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晚报 >> 办报特色 >> 老友大奚

老友大奚

老友大奚

五味子

四月那一天老亨邀集我们踏访蛇口老街,又让我想起大奚来。

大奚名叫奚尚仁,黑龙江伊春人。老同事老朋友的圈子里都叫他大奚,这不光因为他人高马大,而且在叫他这个称呼的年代,他既不老——不能叫老奚,也不是很小,也不能叫小奚,所以就叫大奚了。这是一个把自己才华心智都献给蛇口的人,又是一个宽厚热诚表里如一的人。

大奚当年,已经在伊春市做了好几年伊春日报的副总编辑。年1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36岁的他从寒冷的北国来到了蛇口这片热土,到蛇口通讯报求职。当时开创此报的首任总编辑韩耀根已经离开报社去了海南,第二任总编张梦飞主持工作。大奚出来之前,伊春日报办公楼扩建,资料室封闭,他连一点证明自己能力的东西都没能带上,就只有靠自己介绍自己。张总为了测试他的水平,命他当场写篇带批评意味的评论。大奚当即翻看最近出版的蛇口通讯报,在读到刚刚举行的对领导干部信任投票中,群众的参与只有五成多的报道后,大奚就以此为由头,写了篇《民主政治的底气》,指出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就没有正真的民主政治,文章七八百字,观点鲜明,语言犀利,一气呵成,张总甚是欣赏,马上安排见报,刊于头版报眼。张总由此看到大奚所言不虚且有倚马可待之才,便留下他做了报社的试用记者。

试用了两个月,由于一方面太太的工作比较难找,加之出来匆忙,老家的许多事没有安排好,大奚忽然决定回去。于是辞别报社,再踏回程。但是,和许多到深圳来的人一样,人回去了,心却收不回来。大奚说:“返回东北的几个月,梦里是蛇口,嘴上言必称蛇口,办报也想学学蛇口的开放与包容,学学蛇口的‘少栽花,多种刺’,结果几番碰壁。”这时,他想起了在蛇口的一幕幕,想起在“新闻沙龙”上舒展、牧惠等杂文家的话:蛇口就是今天的解放区,就像当年的延安,承载着一代有志青年的梦想;想起临别时张梦飞老总的挽留和规劝,想起回来后张总三次电报两封来信的召唤,想起他多次礼贤下士的话“你来是帮我的忙”……大奚认识到,蛇口的上下级关系,只有契约,没有人身依附,清清爽爽,这样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不正是自己情之所系梦之所求吗?于是,年5月,大奚这次连根拔起——携带妻女再次投奔蛇口通讯报,并在8月份担任了编辑部主任。

但是,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也使蛇口通讯报受到重创。作为对蛇口通讯报在此期间所犯严重政治错误的惩罚,国家新闻出版署11月发文撤销了蛇口通讯报的刊号,报纸停刊,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停职,并安排了一个月的学习整顿。经报社全体人员选举,工业区党委批准,大奚成为报社的“学习召集人”。报纸办不成了,下一步的出路在哪里?大奚也想到了海南,于是,他便偷偷跑了一趟海南去联系工作。海南之行的成果是在年初,《海口晚报》社给他寄来了商调函。

但这时,习惯了看报议事的蛇口人怅然若失,再办一份报纸的呼声甚高。工业区党委顺应人心,决定再另办一份小报。春节前,蛇口区管理局局长、蛇口工业区党委书记熊秉权约见大奚,告诉他工业区有意让他牵头再办一张报纸。又可以办报了,大奚心情愉快地过了一个春节,上班后,他被通知到党委宣传处上班,便回绝了海口那边。

