祖泽,春秋战国时为燕地。《太平广记》卷一一九引北齐颜之推《还冤记·燕臣庄子仪》:"明年,简公将祀於祖泽。燕之有祖泽,犹宋之有桑林,国之大祀也"。

③筑:古代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

④徵(zhǐ):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5";下文“羽”也是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6”。

⑤忼慨:同慷慨,激昂;愤激。

⑥瞋目:瞪大眼睛表示愤怒。

⑦发尽上指冠:指怒发冲冠,意为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借以形容极端愤怒。

三、汉唐一脉避世天堂

自秦汉,现雄安容三县始有县治,属上谷郡、渤海郡、涿郡。汉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年)以匈奴降王徐卢封容城侯,始置容城侯国,容城之名也由此发端(秦汉短时期为深泽县),县治在三台城(今安新县三台镇),统辖今新安北堤以北的现安新县北部和容城全境,隋文帝开皇元年改容城县为遒县,至此容城县治自三台迁往城子村,唐代圣历二年,契丹入寇,县固守得全,因改全忠县,唐天宝初,复为容城县;古容城县南葛城(今安州)建依城县(又称依政县,公元年)时存时废,到唐代置武昌县、武兴县、唐兴县;雄县秦为易邑,西汉初置易县(年代不详),至三国时改设易城县,南北朝又改立易县,北齐时又废入鄚县,唐代又设归义县。

汉至隋唐的雄安地区,人与自然相辅相成,古雍奴泽慢慢演变为淀河相连、水网密布,因这特有的地理风貌,战乱多在其周边,而这里反倒成为避世之地。考古发现的采蒲台村汉陶井,安州汉唐墓葬,圈头村北朝砖室墓、唐墓,李广村唐墓等等。足以想见,人类在这一片泽国中远离苛政、自得其乐的生息,延续和创造了古雄安历史。

相对安和的自然和政治环境,西汉初期,古雄安及其周边产生了《诗经》①两大流派。

《史记·儒林外传》载:秦始皇三十四年、三十五年(公元前-年)“焚《诗》《书》,坑术士”,史称“焚书坑儒”,并诏令全国:“偶语《诗》、《书》者弃市”。经过这场浩劫,儒家经典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由孔子亲自删定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三百》未能幸免。汉初,经历了休养生息,儒学文化开始兴盛,但是儒学经典多无旧典文本,而是靠幸存的经师口授相传,由从习经生们记录下来成为“今文经”。孔子的《诗三百》经过当时博学大儒的传授成为《诗经》。汉初《诗经》有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②,鲁之申培③,燕之韩婴(约前年-前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毛诗”虽然晚出,西汉也未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现代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传本。

这四家诗之中创立韩诗的韩婴是西汉初年著名的学者,《汉书·韩婴传》及其他一些典籍,记述他为燕人、鄚人,也就是今天雄安新区范围内白洋淀东岸的鄚州人。在汉初的博士官中,韩婴是其中比较著名的儒生之一,他曾活跃在西汉的文、景、武三朝。文帝时为博士,在社会上很有名望,在思想上对皇帝有直接影响。汉景帝时,韩婴迁升为常山王太傅,故世人又称他为“韩太傅”。汉武帝时,几次召举贤良方正,策问古今治世之道。韩婴曾和儒家代表董仲舒在武帝面前进行过一次辩论,史称“其人精悍,处事分明,仲舒不能难也”(《汉书·韩婴传》)。韩婴在学术上的重要贡献,是对《诗经》整理,“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从而,自创“韩诗”一家,与辕固生的“齐诗”,申培公的“鲁诗”被后人并称为官方认可的“三家诗”,同属汉代今文诗学。

-------------------

①《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②辕固生(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又名辕固,西汉齐(今属山东)人。景帝时为《诗经》博士。辕固生是西汉《诗经》《齐诗》诗派的创立者。

③申培(约前-前):姓申名培,亦称申公,西汉时鲁(郡治在今山东曲阜一带)人。西汉初期儒家学者,经学家,西汉今文《诗》学中"鲁诗学"之开创者。

毛诗创立人毛亨,生平不详,史载为赵人,据传他是邯郸鸡泽人,身处秦代乱世,整天以语《诗》为事的毛亨不知何时大祸临头,携带家眷一路仓惶北上,一步步远离尘嚣,最后来到相对荒僻但水草丰美的古白洋淀(雍奴泽)的南岸河间避世。据称其诗学传自子夏①,毛亨在西汉时期留下了《毛诗诂训传》30卷,成为古文诗《毛诗》的开创者,世称“大毛公”,他把学问传给了侄子毛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弟弟刘德②为河间王,《汉书·河间献王传》称刘德“从民得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自赐以招之,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祖先旧书,多奉以献王者,故得书多。”刘德在自己封国里,大量搜集春秋以来的文献典籍,到处贴告示,从民间收集历史文献。凡有人给他送来好的书简,就敬之如宾,不仅赠送给金银丝帛,还让手下人给抄写一份新的,还给原主人,而把旧的留下了。班固称赞其“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毛苌继承叔父之志,将《毛诗》献给河间王刘德,河间王刘德大喜过望,让毛苌出任经学博士,专门传授《毛诗》。毛苌是“毛诗”的集大成者和最著名的传授者,被后世称为“小毛公”。《毛诗》是当时民间流传的《诗》学,只能作为学问、知识传授,不能解决学子们进身仕途的渠道。也正因为《毛诗》在民间传承,所以毛苌及其弟子们不断补充、完善,逐步提高《毛诗》的政治地位和影响。毛苌和河间王刘德是统治者与文人默契的一种楷模,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们慕名到河间,一是虚心向毛苌求教,二是感受封建王侯对文化的重视,由此,毛苌的弟子们把这种学问传授到各地,《毛诗》的影响反而越来越大。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进步,汉武帝时期兴盛一时的鲁、齐、韩三家诗经流派,都随着西汉王朝的灭亡而衰落,魏晋以后都失传了,韩诗至今只存十卷,惟有河间学派毛公的《毛诗》,成为《诗经》的主流和标志性经典,我们今天读到的《诗经》,即是由毛亨、毛苌流传下来的。