经历了上次的事件,领导就很谨慎了。本来新报想在原蛇口通讯报的旧址办公,但主管领导不同意,担心外界说是老店新张;领导还私下给他们说:别再出风头了,办成黑板报也行。工业区党委为此成立了报纸编委会,副书记彭顺生任主任,党委宣传处处长刁铁军任常务副主任,奚尚仁任副主任。3月开始,消息报在招商大厦七楼党委宣传处开始招聘编辑记者,时为安徽省军区司令部作训处少校参谋、被消息报第一个聘用的王怀东至今还记得当时招聘的情形:一进门他就看到了大奚的办公桌,大奚听说他来求职,就招呼他坐下,和气地问他写过什么,能写什么,是不是党员,并把他带来的发表文章的复印件留下,然后带他去见刁铁军处长,再请彭书记过来跟应聘者见面(看看当时蛇口的上下级关系,不是下级领着求职者面见领导,而是请领导屈尊过来面见求职者),然后商量是否录用。就这样,王怀东被录用。紧接着,宁夏日报驻深圳记者站首席记者李跃飞也被录用。在大奚的争取下,又聘用了原蛇口通讯报的张新民和女将丁曾游。兵马初具,他们便移至蛇口招北小区33栋室,正式开张筹办新报。室是一个60多平米的民居,他们动手搬来桌椅板凳,茶几沙发,在门边挂一个信报箱,写上“蛇口消息”四个字,就风风火火地干起来了。这时唐健也加盟进来,分别来自六个省区的五男一女便开始了蛇口消息报的初创。据大奚回忆:报纸的名称,是筹备期间一次编辑部会议上,好一阵争论之后,由张新民喊出,大家同意,经编委会上报到党委决定的。有意思的是,蛇口消息报和蛇口通讯报的英文名称,都是一样的字母。

尽管领导放出的口风似乎对报纸的要求并不太高,但大奚和他的团队同仁,都是一批有理想有情怀志同道合的人,既然办,就要办一张好报,这是他们一致的想法。万事开头难,消息报最初定为周报,缺少稿子是最大的问题,所以晚上下班后,他们也要揣个小本本四处采访,然后连夜赶写稿件。彭书记看他们太累,说可以两周出一期。但大奚他们说,通讯报停刊前是周报,如果把消息报搞成双周刊,岂不是今不如昔了?仍然坚持出周刊。当时张新民主管报纸版式兼摄影,丁曾游负责报纸付印、校对和其他杂务,大奚和王怀东、李跃飞等采编全上。初夏之际,天气闷热,他们挤在不大的空间里,挥汗如雨,挑灯夜战。男士也顾不上体面,干脆光着膀子,饿了,就吃“康师傅”泡面。据说,当年他们买方便面是一箱一箱地搬,一吃数月不换口味。这期间,一有空大奚就给他们讲蛇口的历史,要他们把蛇口通讯报合订本通读一遍,了解蛇口的文化。我曾见到一张拍于几年后的照片,在编辑部狭小的空间里,得知“天天商场”老板跑了以后,记者连夜写稿,而大奚跪在地板上改稿。他们那时工作的情况,于这个场景中可见一斑。

经过紧张的筹备,终于要出试刊号了,他们请蛇口的书画家诸彪题写了《蛇口消息》的报头,印刷选在深圳特区报印刷厂付印。那时,深南大道还是尘土飞扬的泥巴路,他们常常驱车数十公里来回奔忙。终于,散发着淡淡油墨香味的小印张试刊号出世了,大家看着这个“新生儿”,都开心地笑了。大奚这条东北汉子,后来也说,他当时捧读报纸,手是抖的,心跳也有点急。这一天,他们并未刻意选择,但却碰上了广东人认为是吉利的好日子:6月18日。

试刊期间,消息报受到了上至深圳市委领导、下至广大蛇口群众的重视和欢迎。新年到来的时候,他们取得了广东省出版许可证。在年1月1日的创刊号上,时任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杨广慧,蛇口工业区董事长王世桢、总经理乔胜利、党委书记张振方都给与题词勉励。报纸取消了原来的编委会负责制,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大奚被任命为总编辑。一年后,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中国再次奔涌起改革开放的新潮,蛇口再度成为焦点。挟此东风,报纸的公开出版也提到了议事日程。申请递上去后,市、省主管部门一路绿灯,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杨以凯,直接打电话给国家新闻出版署报纸司司长梁衡说明情况,并介绍大奚面见梁司长陈述理由。这年,深圳报去了两个申请公开出版刊号的报告,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办公会议的意见是只批一个,梁衡便特意致电杨广慧,询问深圳的倾向。杨广慧回答说:当然是蛇口。就这样,年初,蛇口消息报拿到了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刊号。

那时,市里每月都要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主持召开一个新闻吹风会,蛇口消息报虽然在深圳公开发行的报纸里属于“小报”,但一样被重视,每次吹风会都要请蛇口消息报负责人到场。大奚还记得有一次,报纸发了一篇某专家的文章,讨论把深圳办成大保税区。出席吹风会的市委书记厉有为很认真地询问他:这篇稿子有什么背景吗?