----------------

①子夏(前年—前):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孔子死后,他来到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授徒三百,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这就是有名的“西河设教”。

②刘德(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汉景帝刘启第二子,藏书家。在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年)四月,受封为河间王。刘德对古文化宝贵遗产的保存和延续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王26载,始终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现今留传后世的影响很大的《毛诗》和《左传》,应是刘德之功绩。逝后谥为"献王"。

今天,我们细细品味《诗经》,尤其是《邶》、《鄘》、《卫》三风以及描写水乡特点的诗篇,是那样的亲切,让我们不得不遐想:大小毛公在训诂《诗三百》时,是不是注意了赞美燕赵这片大泽(古白洋淀)呢?

邶风·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白话译文:你俩乘船走了,船儿飘飘远去。多么思念你呵,心中恋意难除。你俩乘船走了,船影渐远渐没。多么思念你呵,切莫遭遇灾祸!

鄘·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白话译文:柏木小船在漂荡,漂泊荡漾河中央。垂发齐眉少年郎,是我心中好对象。

至死不会变心肠。我的天啊我的娘,为何对我不体谅?

柏木小船在漂荡,漂泊荡漾河岸旁。垂发齐眉少年郎,是我倾慕的对象。

至死不会变主张。我的天啊我的娘,为何对我不体谅?

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白话译文:谁说黄河宽又广?一片苇筏就能航。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尖就能望见。

谁说黄河广又宽?难以容纳小木船。谁说宋国很遥远?一个早晨就能到达。

国风·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白话译文: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白话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这些无名诗人们来自哪里?我们是不是他们的故乡人呢?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①认为:“北,盖古之邶国也,自来说邶国者,虽以为在殷之北,然皆于朝歌左右求之,今则殷之故虚得于洹水,大且、大父、大兄三戈②出于易州,则邶之故地自不得不更于其北求之,余谓邶即燕”,另外,根据专家和学者的考证,与河北有关的地方还有鄘和卫。我们可以自豪的讲:古雄安区域及其周边是《诗经》传播的故乡,鄚州人韩婴的《韩诗》,河间大小毛公的《毛诗》就是最好的广告。《汉书·儒林传》说:“燕赵间好诗”,所好是《诗经》的传颂,所好是“慷慨悲歌”中所悲所歌的诗篇,所好是一代代经学大师和诗人的传承。

------------------------------

①王国维(年12月3日-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②大且、大父、大兄三戈:指商鸟纹内三戈,长27.5厘米,27.6厘米,26.1厘米。河北保定易县出土。形制纹饰相同,直援,有栏,透雕鸟形内,铭文分别记祖父兄三代庙号分别有22、24、19字。

汉武帝时代,古雄安地域还发生了一段悲凉故事,至今令人唏嘘不已,今安新县三台镇有涞城遗址。据乾隆《新安志》载:“戾城在邑西十里,涞城南一里许,汉武帝太子据自经处。按《汉史》,太子据为卫后所生,后宠衰,江充用事,充与太子及后有隙,奸言宫中蛊气,遂至太子宫,掘得桐木人,太子急白后,发武库兵,杀充,充言太子反,以故众不附,太子兵败,亡不得,更捕围,东至湖,即今之淀也,太子自经,皇孙二人并遇害,久之,巫蛊事白,族灭充家,而冤太子无辜,乃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名其城曰‘戾城’,表其太子曰‘戾太子据’,天下闻而悲之。今涞城即戾城”。这段记述的就是汉武帝在位后期发生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巫蛊之祸”。巫蛊为一种巫术,当时人们认为让巫师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即有灾难。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以致连累多人遇害。武帝又命宠臣江充查巫蛊案,江充与太子刘据素来不合,遂趁机陷害太子,太子恐惧,起兵诛杀江充,后遭武帝镇压兵败,皇后卫子夫自杀,太子刘据逃亡到今天安新县三台镇涞城意图隐匿,但被发现后自缢而死。后来在许多贤达和大臣的伸冤下,武帝终于悔悟,夷杀江充三族,为太子平反。此事件牵连者达数十万人,史称巫蛊之祸。巫蛊之祸的直接受害者是太子刘据,当汉武帝明白真相后,为太子据平反,并在其遇害处建“归来望思之台”。汉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刘据之孙刘询即位,第二年追谥刘据为"戾",在其自缢的地方建“戾城”,所以刘据又称"戾太子","戾"字有蒙冤受屈之意。上文乾隆《新安志》“今涞城即戾城”的涞城,就是今安新县三台镇的涞城村,“戾”音渐渐转呼为“涞”音,戾城就叫做涞城了。(刘据自缢处史学界颇有争议,本文依据为乾隆版《新安县志》)