上面所说的,是领导的重视和厚爱。而大奚他们,也没有辜负这种期望,他们高扬理想主义的旗帜,秉承新闻工作的专业精神,兢兢业业,把一张小报办得特味浓郁、风生水起。

大奚作风民主,充分尊重编辑记者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善于发挥和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报纸的事情,让大家畅所欲言,放手去做。每一期的主题,都是在大家的讨论、争论甚至掐架中诞生。渐渐形成了大家认可的办报宗旨、报道观念、思路与方式。大奚说:“在我和同仁的意识中,媒体是社会共器,媒体应该成为社会公义和良知的代表。媒体离了舆论监督就什么也不是,办报纸不触及时弊、不干预生活,无异于把好纸变成废纸。”“把好纸变成废纸”,这是大奚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玩笑话,大奚是个幽默的人,我能够想见他说这句话时的调皮神情。但虽然是自嘲,却也一种告诫和自警自律。正是因为如此,蛇口消息报除了“国家新闻主管部门严格禁止的事不做”之外,基本继承了蛇口通信报那种议论风生、敢于揭示弊端,坚持走在改革前沿的遗风。老蛇口人至今还记得,这张报纸曾“大张旗鼓地呼吁政治体制改革,呼吁改善不利于改革的公共舆论环境,”“公开检讨蛇口的自大、麻木、沉沦”,“不遗余力地推动蛇口自由港和西部通道讨论的公开化”,“连续报道四海公园公共空间被占用、派出所门口立狮子雕塑、免税店消费争端等蛇口热点事件”。一些典型报道曾发挥了很强的影响力,如《深圳“8·10股潮》、《天天商场究竟在干什么?》、《天天事件的前前后后》、《紧急电话管用吗?》、《且看权力如何变钱》、《一叶扁舟载不动几多冗员》、《修建升天阁塔园合适吗?》、《报刊亭成为风波亭》、《拷问虞德海》、《东滨路:高架桥还是地下通道?》、《月亮湾:四大烦恼何时解?》、《千名学生海啸捐款咋不上交?》、《本报联手阿坝日报寻找红原藏族小女孩》等等。根据报纸周期长、时效性不足的先天弱点,他们扬长避短,把重点报道以“特稿”的形式作为主攻方向,刊出了像《辐射:出路与希望》、《蛇口:请摘下颈上的花环》、《工业区:转型的呼唤》、《蒙尘的文明在叹息》、《蛇口:地球上的美丽山庄》、《蛇口临工面面观》、《商业忧思录》、《旅游业:蛇口希望之翼》、《参资企业:难题与出路》等等,这些特稿,“围绕蛇口工业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从各个层面不同角度报道了工业区在经济建设中的成就,提示了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使报纸在经济建设和社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作用”,增强了报纸的指导性与可读性。年1月,是邓小平首次视察蛇口十周年,消息报酝酿如何利用这一契机在舆论上造势,以推动被搁置的体制改革。除了常规的组织回忆、记述和评论文章,李明提出在头版发一整版邓小平照片,大奚拍板同意。于是找杨绍明要来几张照片,选其中一张发上。这天的消息报,一版除了报头和邓小平论改革等几百字的文字之外,通篇是邓小平的巨幅照片。在报纸付印时,深圳特区报的同行见了,还悄悄地问:你们怎么敢发这么大的照片?谁批准过吗?报纸出来后,在深圳和北京都弄出了不小的动静,达到了为深化改革推波助澜的作用。年,配合蛇口的“二次创业”,大奚又在蛇口消息报发起“超越袁庚”的讨论,继续为蛇口的发展呐喊鼓吹……

(左为大奚。右边是我。照相时俏皮地大奚行一个军礼,很搞笑)

有一次,在为蛇口消息报拟定广告词时,照例是大家讨论,在争争讲讲中,忽然有一句话从大奚脑子跃出:“南国有竹竹有节,蛇口有报报有格。”后来,这句话成为了蛇口消息报的形象代言。

大奚曾总结过蛇口消息报的“报格”,如下:

——坚持为推进改革鼓与呼。翻开报纸,你可以感受到它在这些方面异乎寻常的敏感,超越一般的大胆。

——坚持挑蛇口的短,揭蛇口的丑。这方面的事例之多,影响和效果之大,无需枚举。

——为探求蛇口发展之路搭设平台。蛇口人是发展进步意识极强的群体。尽管报社同仁谈发展问题很外行,但先后在岗的多为主力编采人员,都是蛇口发展问题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kouwanbao.com/bbts/147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