《史记》载: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年)四月,封东胡降王卢它之①为亚谷侯,亚谷侯传四世:简侯它父-安侯它种-康侯它偏-它贺(雄安容三县县志均有“亚谷城”、“卢侯故垒”的记述,地点莫衷一是,一说容城南、一说雄县东、一说三台,但亚谷侯国就在今雄安区域确凿无疑)。征和二年庚寅(公元前91年)七月,"侯贺坐太子事,国除"。亚谷侯是因太子刘据的事而被汉武帝废黜的,废黜的原因按唐初历史学家颜师古的考据为:“以卫太子擅发兵,而贺受其节,

----------------------

①卢它之(?—前):名或作它人、它父。西汉沛郡丰人。是汉初燕王卢绾子。卢绾因陈豨事,在汉高祖刘邦死后即逃入匈奴。汉景帝时,它之以匈奴东胡王降汉,中元五年封亚谷侯,谥“简”。

疑有反心,故见考掠而死也。”也就是说:它贺接受了刘据的符节命令,汉武帝怀疑他有反心,将他拘禁拷打而死,显然它贺也是“巫蛊之祸”的受害者。太子刘据就是在戾城被发现而自杀的,太子刘据事败后为何远遁到容城境?是不是打算与卢侯它贺之间有什么联系?史学界虽尚无定论,但也给人以想象空间。

至东汉末年,群雄争天下,而古雄安区域相对平静。考《英雄记》:“汉末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公孙瓒①以易(今雄县)当之,因筑易京”。《后汉书·公孙瓒传》:“瓒筑易京,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中堑为京,时高十丈,自居焉。”乃(公孙瓒)曰:“兵法‘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橹千重,积谷三百百万斛,足以待天下之变。”“建安四年(年),袁绍②悉军围之,坏其楼”。公孙瓒为东汉末北方诸侯,汉廷封易侯,因与袁绍屡战屡败,按“避世谣”筑易京城(故址在今河北雄县西北,今雄县周边百楼诸村应是其遗迹),挖壕沟十道环绕,堆积山丘(称"京")高各五六丈,上筑营驻兵,中心山丘高达十丈,其上建楼,公孙瓒自居,置铁门,呈送文书系绳引上,城内储谷万斛,公孙瓒坚守避世,开置屯田,意图休养生息,以待世事变化,再相机出击。公孙瓒有兵有粮有城,以为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可是袁绍截断了公孙瓒的内外联络,消灭了公孙瓒的援军友军,历经多年,最后挖地道用木柱支撑挖到易京城下,最后把用来支撑地道的木柱点燃,使城楼塌陷,《后汉书·公孙瓒传》里描述:“袁氏之攻,状若鬼神,梯冲舞于楼上,鼓角鸣于地中,……。”东汉建安四年(年),易京城被袁绍军队攻破,公孙瓒兵败自焚。

袁绍剿灭公孙瓒后,势力大增,中国北方大致形成了袁绍与曹操③两大军事

集团。建安五年(年)曹操以劣势兵力,战胜了家世、声望、官职、兵力、财力等都远胜自己的袁绍,创造了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史称“官渡之战”。但

-----------------------

①公孙瓒(?-年):字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军阀。公孙瓒杀幽州牧刘虞,胁迫汉廷封为“易侯”,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公孙瓒与袁绍相争,采取自保的自私战略,在今雄县西建易京城,终被被袁绍击败引火自焚,势力被袁绍吞并。

②袁绍(?-年):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人。出身名门望族,汉末著名军阀。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年)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

③曹操(年-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是连年的征战造成中原大地(今河南及河北南部)人口锐减,“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一代枭雄的曹操远望河北:那里有常山,中山,河间景成……等富庶之地,还有逃往故安的袁绍之子袁尚、袁熙,更有实力强大的东胡部落联盟乌桓①,所以曹操不得不想办法解决粮食生产和运输问题,生产粮食就是用屯田的办法,运输就是开挖运河,自南向北连通黄河以北(今河南、河北地域)东西流向的河流,利用舟船之利保障部队运输、后勤补给、沿河区域

经济发展。曹操分别在建安七年(年)兴修了睢阳渠②,建安九年(年)兴修了白沟渠③,建安十一年(年)兴修了平虏渠、泉州渠④、新河⑤,建安十八年(年)兴修了利漕渠⑥。其中平虏渠运河是曹操采用谋士郭嘉建议,为北征乌桓、消灭袁尚等残余的力量而兴修的,它上起滹沱河、下入泒水(今潴龙河),将两条平行的河流南北贯通。魏晋时期,东西走向的滹沱河与其它古黄河遗留的支流,时和时分、时堵时疏,古雍奴泽的遗迹尚存,形成了在华北平原上,纵横如渔网一样交错的无数古河道和淀泊。建安十二年(年)曹操经过官渡之战后的修整,自今沧州南皮县(滹沱河下游)开始,循滹沱河西上,经过富庶的景城,古河间(今献县河城街)补充粮草给养,收复常山中山等地发展经济,壮大自己,《水经注疏》载:“曹操决滹沱北入泒水,在饶阳县。”然后选

择在今饶阳县西北沿原来滹沱河北支故道凿渠通泒水(今潴龙河)北上,到达蠡县高阳,过白洋淀,“军次易县”(《资治通鉴》卷六),进至易(今雄县)驻军

,水土不服而患病的郭嘉提出千里奔袭、兵贵神速的建议,曹操遂下令把全部辎重留下,让郭嘉留在今雄县休养,亲率轻骑兵,昼夜兼程,疾速行军,直抵乌桓

---------------

①乌桓: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亦作乌丸,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又曰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

②睢阳渠:东汉建安七年(公元年)曹操主持修治。因在睢阳县(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南)境利用古睢水以沟通汴、淮,故名。

③白沟渠:曹魏时有白沟河大致在今河南浚县新镇之南,建安九年(年)曹操阻断淇河流入黄河而将其引入白沟河,经疏浚修整形成白沟渠。

④泉州渠:南起今天津市区以东的海河,北抵今宝坻县境大致相当古鲍丘水下游的今蓟运河。

⑤新河:东汉建安十一年(年),曹操征调民夫开凿新河运渠,西自盐官口(今宝坻县),东至乐亭县南入于滦河,长约三百余里,沟通了蓟运河、滦河两大水系,形成了漕运网络。

⑥利漕渠:东汉建安十八年(),曹操"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此渠自今河北曲周县南,东南至大名县西北、馆陶县西南注入白沟,以沟通邺都和四方漕运。

大本营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南),剿灭了乌桓。后续部队又连通易水、拒马等河收复涿郡,沿永定河北上幽州,夺回被乌桓占领的幽州,至此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大业,曹操凯旋班师回到易县时,他特别倚重的谋士郭嘉已然病逝。横槊赋诗的曹操北征乌桓,以今雄县作为军事枢纽的史实,足以说明他在开通运河基础上,对古雄安的白洋淀区域同样进行了河道治理,以利于其军事目的。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在黄河以北地区大规模开挖运河的第一人。他对平虏渠等六条运河的开凿及延伸,横贯黄河与海河水系诸大河,范围数千里。实际上是对河北地带河流的一次大治理,堪称伟大创举,对包括古雄安在内的河北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早于隋代大运河的开凿四百多年,堪称中国历史上兴修运河的奠基之作。

经历了三国纷争,以白洋淀为核心的古雄安区域,在西晋文学家左思①《魏都赋》中有生动的描述:“至于山川之卓诡,物产之魁殊,或名奇而见称,或实异而可书……其中则有:鸳鸯交谷,虎涧龙山,掘鲤之淀,盖节之渊……”,其中的“掘鲤之淀”就是指今天的白洋淀,白洋淀史上有确切称谓的记载就是“掘鲤之淀”,这里的“掘”古通“崛”,有跳起、跃起之意。该赋俯瞰北方大地,赞叹古白洋淀锦鲤腾跃的盛景,感叹大自然造物之倬诡魁殊,记述穿龙山之虎涧而汇集成掘鲤之渊淀的绮丽风景。左思将魏国疆域(含雄安区域)描写的十分美好,认为是理想的宜居之地。

--------------①左思(约~):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晋武帝时,为文人集团"金谷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

进入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古雄安及周边“城头变幻大王旗”。至隋代一统天下,开挖大运河,大运河永济渠与古雍奴泽遗迹相交叉,由于交汇之处运河两岸高起,以致太行山洪水入海的通道受阻、泥沙壅塞,运河以西地区高地频现,淀泊不能连片。《新唐书》有载“瀛(河间)莫(鄚州)间有九十九淀”,就是以今天的白洋淀、文安洼为代表的淀泊群。

到了唐代,朝廷在古雄安实施屯田、治理河道,连通诸河及大运河的水上交通开始繁忙,当时还是主要负责水路转运军粮以及各地贡赋特产,如白洋淀的苇席。同时开始有官船往来,用来相佐证的是:在《容城县志》和《安州志》中均有骆宾王、柳宗元、贾岛歌咏易水的诗篇。其中骆宾王因冒犯武后下狱,于仪凤四年(年)获赦释放,这一年的冬天,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路过唐兴县写下了《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唐末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古雄安见诸史载的主要在雄州、鄚州经历了些许战乱;唐朝灭亡后,中国又进入了五十三年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年),期间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奉予辽国,辽灭后晋后,古雄安为后周辖地,实质成为民族斗争的边关之地,续写了又一曲慷慨悲歌的史话。

四、北宋辽金雄关漫道

雄县,五代十国的后周改易城县为雄州(年),宋太平兴国初,改县曰归信,而州如故;安新县,在太平兴国七年(年)改唐兴县设唐兴寨,宋淳化三年(年)又改置顺安军(现安新西南垒头村),金世宗大定八年(年)认为葛城(今安州)是“圣朝龙兴之地”(《金史》),在葛城设安州,因升葛城为县作为附郭,再于金章宗泰和四年(公元1年)改混埿城(今安新县城)为渥城县属安州,后又于泰和八年()移安州州治到渥城县,以葛城、高阳为属县,金大安元年()割容城一度属安州;容城县宋辽时,以拒马河为界分别设容城县,金代始合二为一。

雄县在五代十国时期一度名为瓦桥关,以关为名,正是其扼守南北交通要道、具有重要军事战略地位的体现。公元年,显德六年(年)四月,后周皇帝柴荣①亲率诸军北伐契丹。领兵在古雄安区域水陆俱下,至益津关,契丹守将终廷晖以城降;至瓦桥关,守将姚内斌以城降;鄚州刺史刘楚信以州降;五月,瀛洲刺史高彦晖以本城归顺。这次出师,仅四十二天,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柴荣在瓦桥关(今雄县县城南)置雄州(辖容城、归义两县含今白洋淀大部),名取威烈,以彰武功,意为威慑北辽。可惜一代豪杰柴荣,正欲挥师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突患重病被迫回师,不久病逝。

公元年北宋建立,宋辽双方在河北平原中部对峙。初期,宋太祖赵匡胤②主要精力是南征,忙于兼并南方的割据政权,而在北方采取守势,为防辽国骑兵一马平川的突袭,命令“于瓦桥一带专植榆柳,中通一径,仅容一骑。”榆柳日益茂盛,合抱之木遮天蔽日,初步解决了“与强敌共平原之利”的无险可守的局面。这就是北宋效仿秦代蒙恬建立的“榆塞”防线。但是,辽军一有机会就进行破坏,使这条以榆柳形成的“长城”难为长久之计。

据《宋史·河渠志》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年),宋廷采用沧州节度副使何承矩③的建议,由何承矩主持征调河北诸州一万八千人在边界开塘汩蓄水,并实行军屯(现今白洋淀内及周边的以寨、垒、营、堡等命名的村庄就是遗迹),沿雄州、鄚州、霸州及平戎军(治在今文安西北),破虏军(治所在今霸县信安),顺安军(治所在今安新安州)一带修筑堤埝六百余里,开泊合淀,“引滹沱水灌之”,水“深不可行舟,浅不可涉渡”。既灌溉屯田水稻以充军需,又限制契丹骑兵以拒敌。宋真宗咸平至景德年间(―年),在宋辽边界进一步开修塘泺,汇聚缘边诸水形成一条东起沧州界,西至保定的塘泺防线。其中,有两段即在今白洋淀区域。一段“东起雄州、西至顺安军,合大莲花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淀、白羊淀为一水,衡广七十里,纵三十里或四十五里,其深一丈或六尺,或七尺。”另一段“东起顺安军,西至保州,合齐女淀(一写齐安淀)、劳淀为一水、横广三十余里,纵百五十里,其深一丈三尺或一丈”。上述第一段塘泊中提到的白羊淀,在端村、淀头以南、圈头以西,因其面积最大,故后来以其名指代雄州以西诸塘泊。《宋史·河渠志》记载了当时主管缘边塘泊的太监杨怀敏于庆历五年(7年)给宋仁宗的密奏:“知顺安军刘宗言闭五门、幞头港、下赤、大涡、柳林口障河水不使入塘,臣己复通之,令注白羊淀矣”。可见,当时“白羊淀”已成为边界诸淀的总称了。

---------------

-①柴荣: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柴荣从小在姑丈郭威家长大。史载其"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年,郭威建立后周。年,郭威驾崩,柴荣继位为帝。柴荣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他又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4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在雄州商议取幽州时病倒,不久去世,年仅39岁。

②赵匡胤(-年):字元朗,祖籍涿郡,宋朝开国皇帝。早年投奔郭威,郭威废汉建周,始入宦途。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赵匡胤在位十六年,庙号太祖。

③何承矩:字正则。以军功和政绩官至六宅使,因沧州知州米信不习吏事,又命何承矩为沧州节度副使,实为首脑。因契丹屡次南犯,何承矩得到宋庭批准后今白洋淀及其上下游构筑“溏泺防线”,阻挡了契丹南侵。宋太宗淳化四年(年)又升迁为西上阁门使、知沧州,第二年,任雄州知州。雄州任内与契丹屡战屡胜,百姓得以安宁。后任英州团练使、澶州知州,景德二年(年),复任雄州知州,后年老体衰自请让李允则替代为雄州知州,年六十一卒于齐州团练使任上。

“白羊淀”第一次出现在文献中当在宋代,为何名“白羊”?据载:何承矩等巡视至现在端村南小白洋淀处正遇风浪,见淀面白浪滚滚似群群白羊奔跑故名白羊淀,后统称这片淀水为白羊淀。

另《宋史·唐介传》记载:“沿边塘水岁溢,害民田。中人(太监)杨怀敏主之,在任丘西由知县唐介筑堤,民以为利,曰唐堤。”唐堤就是现在的白洋淀东千里堤。同一时期,今白洋淀西部的四门堤,北部的新安北堤(长城堤),在宋代也几经修筑。

宋代出于军事目的针对白洋淀“溏泺防线”的治理,淀内及周边军屯形成的宋家寨垒逐渐转化为村庄聚落,与土著居民融合繁衍,逐渐形成了北方所特有的水乡生产生活方式:“大兴稻田,蒲苇鱼蛤,充牣其中,外限契丹戎马之足,内助边饷之给。”从上述可以看出,白洋淀第一次政府行为的大规模人工治理是在北宋,从而形成了现今白洋淀的雏形。

通过宋代的治理,自太行山至渤海形成了天然的溏泺防线,形成了一道抵御辽国南侵的“水上长城”。

同一时期,在溏泺防线的中部陆路今雄县南北,强化三关防守: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宋朝廷派名将杨延昭①----杨六郎,奉命镇守“三关口”,抗击辽军的骚扰和进犯。在当时的白洋淀地区,也就是现在的雄县至徐水县一带,杨六郎率领宋军与辽兵进行过无数次异常激烈的战斗。

杨延昭在此镇守达十六年之久,寸土未失。一方面有溏泺防线、三道雄关,还要归功于他当时修的“地下长城”--地道,该地道长约70华里,因属当时的秘密军事工程,正史中未见记载,此战道于年当地村民打井时才被发现。古地道分为两部分:祁岗地道位于雄县双堂乡祁岗村中心,邢村大台地道位于雄县小步村乡邢村南米处。古地道内错综复杂,在战争需要时可出奇制胜,形成了一条抗击辽军的地下长城。如此宏伟的地下防御工程,堪称是古军事史上一大奇迹。

------------------------------------

①杨延昭(年-年):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为杨六郎。他自幼随杨业征战,其父死,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雄县、安新、徐水、高阳一带)等地抵御辽军侵扰,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

据《雄州志》载:“咸平三年(年),契丹南犯,延昭追败之,于雄州城南斩首万余级,由是契丹震慑......”。辽军面对塘泺防线和地下战道无计可施,又迂回千里,孤军南下,年(宋真宗景德元年)底,兵临大宋都城汴京(今开封)门户澶渊(今河南濮阳),宋真宗赵恒在宰相寇准的力促之下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大振,辽军损兵折将首倡议和,正中贪图苟安的宋真宗下怀,宋庭遂派遣阁门祗候使曹利用前往当时辽军大本营(今雄县狄夏头村)谈判,商定盟约细节:两国为兄弟之国,以白沟为界;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在雄州交割;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年1月宋辽正式签订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的长年征战,开启了长达百余年的和平局面。可以讲北宋一朝,一千年前的雄安区域(白洋淀)继续延续了燕赵风骨,在宋辽边关慷慨悲歌、勇于牺牲,为南北两朝的和平安宁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宋辽两国每年经雄州互派正旦使祝贺新年,派生辰使祝贺太后或皇帝诞辰,遇国丧则有告哀使、吊慰使、回谢使,新主登基有告即位使、贺即位使,以及临时有事通告的泛使、横使等。使节代表一国形象,肩负特殊的政治使命,因此选派使节非常慎重,就北宋而言,使辽皆为出身高贵、有才望的朝廷重臣,例如苏颂、欧阳修、王安石、宋庠、苏辙、刘敞、沈遘、韩琦、彭汝砺等都曾作为使节出使辽国,雄州成为这些使节出国前的准备地和回国后的休整地,俨然成为宋辽的交往中心。而这些本身就是文学大家的朝廷重臣,在这里自然会吟诗作赋,据统计这一时期宋代诗词大家仅在本地州志、县志中记载的古诗词就有余首,雄州俨然又是当时北宋北方的文化中心,而使这样一个边关之地少了金戈铁马,而更多了诗情画意,这无疑为古雄安区域的文化增添了华美篇章。

北宋中期宰相苏颂",在出使辽国时,遗憾痛惜的写下《初过白沟北望燕山》:

青山如壁地如盘,

千里耕桑一望宽#。

虞帝肇州%疆域广,

汉家封国册书完。

因循天宝兴戎易,

痛惜雍熙出将难。

今日圣朝恢远略,、

偃兵为义一隅安(。

欧阳修⑨在出使辽国时在雄州曾赋《边户⑧》诗,以边户居民的口吻叙述宋辽两国历史纠葛与斗争:

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⑩。

儿僮习鞍马,妇女能弯弧?。

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

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

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

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

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

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被宋廷选派出使辽国的苏辙?,在雄州未免巡游宴饮,面对汪洋淀水举杯唱和,写下了《赠知雄州王崇拯?》,顺便把何承矩及其继任者李允则表扬了一番:

城里都无一寸闲,

城头野水四汗漫?。

与君但对湖光饮,

久病偏须酒令宽。

何氏?钩藤布棋局,

李君智略走珠盘?。

应存父老犹能说,

有意功名未必难。

---------------------------------------------------------------------

"苏颂(-):字子容,北宋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庆历二年(2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宋哲宗时拜相。苏颂在任曾五次使辽,此诗为治平四年(年)以“伴送使”身份首次使辽感怀之作。

#青山如壁地如盘,千里耕桑一望宽:这句是赞叹汉唐时社稷稳固,国富民安。

虞帝:即虞舜,舜帝。

%肇州:开始设州。肇,意为开始。

天宝兴戎:指安史之乱。

雍熙:是宋太宗的第二个年号,雍熙年间最大的事件是宋太宗决定收复石敬瑭割让的幽云十六州而发动的雍熙北伐,但以失败告终。本句指痛惜“雍熙战争”后国家不再出兵。

(偃兵为义一隅安:以议和休战谋取一时安定,含有遗憾、无奈之意。偃兵,休兵,停战。

⑧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公元)进士。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一代文宗,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⑨边户:边境宋辽边境住户。

⑩备胡:防备契丹侵扰。“胡”是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即指契丹。

?弯弧:拉弓射箭。

?“胡尘”二句:意谓对常来侵犯的胡骑,毫不畏惧,视如无物。

?结欢娱:指宋辽两朝都欢快、满意了。这里含讽意。不敢界河渔:

?由于双方的边界是白沟,老百姓不敢去打鱼。

?苏辙(—):字子由,(宋)四川眉州人。嘉祐二年(年)进士。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崇拯:字拯之,(宋)元祐元年()知雄州。

?汗漫:漫无边际或渺茫不可知意。

?何氏:指何承矩。

?李君智略走珠盘:李君,指李允则。这句说李允则深谋远虑,经略雄州之事。

进入和平年代,雄州知州何承矩年老体弱,请求调任。当时的雄州已成为北宋重要的战略之城,能担任雄州知州必是封疆大吏,宋真宗赵恒一时找不出恰当人选,何承矩推荐了当时的瀛洲(今河间)知州李允则①。李允则到任后果不负众望,他在任十六年,在雄州创建宋辽共认的“榷场”(其隔白沟河相望的辽榷场就是现在的霸州、白沟),榷场交易的物品,从宋输向辽的有绢帛、茶叶、瓷器等,辽在榷场交流的物资为马、羊及皮制品等。榷场的设立,促进了宋辽两国的经济交流,满足了两国的经济需求,带动了古雄安区域的经济发展,古雄安成为了当时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之一。同时,李允则殚精竭虑、想方设法做到南北双方的实力均衡,维持双方和平。古雄安继上古炎黄、颛顼、尧帝时期部落融合而首倡华夏文明之后,又在中古时期成为中华民族融合的集中地区。胡汉民族在这里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互鉴、融合。

当时的雄安地区以白洋淀为核心的航运交通网更加发达,白洋淀不仅承载着水上人家的生活方式,而且还担负着繁重的漕运和经贸任务,那时的白洋淀“水域航运舳舻衔尾,舣万艘于水”,成为北方漕运中转的关键枢纽。航线沿上下河道伸展,西起保定、东至天津泥沽海口,建立起了东西长达九百里的华北内河主干道航线,而且淀区各军镇通河航线向外扩展,四通八达,白洋淀初现此后千年间航运交通雏形。

同一时期,由于建立“溏泺防线”而对白洋淀的治理,一方面为防御水患,使白洋淀周边各州县开始修筑堤堰,宋仁宗庆历年间(1--8),白洋淀

东的千里堤已有雏形,杨延昭修筑四门堤、还对长城堤予以加固,从此,白洋淀有了堤防环绕;另一方面,通过疏浚、军屯使淀区内形成了一块块台田,军民将芦苇广植其上,加以维护,芦苇品质提升,白洋淀的苇编制品如苇箔等作为商品开始大量销往各地。

白洋淀的席素负胜名,以产量多、质量好、销路广闻名全国。容城上坡遗址发掘中在其上层就有苇席痕迹,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据《安新县志》记载,唐宋时期,白洋淀苇席已作为土特产品上贡国家,唐朝时年上贡“席三千领”,宋朝时年上贡“席二千领”,足见白洋淀苇席生产历史悠久。

---------------------

①李允则(--):字垂范,北宋太原府盂县人。承父荫补衙内指挥使,改左班殿直,历任阁门祗候、潭州知州、沧州知州、西上阁门副使和镇、定、高阳三路行营兵马都监,镇守东部边境。后又调任瀛州知州、雄州知州,镇州(今河北正定)知州、潞州(今山西长治)知州等。李允则勤政惠民,清正廉洁,为官多年,却"身无兼衣,食无重羞,不畜资财",且"平易近人,洞知人情,善抚土卒",守河北边境20多年,为巩固边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年宋金合谋灭辽,仅过两年(年)金又灭北宋,雄安区域尽属大金,金朝的大都就是今天北京。至此之后,古雄安区域结束了先秦至宋辽时期的边关地位,又像上古时期一样成为帝王脚下的京畿重地,加之黄河以北地区太行山脉的阻隔,古雄安的水上交通与经鄚州、雄州的古驿道又成为京畿关钥之地,地理位置尤为重要。

便利的水陆交通,旖旎秀美的淀区风光,深深吸引了一位金代皇帝---金章宗。金章宗完颜璟①,是金代一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既爱江山又爱美人。说到爱江山,章宗继位时金朝立国已超过七十年,“礼乐刑政因辽宋旧制,杂乱无贯,章宗即位,乃更定修正,为一代法”。章宗是金朝最高统治者中汉化最深的,是金朝一代文人雅士型的皇帝,甚至后世有人评价将其与历史上的唐玄宗、后唐庄宗、南唐后主、宋徽宗并成为"帝王知音者五人",足见其汉化程度之深。他喜好文学,学得一手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崇尚儒雅,因此一时名士层出不穷,执政的大臣大多都有文采、学问可取,有能力的官吏和耿直的大臣都得到了任用,政治清明,文治灿然,使女真社会最后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这是金朝最为繁荣兴盛的时期,经济发达,人口增长,府库充实,天下富庶,史家评为“宇内小康”、“明昌之治”。说到爱美人,他与其元妃李氏的爱情又是一段历史佳话。李氏被后世称为李师儿,出身于浑埿城一平民家庭,因聪颖漂亮选为宫女,传说一次章宗随口而出“二人土上坐”,李师儿当即对上“一日月边明”。师儿不但聪明有才气,又知道察言观色,于是深得章宗宠幸。明昌四年(年),封为昭容,第二年又进封为淑妃。章宗的皇后去世后本打算立李师儿为皇后,但因其为汉人加之出身微贱,被大臣们阻止,章宗此后再未立皇后,而封李师儿为元妃(第一妃子之意)。而恰恰在元妃以及贤臣的辅佐下,金章宗成就了“明昌之治”。

金代皇帝每年举行秋山春水②之典。金章宗所选定的“春猎之水”就是白洋淀。据民国伊人镜《新安志》载:“(明昌)五年(1)以后李氏进位淑妃,

①完颜璟(公元-年):小字麻达葛,金代第六位皇帝,庙号章宗。章宗统治前期,金朝国力强盛,后期由盛转衰,在位19年。

②秋山春水:是指辽、金两朝时捺钵的帝王活动,捺钵一词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春水即春猎之水,秋山即秋猎之山。

将虚位椒涂①以备殊典,城南行宫不详其地,必建春经始在前今落成,淑妃随扈在属车豹尾②中,凤辇偕来,以为梓里③光也;六年()乙卯正月壬辰如④春水,庚午至自⑤春水;承安元年()丙辰二月己已幸都南行宫春水,甲戍至自行宫;二年()丁已正月丁亥如安州春水,丁酉至自春水。三年()戊午正月丙辰如城南春水,已未以都南行宫名建春(据《地理志》:‘建春宫在渥城县。知明昌五年(1)以后所纪都南行宫即建春宫,淑妃随扈,岁必一至,落花芝盖,杨柳春旗,淀池夹道生辉矣),甲子至自春水;四年(1)已未

已未二月乙丑如建春宫春水,己已还宫,辛未如建春宫,乙亥还宫,戊寅如建春宫,甲申还宫,乙酉如建春宫,戊子还宫,三月已亥如建春宫,是年离宫,驻跸一岁五至,宸衷眷注⑥,一游一豫⑦,恩被泽甿⑧者可知矣。十二月淑妃进封元妃,阻于廷议非上本意也;五年(1)庚申正月丙申如春水,二月辛未至自春水;泰和元年(1)辛酉正月庚子如长春宫春水,二月丁未至自春水,二年(1)壬戍正月申戍如建春宫,二月乙巳还宫,八月丁酉皇子生,九月庚午封葛王;三年(3)癸亥正月庚辰如建春宫春水,二月癸丑还宫;四年(1)甲子正月辛未如光春宫春水,二月乙未朔还宫(据《地理志》:‘光春宫在遂城今徐水县西,未即幸建春,因河北山东旱灾亟拟还都礼禧也’),是年析容城县之东南境、鄚州任邱县之西北境,因古城旧址置渥城县,又移安州来治,升为郡城,渥城县附郭⑨,葛城、高阳二县属焉;五年(5)乙丑正月丁卯如光春宫春水,二月已亥如建春宫,三月庚申还宫;六年(1)丙寅正月丁未如春水;七年(1)丁卯二月癸亥如建春宫,夏四月壬午还宫;八年()戊辰正月癸未如春水,二月甲寅如建春宫,己已还宫’”。由上述记载可知:金章宗在混埿城设渥城县,并作为安州的附郭,在城内营建建春宫,同时营造城墙,“周九里、高三丈、阔九尺,池深一丈、阔四丈”,规制超出一般州县。金章宗在位19年,自明昌六年()至承安八年()十五年间,每年必到渥城县建春宫,于白洋淀行春水之典26次。春水之典不单单是游玩,它应该是一次集中的会议,是皇帝和随扈的文臣武将讨论国家大事的一次活动。由此可见,渥城县屡次成为金朝的政治中心,一时俨然成为金朝副都。

------------------

①虚位椒涂:虚位,空着坐位;椒涂,皇后居住的宫室。这里指将晋升皇后。

②属车豹尾:帝王属车,豹尾车。

③梓里:家乡里社。

④如:到

⑤至自:从字面上直接解释就是“自...到达”,“从...到达”。古文言中多用于帝王的行动。

⑥宸衷眷注:帝王的心意,垂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hkrbzn/147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